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麗的平遙我的家。 </p><p class="ql-block">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家鄉(xiāng)最美。無論你是在平遙,還是天南海北;無論你已經登過巍峨的大山,還是跨越重洋;我知道:你的心中永遠有那么一個小村莊,那就是你的家鄉(xiāng)!無論您在那里,都不能忘記我們的老家。 </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平遙美!</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滴跛氖辏ü黄吡闳辏┮蚧实畚餮猜方浧竭b,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墻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xiàn)代建筑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p> <p class="ql-block"> 平遙縣,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四周與介休、祁縣、文水、汾陽、沁源等縣市接壤,介于東經112°12′—112°31′,北緯37°12′—37°21′之間??h境域東起孟山鄉(xiāng)孔子峪東端,西至香樂鄉(xiāng)趙坦村西,南起東泉鎮(zhèn)南嶺底村南端,北至洪善鎮(zhèn)東山湖村北。境內南北平均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總面積為1260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保存完整的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平遙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有300多處古跡。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皡R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銀行的鼻祖”,雙林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鎮(zhèn)國寺萬佛大殿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之一。平遙主要景點還包括平遙縣衙、文廟、清虛觀、甕城、城門頂、角樓、點將臺等。平遙縣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與云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安徽歙縣古城并稱為中國現(xiàn)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p><p class="ql-block"> 平遙縣下轄3個街道、5個鎮(zhèn)、9個鄉(xiāng),總人口52.3979萬人,2018年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GDP)118.7億元,分產業(yè)看,第一產業(yè)完成12.1億元,第二產業(yè)完成39.2億元,第三產業(yè)完成67.4億元,三次產業(yè)構成比例為10.2:33.0:56.8,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22720元。</p><p class="ql-block"> </p> <h3> 平遙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xù)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現(xiàn)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后的模樣。擴建后的平遙城規(guī)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xiàn)存歷史較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墻。</h3> <h3> 平遙古城南門。</h3><h3>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墻,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shù)碾p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jù)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shù)臉O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圣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城墻上還有72個觀敵樓,墻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征。</h3> <h3> 平遙古城上東門。</h3><h3> 迄今為止,古城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xiàn)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h3><h3> 這座堅實完整的磚石城池,數(shù)百年來在軍事防御和防洪擋險等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城內街道、古建衙門、市樓、商店、民居等還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 平遙古城上西門。</h3><h3> 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筑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擴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擊城墻;有始建于北漢天會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國第三位的現(xiàn)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筑鎮(zhèn)國寺萬佛殿。