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汪曾祺:未完的馬鈴薯圖譜

蘭匠·馬達飛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馬鈴薯的名字很多。河北、東北叫土豆,內(nèi)蒙古、張家口叫山藥,山西叫山藥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見洋山芋。除了搞農(nóng)業(yè)科學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慣馬鈴薯。我倒是叫得習慣了。我曾經(jīng)畫過一部《中國馬鈴薯圖譜》。這是我一生中的一部很奇怪的作品。圖譜原來是打算出版的,因故未能實現(xiàn)。原稿舊存沙嶺子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毀了,可惜!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58年,我下放張家口沙嶺子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勞動。1960年摘了右派的帽子,結(jié)束了勞動,一時沒有地方可去,留在所里打雜。所里要畫一套馬鈴薯圖譜,把任務(wù)交給了我。所里有一個下屬的馬鈴薯研究站,設(shè)在沽源。我在張家口買了一些紙、筆、顏色,乘車往沽源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馬鈴薯是適于在高寒地帶生長的作物。馬鈴薯回退化,在海拔較低、氣候溫和的地方種一二年,薯塊就會變小。因此每年都有很多省市開車到張家口壩上了調(diào)種,壩上成為供應(yīng)全國薯種的基地。沽源在壩上,海拔1400米,冬天冷到零下40度,馬鈴薯已經(jīng)站設(shè)在這里,很適合。</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這里集中了全國的馬鈴薯品種,分畦種植。正是開花的季節(jié),真是洋洋大觀。<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在沽源,究竟是一種什么心情,真是說不清。遠離; 家人和朋友,獨自生活在荒涼的絕塞,可以談?wù)勑牡娜撕苌?,不免有點寂寞。另外一方面,摘掉了帽子,總有一種輕松感。日子過得非常悠閑。沒有人管我,也不需要開會。</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一早起來,到馬鈴薯地里(露水很重,得穿了淺革幼的膠靴),掐了一把花,幾枝葉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對著它畫。</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馬鈴薯的花是很好畫的。傘形花序,有一點像復瓣水仙,顏色是白的、淺紫的,紫花有偏紅的,有偏藍的,當中一個高莊小窩頭似的黃心。葉子大都相似,奇數(shù)羽狀復葉,只是有的圓一點,有的尖一點,顏色有的深一點,有的淡一點,如此而已。我畫這玩意又沒有定額,盡可慢慢地畫。不過我畫得還是很用心的,盡量畫得像。</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曾寫過一首長詩,記述我的生活,代替書信,寄給一個老同學。原詩已經(jīng)忘了,只記得兩句:“坐對一叢花,眸子炯如虎。”畫畫不是我的本行,但是“工作需要”,我也算起了一點作用,倒是差堪自慰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沽源是清代的軍臺,我在這里工作,可以說是“發(fā)往軍臺效力”,我于是用畫馬鈴薯的紅顏色在帶來的一本《夢溪筆談》的扉頁上畫了一方圖章:“效力軍臺”——我?guī)Ю恍?,除《筆談》外,有《癸巳類稿》《十駕摘養(yǎng)新錄》,還有一套商務(wù)印書館鉛印本《四史》。晚上不能做畫——燈光下顏色不正,我就讀這些書。我自成年后,讀書讀得最專心的,要算在沽源這一段時候。</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對馬鈴薯的科研工作有過一點很小的貢獻:馬鈴薯的花都是沒有香味的。我發(fā)現(xiàn)有一種馬鈴薯,“麻土豆”的花,卻是香的。我告訴科研站的研究人員,他們都很驚奇:“是嗎?——真的!我們搞了那么多年馬鈴薯,還沒有發(fā)現(xiàn)。”</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到了馬鈴薯逐漸成熟——馬鈴薯的花一落,薯塊就成熟了,我就開始畫薯塊。那就更好畫了想畫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畫完一種薯塊,我就把它放進牛糞火里烤烤,然后吃掉。</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全國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種馬鈴薯的人,大概不多!</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馬鈴薯的薯塊之間的區(qū)別比花、葉要明顯。最大的要數(shù)“男爵”,一個可以當一頓飯。有一種味極甜脆,可以當水果生吃。</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烏紫,薯肉黃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為細膩。我曾經(jīng)扛回一袋,帶到北京。春節(jié)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幾天。我很奇怪:“紫土豆”為什么不在全國推廣呢?</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馬鈴薯原產(chǎn)南美洲,現(xiàn)在遍布全世界。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的小說,每每寫戰(zhàn)士在艱苦惡劣的前線戰(zhàn)壕中思念家鄉(xiāng)的烤土豆,“馬鈴薯”和“祖國”計劃成了同義字。羅宋湯、沙拉,離開了馬鈴薯做不成,更不用說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條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馬鈴薯傳入中國,不知始于何時。我總覺得大概是明代,和鄭和下西洋有點緣分。現(xiàn)在可以說遍及全國了。沽源馬鈴薯研究站不少品種是從康藏高原、大小涼山移來的。馬鈴薯是山西、內(nèi)蒙、張家口的主要蔬菜。</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這些地方的農(nóng)村幾乎家家都有山藥窖,民歌里都唱:“想哥哥想得迷了竅,抱柴火跌進了山藥窖”,“交城的山里沒有好茶飯,只有莜面考老老,還有那山藥蛋”。山西的作者群被稱為“山藥蛋派”。呼和浩特的干部有一點辦法的,都能到武川縣拉一車山藥回來過冬。大籠屜蒸新山藥,是待客的美餐。張家口壩上、壩下,山藥、西葫蘆加幾塊羊肉熬一鍋燴菜,就是過年。</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中國的農(nóng)民不知有沒有一天也吃上羅宋湯和沙拉,也許即使他們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羅宋湯和沙拉,寧可在大燴菜里多加幾塊肥羊肉。不過也說不定。</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中國人過去是不喝啤酒的,現(xiàn)在北京郊區(qū)的農(nóng)民喝啤酒已經(jīng)習慣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希望中國農(nóng)民會愛吃羅宋湯和沙拉,因為羅宋湯和沙拉是很好吃的。</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