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元旦節(jié)那天,應朋友之約來到了毛主席的母校——湘鄉(xiāng)東山學校。</h3> <h3>湘鄉(xiāng)市是地處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的一座縣級市,隸屬于地級湘潭市。</h3> <h3>東山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始建于1895年,時名“東山精舍”,立“公誠勤儉”為校訓,廢科舉,興新學,開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 </h3> <h3>這所迄今已有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傳奇學校,偉人母校,英才搖籃,靠著秀美蒼翠的東臺山和清碧明靜的漣水河山水靈氣的滋養(yǎng),受湘鄉(xiāng)大地百年風物的潤澤,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棟梁之材,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聲震寰宇的文人墨客和流芳百世的學術大家,成為湖湘文化的一處重要見證之地。</h3> <h3>1958年9月10日,毛澤東主席親筆為母校題寫校名“東山學?!毖赜弥两?。從此,學校確定為每年9月10日為校慶日?!皷|山學?!彼膫€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發(fā)光。</h3> <h3>我滿懷敬仰之心瞻仰主席求學的地方。</h3> <h3>校門左邊是毛澤東作《言志》的學校門房。當時,看門人見他身穿長布衫,腳穿草鞋,就說“這里早考完了。土包子還想進洋學堂,笑話?!焙迷诿珴蓶|與看門人吵鬧之際,堂長李元甫出來了。 他當場出了個作文題目《言志》考毛澤 東 ,毛略加思考,揮毫作起文章來。 作完后,遞給李堂長。李堂長一看,字寫得好,文章立意高遠,不像其他考生只談光宗耀祖和升官發(fā)財,決定破格錄取。第二天,李堂長還好不歡喜,對其他老師說:“昨天取了個建國材?!? 那年是1909年,毛澤東已經16歲了,在這上一年級后,直升五年級畢業(yè)。</h3> <h3>東山書院是東山學校的一部分。書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書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體現了"禮樂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軸對稱、多重院落、前后連串、層層深入的空間組合,給人以幽深寧靜的感覺。在裝璜上不求華麗,青磚青瓦,沒有堆砌的裝飾和虛造的聲勢,呈現出端莊、樸實、寧靜、典雅的特色。</h3> <h3>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東山書院誕生于祖國山河破碎之際。雖歷盡百年滄桑,但在歷代東山人的努力下,東山書院仍保存完好,仍是古樸典雅、莊嚴肅穆、斗拱飛檐、美輪美奐。</h3> <h3>書院背靠風景秀麗的東臺山,環(huán)境清雅,松竹掩映,湖水環(huán)繞,鳥語花香,是最適合學子讀書學習的好地方。</h3> <h3>書院前則是石橋橫跨、小河清清、綠樹紅花、鳥聲清脆,讓人覺得百年書院是古樸而不失清新,莊嚴而又見活潑,身處其中,離了鬧市喧囂,只有百年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心中一片澄靜空明。</h3> <h3>這里是一代偉人毛澤東走出韶山沖、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站,也是開國大將陳賡、譚政和革命先輩毛澤覃、楊幼麟等早年求學的地方。</h3> <h3>石橋,這是當年毛澤東與同學們“三談”——談讀書心得,談社會問題,談國家大事的地方,也是那首至今讓人爭議的《詠蛙》的“產床”。</h3> <h3>學堂正門對著石橋,旁邊有一古井,是當年師生取水的地方。</h3> <h3>緊鄰古井巨石上面則刻有當年毛澤東在此求學時所做的《詠蛙》詩:</h3><h3> 獨坐池塘如虎踞,</h3><h3> 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h3><h3> 春來我不先開口,</h3><h3> 哪個蟲兒敢作聲。</h3> <h3>如此借物詠志之作,表現了擔當天下、舍我其誰的豪邁氣概。</h3> <h3> 毛澤東作《詠蛙》詩的小石橋。</h3> <h3>走過這座橋有一大塊草皮,待明年開春肯定是綠油油的一片。</h3> <h3>一個橢圓的湖把這幢老式學堂環(huán)繞。