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河南行(上篇)游覽結(jié)束于三門峽市陜縣地坑院,(下篇)從第四天9月21開始,我們乘旅游大巴來到此行的第五站——河南省新鄉(xiāng)市,游覽萬仙山景區(qū)。萬仙山位于河南輝縣市西北部太行山腹地,隸屬新鄉(xiāng)市南太行旅游度假區(qū),距鄭州市150公里,距新鄉(xiāng)市70公里,總面積6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72米,這里群峰競秀、層巒疊嶂、溝壑縱橫、飛瀑流泉,既有雄強而蒼茫的石壁景觀,又有妙曼而秀雅的山鄉(xiāng)風(fēng)韻,集雄、壯、奇、幽、峻為一體。1990年確定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3年評審為“省級地質(zhì)公園”,2005年被評審為“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是著名的旅游、避暑、休閑勝地和影視、寫生基地。</h1> <h1> “萬壑有聲伴天籟,千鋒無語立斜陽”,萬仙山景區(qū),風(fēng)光旖旎,景色秀麗,至峰頂可遠(yuǎn)眺黃河,俯瞰牧野,一覽逶迤群山。</h1><h1> 早在秦漢時代,萬仙山就有人家。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時,曾路過此地;北宋楊家將西征時曾在這里安營扎寨,一個個古寨的寨墻、遺址依然殘存,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傳說。</h1> <h1> 站在萬仙山景區(qū)入口處,眺望四周,群峰競秀,滿目蒼翠。這里保留著的原始次生林仍屬于天然林,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據(jù)說,萬仙山一年四季皆景,四季四景,應(yīng)時變幻:春,花團錦簇,嫩飾赤巖;夏,綠漫峰巒;秋,云高天藍(lán),紅葉盡染;冬,雪滿溝壑,冰掛高懸。萬仙山目前沒有商業(yè)泛濫的喧囂,沒有精雕細(xì)琢的人造景觀,沒有時尚開發(fā)的硬傷,仍然保留著渾然天成,仍充盈著洪荒野氣,讓人在跋涉的喘息中融入自然。</h1> <h1> 萬仙山景區(qū),由中華影視村—郭亮村、清幽山鄉(xiāng)—南坪、人間仙境—羅姐寨、佛教圣地—三湖四個分景區(qū)組成。我們游覽的第一個景點是郭亮村,要進郭亮村,先得乘坐景區(qū)觀光車或徒步經(jīng)過(我們選擇徒步體驗)“絕壁長廊”。</h1> <h1> 絕壁長廊,是1972年由村里13名青年組成突擊隊,號稱“十三壯士”,在黨支部書記申明信的帶領(lǐng)和村民的支持下,靠鋼釬鑿赤巖,鐵錘破石壁,用五年時間,在119米高的絕壁中間打出的一條長1250米、寬5米、高4米的絕壁隧道。</h1> <h1> 當(dāng)時,修路沒有錢,全村靠賣牛羊、藥材、山果等籌資。突擊隊員的每天伙食費僅一角四分錢,一日三餐喝玉米粥配自家腌的老蘿卜。在無電、無機械的原始條件下,全憑手工一錘一釬,五年開出石方2.6萬平方米,打爛了8磅重的鐵錘4000個,消耗了鋼釬12噸。全村上至70歲的老人,下至10幾歲的娃娃,輪流上工地,清理石渣,人人肩頭成繭,十指流血。王懷堂等村民,為修路還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工程最困難的時候,輝縣教育局100多名教職員工,在局長原永的帶領(lǐng)下趕來增援,加快了工程進度,1977年5月1日竣工通車,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現(xiàn)代愚公移山之歌。</h1><h1> </h1> <h1> 郭亮洞(絕壁長廊),是南太行第一個橫穿絕壁的隧道,號稱“太行隧道之父”。有詩贊曰:十三壯士出郭亮,掄錘執(zhí)釬鑿太行。打通天塹破石壁,橫斷千仞穿一廊。</h1><h1> 郭亮洞的開通,為郭亮村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日本裕田影視公司來郭亮村采訪,曾稱郭亮洞(絕壁長廊)為“世界第九大奇跡”。</h1> <h1> 絕壁長廊外側(cè),當(dāng)初為了快速清渣,通風(fēng)透光,開了35個窟窿天窗 如今,這些大小不一、形狀不同、高低有別的天窗成為瀏覽風(fēng)光的觀景臺,自然也成了攝影愛好者框架構(gòu)圖的絕佳選擇 。</h1> <h1> 絕壁長廊將近盡頭的赤壁巖石上,有一行醒目的紅色大字,“中華影視村—郭亮”。20世紀(jì)末,先后有《清涼寺鐘聲》、《走出地平線》、《倒霉大叔的婚事》、《戰(zhàn)爭角落》、《舉起手來》、《天高地厚》等40多部影視劇在郭亮村拍攝,因此,該村又被稱為“華夏影視村”。全村群眾多次在劇中擔(dān)任群眾演員,許多農(nóng)家收藏著道具、圖片、資料。著名導(dǎo)演謝晉、于本正等在郭亮曾長住數(shù)月,并留下了“太行明珠”等墨寶。村里還保存著謝晉居住的房子和用過的物品。在農(nóng)家留宿,可以看到在郭亮拍攝的影視劇光碟,可聽鄉(xiāng)親們講述導(dǎo)演、演員和拍攝中的趣聞。</h1><h3> </h3> <h1> 郭亮村地處山西和河南兩省交界處,這里秀峰突兀,石徑崎嶇,紅、白龍溶洞深邃,喊泉銀瀑懸壁。有著泰山的巍峨,華山的險要,嵩山的挺拔,黃山的秀美,原始荒古,真實自然。</h1> <h1> 郭亮村隸屬于新鄉(xiāng)市輝縣沙窯鄉(xiāng),位于輝縣市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處,與晉城市陵川縣古郊鄉(xiāng)昆山村交界, 海拔1000米,下轄4個自然村,面積7.2平方公里,現(xiàn)有農(nóng)戶83家,共329人。</h1><h1> 郭亮村,是為紀(jì)念東漢義軍將領(lǐng)郭亮而取的村名。郭亮村人多數(shù)姓申,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太祖朱元璋清洗京都,將申氏家族發(fā)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從山西逃離,全族幾百口人砸掉大鐵鍋,一戶分一塊鍋鐵,各奔東西,但愿以后有機會拼回原,全族團圓,故稱“大鍋申”。當(dāng)年一小部分申族人進入河南,躲進太行山中隱居于郭亮村,遂開枝散葉,流傳至今。</h1> <h1> 郭亮村的房子依山崖而建,村前咫尺是百米懸崖,村后是高聳的山峰,地勢險絕,景色優(yōu)美 。四季宜人,特別是金秋時節(jié),滿山遍野楓葉緋紅,碧綠的山野夾帶著一片片金黃色,猶如上帝打翻了調(diào)色盤,格外迷人。</h1><h1> 郭亮村還是輝縣抗日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區(qū)司令員皮定均和輝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王云清曾在這里住過多日,電影《李向陽》生活原型傳奇英雄郭興曾在這里學(xué)習(xí)培訓(xùn),接受任務(wù)。</h1> <h1> 天池:原來是一條峽谷,長326米,最寬處31米,最深處62米。峽谷底紅石巖層清晰,多級瀑布,水潭連接,水擊石壁,聲如雷鳴龍吟,因此被稱為龍吟峽。1975年,郭亮人從山下抬沙子,背水泥,攀爬天梯,在此筑壩修成水庫。壩高39米,蓄水量19萬立方米,成為太行山上最高的一池碧水,被稱為“天池”,也新成了郭亮村的一景。</h1> <h1> 從天池中流出的瀑布,飛流直下,聲如奔雷,激湍翻騰,水汽蒙蒙,倒瀉于巨石之間,珠璣四濺。瀑布上,一橋飛架,游客云集,觀瀑看景,樂在其中。</h1> <h1> 天梯:距郭亮村東2000米,天梯高130余米,依山而建,是由一塊塊不整齊的巖石壘砌或直接在90度角的巖壁上鑿出來的石坑組成,有720級臺階,鑲嵌在200米高的絕壁上,最窄處僅20余公分,險要處須彎腰側(cè)身才能通過,一腳蹬空便有墜崖之險,輕者致殘,重者喪命。以前祖祖輩輩的郭亮人吃的油鹽醬醋和日用品都是從天梯下背上來,買來的牛犢、小豬都從天梯下抱上來,長大后,卻要繞道30多里,經(jīng)山西地界下山去賣。