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b><font color="#ed2308">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人過春節(jié)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春節(jié)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顒印_@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jié)的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過春節(jié)的氣氛似乎漸淡,一些傳統(tǒng)的過年習俗也相繼絕丟失,這很多信仰傳統(tǒng)、熱心民俗的人有了不少的遺憾。隨著時代發(fā)展,春節(jié)日益淡化是個無可奈何的事。百年前的春節(jié)與現(xiàn)在迥然不同,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近一百年來留在老照片里“過年”,回憶漸行漸遠的年味吧。</font></b></h3> <h3>????????????????????????????</h3> <h3><b>一、清朝末年</b></h3><h3>清代時候將春節(jié)叫元旦,從春節(jié)前除夕正式開始到正月十五都屬于過年。清代過年有很多煩瑣的禮儀,也逐漸形成了很多習俗。</h3> <h3>????????????????????????????</h3> <h3><b>拜年作揖</b></h3><h3>“作揖”是中國人特有的社交禮節(jié),自春秋時期就已流傳,拜年的作揖,又稱拱手禮,自明朝以后廣泛應用于官俗各類社交場合。拜年時作揖要采取左手包右拳的姿勢,是因為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講究以左為尊,通常也要道聲:“過年好”,“給您拜年了”!</h3> <h3><b>四合院中 放盒子 </b></h3><h3>放盒子,那是一種把煙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種類,兩者結合,彼此呼應。清時有《竹枝詞》專寫放盒子:“花燈徹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遙,最怕層層分不斷,連皮帶骨一起燒。”</h3> <h3><b>踩“祟” 踩芝麻秸</b></h3><h3>一來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麻秸不是圓形而是帶棱的,風干后踩起來聲音特別脆響,所以有“歲歲平安”的含義,二來芝麻秸挺直,一般總有一米多長,象征“長命百歲”;人們一邊踩歲,也就一邊祈祝自己一年更比一年好,能夠長遠地豐衣足食,“脆脆生生”地過好日子。院里撒祭灶時買的芝麻秸,盡情地在上面踩來踩去,美其名曰“踩歲(碎)”。大人小孩一齊踩歲,那芝麻秸被踩碎的破裂聲盡管遠不如炮仗響亮,但噼噼剝剝的十分有趣,而且與人們“歲歲平安”的愿望相合。</h3> <h3>上世紀20年代,為迎接春節(jié),北京街頭買年貨的人們。</h3> <h3>上世紀40年代,南京夫子廟,逛廟會的人們。</h3> <h3>上世紀40年代,春節(jié)期間踩高蹺的人們。</h3> <h3>上世紀40年代,過年時,長輩給孩子們發(fā)紅包。</h3> <h3><b>正月逛廟會</b></h3><h3>京城中各大廟會、廠甸、白云觀等處都向百姓開放,這些娛樂場所都熱鬧非常。也有去較遠的郊區(qū)如妙峰山等處拜佛,可謂人聲鼎沸。這期間也有民間花會在廟會上或街道上表演,有舞獅、踩高蹺、耍中幡、跑旱船等。</h3> <h3>正月初五,這天稱為“破五”,家家戶戶都吃餃子,這時婦女才可出門上街。過年初五前,有婦女們一般都不出家門的規(guī)矩。</h3> <h3>婦女出門上街,逛廟會。</h3> <h3>白云觀廟會上的滿清婦女</h3> <h3>廟會上的孩子們吃“半空兒”。</h3><h3>這是一種叫“半空兒”的花生,專門剔出來的顆粒不飽滿的癟殼花生, 北京人稱之為”半空兒”,,比花生質量差, 但是價格要便宜得多。</h3> <h3>廟會上的雜耍藝人</h3> <h3><b>白云觀廟會</b></h3><h3>老北京人過年時,孩子、大人的衣著都要煥然一新。大人要囑咐孩子聽話,相互間不許打架,成人之間也不許抬杠拌嘴,過年期間言談話語切忌打、殺、死之類不吉祥的語言,偶然間不慎摔壞了盤碗,全家人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出“歲歲(碎碎)平安”,用以化解那不愉快的瞬間,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吉祥的節(jié)日氣氛,高高興興過好“年”。</h3> <h3><b>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b></h3><h3>清初,滿清政府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發(fā)。時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fā),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政府對抗,于是就用“思舊”的諧音“死舅”,編唱了“正月剃頭死舅舅”的民謠。一些地方仍恪守著正月不進理發(fā)店的習俗。</h3> <h3><b>二、民國時期</b></h3><h3>現(xiàn)今無論中國還是海外華人都統(tǒng)一稱為過“春節(jié)”,但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卻一直稱之為“過年”。