面積雖小,但我感受到了濃濃的書香氛圍。</h3> <h3>柳樹抽絲,魚兒戲水。</h3> <h3>進門可見一棵高大的白玉蘭樹,在藍天的映襯下很美,草和樹葉的香氣彌漫在古老的校舍里。</h3> <h3> 剛進門發(fā)現左手邊是堂長室,而右手邊門牌上寫著“理發(fā)室”三個字,我很好奇,為什么學校里要開理發(fā)店呢?原來是老師們?yōu)榱私逃龑W生儀表整潔,常自己動手幫學生理發(fā)。</h3> <h3>東山學校傳承至今的校訓:公誠勤儉。正廳是孔子雕像。</h3> <h3> 書院中庭外分別建東、西、南、北四齋。西齋這邊主要是學生寢室。</h3> <h3>這棵羅漢松有120多年了,與學校同歲。</h3> <h3>我們懷著對偉人的敬佩之情參觀了主席讀書睡覺的地方。</h3> <h3>毛主席曾經住過的寢室。里面擺設有一張木質床,掛著厚布蚊帳。就在這間寢室,毛澤東讀完了《世界英雄豪杰傳》。</h3> <h3>毛澤東在東山學校期間留下了許許多多刻苦學習,擅長作文,頑強鍛煉,關心人民疾苦的故事。今天這些故事仍廣為流傳,并有部分實物陳列在學校里。這是毛澤東最早照片,時年20歲。</h3> <h3>少年毛澤東的自修室。東齋有很多這樣的自修室。</h3> <h3> 穿過風雨走廊,我們來到了少年毛澤東上課的教室。</h3> <h3>教室,是給青年毛澤東思想帶來重要影響的場所。</h3> <h3>少年毛澤東求學時的座位。這里為毛澤東打開了一扇認知中國與世界的全新窗口。他由一個充滿抱負的少年開始向壯懷激烈的青年知識分子的轉變。</h3> <h3>戀戀不舍離開了東山書院,好想在這里久呆一會,好想再次聆聽學子們的朗朗書聲。</h3> <h3>參觀陳賡故居,感受紅色文化。</h3> <h3>陳賡故居位于湖南省湘鄉(xiāng)市龍洞鎮(zhèn)泉湖村。距湘鄉(xiāng)市區(qū)7公里,與韶山毛澤東故居毗鄰。它由故居、墓園和生平館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60畝,通過修繕再現了陳賡少年時代的成長環(huán)境。故居后山為陳賡大將夫婦墓園。</h3> <h3>踏訪偉人故土,追尋偉人風范,緬懷偉人先烈。</h3> <h3>瞻仰大將故居,追憶崢嶸歲月,接受紅色傳統教育。</h3> <h3>還沒走進陳賡先生的家,映入眼簾的就是復古的氣息——青綠色的磚瓦,白色的墻泥,將我們一下子拉回到了陳賡先生所在的那個年代。</h3> <h3>故居外景。來到大將軍的“龍興之地”,內心充溢著對一代名將的敬仰之情。</h3> <h3>故居前池塘邊建有“祖居亭”。</h3> <h3>亭前,一泓秀水,亭中,一塊石碑;黃色的石碑上,刻著陳賡的圖像以及家況簡介。</h3> <h3>亭內石刻《陳賡祖居圖記》。內容由陳賡長子陳知非所書。</h3> <h3>門額上的“陳賡同志”四字,系周恩來總理手跡。門聯“德循羊祜,源紹吉安?!币鉃椋浩返乱裱▽W習)羊祜,家族發(fā)源繼承于江西吉安。</h3><h3>時不湊巧,故居室內正在修繕。我們不能入內參觀。</h3> <h3>好在陳賡生平事跡陳列館開放,初步了解了將軍的一生。</h3> <h3> 陳賡大將(1903—1961),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鄉(xiāng)。出身將門,其祖父為湘軍將領。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后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立下汗馬功勞。</h3><h3>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h3><h3>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終年58歲。</h3> <h3> 1915年,12歲的陳賡到東山學校讀書。他在那里接受了新的思想,閱讀了進步書刊,在內心深處逐漸萌發(fā)了憂國憂民意識,樹立了“富國強兵”的抱負。</h3> <h3>陳賡創(chuàng)辦了新中國第一所軍事工程技術的最高學府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是我國強大國防建設的奠基功臣。</h3> <h3>陳賡將軍不僅是排名第四的開國大將,是1994年中央軍委確定的36位軍事家之一,他更是中共早期黨員,黨的秘密戰(zhàn)線的奠基人,唯一會見過魯迅的紅軍將領,從國共合作到援越、抗美無役不從的歷史見證人。他波瀾壯闊、充滿傳奇的一生,令我對近在咫尺的故居平添了幾分親近與憧憬。</h3> <h3>參觀完畢,細細回味陳賡將軍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光榮的一生,傳奇的一生,他的光輝業(yè)績、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將流傳千古,永照后人。