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b></p><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組建海軍兵種</b></h1><p><br></p><p> ●1950年8月,海軍建軍會議鄭重作出決定:新中國海軍建設“以飛機、潛艇、快艇三項為重點”。由此開始,建立潛艇部隊的計劃便正式列入人民海軍建設的日程。</p><p><br></p><p> ●1952年9月6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命令:“成立海軍航空兵部?!睆拇?,海軍航空兵正式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斗序列。</p><p><br></p><p> ●1954年12月9日,人民海軍合編組成第一個陸戰(zhàn)師,海軍陸戰(zhàn)部隊從此登上了新中國的歷史舞臺。</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立海軍第一支炮艇大隊</b></p><p><br></p><p> 1950年3月2日,新中國海軍第一支炮艇大隊在南京成立,第三野戰(zhàn)軍二十五軍七十四師二二一團副團長陳雪江被任命為第一任大隊長。</p><p><br></p><p> 大隊下轄45艘艇,其中,炮艇和巡邏艇22艘、登陸艇23艘。</p><p><br></p><p> 艦只編成3個中隊,相當于陸軍的營,每個中隊下轄3個分隊,相當于陸軍的連,每個分隊下轄3至4艘艇,艇相當于陸軍的排,每艇14個人。</p><p><br></p><p> 第一中隊是炮艇中隊。下轄3個分隊,有日式25噸炮艇10艘。這些炮艇都是日軍侵華時,于1940年在上海江南造船所建造的,裝備有一座雙聯(lián)裝13毫米機槍和一挺重機槍,使用于江、河、湖泊和水網(wǎng)地區(qū)。</p><p><br></p><p> 第二中隊是巡邏艇中隊。下轄3個分隊,有12艘巡邏艇。這些艇是國民黨造的木殼艇,它的上層建筑要比日式炮艇大,因此有點頭重腳輕,只能擔負在江河湖泊里巡邏任務。</p><p><br></p><p> 第三中隊是登陸艇中隊。下轄3個分隊,有美式25噸登陸艇23艘,其中有4艘改裝為炮艇。這個中隊在1950年5月從炮艇大隊調出,擴編為登陸艇大隊,也是海軍的第一支登陸艇部隊,參加了解放一江山島的戰(zhàn)斗。</p><p><br></p><p> 這些艇,原來都是國民黨海軍的。國民黨政府曾將這些艇編成幾支機動艇隊,在長江巡邏,妄圖阻止解放軍渡江。解放軍發(fā)動渡江戰(zhàn)役時,一些艇隨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在南京起義,另一些在江陰向陳雪江所在的八兵團投誠。艇隊人員起義、投誠后,經過在華東海校第四大隊學習,畢業(yè)后重新被分配上艇。</p><p><br></p><p> 大隊其他人員來自蘇北軍區(qū)海防縱隊和陸軍。當時,中隊長、分隊長都是由陸軍調來的同志擔任,原海軍人員擔任副職。艇長則大都由原海軍人員擔任,陸軍來的同志擔任副職。陸軍來的不少排級干部,都降職使用,分到艇上當航海兵、輪機兵、槍炮兵,向原海軍人員學習技術。</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組建海軍魚雷快艇部隊</b></p><p><br></p><p> 1950年8月,成立了快艇學校。</p><p><br></p><p> 經過一年零兩個月的培訓,共培訓出學員897人,配備了42艘魚雷艇,成立了4個魚雷艇大隊。</p><p><br></p><p> 接下來,海軍陸續(xù)組建的魚雷快艇部隊、驅逐艦部隊、獵潛艇部隊和潛艇部隊等,都是從海軍陸戰(zhàn)隊中抽調的骨干。</p><p><br></p><p> 1951年9月17日海軍電令華東、中南、華北和青島基地各組建一個快艇大隊。據(jù)此,海軍快艇第一大隊、快艇第十一大隊、快艇第二十一大隊、快艇第三十ー大隊分別在上海、廣州、塘沽、青島組建。配備了從蘇聯(lián)進口的36艘P-4級魚雷艇。</p><p><br></p><p> 這些部隊后來分別擴編為青島基地快艇一支隊,旅順基地快艇十六支隊,東海艦隊快艇六支隊,南海艦隊快艇十一支隊等。</p><p><br></p><p> 從此,海軍魚雷艇部隊作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海軍的主要突擊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p><p><br></p><p> 第一批魚雷快艇部隊裝備的是P-4級魚雷艇。</p><p><br></p><p> 這種以鋁合金為艇體的快艇長19.3米,寬3.7米,吃水1米,B型艇標準排水量20.74噸,K型艇標準排水量21噸,動力為2臺M-50型柴油發(fā)動機,總功率2400馬力,最高航速42節(jié),續(xù)航力400海里/13節(jié)。</p><p><br></p><p> 武器配備為2具457毫米魚雷發(fā)射管,魚雷自重918千克,戰(zhàn)斗部裝150千克炸藥。</p><p><br></p><p> B型艇裝2挺雙聯(lián)裝12.7亳米機槍,K型艇裝2挺14.5毫米高射機槍。</p><p><br></p><p> 兩種快艇的其他區(qū)別是B型艇無雷達裝置,只有一個方向誤差很大的磁羅經,需岸上指揮所的引導;而K型艇裝備了艇載雷達和方向比較準確的電羅經。</p><p><br></p><p> P-4級魚雷快艇個頭雖小,卻在海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p><p><br></p><p> 1950年12月26日,海軍高射炮兵第一團成立。這個團以海軍高射炮兵第一團第一營的番號在青島駐防。該團第二營和第三營,分別以青島基地文化訓練隊和警衛(wèi)團炮兵連為基礎擴編而成。