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顧城夫婦合照</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張照片不知是不是在他門前照的。</h3></font></h3> <h3> 新西蘭旅行快一個月了,在奧克蘭再停留三天,哪里也不想去,修整一下,回去好對抗可惡的冠狀病毒。</h3><h3> 估計到了新西蘭奧克蘭的每個中國人都想去探尋的地方,那就是新西蘭第三大島,且離奧克蘭只有二十分鐘的船程的~<b><i>激流島</i></b>,激流島除了有美麗的風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里是中國朦朧派詩人~<b style="font-style: italic;">顧城 </b>生活過的地方。</h3> <h3> <b><i>顧城:</i></b>是中國朦朧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最后的歲月是在新西蘭激流島度過的。激流島是著名的酒莊島,小小92平方公里的面積,分布著約25個酒莊。這個任性的詩人,在這酒香四溢的島上,揮灑了生命最后的激情。</h3><h3> 帶著沉重與惋惜、好奇與探究的心情,我們又出海了,向奧克蘭激流島使去。</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望奧克蘭港口</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湛藍湛藍,開闊而大氣。</h3></font></h3> <h3> 仰望港口威武的貨物起重機,像一只只威猛高大的神鹿矗立在那里,為新西蘭這個沒有制造業(yè)的進口國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與天相接</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昂首矗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眺激流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靠近激流島</h1> <h3> 踏上這座島,沒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賞島上美麗的風光,直接乘半小時的公共汽車,去尋那神秘的小樓房。</h3> <h3> 跟著導航一路尋找,和煦的陽光,美麗的藍天白云相伴,風光無限美。</h3> <h3> 一路走一路尋,望著這海景房,想起了詩人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詩句,尋思著,顧城怎么會在這美麗的島上揮灑自己年輕的生命呢!</h3> <h3> 走過一個個別具一格的門牌號嗎和郵箱,就是不見顧城的小洋樓。</h3> <h3> 轉到一個風景如畫的小道,盡頭就藏著顧城的小洋樓。</h3> <h3> 走近,小樓前已經沒有路了,看見了前面兩個禁牌。心想,特地來尋,禁止也要進去。</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道又一道的禁止入內的牌子</h3></font></h3> <h3> 走進小樓,讓我驚訝,怎么會是這個樣子。因為無人居住和年久失修,已經非常破亂。如果你看過顧城和他妻子謝燁對這個地方的介紹,如果你知道顧城的漂流故事,你就不會對這個小樓陌生。還尋思著顧城當年養(yǎng)那么多鴨子,是養(yǎng)在哪里的呢?</h3> <h3> 近拍一張小樓門前,破亂更顯凄涼。這時,讓我想起了顧城的那首《門前》的詩,這么美好的詩句,怎么會有如此大的心里落差。</h3> <h3> 再看看顧城《門前》的詩,是不是給人的心里落差太大了,真不知道詩人心中有多少矛盾!</h3><h3><br></h3><h3><br></h3><h3><br></h3> <h3> 一直不見顧城故居的門牌號嗎,我們往往房子的東邊找,發(fā)現(xiàn)了個極簡陋的牌號,幾十年了,可能是門牌號留著,最近誰另時加上去的。</h3> <h3> 這邊更是無路可走,又想爬到二樓去看看,想起顧城的那些事,心中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覺。</h3> <h3> 爬上二樓,不敢亂動,露天的木質地面,年久失修,真怕踩塌。仰望前方,視線被周圍生長的樹給擋住,我想,這絕對不是朦朧派詩人向往的房子??</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樓上觀景臺的椅子和茶幾,鐵制的,已生銹,很凄涼,不想多停留,也不敢多停留,便匆匆離開顧城故居。</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顧城基本情況</b></h1><h3><br></h3><h3> 顧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歲時輟學養(yǎng)豬。顧城的照片(7張)“文革”前即開始寫詩。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并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后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并創(chuàng)作。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1]獲德國DAAD創(chuàng)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h3><h3>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后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h3><h3>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后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xiàn)實而產生的憂傷。顧城的作品集(4張)“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h3> <h3> 顧城的詩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尤其是那一句“黑色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在顧城的身上,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每一個詩人都是一個浪子,也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h3><h3> 正因為他看到的世界與其他人不同,他所表達的東西也就自然而然地逃脫庸俗了。但是顧城的死亡卻是人們無法接受的,有人說,一個詩人的死亡,應該也是充滿詩意的。</h3><h3> 但是顧城的死,卻是一段不愿被人們提起的禁忌。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找到了顧城作品中的五句話,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看到一個詩人的世界。