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世紀老翁</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樂/回憶日記</h3></font></h3> <h3>攝影 史海英 袁洪府 袁炳新</h3><h3>拍攝地 新疆伊犁新源縣吐爾根鄉(xiāng)杏花溝</h3><h3>攝影器材 尼康D4s 佳能5DⅡ 尼康D610</h3><h3> 鏡頭 16~35 24~70 70~200 </h3><h3> 24~85 70~300 24~105</h3> <h3> “如今,攝影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沒有攝影的視角我難以感知生活。我通過相機的鏡頭觀察世界、感受時尚。攝影能使我對日常工作保持客觀而超然的態(tài)度,它對我的幫助遠超出我的想象。”</h3><h3>——Karl Lagerfeld——題記</h3> <h3> 從退休后就產生了去新疆吐爾根杏花溝拍杏花的念頭,可8年過去了卻沒能如愿,主要原因是無玩伴。2019年,在我既將走完一個甲子,進入耳順之年之際,圓了這個夢。這歸功于海英同學,也緣于共同愛好。更難能可貴的是異地約上了洪府兩口子。</h3> <h3> 根據(jù)音波和春光同學去過的經驗和心得,我和海英認真?zhèn)湔n準備攻略。為了安心拍攝,于2019年3月31日(星期天)提前上墳祭奠了父母。回來后再次研究吐爾根的天氣,并與海英商量后決定中午2時出發(fā)。晚宿29團鐵門關,第二天走G218過達板,4月1日下午4點到達吐爾根鄉(xiāng)。(洪府兩口子也于4月1日從烏市出發(fā),晚上抵達杏花溝)。</h3> <h3> 伊犁河谷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伊犁被稱為塞上江南。伊犁河谷兩側的野果林面積非常大,累計14萬畝,其中野杏林3多萬畝,還有野蘋果、山楂等。整個伊犁河谷可以被稱為一條巨大的“杏花溝”,它是一條斷續(xù)分布長達300KM的杏花景觀長廊。</h3> <h3> 聲名在外的新源縣吐爾根杏花溝、霍城大西溝野果林就分布在這條杏花景觀長廊中不同的溝谷里。這是一片公元14世紀遺留下來的最大的原始野杏林,集中分布于鞏乃斯河北岸,占地有3萬多畝。吐爾根杏花溝是新疆野杏林比較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每年清明前后,吐爾根鄉(xiāng)朝陽的山坡上杏花便已打苞和開花。</h3> <h3> 新疆的美是氣勢磅礴的,大氣、豪邁,但其中也不乏嬌柔、嫵媚,應該說是大氣與柔美的結合,吐爾根的杏花更是如此,野生杏林,既有大氣磅礴的場面,又有形單影只的嫵媚。在起伏綿綿的群山中,大自然饋贈的野杏花林遍布在群山中,那氣勢只能用震撼來形容。仔細觀賞,株株杏樹更是柔美、嬌艷、嫵媚,好令人心動,更令到訪者贊絕。?杏花也因此多次榮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封面。 由此每年都吸引了全國各地以及國外的無數(shù)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在清明前后如約而至地匯集到了吐爾根杏花溝,欣賞杏花兼踏春。</h3> <h3> 杏花溝的景觀特色在于其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征:帶狀分布的野生杏林,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多個不同高程、不同走向的山坡上,不但與間隔其中的野生混交林形成色彩對比,同時構造出明顯的垂直落差,幾乎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上去,均可獲得色彩斑駁、一覽無余的視覺效果。這次親眼所見吐爾根杏花溝,果然名不虛傳,風光絕佳,氣勢宏偉壯觀。</h3> <p> 我們不顧一路開車的辛勞,停好車后立馬買門票坐區(qū)間車到達杏花溝山腳下。當天天氣極佳,為了省時省力不省心,兩人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決定騎馬上山一睹為快。</p> <h3>先去了西溝游覽了一圈,光線雖不適合拍攝(頂光),可也飽了眼福,且為二次上山采點做準備。</h3> <h3>下午6時又騎馬急忙向東溝奔去,東溝是拍日落的最佳地。趕到山上,無數(shù)個攝影人已架好長槍短炮等待最佳光線的到來。我和海英也端起架式開始拍攝,不知疲憊地東跑西顛,直到太陽下山光線已不適合拍攝才收兵下山。</h3> <h3>就近找了家哈薩克族農家住了下來,這家農舍干凈衛(wèi)生,房間寬敞明亮。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哈薩克牧民家食宿,也是真實地體驗了一把民俗生活。在攜程網上退掉了原計劃訂約的新源縣富美華大灑店,放棄奢侈因陋就簡,不是怕花錢,而是為第二天抓緊時間上山繼續(xù)拍攝爭取時機。</h3> <h3>4月2日,陰,小雨。原本上西溝拍日出的計劃只能放棄。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這倒也不影響我們的另一興致——美食。東家養(yǎng)了許多馬牛,正好有牛生產,給我們提供了最美的飲料鮮奶。</h3> <h3>第一次在哈薩克牧民家食宿,我們喝著鮮奶熬制的奶茶,吃著東家現(xiàn)烤的馕餅,啃著洪府帶來的兔腦殼,聽著海英口琴吹出的優(yōu)美樂章,談笑風生,很是愜意。