</p><p><br></p><p> 海軍對空監(jiān)視營于1951年1月組建于青島,以目力觀察手段掌握空情動態(tài),這是海軍雷達兵部隊的前身。到1954年3月,組建了海軍第一個雷達營。</p><p><br></p><p> 與此同時,探照燈部隊和航空場站保障部隊也有了相應的發(fā)展。</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軍航空兵部隊的誕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952年9月6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命令:</p><p><br></p><p> 成立海軍航空兵部。</p><p><br></p><p> 從這一天起,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增添了一個新的兵種,共和國的??招埴椪骄幦胫袊嗣窠夥跑姷膽?zhàn)斗序列。</p><p><br></p><p> 關于海軍航空兵的建立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p><p><br></p><p> 1952年1月8日,海軍向中央軍委上報了《1952年海軍空軍建設問題》的請示報告,提出必須盡快組建海軍航空兵領導機構和部隊,以形成完整的海軍作戰(zhàn)體系。</p><p><br></p><p> 這份報告經粟裕、聶榮臻、朱德、周恩來審批后呈到了毛澤東的案頭。</p><p><br></p><p> 毛澤東看著報告,以一個戰(zhàn)略家的眼光,做出了決斷,在周恩來提出的意見報告上寫下了:</p><p><br></p><p> 同意,照周批辦。</p><p><br></p><p> 4月2日,在海軍航空學校校長趙匯川主持下,海軍航空部就在北京正式成立。但這時只是一個機關組織,并沒有軍事實力。</p><p><br></p><p> 其實早在1950年下半年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就主持在青島創(chuàng)建了兩所海軍航空學校,但海軍要不要組建航空兵的問題卻直爭論不休。</p><p><br></p><p> 不贊成組建海軍航空兵部隊的人大都認為:我軍有了空軍這個獨立軍種,可以同時擔負起海空的作戰(zhàn)任務,海軍沒有必要再成立航空兵了。國民黨海軍就沒有航空兵。</p><p><br></p><p> 肖勁光不同意這種觀點。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后,專門召開臨時黨委會統(tǒng)一認識。</p><p><br></p><p> 肖勁光說:</p><p><br></p><p> 國外大量軍事實踐證明,沒有制空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制海權。艦艇在海上活動如果沒有自己飛機的掩護、支援,是要吃大虧的??靠哲妳f(xié)同、支援可不可以?可以。但我們要知道,??兆鲬?zhàn)和陸空作戰(zhàn)有著許多不同的特點。當然,平常的訓練、管理也大不一樣。我們不能學國民黨海軍。</p><p><br></p><p> 正因為國民黨海軍沒有航空兵,所以才沒有戰(zhàn)斗力,只在江河里活動,保衛(wèi)不了海防。而目前世界海軍強國蘇聯(lián),西方的美國、英國、法國等多數(shù)國家,海軍都是設有航空兵的。</p><p><br></p><p>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肖勁光的觀點。</p><p><br></p><p> 于是,肖勁光與海軍副司令員王宏坤、副政治委員劉道生,共同簽署了海軍司令部《關于1952年海軍空軍建設問題》的報告。</p><p><br></p><p> 1952年1月8日,報告報送總參謀部、中央軍委。</p><p><br></p><p> 周恩來、毛澤東很快簽署意見,批準了這一報告。</p><p><br></p><p> 4月2日,成立了海軍航空部。</p><p><br></p><p> 6月27日,在上海虹橋機場成立了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即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第一師。</p><p><br></p><p> 海軍航空兵第一師,是以陸軍第三十師司令部、政治部領導機構為基礎組成該師師部機關。</p><p><br></p><p> 航空兵第一師下轄兩個團:以陸軍第三十師九十團機關和海軍航校第一批學員為基礎,組成水魚雷炸機團,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第一團”;以空軍第九師二十五團機關、部隊為基礎,組成驅逐機團,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第四團”。</p><p><br></p><p> 航空兵第一師配備了蘇制杜-2型水魚雷轟炸機4架,烏拉-2型教練機2架,烏拉-9型驅逐機19架、烏拉-9型教練機2架。</p><p><br></p><p> 這個航空師的建立,標志著人民海軍航空兵部隊正式宣告誕生,為整個??胀粨袅α康慕ㄔO打下了基礎。</p><p><br></p><p> 1953年2月,我國又組建了海軍航空第二、第三師。</p><p><br></p><p> 1954年、1955年又相繼組建了海軍航空第四、第五、第六師,組建了水上飛機大隊,即“海軍航空兵獨立第一大隊”。</p> <p> 自此,海軍航空兵已初具規(guī)模。