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 據(jù)報道:1月14日13時許,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第三套人民幣1元紙幣的“人民幣女郎”梁軍病逝于哈爾濱,享年90歲。</i></h3><h3><i> 在1962年第三套人民幣1元紙幣上,印著的開拖拉機的女機手就是梁軍。(斜體字部分引自媒體報道,其余原創(chuàng))</i></h3><h3><br></h3><h3><i></i><i> </i></h3><h3><i></i> 童年記憶中,一元紙幣幾乎就是我所能見到的最大面值的鈔票了,并且,一年中只有在過年的那天,我的駝背三叔,從他長年居住的大隊(村)部回家吃年夜飯時,發(fā)壓歲錢的時候才能見到的最大面額。</h3><h3> 一元紙幣,是叔叔特意到信用社兌換的新錢,手指一彈,聲音清脆,聽起來是無比的悅耳!收到壓歲錢后,洗完過年澡,換上過年才可能有的新衣服,特意到村里小伙伴面前,相互彈紙幣聽響聲,不無三分炫耀之意。沒有拿到壓歲錢或者只有一兩毛的,眼神里透露出絕對的羨慕之意,是的,羨慕,絕對沒有妒忌,那眼神,純潔的羨慕,頂多小心翼翼的接過去,小心翼翼的也彈一下,聽聽那清脆的響聲!然后,將那一元錢緊緊的收藏在貼身的衣服口袋里。丟失,那是不可能發(fā)生的!</h3><h3> 新一元紙幣帶來的喜悅一般持續(xù)到正月初七,因為一般是正月初八開學,初七就拿著壓歲錢,到大隊部的合作社商店里,花不超過五毛錢,買上幾支鉛筆,本子,順帶來角吧錢的水果糖。零食,是買不起的,商店除了五分一個的糖面粉餅子,也沒啥零食。</h3><h3> 然后剩下的五毛錢,就等初八上學報名交學費了。然后,就可以上一個學期的課,直到暑假,中間沒有任何的需要交錢給學校的了!一元錢的喜悅,也隨著新年的過去,開學的忙碌而逐漸淡化,直到下一個除夕。</h3><h3> 在那個中國只有18.88元鈔票(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年代,1元錢可以供一個小學生上一個學期了(學雜費5角,一本語文,一本數(shù)學,練習本,鉛筆文具加在一起不到5角),1分錢可以買針線扣子,數(shù)顆水果糖,米只有1角4分7。2元錢可以供高中生一學期,米菜自己帶,學校統(tǒng)一用大鍋蒸飯,菜最常見的是用兩個罐頭瓶子裝兩瓶咸菜,那時是六天工作制,上小學的三年級后就住校,初中的一般周六下午下課后回一次家,周日下午再背一袋子米、兩罐咸菜到學校。高中在鎮(zhèn)上,一般兩周才能回去一次,也是自己帶米,中間一次就得家里人送米送菜,家里沒人送或者附近灣子沒有順帶的學生,只能一次帶足兩周的,天氣稍微暖和點時,咸菜就會長白毛來,沒辦法也得吃。</h3><h3> 但是,就是這一兩元錢,難倒了我家鄉(xiāng)的一大部分家長,于是,我同齡的許多小伙伴,因為家里掏不出這一元錢,亦或是覺得考不上中專大學,讀了也白讀,不如早點幫襯家里,小學上到三四年級,就回家?guī)图依锓排#瑢W干農(nóng)活或者帶更小的弟妹了,特別是女孩子。</h3> <h3><i> 1930年,梁軍出生在黑龍江省明水縣。她從小就被父母賣給地主家庭當童養(yǎng)媳。直到1945年黑龍江解放后,她才擺脫了童養(yǎng)媳的命運,開始了獨立的生活。據(jù)梁軍老人的兒子王燕兵介紹:“母親1947年上大學,一次學校里組織觀看《巾幗英雄》這部電影,里邊的主人公是個女拖拉機手,母親看了羨慕不已?!?948年,黑龍江省委在北安舉辦拖拉機手培訓班,分配給梁軍所在的萌芽學校三個名額,梁軍第一個報了名。第二天報到時她才發(fā)現(xiàn),全班七十多個學員,只有她一個女生。梁軍的天賦很高,很快就將拖拉機駕駛起來,讓男人們?yōu)橹宸?。而后,她的事跡被全國報道,女性們都以她為榜樣,大家也紛紛加入到拖拉機的學習中。</i>