直至1913年(民國二年)7月,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大總統(tǒng)呈上一份報告,稱:“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端午為夏節(jié),中秋為秋節(jié),冬至為冬節(jié),凡我國民都得休息。”但袁世凱只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歷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jié)”。</h3><h3>這么說中國人“過春節(jié)”只有100多年的歷史!</h3> <h3>????????????????????????????</h3> <h3><b>大年初一 給長輩拜年</b></h3><h3>初一早晨晚輩給長輩拜年,要行叩拜禮,即跪拜磕頭,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尤其是孩子們給長輩們磕頭拜年。還行這種禮儀。</h3> <h3><b>叩拜神靈</b></h3><h3>當時的人們在迎接財神和灶王爺?shù)膬x式時,都要行叩拜禮,以示誠心。</h3> <h3>崇文門內大街上的一個挑夫將過年用的“密供”送往訂購的富裕人家。</h3> <h3><b>鞭炮、花炮上街擺攤</b></h3><h3>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h3> <h3>正月走親戚的婦女孩子大部是步行</h3> <h3>正月走親戚回娘家,也有騎騾馬的</h3> <h3><b>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元宵攤位“邊搖邊賣”</b></h3><h3>每年春節(jié) 老北京飯館售賣“元宵”。在繁華東的路邊,元宵“邊搖邊賣”。</h3> <h3><b>正月廟會,逛廟會</b></h3><h3>老北京人過年時最大的樂趣就是逛廟會。 廟會為普通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h3><h3>老北京的寺廟多,所以廟會也多。據(jù)1930年調查,較大的廟會,城區(qū)就有20處,郊區(qū)有16處。以隆福寺、護國寺、土地廟、花市、白塔寺廟會為最。老北京廟會不但有風味小吃,民間花會,還有各樣技藝表演。</h3><h3>老北京廟會上還經(jīng)營各種百貨,大到古玩字畫、珠玉綾羅,小到針頭線腦、花鳥魚蟲,還有許多日用之物,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h3><h3>每到廟會時,京城各處的百姓匯聚而來,有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有品嘗風味小吃的,還有觀看花會表演的,還有的就是來“逛”的。</h3> <h3>民國時期老北京廟會的寫實照片</h3> <h3><b>三、新中國初期</b></h3> <h3>????????????????????????????</h3> <h3>1949年初,從臘月到正月,老北京人過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春節(jié)!除夕之夜還是在民國北平市政府的管制下,到了正月初三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接管原國民黨北平市政府。<br></h3><h3>1949年12月31日,人民解放軍舉行了解放北平的盛大入城儀式。當時各條街道人頭攢動,呼聲震天,人們翹首觀望行進中的隊伍,熱烈的氣氛融化了冬天的嚴寒。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第41軍,邁著有力的步伐,緩緩通過高大的正陽門,同時向全世界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h3> <h3>1950年代春節(jié),政府定期舉辦廟會,這是廟會上的小吃攤。</h3> <h3>1950年代,“逛廠甸”的北京人爭先恐后地觀看“拉洋片”。廠甸是北京傳統(tǒng)的春節(jié)集市。</h3> <h3>1950年代,廠甸廟會上售賣的大糖葫蘆,美壞了這幾個兒童。</h3> <h3>1953年春節(jié),北京的兒童在天安門前放爆竹</h3> <h3>1962年春節(jié),北京市東單三條幼兒園的孩子,在跳繩、做游戲。</h3> <h3>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圖為1953年春節(jié),天津市漢沽區(qū)蘆臺王德鑄(左一)一家人吃團圓飯。</h3> <h3>1954年春節(jié),河北省晉縣五區(qū)劉靳莊的兩位農(nóng)村小姑娘快把秋千蕩得和樹梢頭一般高了。</h3> <h3>1955年春節(jié),北京市的小學生們慰問軍人家屬。</h3> <h3>1956年春節(jié),侯寶林與郭啟儒在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說相聲,據(jù)說是最早的春晚。</h3> <h3>1956年春節(jié),北京市宣武門外牛街的小孩子們游戲。</h3> <h3>1956年春節(jié),北京郊區(qū)的一戶農(nóng)家第一次用上電燈。</h3> <h3>1954年春節(jié),北京什剎?;鶊?,滑冰的三姐妹。