殿內的五代彩塑堪稱珍品,是研究中國早期彩塑的樣本;有始建于北齊武平二年(571年)、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xiàn)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上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有始建于唐顯慶二年,國內古建筑中罕見的“懸梁吊柱”奇特結構清虛觀。觀內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國古代木雕造像藝術和道教發(fā)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內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色彩續(xù)紛的各種琉璃實物。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xiàn)存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處典型地體現(xiàn)著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風格和特點。</h3> <h3> 平遙古城下東門。</h3><h3>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它完整地體現(xiàn)了17至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筑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跡,在數(shù)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筑、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h3><h3> 199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專家田中淡考察平遙古城時欣然題詞“平遙古城甲天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平遙古城的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fā)展的完整畫卷”。</h3> <h3> 平遙古城下西門。</h3><h3> 到過平遙的人說:“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lt;/h3><h3> 人稱平遙有三寶,砌成的古城墻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墻僅為夯土筑成,規(guī)模較小。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才擴建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至今雖歷經600余年的滄桑風雨,但雄風猶存。這座周長約6公里的古城墻,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jù)說這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賢人。此外,清朝后期,在古城東南角還曾修建了一座象徵古城文運昌盛的魁星閣,由此可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之深遠。</h3><h3> 平遙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tǒng)城市規(guī)劃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里,以市樓為中心,有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及七十二條小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全城現(xiàn)存四合院民居3797處,其中有400余處保存相當完好。此外,城池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鋪面亦是鱗次櫛比,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h3> <h3> 平遙古城北門。</h3><h3> 出古城北門向東北有鎮(zhèn)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于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h3><h3>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于城西南方向、重建于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雙林寺。在該寺的10余座大殿內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事實上古城之寶不勝枚舉。</h3><h3> 說平遙就不能不說“晉商”和“票號”,因為這里是“晉商”的發(fā)源地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現(xiàn)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的誕生地。</h3><h3> 明、清時期,隨著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qū)經營的商業(yè)系統(tǒng)。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fā)、運銷帶來巨額現(xiàn)銀的解運業(yè)務,于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匯兌”便應運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yè)務的“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后,在山東、河南、遼寧、江蘇等省先后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yè)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yè)發(fā)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yè)的中心??梢?,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h3> <p class="ql-block"> 平遙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位于曙光路。