</h3> <h3>不覺中雨停了,但天沒晴。海英率先背上攝影包出門,我們緊跟其后徒步向中坡走去。泥濘的山路,艱難的羊腸小道,一步三喘,舉步維艱。</h3> <h3>無限風光在險峰,登高方能望遠,為了實現(xiàn)這宏偉的愿望,拼死一搏地登上了中坡。放眼望去,云霧繚繞,花中有霧,霧里看花,別有一番情趣,情不自禁地對遠山大聲地呼喚一聲“吐爾根,我來了,我愛你”。</h3> <h3>“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透過嬌媚百態(tài)的杏花,遠處大地青青如地毯,群山跌宕起伏如黛,更遠處還有白雪皚皚的群峰,這種富有立體感的層次之美,除了新疆吐爾根,你還會在別處見到嗎??林中雖沒有晴日的人多,但也不乏人氣,天生愛美的女人,更樂意在這散色光下留下靚麗的倩影。</h3> <h3>下午天氣放晴,我們再次登上東坡。通常攝影師們會在早晨去西溝拍攝日出,傍晚去東溝拍日落。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覀冸m不是什么大師,但在這可以憑著一份執(zhí)著和熱情,學著大師們的范兒取景構圖,照貓畫虎。拍出的片子也耐看生趣。</h3> <h3>4月3日,晴,微風。</h3><h3> 吐爾根杏花溝坐北朝南的整體方向,以及鹿角狀的整體結構,在日出后1到2個小時可以形成極佳的層次效果,是最佳攝影時機。早晨8點從棧道上西溝山坡,這是我們的第五次登山,到了山頂,又是無數(shù)長槍短炮待時發(fā)射。</h3> <h3>遠遠望去,粉紅色的野杏花漫山遍野,像是飄在山間的一片片緋紅的輕云。姹紫嫣紅的花兒跳躍著春天的音符,仿若說著前塵往事,展示著生命的美麗。?人們正追隨這塞外美麗花花世界的腳步,感受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h3> <h3>由于早晨空氣濕度大,逆光中的杏花溝會顯得格外通透和艷麗,尤其是太陽爬上了山頂,把陽光灑向溝脊時,明暗光的對比使一道道脊梁彰顯出無與倫比的美。似真龍現(xiàn)身,龍爪正張力地伸向大地,仿佛掘起一冬的沉寂,喚醒春天的復蘇。</h3> <h3>山坡上的攝影人為這一刻等的太久太久,此時已聽不到人們的喧嘩聲,取而代之的是“咔嚓”“咔嚓”的快門聲和林中的鳥叫聲,就連愛說笑的女人,也停住嘻笑,或手機或相機模仿攝影師們的“大師風范”開始了拍攝。</h3> <h3>一陣微風吹過,花瓣徐徐飄落,如綢緞般落入大地,曼妙、浪漫、飄渺,嫵媚,圓了每一個女人心中關于粉紅色的夢。?</h3> <p>此刻,時而可以聽到幾句竊竊的私聊和贊許聲,似乎聲音大了會驚動這靜謐的山谷。春光爛漫,春光醉人,春風得意。風輕輕的吹,云靜靜的飄,旖旎景致,滿目琳瑯,一切都是內心喜歡的模樣,幸福也安然。</p> <h3>氣勢浩蕩的杏花,遍布在山脈的每一個角落,陣陣花香彌漫在空谷中。杏花林里再現(xiàn)出馬牛羊的身影,它們無憂無慮、悠閑自得地搖著尾巴吃著春天新發(fā)芽的青草。逆光下的馬牛羊在山坡上現(xiàn)出明快的輪廓光,與綠黃的脊梁形成完美的反差,這正是攝影人期待的時刻。白色氈房炊煙裊裊,牧民們又開始了一天的新生活,人與自然的和諧得以體現(xiàn)。</h3> <h3>在“咔嚓”“咔嚓”的快門聲中,氣勢浩蕩的杏花溝,山脊上悠閑吃草的馬牛羊定格在如畫的美景之中。 隨著太陽的爬升和溫度的升高,人群也開始活躍起來,抓緊時機為自己留影,把我與春天有個約會和到此一游結合起來,曬出今春最靚麗的美片。</h3> <h3>上山容易下山難,海英為了讓我們少走幾步,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溝里,陡坡下山,加上頭天雨水浄濕的泥土,可謂一步一滑,腳指頂?shù)纳?,最后我干脆坐在草地上順坡往下溜,那個狼狽相別提了,他們三個都還可以,是我的鞋子不給力喲?,F(xiàn)在想想當時的艱辛,可能不亞于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這是一次極限挑戰(zhàn)。</h3> <h3>最難能可貴的是洪府的老婆田芙蓉,一個奔六的女人陪著我們上高爬低,回到住地她還為我們拔苜蓿改善伙食,晚上把我們濕露露的鞋子放在爐邊守著烤干。事情雖小,卻彰顯出了一個女人無私的大愛。這一小小的舉動感動著我,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做到的,借此美篇我衷心地說一聲謝謝你——田芙蓉,旅行有你伴行真好。</h3> <h3>每年一度的那拉提杏花節(jié)開幕式,在吐爾根村拉開帷幕。我們拍了幾張到此一游的照片,無心欣賞節(jié)目內容,還想到離吐爾根鄉(xiāng)東端5Km的北坡去看看那里半山坡的杏花。洪府兩口子急著趕回阿拉爾上墳,我們只能就此分手作別。到地才發(fā)現(xiàn)泥濘不堪的便道根本無法到達目的地,只能作罷返程。</h3> <h3>這次旅拍歷時5天,往返行程1700多公里。在杏花溝景區(qū)的哈薩克牧民家食宿兩晚。巧的是,4月3日晚上我們4人不約而同又匯集在了庫爾勒孔雀河畔的“如家”酒店,每人吃了碗豆花面,覺的倍爽。吃完飯在孔雀河邊溜達了一陣,和習的春風吹漾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綠了柳芽,吹粉了杏花,也吹暖了我的心。</h3> <h3>再見了,吐爾根杏花溝,我瞄準時機還會再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