</h3> <h3>1956年春節(jié),北京各界20多萬人舉行慶祝北京市邁進社會主義社會大會</h3> <h3>1958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河北省安平縣河槽村劉洛瑞的家里已打掃干凈,正在張貼春聯(lián)。</h3> <h3>1959年,南京市燕子磯公社書記春節(jié)到農(nóng)家拜年。農(nóng)家正在貼具有時代特色的春聯(lián)。</h3> <h3>1959年春節(jié),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們跳起了秧歌舞。</h3> <h3>1956年春節(jié),房山縣水電發(fā)電,村民們在聽收音機。</h3> <h3>1959年春節(jié),人民公社大食堂社員們集體過年</h3> <h3>1959年,臺江食雜公司,賣年糖年餅的攤位,這些商品只有在春節(jié)期間才有的賣。</h3> <h3>1960年1月,北京廠甸,人們在春節(jié)市場中選購年貨。</h3> <h3>1960年春節(jié),遼寧省沈陽市郊五三人民公社社員劉乃庚一家在寫春聯(lián)、貼年畫,喜迎春節(jié)。</h3> <h3>1961年春節(jié),人們在江蘇省南京夫子廟花燈市場上選購花燈。</h3> <h3>1961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出席春節(jié)軍民聯(lián)歡會</h3> <h3><b>四、票證時代</b></h3><h3><b><br></b></h3> <h3>????????????????????????????</h3> <h3>“憑票、憑證、限額、限量”的辦法供應生活必需品,是老北京人對票證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糧票、油票、肉票、糖票、布票、工業(yè)券...,憑副食購物證按家庭定量購買的芝麻醬、粉絲、...,逢年過節(jié),才供應少量的蛋、魚、花生、瓜子、熟肉制品、豆制品、白糖...等等,花色雖多,數(shù)量極為有限,也只有重大節(jié)日包括春節(jié)才有發(fā)證供應。中國的票證歷史可謂是一部凝重渾厚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業(yè)史,是一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饑餓的抗爭史,是囊括中國農(nóng)業(yè)、商業(yè)、工業(yè)的發(fā)展史,它貫穿了一代人的生活,也將永遠存在于這代人的記憶之中。<br></h3> <h3>春節(jié)買水果,由于儲存運輸產(chǎn)量原因,不可以隨意買的,一般要憑證、按家庭人口供應,品種比較單一,沒有選擇余地,主要是照顧到全民人人都可以買到一定數(shù)量。</h3> <h3>1961年春節(jié),山東沂源縣農(nóng)民在集市上選購年畫。</h3> <h3>包餃子過年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不論什么時候,包餃子過年是人們一年的期盼。這是1962年春節(jié)京郊農(nóng)民一家六口包餃子。</h3> <h3>1963年春節(jié),在北京“體育廟會”上,西城區(qū)青少年業(yè)余體育學校的少年摔跤愛好者在進行表演比賽。</h3> <h3>1963年北京春節(jié)廟會,在冰場上表演大頭娃娃舞。那時的廟會樸素、熱情、不以贏利為目的。</h3> <h3>上世紀六十年代(1964年)各種物資極度匱乏,北京積極組織山里紅貨源,保證首都春節(jié)供應,廟會上的大糖葫蘆都上了新聞。</h3> <h3>1966年春節(jié)前夕,上海市民在商店里選購塑料花。塑料花作為年貨曾在中國流行了20多年。</h3> <h3>1967年的春節(jié),羅定縣農(nóng)村(經(jīng)修改)</h3> <h3>1967年春節(jié),成都街頭(修改)</h3> <h3>1968年春節(jié),先召開“憶苦思甜”大會,大家一起吃“憶苦飯”,然后再回各家吃“年夜飯”。</h3> <h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春節(jié)期間年畫供應十分充足,毛主席畫像等內容的年畫十分搶手。</h3> <h3>文革期間,舉辦了“破舊立新迎春節(jié)”婦女毛澤東思想學習班。</h3> <h3>1969年1月8日赴延安插隊的北京知青在天安門宣誓,他們將在老區(qū)山村過“革命化春節(jié)”。</h3> <h3>1972年2月正值中國春節(jié),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即將訪華,北京人民全體出動,街道掃雪,迎接首位美國總統(tǒng)訪華。</h3> <h3>1978年春節(jié),憑證購買定量供應的花生、瓜子。</h3> <h3>1978年春節(jié)期間,首都某菜店用蔬菜裝飾的柜臺</h3> <h3><b>五、改革開放時期</b></h3><h3>改革開放從一九七八年開始,到現(xiàn)在已有四十多年了,這四十年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過年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h3> <h3>????????????????????????????</h3> <h3>愛美懂得打扮成了時代的特點,女性開始追求時尚,過春節(jié)女性爭先燙發(fā)悄然興起</h3> <h3>1980年,北京,農(nóng)民踩高蹺來迎接春節(jié)。</h3> <h3>1980年春節(jié)前,四川彭縣農(nóng)民陳開方(前右)買了一臺價值人民幣520元的12英寸黑白電視機,引來鄉(xiāng)親們羨慕的目光。