</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i>一、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i></b><b><i>我卻用它尋找光明</i></b></h3><h1><b>賞析</b></h1><h3> 全詩只有兩句,且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xiàn)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兩句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蘊含著奇妙的合理性。</h3><h3> 這種相悖的邏輯正是這短短兩句詩的精華所在。這種相悖是在兩個層面上的。</h3><h3> 第一個層面是詩歌整體的意象呈現(xiàn)方式與人們日常經驗中它們的呈現(xiàn)方式相悖。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里,眼睛是唯一的明燈。在人們的經驗中,眼睛始終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詩中的眼睛卻是“黑色的眼睛”。這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詩人的深刻反思。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chuàng)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淀。這反思是沉重的,后面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而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個時代的背景。</h3><h3> 第二個層次的相悖是詩歌內在的相悖。這主要集中在“光明”這一意象上。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huán)境,那樣深沉的黑夜,詩人要尋找光明。詩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這是詩人奏響的反叛黑夜的一聲號角。這個層次也是這首詩歌的主旨所在:詩人不僅要反思黑夜般的過去和傾訴心中的苦痛,更要尋覓。</h3><h3>所以詩人為這只有兩句話的詩起了一個宏大而耐人尋味的標題:一代人。但詩的內容似乎又指向了兩代人:既是對上一輩的總結和反思,又是對下一代的呼喚和定位。</h3><h3>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也充分地體現(xiàn)了顧城詩歌的藝術特色,在意象的營構上匠心獨具。詩人采用了與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關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組合表達了他對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鮮體驗。他還盡量使用明確、簡單的詞匯和句子來表達心中的感受,避免詩歌的語言受到晦澀難懂等流弊的污染。</h3><h3>這首詩在審美原則上是全新的。它避開了情感的直抒,棄置了景象的實敘,它沒有著意建構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象、用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xiàn)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云的縫隙中射出一束白光。</h3><h3>短短的兩句詩,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歷程,表達出對黑暗政治的否定、對光明的向往與追求。這首詩有力地證明了詩是精粹的藝術。它的思想內容的高度凝煉和藝術表現(xiàn)上的高度提純,使它具有小說、散文等文體所不能有的力度和容量。</h3><h3> 王干《透明的紅蘿卜——我讀顧城的<黑眼睛>》:在我看來,這兩句詩的悲劇性意義首先體現(xiàn)在環(huán)境的非歷史性非正常性上?!昂谝埂?,這一意象籠括了廣闊而無定性的時空,隱喻一種不正常、不人道的年月與環(huán)境,這本身便是一種歷史進程發(fā)展中的悲劇,“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正是這一悲劇性向前發(fā)展的結果,悲劇的承受者是“我”,因為在“黑夜”與“黑色的眼睛”(“黑夜”的派生意象)之是由“我”來連接,而“我”則被動地成為這場災難的承受者,“黑色的眼睛”實際是一種“異化”的具象形式,這已經深入到人與環(huán)境的不可調和的悲劇之中。但更為深刻的悲劇意味在于“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在這里似乎“我”處于主動地位,也無疑有著一種敢于向“黑夜”叛逆、尋找光明的精神,恪守,所使用的武器——“它”竟然是“黑夜”的派生物。這似乎預示了這種尋找勢必又會陷入一種新的悲劇之中。這一悲劇性的循環(huán)揭示了人能夠發(fā)現(xiàn)自我,人不能夠實現(xiàn)自我這種規(guī)律背反。這幾乎已成為人類精神生活中一個永恒的悲劇情結所在。</h3><h3> 唐曉渡:顧城的這首詩只有兩句,但是卻在當代詩歌史上具有相當重的分量,以其高度的歷史概括性和辯證思維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強烈的藝術力量。</h3> <h3><b><i>二、你不愿意種花,你說,我不愿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i></b></h3><h3>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這句話說的是因噎廢食,是一種凄慘、傷感的情緒在醞釀。但是,也有別人會提出不一樣的看法。</h3><h3>? 比如我就認為這句話說的挺對的,既然注定結束,那么為什么要開始呢?生與死本身就沒有什么區(qū)別。每個人的出生其實并不是自己來決定的不是嗎?如果你知道你自己的結局,還會選擇來到這個世界嗎?</h3> <h3><b><i>三、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們仍匆匆錯過,因為你相信命運,因為我懷疑生活。</i></b></h3><h3> 這句詩選自顧城的《錯過》,其中的意味我不想再去猜想。只是說一下我對這句詩單獨的看法。其實我還是想說,這個世界是現(xiàn)實的世界,社會也是現(xiàn)實的社會,人也注定是現(xiàn)實的人,越普通的人就越現(xiàn)實。</h3><h3>? 其實這并非是一件壞事,有的時候明明白白的比模模糊糊要好。因為當明白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糾纏,就不會牽扯不清。有的時候,錯過是為了自己將來更好的生活,大家覺得呢?</h3> <h3><b><i>四、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種子。只有經過埋葬,才有生機。</i></b></h3><h3>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只會看到眼前的光鮮亮麗,背后的苦難折磨是完全看不到的,有的時候,是我們假裝自己看不到。你應該確信,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光鮮的東西,都是經過一定苦難才會出現(xiàn)。