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現(xiàn)在古鎮(zhèn)古街到處有,看來看去,許多古鎮(zhèn)古街建設(shè)的確實不錯,但我始終鐘情于韋曲老街,她有我無限的童年回憶和道不完的故事。</p> <h3> 我鐘情的老街就是長安韋曲老街,坐落于繁華時尚的長安主城區(qū)背街小巷子里。老街不足千米,沒有高大的樓房,更沒有雕梁畫棟的古建筑,唯一仿古牌坊也已顯得陳舊。不是老長安人,是很難找到韋曲老街的。據(jù)記載,韋曲在唐朝時已經(jīng)是長安城南繁華街道,因韋皇后家族居住而得名。韋曲有著千年的歷史,悠悠歲月,歷史變遷,韋曲早已不是盛唐時的模樣。而現(xiàn)在的韋曲老街僅僅是解放后,長安縣委、縣政府進駐韋曲后,形成的街道,她鑒證了長安的發(fā)展變遷,她至今保留了長安的古風古韻和人們的記憶。</h3> <h3> 改革開放前,老街不叫老街,韋曲只有一條主街道就是現(xiàn)在的老街,現(xiàn)在韋曲新城區(qū)不斷新建,老街道才叫老街了。老街東面是東韋村,西面是大面積的農(nóng)田和菜地,北面鳳棲原瓣頂頭,南面長安縣委縣政府大院。500米的街道有百貨商店、雜貨鋪、照相館、餐館、供銷社等單位。幾乎沒有小商小販??梢哉f: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這里集聚了人們所有的必需品,是那個年代我們最想去的地方,即使沒錢買東西,上街轉(zhuǎn)一圈,也能過足眼福,有事沒事,許多人都喜歡在老街轉(zhuǎn)悠。那時,感覺最神氣的職業(yè)要數(shù)百貨公司的售貨員們,如果認識那位售貨員也是自個炫耀的資本。</h3> <h3> 改革開放后,長安城區(qū)得到了迅猛發(fā)展,但老街變化不大。門面房有的平房改建成了多層樓房,有的還保持原樣,只是把木質(zhì)的一扇一扇拼接門換成了大開間門、玻璃推開門或防護網(wǎng)門,墻面大多都翻新,增加了許多招牌廣告。商戶更加密集,商品琳瑯滿目,沒有買不到的生活用品,特別是小吃更是火爆,傳統(tǒng)味道讓人流連忘返,贊不絕口。</h3> <h3> 小時候最愛吃的是米飯炒涼粉,啥時去,炒涼粉攤位前都圍滿了人,攤主是一對年長夫婦,一般都是女的掌鏟炒制,男的幫忙打理。女攤主坐在帶靠背的小馬扎凳子上,前面蜂窩煤爐子上架著大平鍋,鍋里一半邊是雪白的涼粉。攤主一手拿鏟,一手拿糖瓷碗倒扣,迅速從一半邊撥出適量涼粉,翻炒,用搪瓷碗扣住。揭開搪瓷碗,翻炒,加入一定量米飯??圩?,揭開,撒調(diào)料,倒調(diào)貨,放蒜苗蔥花紅辣椒,繼續(xù)扣住,再揭開,再翻炒……。一會,一碗油光透亮,米粒駙粉,紅綠白黃,香氣撲鼻的米飯炒涼粉就寄到顧客手中,排隊等待的食客看著直咽口水 。</h3> <h3> 現(xiàn)在老街也有炒涼粉,早已沒有往日圍擠的場面,可能是小吃品種太多的緣故吧,老街老人說:關(guān)鍵是手藝不到家,那老倆口多老實、實在,炒涼粉不作假、不偷懶,一點不馬虎,等的人再多,炒不好不給你,現(xiàn)在是蘿卜快了不洗泥。那老倆口干不動了,再沒好涼粉吃啰。</h3><h3> 想想也是,許多中華老字號,他們都有精準的配方,貨真價實的原料,嚴格的制作工藝,投機取巧贏不了人,實實在在才長遠。</h3> <h3> 瓦盆熱豆腐是韋曲老街一絕。八九十年代,市場經(jīng)濟特別活躍,各種吃貨紛紛登場,滿街吃喝就數(shù)瓦盆熱豆腐吸引人。賣熱豆腐的是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拉架子車,車上有三盆熱豆腐,盆子是傳統(tǒng)的瓦盆,盆邊已油光發(fā)亮,明顯是使用多年,有很好的包漿。后來才知道這幾個瓦盆已有百年歷史。老人從父輩手中接過瓦盆就傳承了制作熱豆腐的技藝。革資本主義尾巴時期瓦盆才閑置幾年,瓦盆熱豆腐再次面世,立馬勾起了老街人的味蕾記憶。每天老人未出攤,等待的人們就在老地方排上了隊,大家知道每天三盆賣完,想吃,只能明天見了。</h3><h3> 瓦盆熱豆腐有一股特有的豆腐香味,當老人打開盆蓋挖豆腐時,這種味道香氣撲入心肺,立即沖動食欲。老人將熱豆腐挖入小黑瓷碗中,白豆腐黑瓷碗形成鮮明的色差比,再加上老人家傳的調(diào)料水,抅入紅紅的油潑辣子,就像大小不等的紅珍珠落入雪中,隨著調(diào)料水游動起來,貪食者急不可待地送入口中。</h3><h3> 據(jù)說,老人家是杜曲人,每天在家做豆腐,做好后拉著架子車走十幾里路到韋曲老街賣豆腐,是非常辛苦的差事。