埃武拉這座可追溯到羅馬時期的宮殿城市,在15世紀作為葡萄牙的王宮時,就達到了它的黃金時代。16到18世紀期間,這里粉刷為白色的房屋就裝上了經過修飾的金屬陽臺。葡萄牙的建筑作品對巴西的建筑風格起了決定性的影響。<br> <h3><font color="#010101">埃武拉位于三條河流的交匯處。是葡萄牙的內地城市,距里斯本以東100公里,所處地勢高于周圍的平原地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人骨教堂的全名叫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葡萄牙14世紀的一場黑死病和15世紀的戰(zhàn)爭,令這座城市出現了多達3萬多個墳墓。16世紀時有教士開始把骸骨搬進教堂,并堆成金字塔狀。由于骸骨實在太多,后來有人索性用人骨充當裝飾材料,建成了這座人骨禮拜堂。人骨禮拜堂的大門上刻著的一句話,意思是“我們在這里等待明天的你”,但其實后人已經完全沒有可能入駐這所禮拜堂了,因為已經住客滿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里以前是座修道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巷兩邊都是售賣工藝品、紀念品的小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埃武拉有著密布且四通八達的小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埃武拉的葡萄牙銀行位于這座古老的建筑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埃武拉的希拉爾多廣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希拉爾多廣場北邊是圣安東尼教堂,教堂前面是一座大理石噴泉,文藝復興風格的噴泉(fonte Henriquina) 建成于1570年。這個噴泉共噴出有八根水柱,象征著匯聚到廣場的八條道路。</font></h3> 希拉爾多廣場上,由杜阿爾特國王(King Duarte)建造的宮殿(Fstaus Palace)是哥特式建筑風格。廣場的北端坐落著圣安東尼教堂(St Anton's church),由曼奴埃爾.皮瑞斯(Manuel Pires)所建,也是十六世紀的產物。圣安東尼教堂體形豐滿,里面有三個通道。圣餐桌上裝飾的十三世紀羅馬-哥特式用品,相當珍貴。希拉爾多廣場并不廣大,但作為埃武拉的中心,當年曾經是很多重大事件的發(fā)生地,包括1483年約翰二世(king John II)親眼目睹自己的表兄博拉干匝公爵(Ferdinando II, Duke of Braganza)被殺頭。<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歷史的血雨腥風與歌舞升平一樣早已煙消云散,如今的希拉爾多廣場除了節(jié)日期間的歡慶活動之外,更多的是讓位給了遠道而來的游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埃武拉的古文化建筑遺址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羅馬神廟的西北邊,是一片綠色草地,戴安娜公園,戴安娜則來自神廟的別名。這里可真是個世外桃源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矗立在戴安娜花園中央的是弗朗西斯科·巴拉奧納博士的半身雕塑,據說是一位醫(yī)生。這座碑上刻有“埃武拉見證”的字樣,具體情況不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站在這里你能眺望埃武拉小鎮(zhèn)的部分景色,感受埃武拉曾經作為皇室所在地的氣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羅馬時期的</font>狄安娜神廟<font color="#010101">,現在只剩14根花崗巖制作的科林斯式殿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狄安娜神廟是伊比利亞半島保存最好的羅馬神廟,是希臘式第二大建筑。位于埃武拉的圣伯多祿教區(qū),是一座供奉古羅馬月亮女神和狩獵女神狄安娜的神廟。羅馬神殿規(guī)模不大,現只存14根科林斯式圓柱悲壯地挺立著,是葡萄牙境內最重要的古羅馬遺跡。</font></h3> <h3>狄安娜神廟<font color="#010101">遺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埃武拉主教座堂位于小鎮(zhèn)的最高處,堪稱是一座擁有絕妙回廊和堆滿教會珍寶的博物館。</font></h3> 埃武拉主教座堂(葡萄牙語:Sé de évora)是羅馬天主教在葡萄牙的三個總教區(qū)之一,天主教埃武拉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也是葡萄牙埃武拉最重要的古跡之一。<br>包括埃武拉主教座堂在內的埃武拉歷史中心于1988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h3><font color="#010101">從另一角度拍攝的大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埃武拉主教座堂門口的精美雕塑,售票的家伙正虎視眈眈的望著每個想進入教堂的游客的錢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貝倫塔,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是葡萄牙古老建筑之一,此塔不僅是見證葡萄牙曾經輝煌的歷史遺跡,它的獨特建筑風格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它帶來了世界各地旅游觀光者,是里斯本最上游客鏡頭的一個風景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歷史上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甚至是燈塔,也曾利用貯藏室改造成地牢作為監(jiān)獄。在大航海時代,也是航海家們的起點。</font></h3> 一座木橋通往塔樓。15世紀末,里斯本成為歐洲航海探險的中心。為守衛(wèi)里斯本大海入口,阻止敵人入侵,1514年開始建造貝倫塔,于1520年完工。<br> <h3><font color="#010101">貝倫塔內部有16個炮位用于御敵,底層是儲藏室。隨著時間流逝,貝倫塔失去建造時的主要用途。在后來幾個世紀中,它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燈塔。