</h3><h3><i> 1959年,新款式的國產(chǎn)首批13臺"東方紅-54"拖拉機運抵黑龍江,此前梁軍駕駛的一直是進口拖拉機。當梁軍第一次看到中國制造的拖拉機時,按捺不住激動,跳上"東方紅",興奮地兜了一圈。而此時一個想要采訪她的記者拍下這一幕,并將照片發(fā)表出去。在1962年第三套人民幣1元紙幣上,印著的開拖拉機的女機手就是梁軍。</i></h3><h3><u><br></u></h3><h3> 每年除夕帶給我一元錢歡樂的三叔,在我父親兄弟三人中,排行其實是老二,但按照我老家的風俗習慣,他上面除了我父親這個大哥外,還有一個同祖堂哥大他21天,因此只能排老三。同輩人尊稱三哥,我們晚一輩的稱三爺,生于1932年,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出生僅四天,就碰上了附近的河南匪首顧敬之的手下進村打劫,一家人在山高林密的九人巖躲了十六天,匪兵走了才回家。祖父讀過十余年私塾,辛亥革命取消科舉,斷送了前程,總算有點文化,以三叔出生,兵荒馬亂人著急,取小名:急方。給三叔及小叔分別按輩分友字取大名:友麒,友麟。</h3><h3> 大概是為了彌補自己無法登科舉之門的遺憾,祖父給我父親取名友仕,并且賣田供父親讀書,也是私塾性質(zhì)。啟蒙時祖父親自教授,嚴格要求,每天晚上讀書,得燒完一煤油燈的油才能睡覺。學成正值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本指望前往南京國民政府求職的父親,無奈終止了行程,在解放軍撤退后留下的學校任教,直到82年退休,執(zhí)教三十多年,積勞成疾,86年就去世了。母親去世三年后,我們在父母合葬墓前樹碑,銘之以:“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詩書濟世,書授三河賢弟子;修德不期回報,自然稻熟書香,仁德持家,德耀九江義門陳”。</h3><h3> 三河是我家小鎮(zhèn)名字,父親一生在家鄉(xiāng)教書,當年三河區(qū)的學校,除了石門畈,其它的學校都任教過,德高望重,為人正直,盡管最高只當過小學校長,但在小鎮(zhèn)教育界有很高威望,桃李滿天下?!暗臼鞎恪笔前硕晡壹医ǚ繒r,父親親筆題寫的門楣,也算是對后人的期待吧,類似耕讀傳家一類家風家訓。而我祖上,是大規(guī)模的明末湖廣填四川,麻城人口銳減之后,從江西義門陳氏遷來定居至今的,陳氏義門,就是那個以三千人口一家不分家而震驚朝廷,被敕令分家遷居。</h3> <h3> 三叔生不逢時,但一生活得傳奇。因為祖父供我父親讀書尚需賣田,且還有叔祖父幫襯方能勉強維持一家生計,所以三叔就被天然的剝奪了讀書機會,七歲起,就開始放??巢裣碌馗苫?,歷經(jīng)九死一生。9歲時,上樹摘柿子,下來時,從一丈多高的樹上倒栽下來,頭都被撞到脖子里面去了;11歲時,和小伙伴游泳,淹得搶救一個下午過去才醒來;上山砍柴,被地主欺負,惹上一場官司;13、4歲間,四次近距離遭遇老虎,均虎口脫險;15歲走鄉(xiāng)串戶做挑擔賣貨郎,在當年的麻東縣城閻河押寶,輸了人家的貨物本錢,差點要跑路去投軍!</h3><h3> 解放初,17歲的三叔積極參加土改,受到區(qū)長賞識,有心帶三叔參加革命,無奈祖父受耕讀傳家思想禁錮,認為老大我父親已經(jīng)讀書了,老三也就是我四叔也在讀書,所以老二就該在家里農(nóng)耕,所以沒同意三叔出門革命,三叔就此喪失成為革命干部的機遇。