</p><p><br></p><p> 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任務包括:打擊敵海上力量,掩護和支援己方艦艇的作戰(zhàn)行動,保護己方海上交通線,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摧毀敵方沿海機場、基地和港口,以及執(zhí)行海上偵察、巡邏、反潛、預警、布掃雷、通信、導航、救護和運輸?shù)取?lt;/p><p><br></p><p> 海航初建時期的航空裝備來源于三個方面:</p><p><br></p><p> 第一個來源是向蘇聯(lián)購買裝備,第二個來源是從空軍調入,第三個來源是旅順口交接時接收的。</p><p><br></p><p> 通過3年多的努力,到1955年底,海軍航空兵已有包括偵察機、殲擊機、水魚雷轟炸機、運輸機、偵察機、反潛機、各種專業(yè)飛機等不同機種的航空師6個,裝備各型飛機515架。</p><p><br></p><p> 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一支??諔?zhàn)斗力。</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軍陸戰(zhàn)部隊的誕生</b></p><p><br></p><p> 1953年4月20日,人民海軍第一支海軍陸戰(zhàn)隊部隊海軍陸戰(zhàn)隊第一團,以陸軍1個步兵團和2個步兵營為基礎在華東軍區(qū)海軍組建。</p><p><br></p><p> 1954年12月9日,以陸戰(zhàn)隊第一團和原有的一個水陸坦克教導團為基礎,抽調華東軍區(qū)水兵師師部及所屬水兵第二團,合編組成人民海軍第一個陸戰(zhàn)師。</p><p><br></p><p> 至此,我國第一支海軍陸戰(zhàn)部隊登上了新中國的歷史舞臺。</p><p><br></p><p> 海軍陸戰(zhàn)隊的主要任務是獨立地或配合陸軍部隊實施登陸作戰(zhàn),奪取登陸點和登陸地段,保障后續(xù)梯隊登陸。此外,海軍還陸續(xù)組建了各種專業(yè)勤務部隊,包括偵察、觀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氣象、防險救生、防化、后勤供應和裝備修理等部隊,其任務是支援保障海軍各兵種順利進行戰(zhàn)斗活動。</p><p><br></p><p> 后因任務變化,這個陸戰(zhàn)師于1957年6月撤銷,編為上海警備區(qū)守備部隊。</p><p><br></p><p> 在后來的1979年,中央軍委決定重建海軍陸戰(zhàn)部隊。12月20日,人民海軍陸戰(zhàn)隊第一旅在海南島組建。新組建的海軍陸戰(zhàn)隊突出機動性和快速反應等特點,具有較強的獨立作戰(zhàn)能力。</p><p><br></p><p> 關于海軍陸戰(zhàn)部隊的建設,其實早在建國之初就已經開始了。</p><p><br></p><p> 1949年11月8日,華東軍區(qū)海軍以海軍學校第五、第六大隊為基礎,用渡江戰(zhàn)役后接收、征用的艦艇,在南京組建了第二艦艇大隊,擁有艦艇20艘。盡管艦型不一,裝備簡陋,而且人員的分之二是來自華東軍區(qū)海軍學校培訓的學員,但這卻是新中國人民的第一支海軍陸戰(zhàn)部隊,也是海軍的“種子”部隊。</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軍潛艇部隊的誕生</b></p><p><br></p><p> 1954年6月,中央軍委頒發(fā)命令,將擬接收的從蘇聯(lián)購買的2艘“斯大林”型潛艇C-36號、C-49號分別命名為“新中國11號”、“新中國12號”,并批準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獨立潛水艇大隊”。</p><p><br></p><p> 從此,人民海軍有了自己的潛艇部隊。</p><p><br></p><p> 早在1950年8月,海軍建軍會議鄭重作出決定:新中國海軍建設“以飛機、潛艇、快艇三項為重點”。由此開始,建立潛艇部隊的計劃便正式列入人民海軍建設的日程。</p><p><br></p><p> 潛艇是一種高度機動,隱蔽性強,具有強大攻擊力的作戰(zhàn)艦艇。在海軍裝備大家族中,地位舉足輕重、不可替代。自17世紀初葉潛艇問世以來,世界各海軍強國均傾全力研制、發(fā)展。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潛艇大顯威力。其驚人戰(zhàn)績令世界軍事家扼腕長嘆:沒有潛艇就沒有海軍!</p><p><br></p><p> 1950年12月18日,中國政府向蘇聯(lián)政府提出購買潛艇及幫助培訓潛艇技術人員的要求。經雙方協(xié)商,蘇聯(lián)政府同意向中國提供4艘潛艇,并由蘇聯(lián)駐旅順海軍部隊幫助中國海軍培訓艇員和指揮、保障人員。</p><p><br></p><p> 這一消息是鼓舞人心的。隨著軍委關于組建潛艇學習隊命令的下達,海軍黨委便雷厲風行地展開工作。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親自主持學員選調。在首次召開的學員選調會上,肖勁光激情滿懷地向在座的同志講述了有關潛艇的知識和建設潛艇部隊的重大意義。</p><p><br></p><p> 他說:“現(xiàn)在蘇聯(lián)愿意幫助我們建設潛艇部隊,機會太難得了!我們一定要把人員選好,把各方面工作做好?!敝v到最后,他斬釘截鐵地說:“如需要,寧可叫幾條軍艦開不動、解散幾個學習單位,也要滿足這次選調學員的需要?!?lt;/p><p><br></p><p>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以海軍部隊和院校為主要方向,以全軍院校和兄弟部隊為補充,按照政治素質好、年紀比較輕、體質符合艇員標準的條件,很快選定了275名學員,組建了中國海軍潛艇學習隊。</p><p><br></p><p> 潛艇學習隊設在當時蘇聯(lián)海軍太平洋艦隊駐旅順潛艇支隊的老虎尾基地。作為個特殊的單位,潛艇學習隊直接歸軍委海軍領導,教學由蘇聯(lián)海軍提供的實習潛艇艇長馬斯羅夫中校,后為格洛瓦喬夫上校具體負責。