天梯是郭亮人的生命梯、也是郭亮人的苦難梯、貧窮梯,是郭亮歷史的見證。直到絕壁長廊(郭亮洞)打通,人們才逐步廢棄了這條延續(xù)數(shù)百年,大山中唯一通往外界的天梯。</h1><h3><br></h3> <h1> 萬仙山景區(qū)我們游覽的第二個景點,是被譽為南太行最美的南坪峽谷村莊——丹分溝。仙境丹分,由此起步。</h1> <h1> 丹分溝是一個高山峽谷,峽谷不長,約一、二公里。進入丹分溝,要先走一段鑲嵌在崖壁上的棧道,棧道兩邊都是高聳的巨巖絕壁,蜿蜒曲折的棧道直通谷底。我們依絕壁而筑的棧道上上下下,左彎右拐,一會兒仰視,一會兒又俯瞰,一時疾步,一時緩步而行,雖一路氣喘吁吁,但眼觀美景,心情激動,累自然不在話下。</h1> <h1> 走到高處俯瞰下方,萬丈懸崖紅石綠樹相映成趣,紅色的石英砂巖像一層層被切開又堆砌的巨型屏障,它特有的節(jié)理裂隙布滿全身,顯示著年代的變遷和滄桑,路上行人猶如童話小說中的小矮人,頗有身處云端,回首下望人寰的錯覺。仰首望瓊宇,則有“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之感。</h1> <h1> 這幾位女士走著走著,實在太累了,相聚停下棲息,補充下體力。旁邊的兩位,則趁棲息的片刻,趕緊拿出手機,樂呵呵地彼此欣賞剛剛拍攝到的美片。</h1> <h1> “桂林山水甲天下,妙境美色數(shù)丹分”。丹分溝是一條因洪水沖刷而成的幽谷,長1200余米,形成于大山斷裂時期,距今8——24億年。相傳太上老君走了七七四十九個嶺,才選中此處,在這里煉丹。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天,煉出長生不老丹,分與眾仙享用。于是這里成了煉丹、分丹的地方,故稱為分丹溝。后來因大家嫌分丹這個名字太俗氣,便將分丹兩字倒過來,丹分溝由此產(chǎn)生。</h1><h1> 丹分溝自古兩端封閉,與世隔絕,從來沒有人見過它的廬山真面目。直到2004年,萬仙山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進行旅游開發(fā)時,丹分溝的原始美、自然美、野性美才揭開神秘的面紗。</h1> <h1> 沿這道鐵石梯下去有個石洞,若穿過石洞,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往前走可以通到山西境內(nèi)。行程時間關(guān)系,我們沒有下去親身體驗。</h1> <h1> 眼前,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崖體木棧道,前方高聳的山峰猶如把門的大將軍,審視著來來往往的游客,千萬年如一日執(zhí)著地守護萬仙山的人間仙境。</h1> <h1> 黑龍?zhí)镀俨迹何挥诘し譁系凝執(zhí)稖蟽?nèi),瀑布落差64米,瀑布壑口2米多深,上寬下窄,如一束高懸的銀絲垂落。瀑布中間的紅色巖壁,被沖磨得光滑亮麗。多高的瀑布就有多深的潭,歷經(jīng)歲月,瀑布在巖石上沖擊出一個46平方米的深潭,潭水呈墨綠色,傳說潭底有黑龍盤臥,故名黑龍?zhí)丁?988年夏天,南坪村請潛水員入潭探測水深,下潛到14米因潭底呈螺旋狀,無法潛到底部而作罷。</h1><h1> 黑龍?zhí)镀俨贾車諝馇逍?,潭水含有多種礦物質(zhì),搓手洗面,皮膚光潤細(xì)嫩。我們此去因天旱,瀑布水沒有宣傳的大。</h1> <h1> 紅巖寶塔:面前的這座山峰,自底部向上大約有十多米高,巖層棱角圓滑,呈不規(guī)則的弧形,垂直方向上波狀起伏,遠(yuǎn)看猶如三座連體寶塔。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奧秘?zé)o窮。</h1> <h1> 我們一路走來的這條峽谷,兩邊絕壁垂直陡峭,高達百米以上,而寬僅僅十多米而已,地質(zhì)學(xué)上稱這樣的溝谷為嶂谷。谷底的一汪碧水,清澈見底,惹人喜愛 。徜徉其間,自有物我兩忘,心曠神怡之感。</h1><h3><br></h3> <h1> 波痕石:將走出丹分溝峽谷的路旁,有一塊波痕石,據(jù)地質(zhì)專家考證說,石塊上的波紋是在12億年前濱海淺水的環(huán)境下,海浪帶動沙粒長期沖刷而形成,并被保存下來的。</h1> <h1> 走出丹分溝峽谷,回首仰望,那巨大山峰的層層褶皺間,翠綠的樹木點綴裝飾其中,儼然是大自然造就的一幅絕妙丹青花屏。</h1> <h1> 日月星石:是一塊淡紅色的沉積巖,石面約2平方米,厚近1米,位于萬仙山景區(qū)南坪停車場北側(cè) 。1995年,村民宋運林鑿開一塊大石頭,見石面上清晰地顯出太陽、月亮、星星的圖像,村民連連稱奇 ,村支書崔電亮當(dāng)即決定把這塊石頭保存下來,作奇石觀賞?,F(xiàn)此石,已成為萬仙山的鎮(zhèn)山之寶。有人寫詩贊曰: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fēng),人有三寶精氣神,三寶精華聚南坪。</h1> <h1> 第五天9月22日,我們乘坐旅游大巴趕往此行的第六站——河南省焦作市,游覽著名的云臺山景區(qū)。</h1><h1> 云臺山,是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和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交界處,景區(qū)面積280平方公里,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青龍峽、峰林峽、子房湖、茱萸峰、獼猴谷、疊彩洞、百家?guī)r等主要景點。</h1><h1> 云臺山上溯夏商,下至明清,文人墨客不絕于此。東漢時泛稱太行山,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xié)讓帝位于魏王曹丕,封山陽公,死后葬于云臺山南麓。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在此相與友善。東晉始稱云臺山。唐代稱覆釜山,金代時復(fù)名云臺山,一直沿用到今。</h1> <h1> 云臺山景區(qū),我們游覽的第一個景點是紅石峽。紅石峽位于子房湖南,屬于丹霞地貌,巖石由于含鐵等礦物質(zhì)都是紅色的,因此得名“紅石峽”。它是云臺山風(fēng)景區(qū)的標(biāo)志性區(qū)域,也是風(fēng)景區(qū)最精華的區(qū)域,峽內(nèi)夏日涼爽宜人,隆冬青苔卉蒔草翠,故又稱溫盤峪 。它集泉瀑溪潭澗諸景于一谷,融雄險奇幽諸美于一體,被風(fēng)景園林專家稱贊為“自然界山水精品廊”,又被譽為“華夏第一奇峽”。大多數(shù)游客在游覽云臺山風(fēng)景區(qū)時,會把紅石峽作為第一個游覽的項目,所以即使一大早出發(fā),這里的游人仍然很多,要排長龍進入。</h1> <h1> 紅石峽全長1500米,深68米,最寬處不過20米,最窄處不到5米,整條峽谷處于地表以下,兩側(cè)高山聳立,恰似一個石闕,正好是云臺山的西大門。</h1> <h1> 據(jù)地質(zhì)專家考證:12億年前,紅石峽這里是一片海灘,隨著當(dāng)時海平面的上升與下降,潮漲與潮落,本區(qū)域時而沉入海底,時而露出海面。由于地殼多次的造山運動,使大海變成了高山。紅石峽是大海造山運動形成的斷層帶,由紫紅色的砂巖構(gòu)成。因鐵的含量不均勻,導(dǎo)致砂巖的色調(diào)深淺不一,形成各種美麗的圖案。巖石中保留的交錯層理及波痕、泥裂等豐富的沉積構(gòu)造遺跡,就是當(dāng)時古海洋存在的證據(jù)。崖墻下的一系列斷階,完整地體現(xiàn)了造山運動的過程,又展示了造山運動的偉大。</h1> <h1> 紅石峽的整個峽谷,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地質(zhì)博物館,倘若有人是地質(zhì)迷,那你在這里可以看到4億年前奧陶系石灰?guī)r,5億年前寒武系的石灰?guī)r,10億年前中元古代紫紅色石英砂巖等。在紅石峽的白龍?zhí)?,地質(zhì)專家還發(fā)現(xiàn)了34億年前的鋯石,據(jù)說是目前地球上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巖石。