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文字:史海觀復,1月2日 · 歷史學博士 青云計劃獲獎者 優(yōu)質(zhì)歷史領域創(chuàng)作者<br></b></h3><h3><b> 物理似乎是我國幾千年燦爛文化中一處暗影,在西方的船炮轟開國門以前,中國只有工匠,沒有物理學家。隨著工業(yè)化擴張,科學技術在全球遍地開花,我國的物理學也在幾十年間一飛沖天。</b></h3><h3><b> 這要歸功于上世紀初興起的留學熱,數(shù)十年間大批中國優(yōu)秀學者走出國門,在西方開闊的科研環(huán)境下發(fā)揮自己的才華,華人物理學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突破和成就。這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便是與愛因斯坦比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他在世界科學殿堂中榮耀無上,但面對子女,他與天下所有的父母并無二致,都是平凡而偉大的父親。</b></h3><h3><b> 一般人提起楊振寧,只能想到兩件事:諾貝爾獎,以及82歲時娶了28歲的年輕妻子。事實上,楊振寧的一生絕非如此簡單就能概括。他所提出的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定理、宇稱不守恒定律、楊-巴克斯特方程、量子可積系統(tǒng)等一系列粒子物理、統(tǒng)計力學、凝聚態(tài)理論和方法對物理學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成為后續(xù)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研究的基礎。</b></h3><h3><b> 楊振寧的科技貢獻是備受矚目的,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普林斯頓研究院等世界頂級研究機構和學府爭相為他預留席位,邀他任教授課。</b></h3><h3><b> 他在國內(nèi)推進清華高等研究中心、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港中大數(shù)學科研所等一流研究機構的設立,將中國物理發(fā)展推到一個新的臺階。如果說與他同時期的錢學森、鄧稼先等回國為兩彈一星事業(yè)獻出青春、熱血和生命的科學家是拓荒者,那么楊振寧就是接過他們的接力棒的播種人,將中國的科技推向更深、更遠、更廣闊的天地。</b></h3><h3><b><font color="#ed2308">遇見愛情</font></b></h3><h3><b>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于合肥,家中世代書香。他4歲開始讀書,6歲時隨留美歸來的父親去了廈門。第二年,父親被清華聘任,一家人搬到北京,楊振寧在清華園里住到初中。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一家人在戰(zhàn)火中輾轉去了昆明,楊振寧考入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后來在那里做了數(shù)學代教。1944年,楊振寧遇到了一個秀美端莊、聰敏可人的姑娘——杜致禮。</b></h3><h3><b> 杜致禮當時年芳15,是國民政府高官杜聿明的千金,才情卓著。當時兩人尚且年少,僅雖互相欣賞,但僅限于師生關系。第二年,楊振寧公費考入芝加哥大學,赴美深造,拜在愛德華泰勒門下,一直讀到博士后,畢業(yè)后被美國普林斯頓研究所聘任。1949年,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中餐廳偶遇,時過境遷,楊振寧成了炙手可熱的科學家,杜致禮的父親被俘,家道中落。但命運的一番扭轉卻促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情,楊振寧與杜致禮陷入熱戀,不久便向她求婚了。第二年,兩人在美舉辦了婚禮,過上了琴瑟和鳴、恩愛相守的生活。</b></h3><h3><b><font color="#ed2308">事業(yè)與家國情懷</font></b></h3><h3><b>1949年之后的近十年間,楊振寧的物理學研究漸漸走向高峰,先后推出粒子復合模型、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和宇稱不守恒理論,于1957年與李政道一起將諾貝爾獎收入囊中,躋身世界頂級物理學家行列。