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夏,<br>我與夫人重走了一次茶林場。<br>當來到茶廠————<br>我曾經(jīng)工作生活了近7年的地方,<br>驚呆了。<br>宿舍、車間、食堂、鍋爐房,<br>原有的一切幾乎蕩然無存。<br>只留下一框虛設的大門洞,<br>與一大片蔓草叢生的舊址。<br> 見到如此慘狀,<br>我的心開始隱隱作痛。<br>拿相機的手開始顫抖,<br>顫抖得有些厲害,<br>以至于把那張大門洞的照片拍斜了。<br> 緩了緩神、調(diào)整了一下心態(tài),<br>才把相機拿穩(wěn),重新拍了一張。<br> 還好,<br>那棟我們一起參與建造的新宿舍樓尚在。<br>只是前面添了一堵墻。<br> 我緩步地登上了熟悉的、<br>曾經(jīng)居住了多年的三層樓。<br> 俯瞰著整片茶廠的舊址,<br>草漫漫兮、一片荒涼。<div><h3>這個時段應該是制茶大忙的季節(jié)。</h3><h3>可全然沒有了當年來來往往、穿流不息的送新鮮茶葉的拖拉機大軍,</h3>也沒了鍋爐房煙囪冒出的滾滾濃煙,<br>以及車間內(nèi)外晝夜不停的、汗流浹背的、勞作大軍的身影。<br>一切都成了過往云煙。<br>一切僅在腦海里記存。<br><h3>忽然,看見當年宿舍門前的那兩棵龍柏長大長高了且依然碧綠。</h3><h3>現(xiàn)在的一排紅瓦房應該是重建的吧?</h3>那間稍高的房子處,<br>最先是茶廠與外界的通道,<br>連接農(nóng)機廠與去場部的公路,<br>后來封了、改建成食堂了,<br><h3>于是就有了東邊的通道與茶廠大門洞。</h3></div> 回滬后,<br>我一直想要做個當年茶廠的復原模型。<br>今年高溫酷暑之季、深居簡出之時,<br>呆在家里動手了,<br>靠著當年的記憶,<br>一個個、一幢幢大概其的制作著。<br>下面是從三層宿舍樓上、<h3>模擬俯瞰茶廠當年的模型圖。</h3> <br>這幢兩層樓,<div><h3>前面是收青棚,</h3>底層是灘青場、二樓是成品倉庫。<br>每天做好的成品茶葉,<br>都要從烘干房一袋一袋的背上去。<br>一茶季下來,還要拆包打堆。<br>弄得大家個個灰頭土臉、<h3>滿鼻子的茶末茶絨。</h3></div> 這是鍋爐房、與揉捻車間樓。<br>揉捻車間上層是萎凋車間。<br> 這是早期的南北宿舍區(qū),<br>中間偏西的是廁所。<div><h3>現(xiàn)在想想,</h3>要是當年就提倡廁所革命那該有多好啊。<br></div> 這是一幢北宿舍。<br>看看想想你曾住哪間房。<br>旁邊的那幢是茶友們戲稱的724號,<br>三班的女茶友與男茶友分別曾住。<br> 這是一幢南宿舍,<div><h3>緊靠著鍋爐房,</h3><h3>不曾住過女茶友哦,</h3>男茶友們想想你曾住第幾間房呀。<br><h3>門前的那棵高大的泡桐樹下,</h3>曾是茶友們晚飯后聊天、娛樂的所在。<br></div> 鍋爐房后水塔下,<br>曾是簡陋的男女浴室。<br>別看簡陋哦,<br>當年茶林場有浴室單位應該不多吧。<br>就湊合著很受用的。<br> 現(xiàn)在時興航拍,<br>我也模擬航拍一下模型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