</h1> <h1> 紅石峽最早的發(fā)掘利用源自西夏,據(jù)《榆林府志》的說法: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轄,當(dāng)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太祖神武皇帝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fù)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cè)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于此”,現(xiàn)碑已毀。</h1> <h1> 紅石峽的泉、瀑、潭特別多,當(dāng)?shù)厝苏f是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峽谷里分布著首龍?zhí)?、黑龍?zhí)?、青龍?zhí)丁ⅫS龍?zhí)?、臥龍?zhí)丁⒚啐執(zhí)?、醒龍?zhí)丁⒆育執(zhí)?、游龍?zhí)?,?gòu)成九龍溪,相傳為古時九龍棲息之地。一路前行一條條瀑布從天而降,水花飛濺,在陽光的照耀下,忽閃著耀眼的光芒;一股股泉水順著石縫滴答滴答緩緩流動;一個個深潭靜如處女,默默地躺在那兒,宛如碧玉。石壁上長滿了蒼翠欲滴的苔癬和菖蒲、水草,清涼之氣彌漫整個峽谷。</h1> <h1> 紅石峽因名氣大,據(jù)說每天來此的游客都是摩肩接踵,游人如鯽。雖然人多了難免煩操,影響游興,但走在峽谷的巖石棧道中,卻意外發(fā)現(xiàn)也別有一番情趣。眼前的景象或幽深,或曠遠(yuǎn),或清秀,或靈動,既是畫景也是詩境,置身其中,不覺賞心悅目,思緒翩然。</h1> <h1> 陽光照耀在對面的赤壁上,看上去猶如一座紅紅火火的大火爐。</h1> <h1> 紅石峽兩岸峭壁山石秀麗,仿佛鬼斧神工雕鑿而成。明代懷慶知府徐以貞曾賦詩夸贊:何年鬼斧劈層崖,鳥翼飛來一線開。斜陽在山歸意懶,不堪回首重徘徊。</h1> <h1> 紅石峽玉面大佛:紅石峽不僅水著名,奇石也有不少。如相吻石、逍遙石、懸石、獅頭石、減肥石、唐王試劍石、蝴蝶石、龜背石等。此處左側(cè)的紅巖壁上,有一塊突出的巨石,從右側(cè)往左看,就像如來佛的臉,相貌慈祥,神態(tài)安然,人們稱它為“玉面佛”。</h1> <h1> 眼前這座長不過十幾米,橋面僅能容2人并行,橋體用紅石峽兩邊崖壁上開采下來的赭紅色石塊壘砌而成的小橋,看似座千人踩、萬人踏的尋常橋。但實際上,它是一座歷史悠久,飽含神話傳說的橋。相傳魏晉時期,壽至338歲的活神仙王烈,在云臺山一帶活動時,曾在此橋上多次流連忘返,擊節(jié)贊嘆,為紅石峽的美景所陶醉。因此,后人稱之為“仙人橋”。仙人橋,是云臺山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景觀,橋下有三個拱型橋洞,上游來水就從這三個橋洞中涌出,由于小橋比下面的谷底高幾十米,三股水流從上面飛流直下,形成了三股瀑布,濺起無數(shù)水花,引得游人至此駐足不前,紛紛拍照留念,欲將美景帶回家鄉(xiāng)。仙人橋,是人工與天然的完美結(jié)合。</h1> <h1> 紅石峽兩側(cè)的丹崖長墻上 ,往常有一掛掛珠簾式的泉瀑,競相傾瀉,形成斷崖飛瀑景觀,再加上青苔、野菊花及其他植物的點綴,顯得生機盎然,令人賞心悅目。因此,被人們稱為“盆景峽谷”。今年我們?nèi)サ臅r候,正逢干旱,雖然未能見到斷崖飛瀑景觀,但丹崖長墻上的野菊花和其他草類植物,仍然頑強生存其間,勃勃生機,令人感嘆不已。</h1> <h1> 紅石峽的地層結(jié)構(gòu)非常豐富,下部為片麻巖,形成于距今25億年前的太古代;上部為紫紅色石英砂巖,形成于距今10——14億年的中元古代;中間的不整合面,代表了地質(zhì)歷史上10多億年的沉積間斷。云臺山作為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境內(nèi)豐富多彩的地質(zhì)遺跡,以大量的信息和實證,準(zhǔn)確地記錄了云臺山地區(qū)地殼的形成及演變歷程。</h1> <h1> 紅石峽丹崖碧水的絕妙景色,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貴賓,先后有賈慶林、李長春、羅干、劉云山、吳儀、韓啟德、何魯麗、劉延?xùn)|、周鐵農(nóng)、張思卿、羅豪才、陳奎元、張梅穎、賈春旺、姜春云、彭佩云、遲浩田等近20位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及300多位省、部級領(lǐng)導(dǎo)來此觀光,他們游覽紅石峽后,都對景區(qū)的奇、險、秀、絕的峽谷奇觀贊嘆不已。其中前全國政協(xié)主席賈慶林稱贊紅石峽“無與倫比,獨此僅有”,中央政法委前書記羅干稱紅石峽為“景區(qū)之瑰寶”,前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周鐵農(nóng)揮筆題寫了“峽谷絕品”四個大字,最高檢察院前檢察長賈春旺欣然題詞“地質(zhì)奇觀,世上絕境”,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姜春云也發(fā)出云臺山風(fēng)光,堪稱“中原第一景”的感嘆。</h1> <h1> 谷口南端有一狹窄的峽谷稱為“一線天”,這里澗水分切山體,從而急流而下,絕壁高聳,崔巍對峙,山體相合只留一線天地。</h1> <h1> 子房湖:相傳漢高祖的重要謀臣被譽為“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字子房)曾在此隱居,故而得名 。它是云臺山最大的湖泊,湖水最深處70多米,南北長約4000米,東西寬200米,湖水面積800畝,水容量1億立方。兩岸青山對峙,夾一帶綠水,蒼翠的山,墨綠的水,相依相偎,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波瀾之境。在該湖中曾發(fā)現(xiàn)過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之一,對水環(huán)境要求極高,子房湖的水質(zhì)之好,由此可見一斑。</h1><h1><br></h1><h1><br></h1> <h1> 面前的這座山巒是“達摩峰”,相傳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傳教,到達少林寺,面壁十年仍常有雜念涌入心頭,于是他走出寺廟,要找一處絕妙的靜處修行。后來來到云臺山,在子房湖西畔的山巒上,靜坐修煉。此處古時人跡罕至,達摩高居山巔,終日與山嵐和流云為伴,山間的天地靈氣凈化著躁動的心靈,不久達摩即覺悟成佛回到少林寺,成為佛教禪宗的一代祖師,此處則留下了“達摩峰”。與“達摩峰”遙遙相對的,是“佛龕峰”。</h1> <h1> 這位是我們此次河南行的地接導(dǎo)游小劉,是位從業(yè)多年的資深導(dǎo)游,敬業(yè)愛崗,認(rèn)真負(fù)責(zé),經(jīng)驗豐富,為人熱情。我在編美篇的過程中,碰到不明白的地方,每次咨詢,她都不厭其煩,耐心解答,使我充滿了感激之情。本想準(zhǔn)備給她好好拍張肖像照的,但因每日行程匆匆,未得其便。最后是在旅游大巴上,乘她在講解的時候,用手機拍了張工作照。</h1> <h1> 云臺山我們游覽的第二個景點是茱萸峰,茱萸峰海拔1296.6米,是云臺山的主峰,是云臺山的三大景區(qū)之一。從茱萸峰入口處進入景區(qū)有兩條旅游線路,一條是從停車場登山,需花費1個多小時登1609級臺階,方能到達茱萸峰頂。另一條是坐纜車經(jīng)鳳凰嶺上去,路平坦也近一些。考慮我們大多是年歲大的老人,故聽從導(dǎo)游安排,先乘纜車上鳳凰嶺,游覽玻璃棧道后,再自主選擇登茱萸峰還是不登茱萸峰。</h1><h1> 鳳凰嶺原名古楓嶺,地處茱萸峰主峰東南,嶺上有兩株千年古楓,一株植于坡上,一長在坡下,相距30米左右,樹冠高約17米 。這兩顆樹相向而生,雌雄相依,被譽為“楓王”和“楓后”,相傳它們?yōu)橐粚P凰所化,鳳凰嶺由此得名。</h1><h1> 云臺山玻璃棧道位于茱萸峰鳳凰嶺景點,在海拔1080米的半山腰上依崖而建,分為兩段,其中一段沿崖壁呈U型,另一段懸于千米懸崖之上。</h1> <h1> 云臺山玻璃棧道,全長400余米,路面采用三層鋼化夾膠防彈玻璃,每平方可承重800公斤。