儲藏室還被改造成地牢,據說犯重罪的犯人被關在最底層,當漲潮時會被淹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貝倫塔廣場草坪上擺放一些曾經參加過二次大戰(zhàn)的大炮,黃色建筑是里斯本軍事博物館,博物館原址是一個鑄炮廠,也是一座兵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兵營門口的大炮曾參加過二次大戰(zhàn)。</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海外戰(zhàn)斗人員紀念碑”,褐色加米色石材、簡單的三角造型,插入到碧綠的水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據說這架二戰(zhàn)時的飛機,是歷史上第一次由女飛行員駕駛橫跨飛越大西洋,具體不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遠眺"4.25"大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葡萄牙"4.25"大橋于1966年建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25"大橋和基督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從航海發(fā)現紀念碑的側面看,建筑結構接近頂部的中間有一個十字形狀的雕塑,其實是一把長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葡萄牙航海發(fā)現紀念碑 (Padr?o dos Descobrimentos),位于里斯本貝倫塔附近,屹立于海旁的廣場上,氣勢不凡,已成為葡萄牙的象征。在1960年為紀念葡萄牙航海大發(fā)現奠基人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時所建,因此又稱恩里克王子紀念碑,也稱航海紀念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該紀念碑為紀念航海家亨利王子(Henrique o Navegador,1394~1460)逝世500周年而建。其外形如同一艘展開巨帆的船只,碑上刻有亨利及其它80位水手的雕像,船頭站立者即為亨利,其后為其助手加瑪,兩旁是一些隨同出發(fā)的航海家,以及葡國歷史上有名的將軍、傳教士和科學家,頗具氣勢,以紀念葡萄牙300年來開拓海洋的光輝歷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航海發(fā)現紀念碑的的內部是博物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停泊在港灣里的帆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熱羅尼莫斯修道院是葡萄牙全盛時期的建筑藝術珍品,它是一座華麗宏偉的修道院,始建于1502年,直到16世紀末興建完成。為紀念葡萄牙人發(fā)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所建。</font></h3> <h3>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左邊)和<font color="#010101">圣杰羅米諾大教堂(右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左邊)和圣杰羅米諾大教堂(右邊)前面的大型噴泉。</font></h3> <h3>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左邊)和圣杰羅米諾大教堂(右邊)<font color="#010101">,始建于公元一五零二年,直到十六世紀末才興建完成。它是最能代表葡萄牙海上強國時代的建筑物,為曼奴埃爾式建筑。它融合了歌德式及文藝復興建筑特色并加入所謂的曼紐爾風格的精華,它是最能代表海權時代葡萄牙榮景的建筑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整個建筑將豪華、精致與冒險精神相結合,融合了印度式、哥特式和摩爾式風格為一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華麗的大門,是設計師一生最得意、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為紀念葡萄牙人發(fā)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所建。大教堂弧形大拱門的頂飾是圣母和剛誕生的圣嬰,周圍還有許多精致細膩的塑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對新人在圣杰羅米諾大教堂華麗大拱門前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噴泉水池左右兩邊的雙石馬雕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755年,里斯本突然發(fā)生罕見的大地震,整個古都毀于一旦。由于地震發(fā)生在周末上午,所有的天主教徒都在教堂作彌撒,大禍來臨時無處可逃,傷亡極其慘重。唯獨這座大教堂和其周邊的房屋屹立不倒,拯救了在此祈禱的全體王室成員,從而,更加為這所大教堂添加了“有神靈保佑”的神秘色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杰羅米諾大教堂的雄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塔形頂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之所以著名,還因為在修道院進門的兩翼則有兩具精美的石棺,分別安葬著兩位葡國的偉人。一位是葡萄牙的驕傲、被奉為民族英雄的航海家達·伽馬,他開辟了西歐直達印度的海路;另一位是葡萄牙的詩魂卡蒙斯,一五七二年他發(fā)表了著名的八百行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詩中“陸止于此,海始于斯”的名句,聞名于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杰羅米諾大教堂主殿大廳內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的主祭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精美的彩色玻璃窗,上面是圣經里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大廳后面樓上是耶穌受難十字架。</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