</p><p class="ql-block"> 平遙縣轄區(qū)內五鎮(zhèn)、九鄉(xiāng)、四百三十一個自然村。(自然村數(shù)目參照八四版平遙縣地名録及探尋消失的村莊相結合而整理)</p><p class="ql-block"> 1.古陶鎮(zhèn)(10個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2.段村鎮(zhèn)(34個自然村.原普洞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3.東泉鎮(zhèn)(42個自然村.原千莊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4.洪善鎮(zhèn)(25個自然村.原沿村堡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5.寧固鎮(zhèn)(24個自然村.原凈化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6.南政鄉(xiāng)(20個自然村.原王家莊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7.中都鄉(xiāng)(22個自然村.原達蒲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8.岳壁鄉(xiāng)(26自然政村.厚梁坡底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9.卜宜鄉(xiāng)(38個自然村.原果子溝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10.孟山鄉(xiāng)(56個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11.朱坑鄉(xiāng)(76個自然村.原辛村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12.襄垣鄉(xiāng)(25個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13.杜家莊鄉(xiāng)(11個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14.香樂鄉(xiāng)(22個自然村.原西王智鄉(xiāng)并入)</p><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平遙是輝煌的,今天的平遙依然充滿了魅力。在時下許多文化古城為興商業(yè)而被肢解破壞的時候,平遙卻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平遙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fā)展的完整畫卷。</p> <p class="ql-block"> 古陶鎮(zhèn)人民政府辦公場所,位于西關大街,是平遙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就位于古陶鎮(zhèn)中部,是平遙縣最具活力的經濟強鎮(zhèn)之一。南與岳北鄉(xiāng)、段村鎮(zhèn)交界,西與中都鄉(xiāng)為鄰,北與南政鄉(xiāng)相連,東與岳北鄉(xiāng)、洪善鎮(zhèn)接壤。古陶鎮(zhèn)政府駐西城村,管轄十個村委會,六個居委會,為古陶鎮(zhèn)的行政區(qū)域,總人口9.5萬余人,面積25.01平方公里。</p> <h3> 2017.06.24,一行四人騎行閆壁村。</h3><h3> 閆壁村隸屬于平遙縣古陶鎮(zhèn),地處平川,位于平遙縣城西南方向,緊鄰南外環(huán),交通便利,區(qū)位優(yōu)越。來歷無考待查。該村總戶數(shù)543戶,人口1264人,村域面積52500平方米。</h3> <h3> 2016.08.26,一行六人騎行新莊村。</h3><h3> 新莊村隸屬于平遙縣古陶鎮(zhèn),位于古陶鎮(zhèn)東北部,距縣城3.5公里,108國道、南同蒲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yōu)越。相傳初為侯郭一些居民的菜園,為耕作方便,遂逐漸遷居于此,辟為新村,故稱新莊。全村405戶,人口1600人,耕地面積1050畝。</h3><h3> 2020年初,新莊村并入北城村。</h3> <h3> 2019.12.01,一行五人騎行新南堡村。</h3><h3> 新南堡村隸屬于平遙縣古陶鎮(zhèn),位于平遙古城北門外,是一個典型的城郊村。因該堡位于南政的正南,故取名為南堡。后因遭水災,大部分房屋倒塌,不少居民遷移,重立家園,又取名為新南堡。</h3><h3> 全村1190戶,人口3294人,耕地面積916.7畝,全是水澆地。人均耕地0.45畝,是全縣聞名的蔬菜種植基地,糧油集散地和禽蛋交易基地。</h3> <h3> 2017.05.22,一行四人騎行城南堡村。</h3><h3> 城南堡村隸屬于平遙縣古陶鎮(zhèn),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方向,該村因方位而得名。緊鄰南外環(huán),交通便利,區(qū)位優(yōu)越。是典型的城鄉(xiāng)結合部,發(fā)展趨勢是商品一體化格局。該村842戶,人口2286人,村域面積2616畝,耕地面積1150畝。</h3> <h3> 2017.09.26,一行三人騎行十九街村。</h3><h3> 十九街村隸屬于平遙縣古陶鎮(zhèn),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十九街原為本世紀初,平遙城區(qū)行政區(qū)劃名稱,年久習慣稱為村名。柳根路、外環(huán)路環(huán)村而過,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現(xiàn)有耕地960畝,3850口人,有六個村民小組。</h3> <h3> 2017.05.31,一行五人騎行干坑村。</h3><h3> 干坑村隸屬于平遙縣古陶鎮(zhèn),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縣城南郊,距縣城僅3公里,是典型的城郊村。平沁公路、外環(huán)路、濱河路貫村而過,交通便利,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該村位于柳根河兩旁,古時柳根河很深,又兼平時無水,故取名干坑?,F(xiàn)有耕地2486畝,下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983戶,總人口2891人。</h3> <h3> 2016.12.09,一行三人騎行東城村。</h3><h3> 古陶鎮(zhèn)東城村地處平川,位于平遙古城東隅,該村建于1956年,現(xiàn)有耕地2390畝,10290人。有悠久種菜歷史,其種植適時,品鐘比較齊全,曾經是供應城內居民的蔬菜基地。