</h3><h3>? 世界上真正靠運氣的東西很少,以你的運氣,夠嗆能夠碰到。但是在決定接受苦難,好迎來成長之前,我還是要再告訴各位這樣一句話,你要確定你是種子,畢竟埋一顆石子是張不出任何東西的。</h3> <h3><b><i>五、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i></b></h3><h3> 我對顧城這句詩中所描繪的景象非常的向往,這個世界就那么按部就班的過著,沒有爭吵,沒有紛擾,所有的來來往往都是安靜的。但遺憾的是,這個世界并不是這樣子的。</h3><h3>? 它嘈雜,它紊亂,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欲望,骯臟。有的人樂在其中,也有的人想要逃離。這個世界是世界的世界,也是你自己的世界,在不干擾他人的情況下,你應該選擇你想過的生活。</h3><h3> 我的一些觀點都是其他網(wǎng)友或者我自己的一些觀點,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見可以在這里探討一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門 前</i></b></h1><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顧城</h3><h3><br></h3><h3>我多么希望,有一個門口</h3><h3>早晨,陽光照在草上</h3><h3><br></h3><h3>我們站著</h3><h3>扶著自己的門扇</h3><h3>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h3><h3><br></h3><h3>草在結它的種子</h3><h3>風在搖它的葉子</h3><h3>我們站著</h3><h3>不說話,就十分美好</h3><h3><br></h3><h3>有門,不用開開</h3><h3>是我們的,就十分美好</h3><h3><br></h3><h3>早晨,黑夜還要流浪</h3><h3>我們,把六弦琴交給他</h3><h3>我們不走了</h3><h3><br></h3><h3>我們需要土地</h3><h3>需要永不毀滅的土地</h3><h3>我們要乘著它</h3><h3>度過一生</h3><h3><br></h3><h3>土地是粗糙的,有時狹隘</h3><h3>然而,它有歷史</h3><h3>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h3><h3>一份露水和早晨</h3><h3><br></h3><h3>我們愛土地</h3><h3>我們站著</h3><h3>用木鞋挖著泥土</h3><h3>門也曬熱了</h3><h3>我們輕輕靠著,十分美好</h3><h3><br></h3><h3>墻后的草</h3><h3>不會再長大了</h3><h3>它只用指尖</h3><h3>觸了觸陽光</h3><h3><br></h3><h1><b><i>賞析:</i></b></h1><h3></h3><h3> 顧城的詩歌《門前》可看作一首情詩,詩人寫兩情相立門前,寫出了“家”的溫馨,是顧城對戀人謝燁愛的表白;《門前》亦流露出詩人對農耕文明的留戀,對樸實田園生活的向往。</h3><h3> 《門前》文字淺近,情感恬靜美好。它描繪了自己與戀人依偎門窗前,陽光溫和,風搖草結的一幅圖景?!瓣柟庹赵诓萆稀薄帮L在搖它的葉子”,既是描寫,又更是象征,“照”寫出陽光對草兒的情義,“搖”寫出風對草兒的情義,它們都象征著詩人對戀人溫柔的愛的情義;“草在結它的種子”,孕育的幸福徜徉其中。這是一種家的溫暖、深情!</h3><h3> 《門前》后面也寫到了詩人和戀人“挖著泥土”,在門前土地上勞作的場景。詩人說“我們要乘著它/度過一生”,這可看作顧城對農耕文明,樸實的田園生活向往的明證。對于農耕的艱辛,詩人并不懼怕,顧城寫道“土地是粗糙的,有時狹隘/然而,它有歷史/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我們愛土地”,詩人恬然于農耕的辛勞。</h3><h3> 《門前》中反復說著“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體現(xiàn)一種無比默契、心心相印的情義、美好。其雖不言說,卻早已勝過千言萬語。</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遠和近</i></b></h1><h3><br></h3><h3>你一會看我</h3><h3>一會看云,我覺得</h3><h3>你看我時很遠</h3><h3>你看云時很近</h3><h3><br></h3><h3>賞析</h3><h3>鑒賞之一</h3><h3>《遠和近》雖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歷史反思的豐富內涵?!斑h”、“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準。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同,“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詩中用“你”、“我”、“云”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系的向往、追求。</h3><h3>詩中的“你”、“我”、“云”三個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澳恪?、“我”都生活在客觀現(xiàn)實中、同屬于社會的組成人員,“云”則象征著美麗淳樸的大自然?!澳憧次視r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你看云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理想的發(fā)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chuàng)造?!?lt;/h3><h3>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h3><h3>鑒賞之二</h3><h3>《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fā)現(xiàn)。此詩初發(fā)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于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于你與云的距離。可詩人為什么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系。在這扭曲了的關系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系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于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h3><h3>鑒賞之三</h3><h3>這首詩是朦朧詩里非常著名的詩篇,是被許多人傳誦的詩歌。</h3><h3>在詩歌中顧城表達了人對于遠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關系。</h3><h3>這種關系充滿了一種辨證的距離、一種美和對愛的得失的痛苦。近處的愛人卻是遠在天邊,天上的云卻在心靈近處。愛人可近卻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