位于海拔1080米的鳳凰嶺懸空崖壁處,地勢險要,上下臨空,視野開闊。仰望可以觀看茱萸峰、重陽閣等景點,俯瞰腳下可望萬善寺、小寨溝等多處景點,羅田風(fēng)光盡收眼底。</h1> <h1> 2015年9月20日,云臺山玻璃棧道正式對游客開放。棧道與山谷垂直落差200米左右,站在千米高的玻璃棧道上,整個人仿佛懸空而立,透過玻璃往下望去,不僅能見山間美景,同時還有一種緊張刺激的快感。據(jù)說其驚險刺激可與舉世聞名的美國大峽谷“天空之路”玻璃走廊相媲美。我們有些有“恐高癥”的游客,被嚇得放棄了游玻璃棧道的項目 。其實,通過實地游覽并不可怕,感覺宣傳有點言過其實。</h1> <h1> 鳳凰嶺峭壁之上,高聳著一處建筑名曰“重陽閣”,始建于唐初,原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元代毀于戰(zhàn)亂。2002年,重陽閣在原址上重修,閣高四層,17.2米,白壁黑檐,因為在高山峻嶺之間而顯得巍峨壯觀。此閣,是為紀(jì)念唐代大詩人王維(又稱譽為“詩佛”)而建。</h1> <h1> 站在玻璃棧道上,回首側(cè)望棧道旁的鳳凰山峰,頓有身處峰頂,心有高處不勝寒之感。</h1> <h1> 在鳳凰嶺上向北眺望,可以看到遠(yuǎn)處的茱萸峰和峰頂?shù)摹靶蹖m”(真武殿),以及在綠樹掩映中若隱若現(xiàn)通向玄帝宮的之字形山路。茱萸峰頂?shù)男蹖m主要由“真武殿”、“娘娘殿”和“財神殿”組成,其中真武殿中的真武大帝銅像高3.45米,為全國真武大帝銅像之最。真武大帝相傳為盤古之子,又是太上老君第82次的幻化之身,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為中華之祖龍。在道教傳說中,真武大帝在云臺山修煉成仙,成仙后被敕封鎮(zhèn)守武當(dāng)山,而茱萸峰的玄帝宮為其行宮。因而玄帝宮被道教信徒稱為“北頂”,武當(dāng)山稱為 “南頂”,兩相對應(yīng)。真武大帝每年都要回云臺山玄帝宮駐錫、顯靈,故玄帝宮歷來香火旺盛。</h1> <h1> 游覽完玻璃棧道,因我們此行的絕大多數(shù)老人因怕登山太累,都主動放棄了再登茱萸峰的行程。我們有幾個想登山的人,也因怕影響團隊的集體行動而棄卻了登覽峰頂,據(jù)高臨下一覽四周眾山小的樂趣,殊覺遺憾。從玻璃棧道出口至集合地點停車場的一路上,是在一片低矮的密林中,沿山路逶迤穿行,雖然時當(dāng)下午2點,但陽光透過樹林投射到山路臺階上的斑駁光影,頗具詩意。</h1> <h1> 停車場后立有一尊紀(jì)念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雕像,這里是登茱萸峰的起點 。公元718年(唐玄宗開元六年),弱冠之年的王維(時年17歲)慕名來到云臺山,恰逢重陽登高之節(jié),王維與朋友登上茱萸峰,一覽四周美景,不覺觸景生情思念起胞弟王縉,遂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絕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代,人們有重陽登高佩戴茱萸香囊,飲菊花酒,吃菊花糕,賞紅葉的習(xí)俗,至于茱萸峰是因王維這首詩而命名,還是王維登山寫詩前就叫茱萸峰則不得而知。王維雕像左側(cè)是藥王孫思邈的雕像,從這邊走,就上茱萸峰頂,而從右側(cè)走,則去鳳凰嶺玻璃棧道。</h1> <h1> 辭別鳳凰嶺,時近下午3時,我們經(jīng)疊彩洞,前往當(dāng)晚住宿的酒店。 </h1><h1> 疊彩洞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溶洞,而是連接豫晉兩省的公路隧洞,大小23條(其中大洞19條),首 尾相連,總長4800米,在懸崖峭壁間重疊直上。是修武縣從1977年至1986年10年間,全縣8000余名黨員干部,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團結(jié)協(xié)作、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戰(zhàn)天斗地”參加大會戰(zhàn)的杰作,其中有23名群眾先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也涌現(xiàn)出了以郭春旺、張有辰等為代表的先進黨員。與現(xiàn)今的公路隧道相比,它明顯有著自身的時代特征,是一段歷史的記錄和縮影。疊彩洞與新鄉(xiāng)的絕壁長廊郭亮洞、林州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是河南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的三大人間奇跡。<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第六天9月23日,我們來到此行的第七站——河南省開封市。開封是河南省地級市,簡稱汴,古稱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為八朝古都,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市區(qū)面積1849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歷史上的開封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東京開封更是當(dāng)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h1><h1>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開封亦是清明上河圖的原創(chuàng)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h1> <h1> 開封市我們游覽的第一個景點,是包公祠。包公祠是為紀(jì)念中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建,坐落在開封市包公湖西畔,是國家旅游局開發(fā)建設(shè)的中原旅游區(qū)的重要景點之一。 </h1><h1> 包公祠始建于金,元、明、清等朝代,歷代修繕,已有近千年歷史,由于黃河水患,屢毀屢建?,F(xiàn)建筑是 1984年重建。</h1><h1> 包公祠占地面積1公頃多,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由主展區(qū)、園容景區(qū)和功能服務(wù)區(qū)三部分組成。 </h1> <h1> 走過包公祠的大門,向前約百米左側(cè)即是包公祠的二門。門頭上懸掛著一塊寫有“德昭古今”四個大字的匾額,表明了歷代人民對包拯清正廉潔、為民申不平的無限敬仰。</h1> <h1> 開封包公祠主展區(qū)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氣勢雄壯的大門樓組成,布局規(guī)整,莊嚴(yán)肅穆,油漆彩繪,色調(diào)淡雅,均系宋代風(fēng)格。</h1><h1> 大殿正中匾額高懸“鐵面無私”四個大字,,兩旁的對聯(lián)是“啟正門群奸喪膽”,“斷關(guān)節(jié)萬姓開顏”。</h1> <h1> 大殿為正史部分,中央端坐著一座高3米多、重達25噸的包公銅坐像,包公蟒袍冠帶、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表現(xiàn)出一身凜然不可予奪的浩然正氣,是集歷史、思想、藝術(shù)于一體的包公寫照。銅像上方是“正大光明”匾額,像兩旁陳列著歷史文物,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盞、木俑和普通硯臺等。山墻上鑲嵌有反映包公政績的彩陶壁畫,壁畫邊緣有龍鳳圖案,展示了包公的氣魄與威嚴(yán)。</h1> <h1> 包公祠二殿,殿檐下懸掛著“峭直清廉”四字匾額,房柱上的對聯(lián)是“峭直傳今古”、“清廉著史乘”。殿內(nèi)展出有關(guān)包公的正史資料。