這期間,他與杜致禮的愛情結晶也先后出生。</b></h3><h3><b> 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一邊繼續(xù)研究工作,一邊在世界各地講學、授課,受到各界禮遇。他借此機會宣傳中國,并且在保釣運動時在美國各地宣講,申明中國主權問題,對在美樹立中國形象、激發(fā)留學生愛國熱情起到了很大作用。多年間,楊振寧經(jīng)?;貒顒樱宰约旱挠绊懥υ谙愀?、北京等多地籌措資金,設立研究所和獎學金鼓勵年輕學者,接受清華、南開等高等學府榮譽頭銜,為國家招攬在美頂級華人學者回國任教,在各地學園奔走,盡一切可能推動中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b></h3><h3><b><font color="#ed2308">枯木逢春的恩賜</font></b></h3><h3><b> 2003年,陪伴楊振寧走過53年的杜致禮因病離世,兩人比翼齊飛的愛情佳話畫上了句號,楊振寧出席活動時,身邊再沒有那位跨越時代的優(yōu)雅中國女性的身影。2004年,年余80的楊振寧親自到清華任教,工作重心轉回國內(nèi),并且與翁帆結婚了。</b></h3><h3><b> 82歲耄耄老科學家與28歲年輕貌美女碩士的結合引得世人一片愕然,但當楊振寧甜蜜地拉著翁帆的手出習各種活動時,人們發(fā)現(xiàn)翁帆與幾十年前那張黑白照片中的杜致禮竟如此神似,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楊振寧那句“翁帆是上天恩賜給我的最后的禮物”。一切如夢似幻,如同命運一個回環(huán),讓天人永隔的戀人隔著時空再次相遇。</b></h3><h3><b> 2017年,楊振寧改回中國國籍,永久定居?,F(xiàn)在,97歲的楊振寧在翁帆的陪伴下還在繼續(xù)為中國科技發(fā)展鋪路。而大洋彼岸,他的三個子女已經(jīng)在美國擁有了各自的生活。</b></h3><h3><b><font color="#ed2308">大兒子楊光諾</font></b></h3><h3><b> 1951年,楊振寧與杜致禮結婚后第二年,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楊振寧特地按照家鄉(xiāng)習慣,請父親為其取名,父親為第一個孫子取名“光諾”。光諾似乎注定要成為楊振寧的福星,幾年后,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真真應了“光諾”之名。</b></h3><h3><b> 楊光諾鐘情于計算機,楊振寧非常支持他追求自己的愛好。高中畢業(yè)后,楊光諾考入密歇根大學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后做了計算機工程師。</b></h3><h3><b><font color="#ed2308">二兒子楊光宇</font></b></h3><h3><b>1958年,杜致禮生下了第二個兒子,取名光宇。楊光宇對宇宙星象興趣濃厚,但只將其作為了一項業(yè)余愛好,最終投身化學行業(yè),一路讀到博士,畢業(yè)后從事相關科研工作。</b></h3><h3><b>楊光宇在美國開設了私人天文臺,從他的天文臺觀測到的小行星多達兩千余顆,許多以名人之名命名的行星都是他發(fā)現(xiàn)的。</b></h3><h3><b><font color="#ed2308">小女兒楊又禮</font></b></h3><h3><b> 1961年,在生了兩個兒子以后,楊振寧和杜致禮終于迎來了一位千金。楊振寧希望女兒像她的母親一樣秀美端莊、聰敏過人,于是為其命名“又禮”。楊又禮從小夢想成為白衣天使,長大后報考了醫(yī)療專業(yè),畢業(yè)后成了一名醫(yī)護人員。</b></h3><h3><b> 楊振寧的一生與物理分割不開,但他并沒有將自己的愛好和事業(yè)強加給子女,而選擇讓他們自由主宰自己的人生。他在父母教育上這樣說:“別將天才孩子作為天才去養(yǎng),給他們太多壓力可能會釀就悲劇”。他的開放式教育雖然沒有再造就出科學偉人,但卻讓孩子們過上了他們想過的生活,擁有了他們該有的幸福。</b></h3><h3><b>最成功的人,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成就自己能成就的未來。最成功的教育,是教孩子快樂,讓他們有尊嚴、有自由地生活。頭銜、名望與富貴能帶來榮耀和尊崇,卻不能給人安寧和幸福。當父母決定為孩子選擇一條注定兵荒馬亂的“成功”之路時,其實正是孩子們失敗的開始。</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