中蘇雙方原議定培訓時間為兩年,即自1951年5月至1953年6月。后來根據(jù)情況延長一年,于1954年6月結業(yè),實際學習時間為3年。</p><p><br></p><p> 從海軍到軍委直至中央領導,對潛艇學習隊都十分關心。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羅瑞卿、肖華等,先后到學習隊視察。肖勁光司令員有計劃地到學習隊聽取匯報,與蘇方人員一起研究訓練和教學。</p><p><br></p><p> 蘇軍方面對此次培訓也異常重視。在中國大革命時期,曾擔任過孫中山海軍顧問的蘇聯(lián)太平洋艦隊司令潘齊列夫海軍上將,也親臨學習隊視察,檢查指導培訓工作。</p><p><br></p><p> 1954年6月中旬,潛艇學習隊如期結業(yè)。</p><p><br></p><p> 6月24日,旅順口晴空萬里,水碧天藍,西港碼頭彩旗飄揚。14時,中蘇潛艇交接儀式在這里舉行。出席儀式的,蘇方為駐旅頎海軍基地的負責人及駐旅大區(qū)蘇軍最高指揮官斯維爾佐夫上將,蘇駐大連領事館代辦克瓦列夫斯基;中方除周希漢率領的海軍機關代表團、大連海校負責人外,還邀請了旅大市委書記歐陽欽等地方黨政領導。</p><p><br></p><p> 6月28日,新中國的兩艘潛艇在學員們的操縱下昂首駛離旅順港,在茫茫大海上畫出了第一條航跡,劈波斬浪向籌建已畢的青島潛艇基地駛去。</p><p><br></p><p> 7月23日,華東軍區(qū)司令員陳毅視察了潛艇基地,參觀了新接收入列的“新中國11號”、“新中國12號”潛艇。</p><p><br></p><p> 潛艇大隊大隊長傳繼澤請陳毅題詞,陳毅略加思索,便激情如涌,當場賦詩一首:</p><p><br></p><p> 人口六萬萬,立國太平洋。</p><p><br></p><p> 面對侵略者,必須有海防。</p><p><br></p><p> 水上多艦艇,空中能飛航。</p><p><br></p><p> 海底深千尺,潛水亦所長。</p><p><br></p><p> 件件皆掌握,樣樣是內行。</p><p><br></p><p> 嚴整陸???,捍衛(wèi)我邊疆。</p><p><br></p><p> 和平可確保,建設日輝煌。</p><p><br></p><p> 戰(zhàn)販如伸手,必定遭滅亡。</p><p><br></p><p> 大哉新中國,指日富且強。</p><p><br></p><p> 陳毅在落款署名后,又取題曰《潛艇上留題》。</p><p><br></p><p> 在此后的一年內,又陸續(xù)接收了從蘇聯(lián)購買的6艘潛艇。</p><p><br></p><p> 1955年9月,潛水艇獨立大隊遂改編為“潛水艇第一支隊”。當年底,潛艇第一支隊便參加了總參謀部在遼東半島舉行的抗登陸戰(zhàn)役演習,并以4枚魚雷全部命中目標的好成績初顯威力。</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b></p><p><br></p><p> 1954年10月25日,人民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成立大會在青島永安大戲院隆重舉行。</p><p><br></p><p> 青島基地政委盧仁燦宣讀了中央軍委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驅逐艦大隊”成立的命令,同時宣布任命蘇軍人員為驅逐艦大隊大隊長、劉成章為政委,蘇軍人員、劉成章并分別兼任“鞍山”艦艦長、政委,馬俊、王剛任“撫順”艦艦長、政委。</p><p><br></p><p> 翌日,中蘇雙方在軍港碼頭上正式舉行驅逐艦交接簽字和命名授旗儀式。彼得洛夫代表蘇方、盧仁燦代表中方分別在交接證書上簽字。時任海軍參謀長的周希漢宣讀了中央軍委命令,將“列什切里內依”號驅逐艦命名為“鞍山”號,“列齊威”號驅逐艦命名為“撫順”號。兩艦舷號分別為“101”、“102”號。從即日起,人民海軍有了自己的驅逐艦部隊。</p><p><br></p><p> 早在1951年,海軍分3批選調了100余名優(yōu)秀軍事干部到蘇聯(lián)海軍學院培訓,主要學習驅逐艦、護衛(wèi)艦的操縱管理和裝備技術?!傲摹眳f(xié)定簽訂時,這些干部多數(shù)已結業(yè)回國,成為接收驅逐艦籌備工作的骨干。</p><p><br></p><p> 接收艦艇,艦員選調是第一個大問題。當時的華東海軍第六艦隊,是人民海軍的第一支護衛(wèi)艦部隊,其裝備的艦只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建造的護衛(wèi)艦。這些軍艦多數(shù)使用的是蒸汽透平機,配備100毫米或130毫米口徑的主炮,與驅逐艦很接近。據(jù)此,海軍黨委硏究決定,以華東海軍第六艦隊官兵為主,組成兩艘驅逐艦全套接艦人員。</p> <p> 1954年4月,艦員選調工作全面展開。</p><p><br></p><p> 是時,東南沿海部分島嶼尚未解放,國民黨軍艦不時竄入大陸沿海騷擾,作為海軍主力作戰(zhàn)部隊的第六艦隊,戰(zhàn)斗值班任務異常繁重。但第六艦隊黨委從海軍建設全局出發(fā),堅決執(zhí)行海軍黨委的決定。為了確保調員的質量,艦隊成立了以副司令員馮尚賢為組長、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長韓玉樽為副組長的選調小組,嚴格按照“歷史清楚、政治上可靠,經過實踐鍛煉,思想好、業(yè)務精、身體健康”等條件,逐個篩選,層層把關。第一批抽調官兵350人。由于把關嚴格,入選人員素質普遍較好。艦部門以上干部,基本上都是赴蘇學習過的骨干,近一半的水兵經歷過戰(zhàn)斗考驗。</p><p><br></p><p> 5月1日,由第六艦隊、華東海軍第五艦隊、淞滬基地和幾個海軍學校選調的官兵組成的接艦部隊計500余人抵達青島。遵照海軍的電令,為保密起見,接艦部隊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訓練大隊。