包公名包拯,字希仁,是安徽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64歲。包拯少年家貧,28歲考取進士,歷任知縣、知府、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運史、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死后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包拯為官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quán)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老包”之語。后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rèn)為他是奎星轉(zhuǎn)世。</h1> <h1> 包公祠二殿展出的包公史料,組圖中左上側(cè)是包公遺留下來的家訓(xùn):“后世子孫侍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充分體現(xiàn)了包公清心寡欲、廉潔奉公的高尚品德和疾惡如仇、憎恨貪官的無私精神。右上側(cè)“齊山”二字的石刻拓片,是包拯在任池州知州時,親筆留下的真跡,字跡至今清晰可辮。下方這幅包公畫像,是清朝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粵東督學(xué)徐琪道經(jīng)安徽合肥包拯后代的家中,看到一張珍藏的包拯畫像后,專門借出令人把畫像鐫刻到石壁上,供后人觀瞻紀(jì)念,可以說這是接近包拯真面目的唯一畫像,彌足珍貴。</h1> <h1> 組圖是包公祠二殿展出的史料,左側(cè)是包拯進京前寫的一首明志詩,也是他唯一留下的一首詩作:“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xùn),毋貽來者羞?!北砻髁怂蠄蟪?,下安百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的廉政精神。組圖右側(cè)是《開封府題名記碑》拓片,記載著北宋時期,183位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包拯為第93任,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包拯在開封府任職共一年零四個月。拓片上還有寇準(zhǔn)、范仲淹、歐陽修等有名的歷史人物,但唯獨包拯的名字模糊不清,這是千百年來,參觀碑刻的人們總要情不自禁地觸摸包拯的名字,天長日久,竟在碑上摸出了一道深深的指痕,這充分反映出包拯受到了世人廣泛的尊敬和愛戴。</h1> <h1> 包公祠東西配殿以蠟像、模型、拓片、壁畫等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傳說軼聞、歷史故事。圖中是東配殿著名的蠟像《鍘美案》中的情景:公堂上秦香蓮?fù)蟽簬?,滿面悲憤,聲淚俱下,控訴陳世美忘恩負(fù)義 。包拯憤極, 欲將陳世美動以鍘刑。公主與太后趕來阻擋,她們手指包拯,盛氣凌人,欲以權(quán)壓法,救下駙馬。包拯不畏權(quán)貴,執(zhí)法如山,手托烏紗帽,寧肯丟官罷職,也要把把陳世美送上龍頭鍘,鍘殺忘恩負(fù)義,殺妻滅子的駙馬,替秦香蓮母子伸張正義。</h1><h1> 西配殿向人們展示了包拯的歷史故事及清德美政。這些故事有“端州擲硯”、“陳州放糧”、“國法無親”、“怒鍘親侄”、“出使契丹”等,故事曲折生動,集中反映了包拯居官清廉、愛國憂民、鐵面無私的高貴品質(zhì)。除壁畫故事外,還展示了宋代的官轎、官船等工具及包拯的官服、開封府模型等。</h1> <h1> 包公祠中院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座碑亭。東碑亭中,立有明朝重修包公祠的《包孝肅公祠記》石碑。西碑亭中,刻的是河南大學(xué)教授安瀾先生撰寫的《重建包公祠記》,這些都是后人對包拯深切懷念的最好見證。</h1> <h1> 包公祠園容景區(qū):假山起伏跌宕,瀑布飛流直下,小橋潺潺流水,錦鯉嬉戲清波,奇石嶙峋、石雕精美,繁花似錦、綠草如茵,滿目翠綠,幽雅宜人,令人流連忘返。</h1> <h1> 開封市我們游覽的第二個景點,是清明上河園。清明上河園是由河南省開封市與海南置地集團公司合作建設(shè)的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實景主題公園,坐落在開封市龍亭湖西岸,是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和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演基地 。</h1><h1> 清明上河園是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寫實畫作《清明上河圖》為藍(lán)本,按照宋代《營造法式》為建設(shè)標(biāo)準(zhǔn),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風(fēng)情、皇家園林和古代娛樂為題材,以游客參與體驗為特點的文化主題公園;是集中再現(xiàn)原圖風(fēng)物景觀的大型宋代民俗風(fēng)情游樂園,再現(xiàn)了古都汴京千年前繁華的勝景。</h1><h1> 2009年,清明上河園成為中國世界紀(jì)錄協(xié)會中國第一座以繪畫作品為原型的仿古主題公園,是國家黃河黃金旅游專線重點歷史文化旅游景區(qū)。圖中,是進入園區(qū)的東大門。</h1> <h1> 尚未進入清明上河園園區(qū),就遠(yuǎn)遠(yuǎn)看到了高大壯觀的“中華神馬”。它是由開封清明上河園股份有限公司與大連木牛流馬機器人有限公司聯(lián)合打造,凝聚了國內(nèi)外專家3年的心血,經(jīng)3000多張設(shè)計圖紙精雕細(xì)琢,榮獲30項專利,是國內(nèi)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研發(fā)的大型高科技巡游表演機器馬。2019年7月,“中華神馬”亮相達沃斯論壇,震驚世界。2019年9月,回家亮相清明上河園,驚艷全國。</h1><h1> 中華神馬高8.4米,長9米,加上馬車長14.5米,自重47噸。其最大的亮點是以機械結(jié)構(gòu)為核心,98個運動關(guān)節(jié)活靈活現(xiàn)地還原了馬的體態(tài)健碩、神采奕奕??赡M馬的嘴部、唇部、舌部、鼻部、眼部、耳部、頸部、腹部呼吸、尾部搖擺、四肢行走、躍起、俯身等各項仿生姿態(tài),關(guān)節(jié)靈活,造型偉岸,如同天馬下凡。中華神馬擺脫了傳統(tǒng)機械馬簡單機械動作仿真表演的模式,可與觀眾進行張嘴吐舌、眨眼、擺耳、噴霧、鳴叫等互動交流,擁有嘶鳴、噴煙、噴火、噴水霧等特效。</h1> <h1> 清明上河園每天9時舉行開園儀式,據(jù)說很是宏偉壯觀氣派,先是宋朝騎手的馬隊呼嘯而來,鼓聲震天的宋朝盤鼓隊緊接著出場,最后一代名臣包公在手下一眾大員簇?fù)硐侣≈厣蠄?。開園儀式結(jié)束,游客跟隨包公進入園區(qū)。我們因是下午進園,遺憾未能一睹入園儀式盛況。</h1><h1> 進入園區(qū),便是公園的主題廣場,迎面相對的是《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的巨大雕像,雕像高6米,重30噸。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瑯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繪畫大師,宋徽宗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biāo)圖》,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shù)珍品。雕像中張手持畫卷,凝望遠(yuǎn)方沉思著。正后面是花崗巖浮雕,高3米,寬16米,雕刻著清明上河圖中當(dāng)時社會的各階層人物。