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那坡烈士陵園民兵烈士英名墻揭幕儀式如期舉行。除了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外,在幕后有一批默默無聞的公益人士奉獻著愛心。其中開國將軍、西藏軍區(qū)第一任司令員張國華之女張小康就是其中之一。</p><p><br></p><p>筆者有機會參與儀式全程拍攝,近距離地感受到將軍之女對我們壯鄉(xiāng)英烈英魂回歸的關心,深受感動。</p><p><br></p><p>張小康是《雪域長歌》的作者,她歷經(jīng)八年時間,采訪了近百位隨其父赴藏的基層指戰(zhàn)員(子女或親屬),真實記錄了赴藏將士和隨軍知識分子無私無畏的精神面貌,真實、準確、全面、完整記錄了數(shù)萬將士,克服艱難險阻,分別從西南、西北兩個方向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偉大歷史進程。</p><p><br></p> <h3><br></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央電視臺對《雪域長歌》的介紹</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播放視頻前,請將右上角轉(zhuǎn)動的背景音樂關閉(即點一下)</span></p> <h3><br></h3>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張小康回憶她三歲的姐姐犧牲在進軍西藏途中。</span></p><p><br></p><p>張小康講起《雪域長歌》創(chuàng)作歷程: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很動人,我?guī)缀趺刻於荚诳?。沒有進行過多的文字渲染,只是用平實的語言記錄。</p> 張國華將軍3歲的女兒難難,是18軍進軍西藏的第一位犧牲者。 張國華將軍的全家福(左1是張小康),跟她姐姐長相很相似。 中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指揮員就是當時任西藏軍區(qū)司令員的張國華中將,是我軍一次完美的殲滅戰(zhàn),堪稱典范。 <p>2017年筆者與戰(zhàn)友李曉峰途經(jīng)位于西藏八宿縣境內(nèi)的天路72拐和怒江天塹。</p> 天路72拐,充分展示了四十多年前,十八軍筑路的艱辛和英雄壯舉。 <p>因為長期高原工作引發(fā)的心臟和血壓問題,1972年張國華去世,不滿58歲。骨灰空運回北京,周恩來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寒風中的周恩來接過張國華的骨灰,傷心得不能自持,潸然淚下:“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時候,他卻過早地走了……</p><p>不久中央召開解決四川問題的工作會議。周恩來詢問毛澤東是否接見干部。一般情況,毛澤東總是滿足地方干部的愿望,但這次卻執(zhí)意不從,他拍了一下沙發(fā)把,神色黯然,許久,嘆了一口氣:“不見了,再見也見不到張國華了!”領袖痛失愛將悲情可見一斑。</p> 引用羅援將軍的話:十八軍在我心目中是一面高高飄揚的戰(zhàn)旗。 <p><br></p><p>張小康繼承了父輩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長期以來,關心軍隊建設,關心烈土親屬,熱心公益事業(yè),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英名墻的建設和“英魂回家”活動。</p><p><br></p><p>張小康與陳松戰(zhàn)友一起,做了大量的協(xié)調(diào)工作,促使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活動現(xiàn)場,她積極參與布置會場,檢查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落實情況。出主意,想辦法,親自與各有關部門聯(lián)系,使英名墻揭幕儀式如期舉行。</p><p><br></p><p>下面是本人近距離拍攝的張小康幾張幕后默默無聞工作的照片,以饗壯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中,田陽民兵523名戰(zhàn)友戰(zhàn)死沙場,其中308名戰(zhàn)友遺骨越北,40年后,鐫刻有308名烈士英名的那坡烈士陵園民兵烈士英名墻揭幕儀式舉行。</span><br></p>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2019年9月26日,如期舉行的那坡烈士民兵烈士英名墻揭幕儀式。</font></h3> 尋找、撫摸親人的名字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幸存的民兵兄弟們也來到了現(xiàn)場。</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張小康(右2)在扎花束。</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想辦法。左起黎人卿、陳松、劉鋒、張小康。</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張小康(左2)、陳松(左3)</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劉鋒(右1)、張小康(右2)、航拍攝影師(右3)正在商量。</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張小康(右1)與志愿者們在一起</font></h3> 參加英烈墻揭幕儀式的還有參與老山作戰(zhàn)的孫超團長(右2)、老山主攻營營長臧雷(右3),戰(zhàn)斗英雄王曙光大校(右1現(xiàn)役)等南疆作戰(zhàn)老兵。 山河已無恙!今天,向烈士致敬! <h3><br></h3> 年輕鼓手,以壯鄉(xiāng)最高禮儀(壯族銅鼓),迎接英魂回家。 <h3>來自壯鄉(xiāng)——廣西田陽縣田州鎮(zhèn)東江村壯族銅鼓隊員們<br></h3> <h3><br></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張小康(中)在現(xiàn)場</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張小康(右1)、陳松(右2)與戰(zhàn)斗英雄徐良在一起</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現(xiàn)場奔忙中的張小康(右1)</font></h3> 悲痛欲絕的烈士家屬 民兵烈屬緬懷在反擊戰(zhàn)中犧牲的親人。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汗流浹背的張小康與田陽民兵烈屬們在一起。</font></h3> 硝煙散盡,戰(zhàn)后40年,壯鄉(xiāng)烈屬終于了卻一樁心事:親人英魂回歸故里。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民兵烈屬送壯族繡球給陳松戰(zhàn)友</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民兵烈屬送壯族繡球給張小康</font></h3> 壯鄉(xiāng)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為烈士英魂回歸,付出辛勤勞動的您們。謝謝你們的關愛!<br>三位烈士的妹妹陳彩英(中)與陳松、張小康在一起。 <p><br></p><p>攝影編輯丨廖勝林</p><p>原地空導彈第六團老兵</p><p>歷史圖片及視頻丨來自網(wǎng)絡</p><p>時間丨2019年</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