</h3> <h3> 2016.12.09,一行三人騎行南城村。</h3><h3> 古陶鎮(zhèn)南城村地處平川,位于平遙古城南,是城中村之一,也是平遙縣委、縣政府駐地村,近年來縣域規(guī)劃的重點工程基本在南城村。該村建于1956年,全村現(xiàn)有人口11850人,3903戶,耕地1505畝。</h3> <h3> 2016.12.09,一行三人騎行西城村。</h3><h3> 古陶鎮(zhèn) 西城村地處平川,該村建于1956年,位居古城中軸線以西,全村現(xiàn)有耕地1352畝,10320人,是典型的城中村。</h3> <h3> 2019.12.09,一行三人騎行北城村。</h3><h3> 古陶鎮(zhèn)北城村地處平川,是平遙古城的北大門,是古城旅游的重要集散地。該村建于1956年,全村現(xiàn)有耕地面積1162畝,農戶2224戶,6193人。北城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yè)、旅游業(yè)為主。</h3> <p class="ql-block"> 段村鎮(zhèn)人民政府辦公場所位于段村。</p><p class="ql-block"> 段村鎮(zhèn)位于平遙縣西南部,境內有平川、丘陵山區(qū),面積26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4個自然村,6853戶,26365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361人。1957年為段村鄉(xiāng),1961年為段村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鎮(zhèn)。鎮(zhèn)人民政府駐段村,北距縣城15公里,南連原普洞鄉(xiāng),東南鄰原果子溝鄉(xiāng),東挨卜宜鄉(xiāng)。北至原達蒲鄉(xiāng),西交介休縣界,總面積61.96平方公里。區(qū)內地勢起伏,土地肥沃,海拔752米,年平均降水量448.8毫米,擁有耕地30666畝。</p><p class="ql-block"> 段村鎮(zhèn)是西南鄉(xiāng)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縣為數(shù)極少有礦產資源的鄉(xiāng)鎮(zhèn) ,存儲有煤、青石、鐵、鋁釩土等寶貴資源。源于千秋嶺北麓的官溝河、青沙河兩河環(huán)繞全鎮(zhèn),境內淡水資源相對豐富且水質優(yōu)良。</p><p class="ql-block"> 原普洞鄉(xiāng)并入段村鎮(zhèn)。</p> <h3> 2018.05.10,一行五人騎行段村。</h3><h3> 段村地處丘陵,位于平遙古城南15公里,是鎮(zhèn)政府所在地。段村原名張村,因起初居民中張姓最多而得名。后因段姓人大興,改稱段村。是一座歷經滄桑、古色古香的歷史名村,也是北方漢民族以堡聚居的杰出范本。現(xiàn)有耕地1300余畝,居住人口1.8萬余人。</h3> <h3> 2018.05.10,一行五人騎行北常村。</h3><h3> 北常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3公里。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有陜西常姓人相繼兩次遷居于此,形成南北兩堡,統(tǒng)稱常堡。隨著人口的增加,常堡正式分為兩村,該村在北,故名北常?,F(xiàn)有耕地1577畝,人口1611人。</h3> <h3> 2018.05.27,一行十一人騎行南常村。</h3><h3> 南常村地處于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3公里。相傳明洪武年間,有陜西常姓人相繼兩次遷居于此,形成南、北兩堡,統(tǒng)稱常堡。隨著人口的增加,正式分為兩村,該村在南,故為南?!,F(xiàn)有耕地939畝,人口990人。</h3> <h3> 2018.05.27,一行十一人騎行北羌村。</h3><h3> 北羌村地處于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1公里。相傳,該村原名姜家莊。隨著人口增多,漸漸擴展為南北兩莊,稱南姜、北姜。年久'姜`訛為‘羌`,而得名北羌?,F(xiàn)有耕地962畝,人口1030人。</h3> <h3> 2018.05.27,一行十一人騎行南羌村。</h3><h3> 南羌村地處于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2公里。相傳,原名姜家莊。隨著人口增多,漸漸擴展為南北兩莊,稱南姜、北姜。年久將'姜`訛為‘羌`而得名南羌?,F(xiàn)有耕地×××畝,人口×××人。</h3> <h3> 2018.08.17,一行十二人騎行廉莊村。</h3><h3> 廉莊村地處半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9公里。是歷史名將廉頗的故里。相傳,原名廉家莊,后改稱廉莊,因姓氏得名?,F(xiàn)有耕地471畝,人口542人。</h3><h3> 2020年初,阮莊村與廉莊村合并,合并后村名為阮廉莊村。</h3> <h3> 2018.08.17,一行十二人騎行陳西村。</h3><h3> 陳西村地處半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9公里。相傳,原名陳家莊,與西莊為一村,因姓氏而名,后分為兩村時,取兩村名首字,改為陳西。至清朝后期陳姓人家或搬遷或自主消亡,至今沒有一戶陳姓人家居住,村內居住以張姓人占絕大多數(shù),小名也叫張莊?,F(xiàn)有耕地533畝,人口758人。</h3> <h3> 2018.05.27,一行十一人騎行堡和村。</h3><h3> 堡和村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1公里。因該村原由兩個堡合并而成,故名堡和?,F(xiàn)有耕地996畝,人口946人。</h3> <h3> 2018.05.10,一行五人騎行東安社村。</h3><h3> 東安社村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2公里。相傳,原名安寧堡,后改稱安社。隨著人口增長,村莊擴大,以官溝河為界,分為兩村,本村在東,故為東安社?,F(xiàn)有耕地2331畝,人口3400人。</h3> <h3> 2018.05.10,一行五人騎行西安社村。</h3><h3> 西安社村地處于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2公里。相傳,原名安寧堡,后改稱安社。隨著人口增長,村莊擴大,以官溝河為界,分為兩村,本村在西,故為西安社?,F(xiàn)有耕地815畝,人口855人。</h3> <h3> 2018.08.17,一行十二人騎行旭莊村。</h3><h3> 旭莊村地處半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7公里。該村原名西莊,位于阮莊西而得名。