往后有清明上河圖石雕,6倍于原圖的比例打造,高2.23米,寬33.32米,便利游客欣賞。廣場中央的池水中浮動著一艘造型古樸的宋代木船,船上桅桿高聳,云帆高掛,象征著宋代繁忙的漕運和高超的造船技術(shù)。</h1> <h1> 清明上河園是按照1:1的比例把張擇端的代表作、堪稱中華民族藝術(shù)瑰寶的《清明上河圖》復(fù)原再現(xiàn)的大型宋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占地600余畝,其中水面180畝,大小古船50多艘,房屋400余間,景觀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分為南苑、北苑和迎賓廣場三大景區(qū),形成了中原地區(qū)最大的復(fù)原宋代的建筑。是中國最大的宋文化主題公園,中國最大的古代娛樂再現(xiàn)景區(qū)。先后被評為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全國旅游知名品牌、全國文明景區(qū)示范點、全國旅游系統(tǒng)先進集體等諸多稱號。</h1><h1> 清明上河園不僅以恢宏的氣勢再現(xiàn)了《清明上河圖》,而且用巧妙的創(chuàng)意把宋代歷史活化,使游人進入清明上河園,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走進了一幅活動的歷史畫卷。整個景區(qū)內(nèi)芳草如茵,古音縈繞,鐘鼓陣陣,形成一派“絲柳欲拂面,鱗波映銀帆,酒旗隨風(fēng)展,車轎綿如鏈”的栩栩如生的古風(fēng)神韻。徜徉其間,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時光倒流之感。</h1> <h1> 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史上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造,被列為中國著名的十大古橋之一,始建于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 ,飛架在汴河之上,其勢如虹,上可走馬過人,下可載貨行舟。橋的左右店鋪林立,舟船如梭,商賈云集,是當(dāng)時汴河兩岸最繁華熱鬧的地方。虹橋 ,為當(dāng)時北宋京城的水陸交通運轉(zhuǎn)暢通發(fā)揮出了巨大的作用。</h1><h1> 清明上河園的這座虹橋,是園區(qū)的一處重要景觀,是1998年仿照原圖興建的,橋跨徑25米,高5米,跨度比為1:5,橋的兩邊設(shè)有4根望柱和4根9米高的立柱,頂部有一圓盤,上面泊立白鶴鳥,隨風(fēng)轉(zhuǎn)動,對照下面的十字交儀木就知道白鶴所指的方向,這是古代的風(fēng)向標(biāo)。</h1><h1> 虹橋的下面是東京碼頭。</h1><h3> </h3> <h1> 文繡院:北宋時,刺繡非常盛行,不僅帝王官員愛穿,連平民百姓也用它來裝點婚喪嫁娶的衣服。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喜歡書法繪畫,獨創(chuàng)出了著名的“瘦金體”筆法。為了把他的書法繪畫制成刺繡精品,北宋朝廷專門招募了300多名繡女,在皇宮中設(shè)立文繡院為他制作,于是就產(chǎn)生了汴繡,因此又被稱為“宮繡”或“官繡”。大宋汴繡的特點是古樸典雅,針法細(xì)膩,不露邊縫。如今,汴繡藝人們在繼承古代工藝的基礎(chǔ)上,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出雙面繡、亂針繡等技法,使古老的汴繡煥發(fā)出新的光彩。</h1><h1> 在文繡院中,可以看到現(xiàn)代汴繡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全圖長525厘米,寬25.5厘米,上有815個人物、174棵樹木、122間房屋、96頭牲畜、8頂轎子、28艘船只、20輛車子,個個栩栩如生。此外,有《梅花圖》、《報春圖》等汴繡珍品,任柏年的《祝壽圖》、韓滉的《五牛圖》、韓熙載的《夜宴圖》等中國傳統(tǒng)書畫代表作,及用亂針繡法制成的世界名畫。</h1> <h1> 虹橋?qū)俚袼埽旱裣裾心俏皇帜谜凵?、風(fēng)度翩翩的公子,就是年輕時的畫家張擇端。雕像講述了大畫家張擇端的一段軼事,據(jù)傳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1125年),張擇端在京學(xué)藝,潛心作畫。某年清明時節(jié),他和戀人繡女周秀姑郊外踏青,在虹橋上看到汴河兩岸三教九流,市井百態(tài),充分展示了京都開封繁華的社會風(fēng)貌,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回來后經(jīng)反復(fù)醞釀,多次吟詠,終于繪制了巨幅長卷《清明上河圖》。</h1> <h1> 東京碼頭,這里形象地再現(xiàn)了北宋時代舟船云集,漕運繁忙的情景。據(jù)歷史記載,北宋每年從江淮等處漕運到汴河至京城的糧食達六百萬石,最多時達八百萬石(據(jù)史料宋代1石約等于現(xiàn)在的97公斤)。</h1> <h1> 清明上河園對流傳至今的宋代民間手工藝和民俗文化進行廣泛征集,對失傳的古老藝術(shù)進行挖掘、搶救,并在園內(nèi)集中展現(xiàn)。組圖中圖一,走下虹橋,迎面是一座高大的植物造型,上面的紅衣仙女,一手拿花籃,一手隨眼神指向下方,俯視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游客。右邊是著名的“十千腳店”,北宋年間東京城只買酒不造酒的酒店被統(tǒng)一稱為“腳店”,“十千”是美酒的代名詞。</h1><h1> 圖二是東京首富王員外家,王員外家財萬貫,僅有一女,年方16,生得國色天香,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延續(xù)家業(yè),王員外依小姐要求在莊園內(nèi)搭起繡樓,公開招婿。不論貧富貴賤,只要在選定佳日能幸運被王小姐繡球當(dāng)場拋中,就可披紅戴花,登樓拜堂,抱得美人歸,坐擁百萬財產(chǎn) 。這一情景,已成為園內(nèi)的表演節(jié)目。</h1><h1> 圖三是弘福寺,是北宋時期的皇家寺院,當(dāng)時有東西兩座弘福寺,是東京城內(nèi)香火最旺盛的寺廟。這里不僅是燒香拜佛的佛寺,也是春天踏青的休閑勝地。這里建的是西弘福寺,內(nèi)有觀音殿、武圣殿、鐘鼓樓等。武圣殿祭祀關(guān)公,有關(guān)羽塑像及壁畫等。</h1><h1> 圖四是福寶衣局,北宋著名的成衣鋪。</h1><h1> 圖五是包氏香包,是當(dāng)時流行的時尚品牌。</h1> <h1> 園內(nèi)按《清明上河圖》的原始布局,集中展現(xiàn)宋代酒樓、茶肆、當(dāng)鋪、汴繡、官瓷、年畫等;并薈集民間游藝、雜耍、盤鼓表演;神課算命、博彩、斗雞、斗狗等東京京都繁華街市風(fēng)情。組圖中圖一是快活林茶肆,圖四是大碗茶。宋代有民諺說:“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許戾家”。戾家,便是外行人的意思。焚香、點茶、掛畫、插花,是流行于宋朝士大夫群體的四大雅事。但是,這么雅致的生活并不排斥市井小民,恰恰相反,它同樣深入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就喝茶來說,宋朝的城市到處是茶坊,茶道在宋朝可以很雅,雅致到被文人雅士列為一年四季的賞心樂事之一;茶道也可以很俗,俗到成為市井小民一日不可或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即便是販夫走卒,也有點茶、飲茶、斗茶的習(xí)慣。</h1><h1> 圖二是宋代遍布京城的裁縫洗染店、衣服鞋帽店、專業(yè)的裁縫鋪、服裝租賃店等 反映了宋代人們穿著方面的繁華和講究。</h1><h1> 圖三是宋代東京大街上,遍布的刀劍及家庭生活用品等在內(nèi)的著名五金制品商店。