</p><p><br></p><p> 經過5個多月的學習準備,正式接艦的日子終于到來了!</p><p><br></p><p> 10月13日9時,由2艘驅逐艦、2艘掃雷艦、2艘潛艇組成的艦艇編隊,在蘇聯(lián)太平洋艦隊參謀長、海軍少將彼得洛夫率領下,從海參崴啟航,穿過對馬海峽,徐徐駛進青島港。自14日起,中國艦員便在蘇聯(lián)艦員的陪同下登上驅逐艦,航海、觀通、輪機、魚水雷等各專業(yè),開始官對官、兵對兵的對口學習。同時,中蘇雙方進行碼頭停泊交接驗收,展開試航、試炮等工作。</p><p><br></p><p> 在接收第一批兩艘驅逐艦的同時,海軍即部署了接收第二批驅逐艦的準備工作。</p><p><br></p><p> 組建第二批接艦人員時,又一次從第六艦隊選調了300人。兩次選調,幾乎調走了當時第六艦隊總人數(shù)的一半。</p><p><br></p><p> 1955年6月28日,第二批兩艘驅逐艦依約按時駛抵青島。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將新接收的蘇聯(lián)驅逐艦“列茲基”號命名為“長春”號,“列考耳特內依”號命名為“太原”號。同時任命高基隆為“長春”艦艦長、尹萬卿為政委,楊健為“太原”艦艦長、陸達為政委。</p><p><br></p><p> 至此,驅逐艦大隊的艦只由2艘增至4艘,艦員也增至1000余人。</p><p><br></p><p> 在蘇聯(lián)海軍官兵的幫助指導下,通過短短半年多的訓練,各艦官兵就初步掌握了操艦的基本技能。此后,驅逐艦大隊遵循“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在游泳中學習游泳”的精神,開始遂行戰(zhàn)備值勤任務。</p><p><br></p><p> 在20世紀50年代,驅逐艦大隊是新中國海軍中最現(xiàn)代化的部隊,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在組建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等3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登艦視察,有的還題了詞。驅逐艦大隊也不負眾望。1955年11月,入列剛滿1年的“鞍山”號、“撫順”號,參加了在遼東半島舉行的海陸空聯(lián)合大演習,充當“藍軍”主力,“機動靈活、及時準確”,圓滿地完成了演習任務。</p><p><br></p><p> 新中國驅逐艦大隊的組建,給不時騷擾東南沿海的臺灣蔣軍和闖入臺灣海峽的美國第七艦隊以巨大震懾,官兵們倍感驕傲和自豪。</p><p><br></p><p>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世界發(fā)達國家,如美國、蘇聯(lián)的海軍已裝備反艦導彈,有了導彈驅逐艦?!鞍吧健碧枴ⅰ皳犴槨碧柕?艘驅逐艦主要武備仍是魚雷和火炮。鑒于此,1955年11月,中央軍委頒布命令,將驅逐艦大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雷擊艦第五十ー大隊”,及時進行了驅逐艦武備改裝。</p><p><br></p><p> 在人民海軍艦艇的行列中,驅逐艦是個頭最大,作戰(zhàn)威力最強的艦種。多年來中國驅逐艦部隊在保衛(wèi)祖國萬里海疆,維護世界和平,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參加各項科學試驗、考察及增進國家和軍隊的對外友好關系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p><p><br></p><p> 驅逐艦部隊參加完成了多次遠洋航行訓練、發(fā)射運載火箭試驗、出訪南亞三國及在中國南沙建立海洋觀測站等任務,捍衛(wèi)了中國的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立海軍后勤保障體系</b></p><p><br></p><p> 1950年,中央軍委電令正在湘粵、湘桂線支援兩廣作戰(zhàn)的第四野戰(zhàn)軍后勤二分部調歸海軍建制,作為組建海軍后勤部的基礎。</p><p><br></p><p> 海軍后勤部成立時,由張漢丞任部長,劉義任政治委員,許培仁任副政治委員。隨后,人民海軍的各級后勤領導機關初步組建,后勤保障設施建設、衛(wèi)生醫(yī)療保障建設等全面展開。</p><p><br></p><p> 海軍后勤的一項重大任務是組織好物資保障,使之在籌措、儲備、運輸、供應等環(huán)節(jié)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保證部隊隨時得到足夠的所需物資。</p><p><br></p><p> 海軍所需物資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陸、海、空三軍共同需要的通用物資;另一部分是海軍需要而其他軍種不需要或需要量不大的專用物資。比如,各類艦艇油料、水中兵器、艦艇配件、帆纜器材、艦艇部隊特種服裝和特種食品等。</p><p><br></p><p> 建國初期,我國多數(shù)海軍專用物資還不能自行生產,主要靠從蘇聯(lián)進口。</p><p><br></p><p> 50年代后期,隨著中蘇兩黨出現(xiàn)政治分歧,兩黨關系的惡化很快就擴大到國家的關系上。隨之而來的是,蘇聯(lián)政府以種種借口限制提供軍事方面的援助。</p><p><br></p><p> 1960年7月16日,蘇聯(lián)政府照會中國政府,他們決定自12天后的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的蘇聯(lián)專家。