1981年7月1日,為與原達蒲鄉(xiāng)西莊之稱相區(qū)別,故依其村位于官溝河西側,地勢較高,有旭日早照之特征,故改名旭莊?,F(xiàn)有耕地240畝,人口270人。</h3><h3> 2020年初,旭莊村并入陳西村。</h3> <p class="ql-block"> 2020.06.20,一行四人騎行棗林村。</p><p class="ql-block"> 棗林地處于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20公里。相傳,原名山圈堡,因四周群山環(huán)繞而得名。后見山上長出棗樹,希望成林,便改為棗林。</p> <h3> 2018.05.27,一行十一人騎行弓村。</h3><h3> 弓村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0公里。因該村地貌形似'弓`字而得名?,F(xiàn)有耕地×××畝,人口×××人。</h3> <p class="ql-block"> 2021.08.28,一行九人騎行游覽橫坡村。</p><p class="ql-block"> 橫坡村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7公里。據(jù)該村道莊廟碑記,原名為仙坡,因道教信念而得名。后有一智師,依其地貌改為橫坡?,F(xiàn)有耕地1030畝,人口731人。</p> <h3> 2018.05.27,一行十一人騎行馬壁村。</h3><h3> 馬壁村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6公里。相傳,清末有一寡婦,拿著金馬玉璧,路經此地,忽遇軍兵慌忙逃亡,將寶物丟失,故得名馬璧。年久將'璧`訛寫為‘壁`。現(xiàn)有耕地2617畝,人口2700人。</h3> <h3> 2018.05.10,一行五人騎行七洞村。</h3><h3> 七洞村地處半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0公里。相傳,該村原名七同。后來人們?yōu)橐闈驳?,在村莊的東、西、中開了三條大渠,即把‘同`字加了水旁,改為七洞?,F(xiàn)有耕地3029畝,人口3500人。</h3> <h3> 2018.05.17,一行十二人騎行阮莊村。</h3><h3> 阮莊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6公里。相傳,原名院家莊。因原系充當院子(也稱院翁即仆人)的人在此立基而得名。后人為表明自己不再做奴仆,便將‘院`字的寶蓋除掉,改為阮莊?,F(xiàn)有耕地649畝,人口695人。</h3><h3> 2020年初,阮莊村與廉莊村合并,合并后村名為阮廉莊村。</h3> <h3> 2018.05.27,一行十一人騎行希堯村。</h3><h3> 希堯村地處于半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5公里。相傳,該村原名為細腰,由村莊地貌狀似葫蘆而得名。后人因感村名不雅,以同音字改為希堯。愿村里多出堯舜之樣的人?,F(xiàn)有耕地988畝,人口836人。</h3> <h3> 2018.08.17,一行十二人騎行希賢村。</h3><h3> 希賢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19公里。相傳,古人希望村里多出賢良之人,故取名希賢?,F(xiàn)有耕地928畝,人口410人。</h3> <h3> 2018.08.17,一行十二人騎行普洞村。</h3><h3> 普洞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0公里。相傳該村落戶于宋朝年間,當時有兩個堡,即胡家堡、王家堡。村中橋南原有個山洞,水量很大,明朝年間因許多地方到此祈雨,故改名為普洞。拆鄉(xiāng)并鎮(zhèn)前為鄉(xiāng)政府所在地。</h3> <h3> 2019.11.02,一行五人騎行文祠神村。</h3><h3> 文祠神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南25公里。該村北山頂,原有晉文公祠一座,故取名文祠神?,F(xiàn)轄上永厚、下永厚、史家莊、平道頭四個自然村,二畝溝煤礦坐落于本村。全村耕地面積362畝,人口990人。</h3> <h3> 2019.07.07,一行四人騎行賈家莊村。</h3><h3> 賈家莊村現(xiàn)為自然村,地處山區(qū),位于縣城西南20公里,因姓氏而得名?,F(xiàn)有耕地 ××畝,人口×××人。</h3> <p> 2020.03.25,一行七人騎行舊堡村。</p><p> 舊堡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0公里。該村原屬普洞村九隊,因建于普洞前,故得名舊堡。鼎盛時期400多人,現(xiàn)有40多人。</p> <p> 2018.08.17,一行十二人騎行徒步石庵村。</p><p> 石庵村為自然村,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2.5公里,原屬普通村十一隊。相傳該村原有一座尼姑廟,故取名為石庵?,F(xiàn)村里只有一位66歲的女性在堅守。</p> <p> 2018.08.17,一行十二人騎行徒步新堡村。</p><p> 新堡村為自然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1公里,原屬普通村十隊。該村原名東圪塔,解放后,因新建住房頗多,故改名為新堡。</p> <p> 2020.03.25,一行七人騎行趙家山村。</p><p> 趙家山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0公里。原屬普洞村一隊,因姓氏得名。鼎盛時期近500人,現(xiàn)不到40人,沒有一戶趙姓。</p> <h3> 2019.07.07,一行四人騎行徒步下莊村。</h3><h3> 下莊村現(xiàn)為自然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5公里。相傳原名槐樹莊,后因南有上莊村(今為水策汪)。即改名為下莊。</h3> <h3> 2019.11.02,一行五人騎行徒步下永厚村。</h3><h3> 下永厚村現(xiàn)為自然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6公里,屬文祠神村管轄。因該村在上永厚山腳下,故取名下永厚。</h3> <h3> 2019.11.02,一行五人騎行徒步上永厚村。</h3><h3> 上永厚村現(xiàn)為自然村,地處平遙古城西南22.5公里,屬文祠神村管轄。來歷無考待查。</h3> <h3> 2019.11.02,一行五人騎行徒步史家莊村。</h3><h3> 史家莊現(xiàn)為自然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5公里,歸文祠神村管轄。因姓氏而得名。該村有老倆口在堅守,男80歲,女72歲。</h3> <h3> 2019.07.07,一行四人騎行邢家莊村。