</h1> <h1> 組圖中,圖一東京食坊,游客在此可以品嘗古都開封的特色小吃,如開封小籠包子、開封桶子雞、黃家包子、馬豫興燒雞、開封鯉魚焙面、開封菊花火鍋、開封羊肉炕饃、開封炒涼粉、開封江米切糕等等。</h1><h1> 圖二是潘金蓮茶館、武大郎炊餅店。</h1><h1> 圖三是開封第一樓灌湯包。</h1><h1> 圖四是羅記菊花酥。</h1> <h1> 清明上河園內(nèi)設(shè)立了宋代科技館、名人館、猶太文化館、張擇端紀(jì)念館等。組圖中,圖一是宋代服飾館。</h1><h1> 圖二是常明古燈博物館。</h1><h1> 圖三是布袋木偶表演場?!耙蝗穗p手作生作旦作名臣,方寸戲臺可國可家可天下”這是布袋木偶戲的生動刻畫。精心勾繪的畫布空空如囊,一旦演員的五指開始動作,就有了鮮活的生命和靈動的表情,站立坐臥、點頭搖頭,真實的宛如來自異界的小精靈,喚起埋藏已久的童年幻想。</h1><h1> 圖四是國粹館,內(nèi)有宋瓷、宋書、宋畫等藝術(shù)珍品。</h1><h1> 圖五是著名的孫羊正店,門口垂掛 “歡門彩樓”,類似現(xiàn)代的霓虹燈作用。北宋時期的正店通常是資金雄厚的大型酒店,它不同于只賣酒的腳店,既賣酒也自己釀酒。孫羊正店在北宋東京72家正店中,是佼佼者。來這里可以享受地道的北宋宮廷御宴,品嘗色香味形俱佳的宮廷菜肴。</h1><h1> 圖六是勾欄瓦肆中的雜耍表演。</h1> <h1> 趙太丞家:太醫(yī)丞是宋代宮廷醫(yī)官的名稱,大多是六品。當(dāng)時的東京開封是全國的藥材集散地,有‘’香山藥海"之稱。而上等的藥鋪,大多是官宦人家或?qū)m廷御醫(yī)開設(shè)的。從這所房子有斗拱和五頭門的建筑樣式來看,這位趙太丞至少也是六品以上的醫(yī)官。門前的那塊石頭叫做上馬石下馬石,這是大戶人家門前必備的石頭,方便人們上馬下馬。</h1><h1> 北宋時開封有“九?!敝诪椤搬t(yī)?!钡恼f法,原因在于京師不但藥鋪多、藥材全,而且大夫醫(yī)術(shù)高明,人們看病方便又有效,實在是病人的福氣。趙太丞家的藥鋪是男、女、兒科通治,膏、丹、丸、散齊全的綜合性門診,還專門治療各種時疫雜癥。他家的門聯(lián)上寫著:“但愿世間人長壽,不惜架上藥生塵”,真乃醫(yī)家的良好祝愿。</h1> <h1> 上善門:北宋時的開封城,城門很多,上善門就是其中之一。它宏偉高大,莊重威嚴(yán),是《清明上河圖》中濃墨重彩描繪的標(biāo)志性建筑。它既是出門開封的重要通道,又是城市和農(nóng)村的分界線?,F(xiàn)在復(fù)原的城門高21.6米,面積1553平方米,門洞高達8米。城樓上,金碧輝煌的彩繪更顯示出它的輝煌與壯觀。</h1> <h1> 翠葉藏鶯牌坊:雕梁畫棟,高大壯觀。</h1><h1> 北宋著名的一代詞宗,有“宰相詞人”和“北宋倚聲家之初祖”美稱的晏殊,曾有《踏莎行.小徑紅稀》詞一首,詞云: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此牌坊名是出于晏詞還是其他典故,不得而知。</h1> <h1> 雙亭橋:游客在此可以親身參與大宋科舉考場的場面,著古裝、入號舍、答考題,品味古代考試的苦澀艱辛,享受中榜之歡欣鼓舞。過了東京夜市就是雙亭橋,它是為方便游客往來而建筑的,它中流設(shè)吊橋一座,供大小船只通行上下,左右蓋瓦亭兩間,為南北客人遮陽避雨,故曰“雙亭橋”。</h1> <h1> 拂云閣:高31.99米,雄健端莊又不失雋秀舒展,北宋時供放宮廷重要文件及國畫書籍 。據(jù)說,它曾最早收藏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現(xiàn)在拂云閣是清明上河園內(nèi),登高遠(yuǎn)眺園內(nèi)景色的絕佳處。拂云閣外觀為四層,內(nèi)夾三個暗層。取名“拂云”,一是明示此閣高聳,輕拂白云;二是又暗含“吹拂紅塵煙云,洗出清明世界”之意。</h1> <h1> 組圖中,圖一是臨水大殿,由宣德、宣和殿連理而成,兩殿造型一致,融為一體,遠(yuǎn)觀似城樓,近看如皇宮,建筑結(jié)構(gòu)精細(xì),加以彩繪。從這里登高望遠(yuǎn),可俯瞰全園,景色層次分明,尤其是池中諸景,盡收眼底。</h1><h1> 北宋時宣德殿和宣和殿三樓是當(dāng)年大宋皇帝和皇后接見國內(nèi)外貴賓和外國使臣的金鑾寶殿?,F(xiàn)在宣德殿和宣和殿內(nèi),會定期分別演出皇家皮影戲和編鐘樂舞,精彩絕倫。</h1><h1> 圖二是宣德和宣和殿內(nèi)景,內(nèi)有投資百萬精工制作的當(dāng)年皇帝和皇后的龍鳳寶座,想親自體驗當(dāng)皇帝和皇后的感覺,可以花錢坐上寶座,美美享受一下。</h1><h1> 圖三是“四方園”,這里的“四方”顯然不是指面積形狀,而是指“君臨四方”的顯赫地位和帝王氣度?;始覉@林內(nèi),巍峨大殿旁,獨辟這座園中之園、宮外之殿,其第一個功能是供皇帝和娘娘在宮外游玩,來園中小憩;第二個功能是外國使臣們在此,禮節(jié)預(yù)演和等候召見;第三個更重要的功能是皇帝如果不想上朝,可以假托療養(yǎng)在這里接見朝廷主要官員,臨時辦公,實施遙控。如今在這里,可以親身參與大宋科舉考場的場面。</h1> <h1> 汴河:3800米汴河,一展半園碧波滿目情 ,位于清明上河園迎賓廣場區(qū),從東大門進園后只見碧波蕩漾,亭臺樓閣依岸而建,參差不齊,岸邊楊柳依依,隨風(fēng)而動。</h1> <h1> 九龍橋:史載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睚眥,平生好殺;嘲鳳,平生好險;蒲牢,平生好鳴;狻猊,平生好坐;霸下,平生好負(fù)重;狴犴,平生好訟;赑屃,平生好文;鴟吻,平生好吞。 </h1><h1> ——《懷麓堂集》</h1><h1> 九龍橋為清明上河園主要建筑主景之一,是園區(qū)最高最長的橋,因跨度太大采用聯(lián)拱結(jié)構(gòu)修建。這座體量較大的磚構(gòu)拱橋,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座藝術(shù)珍品。橋旁的大銀杏樹已近千年,是宋代遺物。它用濃密的綠蔭籠罩著九龍橋。橋上勁風(fēng)陣陣,橋下流水潺潺,松濤盈耳,鳥語花香,游人至此,心曠神怡。</h1> <h1> 清明上河園內(nèi)安排了不少身著宋代古裝,運用傳統(tǒng)手工方法制作各類工藝品的藝人,為游客提供服務(wù)。我們在九龍橋附近,邂逅了一位用面團制作肖像的老藝人,其貨架上掛滿了琳瑯滿目,色彩艷麗的面捏人像。</h1> <h1> 官驛:是宋代供傳遞官府文件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清明上河園中的館驛位于汴河西岸,內(nèi)有供游客休息及下榻的地方,備有標(biāo)準(zhǔn)間、夫妻間和豪華套房等。</h1> <h1> 北宋東京,諸河匯集,交通便利,古有美譽“天下之樞”。時城內(nèi)城外,橋梁林立,磚、石、木、平、拱、吊,建筑形式多樣,技巧層出不窮。那時水中行舟,橋上車馬,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煙柳夾岸,如詩如畫。</h1><h1> 圖中的戲水鴛鴦橋造型簡樸,雅致端莊,中間部分建得特別高,方便來往船只通過。而在橋的兩邊都建有臺階和通向臨近河面的平臺,游客可以走下平臺,體會一下“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詩意感受。因為橋的左右兩邊不對稱,所以這座橋命名“鴛鴦戲水橋”。鴛鴦是一種常見的水禽,相傳雌雄成雙,一生一世不分離。故早在《詩經(jīng).小雅》中就有描寫鴛鴦雙飛的詩篇,后來便用它們來比喻夫妻?!疤瞥跛慕堋痹娙吮R照鄰就有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的美妙詩句,當(dāng)我們走上鴛鴦戲水橋,是否有相同的感受呢?!</h1> <h1> 清明上河園內(nèi),每天有不少演藝節(jié)目,如“包公迎賓、楊志賣刀、林沖怒打高衙內(nèi)、燕青打擂、李師師藝會情公子、梁山好漢劫囚車、王員外招婿、宋式民俗婚禮、編鐘樂舞、馬術(shù)、氣功絕活”等20多個。根據(jù)園內(nèi)節(jié)目的時間安排和導(dǎo)游的建議,我們此行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東京保衛(wèi)戰(zhàn)》和《岳飛槍挑小梁王》兩個表演節(jié)目。