杜曲和韋曲在唐朝時一樣繁華,是杜甫的家鄉(xiāng),杜甫在此居住多年,寫有許多詩篇,杜公祠就是很好的證明。傳說杜甫也喜歡吃豆腐。杜曲熱豆腐有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緣環(huán)境。杜曲熱豆腐采用鳳棲原旱原黃豆,水用杜曲泉水,杜曲泉水從鳳棲原底穇出,含有多種礦物質(zhì),尤其適合點豆腐。許多名人雅士品嘗后,贊不絕口,流傳至今。</h3><h3> 杜曲熱豆腐只能趁熱吃,涼了影響口感。瓦盆有很好的保溫效果,熱豆腐在瓦盆中也會發(fā)生奇妙的反應,形成獨特的味蕾感覺。</h3><h3> 韋曲老街現(xiàn)在找不到熱豆腐,只能到杜曲街道找到倆三家賣熱豆腐的攤主,他們都說是老人家的子孫,但可不是老人家做的味道。</h3><h3> 仔細想想時代在進步,技藝在更新,我們不可能回到泥瓦手工的時代,塑料不銹鋼帶來方便實用的同時,是不是要更多的研究生活質(zhì)量問題,生活沒質(zhì)量一切都失去了意義。</h3><h3> </h3><h3><br></h3> <h3> 韋曲老街上售賣的瓜果蔬菜基本是當?shù)厝俗援a(chǎn)自銷,貨真價實,購銷簡便,多數(shù)是年齡較長的人擺地攤叫賣。記得有一年春節(jié)前,連續(xù)下雪。市場蔬菜日見稀少但價格日日飆升。有一父子倆拉了一車韭菜叫賣,大冬天又是馬上過年,肥嫩的韭菜著實讓人喜歡。霎時間,圍滿了搶購的人們,你一捆我一捆就搶開了,父子倆根本忙不過來稱重、收錢,場面一時非常雜亂。多年后,我還經(jīng)常想起那哄搶的一幕。那一車韭菜是販賣的,顯然父子倆不像做買賣的人;是自家地里種的,一年的付出,指望春節(jié)前有個好收獲,過個好年。有沒有人拿走韭菜未給錢,有沒有父子倆少收錢,有沒有人趁亂混水摸魚……等等,想著想著,就感覺農(nóng)民生活確實不易,他們一分一粒都要從地里扒出,一年四季,早起晚歸,嚴寒酷暑,辛勤勞作,按時播種,除草施肥,盼望豐收,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豐收不落錢,欠收更心疼的情況。</h3> <p> 小時候,老街只有一家衛(wèi)生院,再就是縣醫(yī)院,一般得病不到縣醫(yī)院,到縣醫(yī)院看病人們一般認為很嚴重了。小病小鬧都去老街衛(wèi)生院,多數(shù)病人都是醫(yī)生診斷完,開藥方,憑藥方到藥房拿藥,藥房醫(yī)生依據(jù)藥方從藥瓶里數(shù)幾片藥,用小紙片包好,寫上用法用量給你。很少給整瓶藥,打針、吊瓶幾乎沒有。有時,老中醫(yī)還不給開藥,讓到皇子坡上采某某草藥,怎么怎么樣吃。記得奶奶和母親就給我做過夾藥草的干饃吃,還做過藥粥喝。感覺當時中草藥很管用,看看現(xiàn)在藥店林立,醫(yī)院看病人滿為患,是藥不行了,還是其他原因,看病真難呀。</p> <h3> 小時候,飄糖紙、玩三角、拍包子,是老街小孩甚至有些成年人的唯一競技活動。</h3><h3> 飄糖紙就是包裹水果糖的紙,對折疊成三層,從墻面同一高度自由飄下,飄遠者獲勝,通過錘子剪刀布確定輸者先飄,獲勝者滿載而歸,輸光者又到老街找拾糖紙,準備再玩。</h3><h3> 玩三角就是將大人抽完煙的煙盒拆開,疊成三角形。玩時,雙手背后數(shù)三角,同時出手比三角多少,多者先耍。先耍人將兩人出的三角合到一起,在一個手上空翻,翻幾下,怎么翻,如何收……,都事先說好,如耍成算贏,如失敗,再由對方耍,直到誰完整做好,才能贏走兩人出的三角。耍三角既要比出三角多少的技巧,又要比手上操作的本領(lǐng)。是非常有趣的活動,兩人就可玩,多人更好玩。</h3><h3> 拍包子就是用兩張香煙盒紙重疊,疊成方形包子,一面光面,另一面成十字圖形,一人用手中包子猛拍另一人地上的包子,如果拍反地上包子,算贏,如果沒有拍反過,由另一人再拍,直到誰拍反過誰贏,輸者再拿包子繼續(xù)進行。此項活動既練體力,又有技巧,不分老少,年少居多。</h3><h3><br></h3> <p> 小時候物質(zhì)生活不豐富,很有樂趣,現(xiàn)在豐富了,感覺啥都沒有意思了。</p><p> 老街承載著多少的記憶,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回憶和情懷吧,不同代人有不同的經(jīng)歷,是難以體會和復制的,愿一代人、一代人有更好的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