</h3><h3> 邢家莊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3公里。該村原名古樓院,因村中有座樓院而得名。后因邢姓居民增多,改為邢家莊。邢家莊關帝廟保存完好,有專人護廟。</h3> <h3> 2019.07.07,一行四人騎行水策洼村。</h3><h3> 水策洼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2.5公里。該村原名上莊村,后改為水策洼。來歷待考。</h3> <h3> 2019.07.07,一行四人騎行徒步四十畝村。</h3><h3> 四十畝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2.5公里。相傳,因原定以占地四十畝,修建村莊而得名。</h3> <h3> 2019.07.07,一行四人騎行平道頭村。</h3><h3> 平道頭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西南25公里。相傳原名蔽上頭,后因其名不佳,又處于平遙道道的最南盡頭,緊鄰沁源,改稱平道頭。</h3> <p class="ql-block"> 東泉鎮(zhèn)人民政府辦公場所位于東泉村。</p><p class="ql-block"> 東泉鎮(zhèn)地處平遙古城東南16公里處,鎮(zhèn)域總面積139.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90人(2017年)。東北與朱坑鄉(xiāng)相連,西與岳北鄉(xiāng)為鄰,南與孟山鄉(xiāng)交界。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區(qū)風貌,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南靠寶塔山,北通古城,惠濟河穿境而過,平孟線貫通南北,在晉商文化中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文化傳播中心。全鎮(zhèn)現(xiàn)轄42個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原千莊鄉(xiāng)并入東泉鎮(zhèn)。</p> <h3> 2017.06.20,一行四人騎行東泉村,和古月高中同學合影。</h3><h3> 東泉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6公里。相傳因南西泉村先生廟后,有一個自流水泉,該村在水泉東,故取名為東泉?,F(xiàn)有耕地3203畝,人口3899人。</h3> <h3> 2017.09.29,一行六人騎行東戈山村。</h3><h3> 東戈山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3公里。據(jù)該村碑文記載和古墓發(fā)掘方磚記述都為東過山。因方言‘過`與‘戈`同音,以音傳訛,而得名東戈山。現(xiàn)有耕地1297畝,人口435人。</h3><h3> 2020年初,東戈山村與西戈山村合并,村名為戈山村。</h3> <h3> 2016.08.03,一行四人騎行東源祠村。</h3><h3> 東源祠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縣城東南12公里。相傳原名楊家寨,建于明朝年間,因始為楊姓戶居住而得名。后有源祠村的一部分人遷到此村,因村莊在源祠東面,即改為東源祠。現(xiàn)有耕地800畝,人口393人。</h3><h3> 2020年初,東源祠村并入趙壁村。</h3> <h3> 2017.06.29,一行五人騎行東趙村。</h3><h3> 東趙地處丘陵區(qū),位于縣城東南10公里。相傳原名趙村,因姓氏而名。后以村中廟宇為界,分成兩村,該村在廟東,故改為東趙?,F(xiàn)有耕地1096畝,人口612人。</h3> <h3> 2017.06.29,一行五人騎行西趙村。</h3><h3> 西趙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0公里。相傳原名趙村,因姓氏而名。后以村中廟宇為界,分成兩村,該村在廟西,故改名為西趙?,F(xiàn)有耕地1130畝,人口496人。</h3> <h3> 2017.06.29,一行五人騎行南湖村。</h3><h3> 南湖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縣城東南13公里。相傳因唐朝五代十國時期,胡人入侵,在此活動,故取名南湖。到清代,舉人張居壽,因全村缺水,將`胡`加水旁,改為南湖。現(xiàn)有耕地1395畝,人口917人。</h3> <h3> 2017.09.29,一行六人騎行西戈山村。</h3><h3> 西戈山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2.5公里。據(jù)該村西神廟碑文記載,以廟為界,廟西為西過山。因方言‘過`與‘戈`同音,以音傳訛,而得名西戈山?,F(xiàn)有耕地1487公里,人口493人。</h3><h3> 2020年初,東戈山村與西戈山村合并,村名為戈山村。</h3> <h3> 2019.12.05,一行十人騎行修德村。</h3><h3> 修德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5公里。相傳古代有個王爺,在該村北修一小堡居住,叫修德洞。后來逐漸發(fā)展壯大,成為村莊,修德遂成為村名。現(xiàn)有耕地873畝,人口393人。</h3><h3> 2020年初,修德村并入東泉村。</h3> <h3> 2017.06.29,一行五人騎行遮湖村。</h3><h3> 遮胡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4公里。相傳,唐朝五代十國時期,胡人入侵,在此活動,故取名遮胡?,F(xiàn)有耕地1830畝,人口955人。</h3> <h3> 2016.08.03,一行四人騎行趙壁村。</h3><h3> 趙壁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3公里。相傳因該村原有土壁一座,而得名為趙壁。現(xiàn)有耕地3057畝,人口2571人。</h3> <h3> 2017.06.26,一行四人騎行水磨頭村,古月高中同學王晉義和騎友留影。</h3><h3> 水磨頭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7.5公里。因該村很早前有一盤水磨,而得名水磨頭?,F(xiàn)有耕地2430畝,人口1827人。</h3> <p class="ql-block"> 2021.12.11,一行十二人騎徒探尋消失的村莊……坦底村。</p><p class="ql-block"> 坦底地處土石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2公里,距水磨頭5公里。來歷無考待查。曾屬水磨頭村管轄自然村,現(xiàn)存三間窯洞,曾有一戶人家在此居住。據(jù)古月同學王晉義介紹,該戶女兒嫁到水磨頭。