</h1><h1>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朝統(tǒng)治者借口宋朝破壞雙方訂立的海上盟約,南下侵略宋朝。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朝內(nèi)以李綱、宗澤為首的主戰(zhàn)派帶領(lǐng)全體軍民,堅決抗戰(zhàn),打響了東京保衛(wèi)戰(zhàn)。李綱親自督戰(zhàn),幾次打敗攻城的金軍,以斡離不為首的金軍被迫撤退,第一階段軍民共同勝利地保衛(wèi)了東京(開封)城。組圖中,圖一金軍在炮火硝煙中全力進攻東京城;圖二宋朝軍民在李綱親自指揮下,炮火擊中金軍帥船,金軍敗局已定。</h1> <h1> 岳飛槍挑小梁王:北宋末年,金國大舉入侵,各地變亂蜂起。內(nèi)憂外患之際,朝廷進退失據(jù),延續(xù)160多年的強盛王朝,突然走到崩潰邊緣。無數(shù)仁人志士扼腕痛惜之余,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卻絲毫未改。這一年的武舉科考,吸引了數(shù)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舉子。岳飛約上結(jié)拜兄弟牛皋、王貴、湯懷、張顯4人,一同投京城應(yīng)考??荚嚠?dāng)天有位名柴桂的舉子,是后周柴世宗的嫡系子孫,人稱“小梁王”,小梁王文武雙全,有權(quán)有勢,他一心想當(dāng)武狀元,事先用銀兩賄賂了4位主考官的3位,唯有宗澤主考官拒絕了小梁王的賄賂。比試開始小梁王先后贏了幾場,輪到岳飛上場,兩人立下生死狀,先比文才,后比武功,小梁王知道岳飛厲害,想收買他,被岳飛拒絕。兩人爭斗,岳飛槍挑小梁王致死。得了小梁王賄賂的3名主考官欲致岳飛于死地,岳飛結(jié)拜兄弟群起反抗,宗澤愛才救下岳飛,并將實情上奏朝廷,岳飛終得武狀元。</h1><h1> 這場馬術(shù)實景劇的演員馬術(shù)嫻熟精湛,馬上功夫了得,搏殺打斗激烈,還用了多種電影表現(xiàn)手法,用上了火炮、煙幕彈、汽油彈、水炮等,場面扣人心弦,是一場不可多得的冷兵器的實戰(zhàn)馬術(shù)表演。</h1> <h1> 當(dāng)晚,隨著夜幕的降臨,我們開始了開封市的第三個游覽項目,觀看由實景演出策劃人梅帥元創(chuàng)意,知名實景演出導(dǎo)演張仁勝執(zhí)導(dǎo),開封清明上河園出品的大型實景水上演出劇《大宋.東京夢華》。該劇首次投資1.35億元人民幣,演出時長70分鐘,由700多名演員參與演出,是一卷關(guān)于北宋王朝鼎盛時期的印象畫卷,是《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的歷史再現(xiàn)。它運用了八首人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宋詞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東京的市井生活和社會風(fēng)貌的歷史畫面。整個演出場景是“鬧”和“靜”交錯的大寫意的水墨畫面,分6幕4場演出。</h1><h1> 豪華的場景,經(jīng)典的宋詞,高科技的舞美,帶給中外游客的是強烈的視聽震撼,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北宋京都汴梁的盛世繁榮。</h1> <h1> 《序幕.虞美人》以千古詞帝、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開場:“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展現(xiàn)一個南唐舊王朝的衰落與大宋王朝的興起。</h1><h1> 漂動在湖面上的菊花舞臺晶瑩剔透,綻開后還能釋放出五彩霞光,花心更有12位身著宋裝的歌女舞動樂器,美妙動聽。隨著劇情的變化,水上棧橋自由移動,開合自定 ,場景堪稱神奇。場內(nèi)燈光熄滅時,遠(yuǎn)處的寶殿釋放出炫目的光彩,全場瞬間亮如白晝,萬道金光直射長空,數(shù)百面大旗隨之舞動。</h1> <h1> 演出第一場醉東風(fēng):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營造了燈海輝煌,表現(xiàn)了東京在元夜用無邊的燈海營造出的盛世景象。一輛晶瑩剔透的雕車被一匹活靈活現(xiàn)的工藝馬牽引著從湖面緩緩掠過,展現(xiàn)“寶馬雕車香滿路”的意境,場面恢宏壯觀。既熱鬧又華美的場景,突出北宋市井文化的繁榮。在上元夜,街道場景緊挨著觀眾席,宋朝百姓突現(xiàn)其間:小商販、文人墨客、官人、僧侶,川流不息;奔跑玩耍的孩子們,踩高蹺的人們,熱烈的舞蹈,還有迎親的隊伍從中穿過。嗩吶聲、鞭炮聲、喧鬧聲,聲聲入耳。推車上那熱氣騰騰的豆糕,也讓人垂涎三尺......。</h1> <h1> 演出的第二場蝶戀花:北宋汴河漕運的熱鬧場面鋪排出如夢如幻的場景,表現(xiàn)了北宋東京的浪漫與活力 。隨后蘇軾的一首《蝶戀花.花褪殘紅》詞登場,清明踏青,秋千上的少女打著紅傘,勾畫出了一個清新明朗、春意盎然的畫面。無數(shù)身著綠衣的少女在踏青、在舞蹈,借用漢唐舞的風(fēng)格,漫天的綠色突出綠野芳菲的景象,富有大宋的質(zhì)感。</h1><h1> 緊接著詞人柳永的一首《雨霖鈴.寒蟬凄切》詞以詩詞意境的愛情故事,營造出情人之間難舍難離的凄美的意境。</h1> <h1> 演出的第三場齊天樂:在異域的音樂中,扛著美麗波斯少女的阿拉伯商隊;手持舞扇的日本藝伎和日本武士;手持羊角號的猶太商人......。北宋詞人裴湘一首《浪淘沙.汴州》詞“萬國仰神京,禮樂縱橫。蔥蔥佳氣鎖龍城......”,表現(xiàn)了萬國來朝的盛景和皇家的奢華;重點再現(xiàn)了北宋王朝盛世輝煌的畫卷,突出君民同樂,萬國來朝的輝煌場景,反映北宋鼎盛時期的國泰民安。</h1><h1> </h1> <h1> 演出的第四場滿江紅:辛棄疾的一首《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和岳飛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詞,展現(xiàn)出戰(zhàn)爭、楊門女將、滿江紅,把演出推向了高潮。炮火的轟鳴和滿江的紅色,昭示壯懷激烈的豪情與誓死殺敵的勇氣。為了更真實地渲染環(huán)境,將這個‘’高潮"推向更高的境界,使整臺演出更有意境,巨大的水上戰(zhàn)艦,逼真的煙霧,水戰(zhàn)時,整個湖面都被染成血紅色,滿眼的“大火”,讓所有觀眾都沉浸在楊門女將和岳飛抗敵衛(wèi)國的萬丈豪情之中。</h1> <h1> 尾聲以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結(jié)束,伴著一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碩大的月亮投影靜靜地躺在湖中央,與廊橋樓閣等元素共同組成了一幅壯觀的景象,令人回味悠長。經(jīng)典、傳神,意境深遠(yuǎn)。表現(xiàn)了經(jīng)歷繁榮、浮華和戰(zhàn)爭之后,瑞如夢年代的思索與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與祝愿。一輪金黃的水中月伴著小橋流水,葉葉扁舟,靜靜地躺在湖面。通過上百盞燈籠、孔明燈、冷煙火,形成形式美感。載著千年的祝福和千年的輝煌,走向現(xiàn)代。</h1> <h1> 第7天9月24日,早餐后稍事休息和整理,我們正式結(jié)束此行的行程,乘旅游大巴趕赴開封火車北站,中午11.18時登上開封北站到杭州火車東站的G1872次車返回杭州。</h1><h1> 感謝組織此次精彩行程的新世紀(jì)國際旅行社;感謝一路陪伴、辛勤工作、熱情服務(wù)的,全程導(dǎo)游徐劍平和地接導(dǎo)游劉小云及大巴司機;感謝一路相伴,同歡樂,共辛苦的全體團友。再見了,河南!再見了,團友們!愿看完美篇的團友和其他領(lǐng)導(dǎo)、老師、朋友們能增進對河南美景和祖國大好河山的了解和喜愛,從而激發(fā)愛國熱情,謝謝。</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