</h3> <h3>1980年春節(jié),浙江紹興柯橋農(nóng)民在購買年貨</h3> <h3>1981年春節(jié)前的年畫攤,傳統(tǒng)年畫越來越少,興起的是以電影明星、美女為主體裁的掛歷。</h3> <h3>1981年春節(jié)前夕,貴州省貴定縣的農(nóng)民在農(nóng)村集市上。</h3> <h3>1983年2月,鄧小平在杭州一個農(nóng)貿市場視察</h3> <h3>1982年春節(jié)期間,全國勞動模范特級售貨員張秉貴在王府井百貨大樓糖果組柜臺服務。</h3> <h3>1983年,張海迪在山東聊城家中和父母姐妹包餃子過新年。</h3> <h3>1983年,央視第一屆春節(jié)晚會亮相。當時的春晚沒有專門的主持人,馬季、姜昆、王景愚、劉曉慶成了首屆春晚的當紅主角。</h3> <h3>1984年春節(jié)前夕,居民在杭州市章家橋菜市場前排隊買菜。</h3> <h3>1984年,河南揚集的鞭炮市場,爆竹聲中一歲除。</h3> <h3>1985年春節(jié)前夕,湖南省益陽市大橋農(nóng)貿市場蔬菜區(qū)一角。</h3> <h3>1985年北京地壇廟會上。</h3> <h3>1985年春節(jié),北京廟會上演員冒雪表演數(shù)來寶。</h3> <h3>1985年春節(jié),遼寧營口農(nóng)民的節(jié)目表演。</h3> <h3>1986年春節(jié),吉林長白山區(qū)二道白河一戶農(nóng)民在家門口燃放爆竹。</h3> <h3>1986年2月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郝建秀(中)和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羅干(右一),到北京崇文門菜市場慰問商業(yè)職工。</h3> <h3>1987年1月,春節(jié)前夕,北京農(nóng)展館舉辦農(nóng)副產(chǎn)品展銷會。</h3> <h3>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門繁華地帶設立了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這也成為北京市第一家經(jīng)營快餐的中外合資企業(yè)。當年春節(jié)北京的小孩子以吃肯德基為最高的要求。</h3> <h3>1988年2月初,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在武漢中心百貨大樓,前來選購電視機的人群擠滿了大廳。</h3> <h3>1988年春節(jié)前夕,上海最大的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商店里,顧客在挑選新年新衣。</h3> <h3>九十年代大批農(nóng)民工進城,春節(jié)返鄉(xiāng)出現(xiàn)一票難求現(xiàn)象,鐵路客運嚴重不足,“春運”一詞也因此誕生。</h3> <h3>90年代,春節(jié)假期一家人或相約好友圍坐在一起打打麻將,也是過年中的一種娛樂形式。</h3> <h3>1991年春節(jié)前夕,北京大柵欄里練攤兒的個體戶已占半壁江山,眾多“國企”出現(xiàn)經(jīng)營困難。</h3> <h3>1992年,央視春晚彩排現(xiàn)場,主持人趙忠祥、倪萍和楊瀾(左)。</h3> <h3>1993年1月23日,是農(nóng)歷除夕。當天傍晚,江澤民和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乘坐面包車直奔北京市房山區(qū)竇店村,給當?shù)剞r(nóng)民拜年。</h3> <h3>1996年,央視春晚彩排現(xiàn)場,小品演員趙麗蓉和鞏漢林,他們當年表演的小品名為《打工奇遇》。</h3> <h3>1998年,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彩排現(xiàn)場,趙本山、范偉和高秀敏正在表演《拜年》。</h3> <h3>2005年2月8日,農(nóng)歷除夕,胡錦濤專程到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的納灰村,看望基層各族干部群眾。</h3> <h3>進入兩千年隨著手機的普及 ,短信拜年是隨著手機的普及而流行起來的祝福方式,由于短信本身的優(yōu)勢進而得到廣大的手機短信用戶所接受。</h3> <h3>春運正在逐年改善,交通部門鐵路系統(tǒng)不斷改進服務,完善措施確?;丶疫^年的旅客方便快捷安全到達目的地。</h3> <h3>回家過年,不再單依靠鐵路春運,乘飛機,坐高鐵,開車回家有了多種選擇。</h3> <h3>只要經(jīng)濟允許坐飛機回家更快捷節(jié)省時間,可以早日跟親人團聚。</h3> <h3><h3>隨著人們的經(jīng)濟水平不斷提高,春節(jié)年夜飯的品質數(shù)量都在變化,無論品種式樣都與以前有很大不同提高,百姓人家山珍海味,中外佳肴也可以品嘗到。在飯店吃“團圓飯”也有年味?,F(xiàn)在好多人家早早地在酒店訂單“年夜飯”、“團圓飯”,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過年,就是溫馨,就是幸福,就是年味。</h3></h3> <h3>????????????????????????????</h3> <h3><b><font color="#ed2308">春節(jié)是一種記憶,有了這百年的春節(jié)的記憶,我們的中國年才不會褪色,中華民族的年味才會越來越醇越美!</font></b></h3> <h3>(收集整理,版權屬于原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