我們永遠懷念陳賡大將軍。</h3><h3><br></h3> <h3>湘鄉(xiāng)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除了有著名的“東山學校”“陳賡故居”外,建于宋朝的千年古剎云門寺也是一個值得去參觀之地。</h3> <h3>云門寺始建于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整個建筑莊嚴肅穆,由前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和念經堂等三部分構成。</h3> <h3>天王殿</h3> <h3>大雄寶殿</h3> <h3>觀音閣,殿閣進深35.4米,通面寬17.5米,高約15米。</h3> <h3>寺院樓閣建筑氣勢宏大,保存完好。</h3> <h3>重檐歇山屋頂。</h3> <h3>屋角起翹。</h3> <h3>雕梁畫棟藝術價值高。</h3> <h3>特別是寺中的十八羅漢,光緒年間雕刻,栩栩如生。</h3> <h3>最著名的是寺內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雕像,其神態(tài)逼真,端莊慈祥,氣勢不凡,其蘊意更為豐富。</h3> <h3>觀音佛象是泥塑和木雕組合而成,高11.8米,是中南亞歷史最久,保存最好,塑像最大的千手觀音。</h3> <h3>閣內有佛龕,飾以朱漆的兩只大木圓柱,上書金字楹聯:“藹藹慈門,何慚佛稱慈父,眾稱慈母;汪汪生海,直配乾曰大生,坤曰廣濟?!?lt;/h3> <h3>佛像直立于蓮花寶座上,面頰豐滿,雙目微俯,形態(tài)端莊慈祥;衣帶似在飄拂,冠飾似在顫動;兩鬢發(fā)絲,根根可數;額上佛痣,清晰可見;兩耳垂肩,飾墜晃動;鼻尖微翹,雙唇略張,似在喃喃念佛。</h3> <h3>第一雙高舉的手,捧著一尊小佛像,是其師祖釋迦佛。</h3> <h3>第二雙手揮臂執(zhí)戟 ,是用來防身的,對研究宋朝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依據。</h3> <h3>第三雙手是雙手合掌天書。</h3> <h3>第四雙手是自然伸展,掘指掐算。</h3> <h3>身后伸出一千只手,每手心內各有秀目一只,手形千姿百態(tài),令人心動神搖,目不暇接。從藝術上講,對這千只手的處理采取了孔雀開屏的方式,層層疊疊,既有章法,又不呆板。</h3> <h3>千手表示法力無窮,可以拯救眾生,而千眼則表示慧眼無邊,能普觀世界,明察秋毫,智慧無窮。</h3> <h3>整個造型比例勻稱,雕塑精湛,奇特美觀。</h3> <h3>我們就興又來到了被譽為“中國小西湖”的茅滸水鄉(xiāng),這是中國第一家由下崗工人團隊創(chuàng)建的AAAA景區(qū)。</h3> <h3>茅滸水鄉(xiāng),景觀優(yōu)美別致,空氣清新怡人,一片如畫如詩的人間仙境。</h3> <h3>來這里,你可以劃劃船,釣釣魚,或者燒烤踏青,是一個特別適合與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度周末的好地方。</h3> <h3>路的右邊有許多木制的房子,河的一邊種滿了柳樹,這些柳樹的葉子綠綠的,柳樹下的水面上飄浮著綠綠的浮萍。滿眼都是綠意。吮吸著這新鮮空氣,神清氣爽。</h3> <h3>河的另一邊長滿了茂盛的樹木,漂亮極了</h3> <h3>空氣十分清新,雖然那天去的人不多,但是還是感覺非常的美。</h3> <h3>今日帥哥單飄,一臉的嚴肅。</h3> <h3>湘鄉(xiāng)是湘軍的締造者曾國藩的故鄉(xiāng)。太平天國運動后,曾國藩在家鄉(xiāng)招募鄉(xiāng)勇,在湘鄉(xiāng)、湘潭等地進行訓練,打造了一支后來名震天下的湘軍。</h3> <h3>茅滸水鄉(xiāng)所在地茅滸洲是當年湘軍出師和凱旋的必經之地,一座乳白色的湘軍橋連接著這座小島和對岸的湘軍島,還有曾國藩練兵場。</h3> <h3>這里碧水青山,空氣清新,水為鏡,山為靠,島為托,充滿柔情和靈動。</h3> <h3>這棵鐵樹不知多少歲了。枝葉繁茂,體現了極強的生命力,飽含著湘軍的不屈精神。</h3> <h3>曾國藩的指揮艦威靖號,黑褐色,厚重威武,曾國藩曾在這里指揮千軍萬馬。</h3> <h3>如今沒有戰(zhàn)爭,純屬擺設,冬陽的光輝將威靖號渡上了一層輕紗,溫柔而美麗,默默守候在茅滸的夢里水鄉(xiāng)。</h3> <h3>走累了,在這風雨橋上歇歇腳,任河風吹拂,聽河水淙淙流過,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說,好好享受這曾經有湖湘驕子享受過的清涼世界。</h3> <h3>是啊,在這塊孕育了無數湖湘驕子的神奇土地上行走,空氣是甜的,心情是美的,一路行走,滿心開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