</p><p><br></p><p> 蘇聯(lián)單方面全部撕毀了兩國政府簽訂的關于援助中國的協(xié)定和合同,短短1個多月時間,撤走了1390名專家,撕毀了數(shù)十個協(xié)定和數(shù)百份合同,還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同時,設備材料的供應也隨即停止。</p><p><br></p><p> 赫魯曉夫領導集團背信棄義,給新生的共和國帶來極大的困難,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正在發(fā)展的海軍建設。</p><p><br></p><p> 面對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協(xié)議,我國科技工作者發(fā)揚自力更生、發(fā)奮圖強的探索精神,挺直著脊梁,勒緊腰帶,艱難而又堅定地走著自己的路,用中國人的智慧去解決海軍所遇到的困難。</p><p><br></p><p> 在國家有關工業(yè)部門和工廠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幾年艱苦努力,大部分海軍專用物資器材試制成功,改變了主要依靠進口維持供應的狀況。</p><p><br></p><p> 海軍專用軍械裝備的研制工作在50年代后期就已開始,70年代得到迅速發(fā)展。到1975年,我國自產的海軍專用槍炮已有9種,水中兵器水雷、魚雷、深水炸彈和反水雷武器等18種,彈藥10種,光學儀器10種。庫存量也相應增加。與1959年相比,專用火炮增長14倍,魚雷增長46%,水雷增長24倍,深水炸彈增長104倍,炮彈增長5倍,導彈增長45倍。</p><p><br></p><p> 海軍工程建設也是海軍后勤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海軍建設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戰(zhàn)場建設的重要內容,海軍工程建設與整個海軍發(fā)展規(guī)劃和設防部署密切相關。</p><p><br></p><p> 建國初,海軍工程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盡快修復原有設施,以便為陸續(xù)組建的海軍部隊提供必要的保障。</p><p><br></p><p> 1952年,在戰(zhàn)爭年代長期領導我軍后勤工作的周恩來高瞻遠矚,明確提出了海軍后勤保障體系的戰(zhàn)略構想:</p><p><br></p><p> 探索統(tǒng)供聯(lián)勤之路,實行三軍聯(lián)勤體制。</p><p><br></p><p> 聯(lián)勤就是在統(tǒng)一領導下,按統(tǒng)一的制度和標準,諸軍種間組織部分或全部的后勤保障,以節(jié)約保障資源,提高保障效益。</p><p><br></p><p> 周恩來戰(zhàn)略構想的確立,具有重大的意義。拉近了我軍后勤保障理論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歷史證明,在戰(zhàn)爭年代依靠傳統(tǒng)海軍和簡單后勤戰(zhàn)勝了諸軍兵種合成的、實施聯(lián)勤保障的國民黨軍隊之后,我軍并沒有拘泥取得的成就,開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開始適應軍隊及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p><p><br></p><p> 1955年1月,一江山島登陸戰(zhàn)役的勝利,就是周恩來聯(lián)勤構想的第一次實踐,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決策的正確性。</p><p><br></p><p> 盡管這次戰(zhàn)役規(guī)模并不大,但卻在戰(zhàn)時聯(lián)勤保障上走開了路子,積累了經驗。摸索了三軍統(tǒng)供的經驗,促進了對聯(lián)勤問題的研究,成為聯(lián)勤理論產生、形成的土壤和條件。</p><p><br></p><p> 戰(zhàn)后對后勤工作總結和人們對聯(lián)合作戰(zhàn)后勤保障研究的情況表明,這次聯(lián)合保障,初步探討了組織聯(lián)勤的幾條帶普遍性的規(guī)律:一是聯(lián)勤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組織指揮機構;二是實行聯(lián)勤統(tǒng)供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宜統(tǒng)則統(tǒng),不宜統(tǒng)則分;三是聯(lián)勤在戰(zhàn)時能形成戰(zhàn)斗力和保障力,在平時能提高軍事經濟效益,實行聯(lián)勤平時戰(zhàn)時都是必要的。此后,我軍聯(lián)勤理論破土而出,從而拉開了我軍50年聯(lián)勤改革的序幕。</p><p><br></p><p> 1955年到1965年,以周恩來“探索統(tǒng)供聯(lián)勤之路,實行三軍聯(lián)勤體制”的戰(zhàn)略構想為指導,我軍在遼寧省旅大地區(qū),組織了第一次聯(lián)勤保障體制改革試點。首先由旅大警備區(qū)對陸軍部隊進行統(tǒng)一供應,然后擴大到三軍油料聯(lián)供,汽車船艇劃區(qū)修理,駐島海、空軍通用物資統(tǒng)一保障和三軍部隊油料聯(lián)供等問題。</p><p><br></p><p> 我軍50年的聯(lián)勤改革,在經歷艱苦探索和幾起幾落的曲折歷程之后,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后勤到大聯(lián)勤的歷史性跨越。