</h3><h3> 19歲時,上山抬樹,坡陡路滑,伙伴一個腳滑,兩丈多長的大松樹砸向三叔,躲閃不及,正中右肩,無錢去漢口大醫(yī)院醫(yī)治,幾個月后慢慢成了駝子。養(yǎng)傷之余,開始請祖父教他識字,正好灣里掃盲辦了個夜校,三個月后,學會上千漢字,熟練的寫文章了,一時間,成為麻城全縣掃盲工作的一面紅旗!</h3><h3> 身體殘疾后,農(nóng)活干不了,小生意也被割了資本主義尾巴,勤學苦干的精神還在,擔任了農(nóng)業(yè)高級合作社的會計,不但快速掌握了會計知識,還想辦法以農(nóng)副增加總收入,被譽為精心理財?shù)募t管家,多次在全縣財會工作考試中位列第一。58年元月,又一次考到100分后趕回家的途中,路過為防洪水而被人拆掉橋面木板的麻城東門大橋,只能赤腳蹚水過河,寒風凜冽,走到河中間時,上游突然涌來大水,一個浪頭將三叔卷入漩渦,順流被沖走幾里地后,到了許家涼亭處,舉水河在這里有個大轉(zhuǎn)彎,水流稍緩,三叔這才自救成功,又一次大難不死!</h3><h3> 成為大隊干部后,三叔一心為公,響應(yīng)號召,三反四清,處處積極,處事公道,不畏權(quán)貴,得罪不少人,也挨過不少批斗,關(guān)過牛欄。</h3><h3> 作為毛澤東時代的農(nóng)村基層干部,叔叔這一代的干部確實辦了很多實事,在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的年代,全靠戰(zhàn)天斗地的苦干精神,在我們村進行了一系列的農(nóng)田水利建設(shè):修建的明前坳水庫,至今是我村的飲用水源地;移河改道,把楓樹炭丘變成一畈良田;修建二級揚水站,將大河水引上高山,澆灌全村土地;兩次修建村部大禮堂;建設(shè)小學初中;修建起全地區(qū)標桿鄉(xiāng)村醫(yī)務(wù)室……一系列的基本建設(shè),至今仍福澤后人。</h3><h3> 不止本村的建設(shè),當年麻城全縣的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shè),都是從各鄉(xiāng)鎮(zhèn)抽人進行的,麻城的大坳水庫,三河口電站配套水渠工程,叔叔作為一個殘疾人,多次帶隊參加,多次奪得標兵稱號。</h3><h3> 多年的積勞成疾,三叔患上了多種疾病,最厲害的一次是胃潰瘍大出血,因為駝背,無法按正常人背躺麻醉手術(shù),最后是無麻醉手術(shù)救得一命。</h3> <h3> 82年秋,在完成村干部新老交替后,三叔從村干部的崗位上退而不休,本靠一年120元的退休金,在當時的農(nóng)村也可生活,三叔還是響應(yīng)共產(chǎn)黨員帶頭致富的號召,種桑養(yǎng)蠶種茶養(yǎng)牛,后來又炸油條賣,與人合伙殺豬賣……</h3><h3> 86年,村里籌辦福利院,三叔又在村干部勸說下,出任院長,為促進黨的農(nóng)村敬老院政策在農(nóng)村的落地再次出力。政策說的好,但錢是沒有的,三叔帶領(lǐng)工作人員自立更生,種桑樹,油茶,種菜,養(yǎng)魚,自行鞏固福利院經(jīng)濟基礎(chǔ)。</h3><h3> 88年,福利院因為無人入住面臨停辦,村里安排三叔當村林場廠長,也是自食其力,后因村里辦繅絲廠占地,繼續(xù)到廠里當門衛(wèi)直至眼疾無法繼續(xù)工作才徹底回家修養(yǎng)。</h3><h3> 叔叔曾短暫婚姻,因身體殘疾一生未育,把我們兄妹八個當親生子女。 86年,我父親去世時,我和我四哥還在上學,叔叔又主動承擔每年60元學費,這個數(shù)字,相當于他當年年退休金120元的一半!一如我童年時的那可以供一個小學生上一個學期學的一元壓歲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