以此推斷,如果身康健在,已是八十左右的高齡了,村子消失的時間大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p> <h3> 2017.06.26,一行四人騎行圪塔村。</h3><h3> 圪塔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6.5公里。該村中間有一大約一百平方米的土圪塔,故取名為圪塔?,F(xiàn)有耕地1020畝,人口1290人。</h3> <h3> 2017.06.26,一行四人騎行龍坡村,古月高中同學王晉義和騎友留影。</h3><h3> 龍坡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6.5公里。原名西坡,因位于惠濟河西面坡上而得名。1981年,為與原石城公社西坡大隊之稱相區(qū)別,改名為龍坡?,F(xiàn)有耕地538畝,人口387人。</h3><h3> 2020年初,龍坡村并入圪塔村。</h3> <h3> 2019.12.05,一行十人騎行常村。</h3><h3> 常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5公里,因姓氏而得名?,F(xiàn)有耕地1400畝,人口886人。</h3> <h3> 2017.08.30,一行三人騎行彭坡頭村。</h3><h3> 彭坡頭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0公里。該村位于山坡,相傳始居牛、閻兩姓,后彭姓遷來,因其人多勢眾,取名彭坡頭。現(xiàn)有耕地1373畝,人口615人。</h3> <h3> 2017.06.29,一行五人騎行飛沿村。</h3><h3> 飛沿村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2.5公里。來歷無考待查?,F(xiàn)有耕地476畝,人口350人。</h3> <h3> 2017.08.30,一行三人騎行梅槐頭村。</h3><h3> 梅槐頭村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0公里。相傳該村早年有梅槐兩樹,故取名為梅槐頭?,F(xiàn)有耕地1282畝,人口336人。</h3><h3> 2020年初,梅槐頭村并入彭坡頭村。</h3> <h3> 2019.12.05,一行十人騎行木瓜村。</h3><h3> 木瓜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6公里。相傳該村原有一棵較大的木瓜樹,故取名為本瓜。現(xiàn)有耕地1133畝,人口1134人。</h3> <p class="ql-block"> 2017.08.30,一行三人騎行任家莊村。</p><p class="ql-block"> 任家莊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7.5公里。因姓氏而得名?,F(xiàn)撤鄉(xiāng)并村劃為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 2021.04.17,一行七人騎徒探尋消失的村莊……莊道莊村。</p><p class="ql-block"> 莊道莊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2公里,屬任家莊所轄自然村,距任家莊5公里。</p><p class="ql-block"> 據(jù)古月的戰(zhàn)友任錦勝介紹,莊道莊是任家莊三隊的一個小組,曾居住四戶人家,30多口人。崖上窯洞住著兩親兄弟,崖下土坯房住著兩親兄弟,都是本族當家親叔輩關系。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土地承包時,農村宅基地建設,四戶人家陸續(xù)搬遷到任家莊,無人居住已四十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2017.08.30,一行三人騎行雙井村。</p><p class="ql-block"> 雙井村地處丘陵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17.5公里。該村老翁溝有滲水小河,河心及河邊有自然井雨眼,故取名為雙井。撒鄉(xiāng)并村劃為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 2018.09.05,一行十一人徒步游覽千莊村。</p><p class="ql-block"> 千莊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2公里。原名榿莊,因該村曾長有榿樹而得名。當?shù)胤窖浴畼?#x60;與'千`同音,因以音傳訛,現(xiàn)稱千莊?,F(xiàn)有耕地1144畝,人口656人。</p><p class="ql-block"> 原系鄉(xiāng)所在地,現(xiàn)為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 2019.07.21,一行九人徒步游覽郭家莊村。</p><p class="ql-block"> 郭家莊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2公里。因姓氏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原系自然村,歸千莊村管轄?,F(xiàn)村內無村民居住,全部遷居千莊?,F(xiàn)有人利用村里的水、電設施,辦起了一個養(yǎng)雞場。</p> <p class="ql-block"> 2018.09.05,一行十一人徒步游覽上莊村。</p><p class="ql-block"> 上莊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7公里。因該村位于土石山上,村址較高,故得名上莊?,F(xiàn)有耕地700畝,人口578人。</p> <p class="ql-block"> 2019.10.20,一行四人徒步游覽西溝兒村。</p><p class="ql-block"> 西溝兒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7公里。該村在上莊的西面,面臨溝河,故取名西溝兒。原系自然村,屬上莊村的一個小隊。</p> <h3> 2019.10.20,一行四人徒步游覽花崖底村。</h3><h3> 花崖底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7公里。該村建在石山崖下,坐底崖石形似蓮花,故取名為花崖底。原系自然村,屬上莊村的一個小隊。</h3> <p class="ql-block"> 2021.06.25,一行四人騎徒探尋消失的村莊……松雨溝村。</p><p class="ql-block"> 松雨溝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7公里。來歷無考待查。該村曾往15口人,為一家兄弟三人。老大未婚,老二、老三娶沁源女子為妻。