</p><p><br></p><p> 隨著后勤體系的建全和聯(lián)勤戰(zhàn)略的實施,給戰(zhàn)時海軍部隊提供了可靠的物資供應和技術保障,使得這支年輕的隊伍茁壯成長并立下了汗馬功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信兵首次完成潛艇聯(lián)絡</b></p><p><br></p><p> 1965年11月,海軍黨委第三屆二次全體會議在進行中。29日上午,會議一開始,肖勁光宣布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經過20多天對潛艇發(fā)送信號試驗證明,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大功率超長波發(fā)射臺建造成功了!</p><p><br></p><p> 大家情不自禁地使勁鼓起掌來。超長波發(fā)射臺對海軍艦艇部隊,特別是潛艇部隊來說,太重要了!</p><p><br></p><p> 艦艇遠離基岸,特別是潛艇,遠離祖國海岸潛航在大洋深處,必須依靠無線電通信與指揮機關保持聯(lián)系。無線電短波、中波、長波,都無力穿透海水,把信息傳給潛艇。只有超長電磁波傳播距離遠、能量消耗少,能夠穿透深深的海水,使指揮機關與潛艇聯(lián)系暢通無阻,實現(xiàn)遠距離作戰(zhàn)指揮。正是基于此,肖勁光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得出了一個結論:現(xiàn)今條件下,沒有超長波電,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潛艇部隊,就沒有真正的海軍。所以,從第一支潛艇部隊組建開始,肖勁光就著手抓超長波電臺建設,并于1955年前后建起了3個小型超長波電臺。</p><p><br></p><p> 隨著艦艇部隊的發(fā)展和遠航任務的增加,原有的超長波電臺已遠遠不能滿足部隊作戰(zhàn)訓練的需要。1957年秋,肖勁光在黨委會上提出建設大功率超長波電臺的問題。在經過討論,確定納入計劃后,肖勁光又對臺址選擇提出了遵循原則:</p><p><br></p><p> 不要離城市太遠,也不要太近,不要占用大量農田。</p><p><br></p><p> 1958年1月6日,蘇聯(lián)海軍上將普拉頓諾夫發(fā)給肖勁光大將一份函件。寫道:“為了蘇聯(lián)海軍和中國海軍設在太平洋西岸地區(qū)的長波臺更加就序,和提高雙方利用這些電臺的效率,蘇聯(lián)海軍首長認為,最好組織兩國海軍對設在海參崴、青島、寧波等地之 TAPAH超長波電臺的共同使用,同時附有“協(xié)議草案”。</p><p><br></p><p> 很顯然,蘇聯(lián)這一提議的主旨,在于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將中國已有的3個小型超長波電臺,納入其在遠東的通訊網(wǎng)絡中,以保證蘇聯(lián)海軍在南太平洋中部海區(qū)的指揮。</p><p><br></p><p> 接著,4月18日,蘇聯(lián)國防部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給中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又來函,正式提出中蘇兩國在中國華南地區(qū)合建大功率超長波電臺和遠程收信中心的問題。</p><p><br></p><p> 中央軍委經慎重研究并報中共中央批準,于6月12日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復函蘇聯(lián)國防部,婉言謝絕了中蘇合建超長波電臺的提議,表示中國愿意自建,請?zhí)K聯(lián)給予技術上的幫助。</p><p><br></p><p> 彭德懷的信,沒有引起蘇聯(lián)政府足夠的注意。6月28日,由蘇聯(lián)海軍通信部長助理列特文斯基率領的專家組一行6人來華,帶來了蘇聯(lián)海軍首長給彭德懷的信和協(xié)議草案,其內容與彭信的觀點相差甚遠。</p><p><br></p><p> 草案提出,為了“蘇聯(lián)國防部的需要”,兩國在中國境內“共同建設一個超長波電臺”,“所需費用,由蘇聯(lián)負擔”。投資辦法是蘇方70%,即技術設備和材料,中方30%,即土建。并且毫不含糊地規(guī)定,超長波臺建成后,由中蘇共管,蘇方派一個15人的小分隊常駐電臺。電臺使用權按投資比例劃分。這就是說,超長波臺建成后,主要由蘇聯(lián)管理、使用。</p><p><br></p><p> 聽了肖勁光和國防部的匯報,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使用權七比三,在我們的土地上我們卻只有三分使用權,這比袁世凱的賣國條約還厲害!”</p><p><br></p><p> 經過國防部、海軍與蘇聯(lián)大使及專家組等多次商洽,7月21日,彭德懷再次復信蘇聯(lián)國防部長,重申了中國堅持自建超長波電臺的原則立場。</p><p><br></p><p> 中國政府態(tài)度明確而堅定。但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lián)政府仍然不甘心。7月31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親率代表團秘密訪華,抵達北京。</p><p><br></p><p> 會談中雖然例行地討論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系,但雙方都清楚,真正的議題是關于建設大功率超長波電臺問題。這次會談是不愉快、無成果的。</p><p><br></p><p> 赫魯曉夫晚年的回憶錄中曾半含半露地記述了這次會談:</p><p><br></p><p> 我們剛開始生產內燃機潛艇和核動力潛艇的時候,我們的海軍就向我們提出建議,要求中國政府允許我們在中國建立一個無線電臺,以便我們能同在太平洋的蘇聯(lián)海軍潛艇保持聯(lián)絡……結果,中國人就是不合作。他們的反應既憤慨又激烈。當我們駐北京的大使尤金,向中國領導人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毛嚷了起來,說:“你怎么敢提出這樣的建議?這種建議是對我們民族尊嚴和主權的侮辱!”尤金向中央委員會發(fā)來了一封嚇人的電報,描述了毛的憤怒的反應。我們領導班子討論了這件事。根據(jù)中央委員會主席團的指示,決定由我乘飛機到中國去一趟。由于我們是去討論軍事方面的事情,陪同我去的有馬利諾夫斯基,還有庫茲涅佐夫。這是一次秘密訪問,我們微服而行,我們要求中國同志接待我們,他們同意了……至于無線電臺的事,最終也是毫無結果。中國人背棄了協(xié)議,沒有建立無線電臺。</p><p><br></p><p> 赫魯曉夫這里的話不全是實話,而所謂“共同建設”只是一句空話、假話。</p><p><br></p><p> 不過這次談判并非“最終毫無結果”,而是于8月3日,由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和蘇聯(lián)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建設超長波電臺和收信中心問題的協(xié)定”,即“八三協(xié)定”。</p><p><br></p><p> 同年11月,中蘇兩國又簽訂了關于提供設備器材、派遣專家的合同。超長波臺建設正式啟動了。</p><p><br></p><p> 1960年春天,人民群眾的生活已相當困難,工農業(yè)生產也受到了影響。然而,超長波臺建設除外,全臺的總體構想和框圖設計在緊張地進行,發(fā)信機零部件等材料開始陸續(xù)進口,土建施工已破土動工,鋼材、木料、水泥等各種建筑材料,火車連著汽車,源源不斷地送上高原,運入工地……相關單位,各個環(huán)節(jié),一派追日趕月、熱火朝天的局面。</p><p><br></p><p> 但就在這時,形勢發(fā)生了突然逆轉。1960年7月16日,蘇聯(lián)政府突然單方撕毀同中國簽訂的600多個專家合同和科技合同。同年8月,來華協(xié)助建設超長波臺的蘇聯(lián)專家組奉命回國。</p><p><br></p><p> 通訊工藝設計只進行了一半,土建工程剛剛開始,許多關鍵性的設備待從蘇聯(lián)進口……事到如今,怎么辦?就此下馬還是接著干?建委一時難下決斷。</p><p><br></p><p> 肖勁光會同周希漢進行了認真研究。肖勁光說,“事已至此,下一步怎么辦,你們拿出意見。當下首先要準備一下,向主管國防工程的羅瑞卿同志做一次匯報。我的意見,爭取自己干,行不行?你們研究。最后由羅瑞卿同志定奪。”</p><p><br></p><p> 幾天后,羅瑞卿接見了建委全體成員。羅瑞卿拍板支持建委的意見。</p><p><br></p><p>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繼續(xù)干下去。</p><p><br></p><p> 按照“八三協(xié)定”,整套設備由蘇聯(lián)提供。中蘇關系破裂后,沒到的,停止了供貨。已到的,也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無法使用。另有一部分,組織人到發(fā)達國家購買,有些重要設備,國外也買不到。</p><p><br></p><p> 肖勁光將這些情況如實向周恩來做了匯報。一向處事練達、不為情感所囿的周恩來也氣得臉色鐵青。</p><p><br></p><p> 周恩來當即指示:“請郵電局、廣播事業(yè)局、三機部等單位協(xié)助海軍攻克難關,組織國內力量研制配套所需設備器材。</p><p><br></p><p> 國務院各部委所屬工廠接受任務后,都集中技術骨干夜以繼日地研制,提前把設備送到施工現(xiàn)場。</p><p><br></p><p> 有幾種設備,技術知識含量很高,研制非常困難,而需要量卻很少,對工廠來說,明顯是“虧本買賣”。相關工廠接到任務,毫不猶豫地立即停下原定產品生產,抽出最好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給予無私地援助。</p><p><br></p><p> 施工高潮時,正值國家3年困難時期。承擔著繁重體力勞動的工人和海軍官兵們,吃不飽飯,每餐只能定量供應兩個玉米窩頭或黑面饅頭,一碗青菜湯。不少人身體浮腫。但大家沒有一人叫苦。</p><p><br></p><p> 按照蘇方計劃,安裝一座鐵塔需一兩個月,而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下,不到10天就完成了。</p><p><br></p><p> 經過4年多的艱苦拼搏,1965年9月順利竣工,完成整機調試。1965年國慶節(jié)后,超長波臺全體建設者和海軍官兵們,迎來了一個企盼已久的日子:超長波臺進行對潛艇發(fā)送信號試驗。</p><p><br></p><p> 數(shù)千里之外,海軍潛艇已抵達預定海域,下潛、上浮、破浪前進……參試的海司通信部技師陳萬余與艇員們一起熱切等待這個難忘時刻的到來。</p><p><br></p><p>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聯(lián)絡時間到了!</p><p><br></p><p> “超長波臺在呼叫!超長波臺在呼叫!”通信兵一邊激動地喊著,一邊摘下耳機遞給身邊的通信技師陳萬余。</p><p><br></p><p> 陳萬余馬上感到電鍵聲聲,清脆有力。</p><p><br></p><p> 一次成功!狹小的艙室里充滿了掌聲、歡笑聲。</p><p><br></p><p> 11月28日,新中國第一座大功率超長波電臺投入使用。從此,人民海軍裝備發(fā)展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新中國海軍潛艇真正姓“潛”,完全可以昂首挺胸、乘風破浪暢游大海遠洋,帶著祖國的囑托,從淺藍走向深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