原屬上莊管轄自然村。</p> <h3> 2019.10.20,一行四人徒游東莊寨村。</h3><h3> 東莊寨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27公里。該村在上莊村的東面山坡上,故名東莊寨。原系自然村,屬上莊村的一個小隊。</h3> <h3> 2017.07.03,一行十三人徒步游覽黃西溝村。</h3><h3> 黃西溝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0.5公里。來歷無考待查。撤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h3> <p class="ql-block"> 2021.07.05,一行十一人騎行游覽峙嶇頭村。</p><p class="ql-block"> 峙嶇頭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2公里。相傳該村古時有峙嶇寺,建在高山上,與寶塔山對峙,道路曲折故取名為峙嶇頭。撒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現(xiàn)仍有一人在堅守。</p> <p class="ql-block"> 21.07.10,一行十人騎行林坡村。</p><p class="ql-block"> 林坡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0.5公里。該村原名山崖底,一九四四年我抗日民主區(qū)政府改為林坡,以示其森林茂盛之貌。撒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p> <h3> 2018.09.05,一行十一人徒步游覽三岔口村。</h3><h3> 三岔口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3.5公里。因該村夾在兩河匯合之處,故取名為三岔口。原系獨村,撤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h3> <h3> 2019.07.21,一行九人徒游李家莊村。</h3><h3> 李家莊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4.5公里。相傳原名梁莊兒,因居民系從本縣梁村遷來而得名。后因居民中大部分姓李又是先來居住,遂改名李家莊。原系獨村,撒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h3><h3> </h3> <h3> 2019.07.21,一行九人徒游艾蒿坪村。</h3><h3> 艾蒿坪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7公里。因該村四周長有艾蒿草藥,故名艾蒿坪。原系獨村,撤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h3> <p class="ql-block"> 2022.10.21,一行十九人騎徒探尋消失的村莊…一家莊村。</p><p class="ql-block"> 一家莊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4公里,南鄰油房溝,西與艾蒿坪隔溝相望。因該村住有一戶人家,故取名為一家莊。原屬平遙縣千莊鄉(xiāng)油房溝村轄管自然村,海拔1639米。來歷無考待查。撤鄉(xiāng)并鎮(zhèn)后,劃歸東泉鎮(zhèn)轄區(qū)內管轄。</p> <p class="ql-block"> 2022.05.31,一行二十一人騎行油房溝村。</p><p class="ql-block"> 油房溝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4.5公里。相傳從前該村開設過油坊,故取名為油房溝。原系獨村,撒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 2022.05.31,一行九人徒步探尋消失的村莊…圪本溝村。</p><p class="ql-block"> 圪本溝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4.5公里。來歷無考待查。該村原系油房溝村管轄的自然村,現(xiàn)該村已無人居住,已從地圖上消失。該村曾居住人口3人,耕地10畝。</p> <p class="ql-block"> 2020.05.04.一行十九人騎行南嶺底村。</p><p class="ql-block"> 南嶺底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45公里。因該村在城墻嶺南側山腳下,故取名南嶺底?,F(xiàn)為行政村,有耕地380畝,人口235人。</p><p class="ql-block"> 2020年初,南嶺底村與北嶺地村合并,合并后,村名為嶺地村。</p> <h3> 2018.09.05,一行十一人徒游窯溝村。</h3><h3> 窯溝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8公里。相傳該村初由石姓一戶居住,修有三孔石窯,面向溝,故名窯溝。原系獨村,撒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h3> <h3> 2018.09.05,一行十一人徒步游覽北嶺底村。</h3><h3> 北嶺底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7公里。因該村在城墻嶺北側山腳下,故名北嶺底?,F(xiàn)為行政村,有耕地696畝,人口400人。</h3><h3> 2020年初,南嶺底村與北嶺地村合并,合并后村名為嶺地村。</h3> <p class="ql-block"> 2019.09.05,一行十一人徒游宋家莊村。</p><p class="ql-block"> 宋家莊村地處山區(qū),位于平遙古城東南34.5公里。相傳該村始居宋姓一家,故名宋家莊。原系獨村,撒鄉(xiāng)并村后,現(xiàn)為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截止2020年春節(jié)前,平遙縣有61個行政村合并,也意為著有61個村莊消失。這是繼撤鄉(xiāng)并村后的又一次大規(guī)模行政村并村。</p> <h3> 美麗的平遙我的家。</h3><h3>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家鄉(xiāng)最美。無論你是在平遙,還是天南海北;無論你已經登過巍峨的大山,還是跨越重洋;我知道:你的心中永遠有那么一個小村莊,那就是你的家鄉(xiāng)!無論您在那里,都不能忘記我們的老家。</h3><h3> 我的家鄉(xiāng)平遙美!</h3><h3><br></h3><h3>美篇制作:古月</h3><h3>文字編輯:古月</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