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水滸傳》寫得最成功女主人公莫過于潘金蓮。施耐庵成功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較之扈三娘一丈青、孫二娘母夜叉、顧大嫂母大蟲、以及閻婆惜、潘巧云等女性富有鮮明個性。明末蘭陵人笑笑天依據(jù)《水滸傳》中武松殺嫂情節(jié)敷衍成篇《金瓶梅》。潘金蓮成為水性楊花代名詞,是家喻戶曉紅顏禍水的藝術形象。<br> 王思懿版本為潘金蓮翻案,當年引起極大反響。最新熱播的新版《水滸傳》電視劇,把潘金蓮被塑造成一個愛情失意的寂寞女人,不再被定位水性楊花的女人,而是一個值得同情的悲情女子,有誤導美化潘金蓮之嫌,不符合現(xiàn)代文明社會審美取向。<br> 審美觀是劇作者人生觀客觀反映,新版《水滸傳》劇中潘金蓮感情生活不如意愛上了武松,并處心積慮設置了潘金蓮沒有與武大郎結婚之前,潘金蓮與武松就有一見鐘情的懸念,只不過武松打抱不平犯事后消失,潘金蓮才不得已才嫁給了武大郎。潘金蓮愛武松在武大郎之前,反而武大郎近水樓臺先得月,乘人之危娶了潘金蓮。為新劇中的潘金蓮悲情埋下伏筆,披上追求感情而付出生命合情合理的外衣,編劇塑造一個值得令人同情的悲情女子。原著《水滸傳》小說中那個見異思遷潘金蓮蕩然無存,這是對原著《水滸傳》中潘金蓮誤讀和曲解,也是現(xiàn)代人審美觀的扭曲,根本不值得曲解和誤讀原著中已經(jīng)定型的人物形象,反而弄巧成拙,潘金蓮追求所謂的愛情值得同情有待于挖掘人物內涵和外延。<br> 解析原著《水滸傳》小說中的潘金蓮具有現(xiàn)實的鑒賞意義。潘金蓮出自《水滸傳》小說中的人物。北宋年間有一戶潘姓人家,潘員外為人開明慷慨,生有一女起名金蓮,本也是一戶小康之家,不想一場大火把潘家燒的干干凈凈,潘氏夫婦當場遇難,小金蓮那日外出踏青正好躲過此劫??蓱z金蓮那年才十四歲,家中慘遭不幸,哭的死去活來,不得已為了葬父埋母,賣身于鄰縣王財主家為俾。<br> 原著《水滸傳》是這樣介紹潘金蓮:那清河縣里有個使女,小名叫潘金蓮,年方二十有余歲,頗有些顏色。大戶要纏她,這使女只是告主人婆。<br> 小金蓮為葬父母賣身,說明小金蓮很有孝心,無奈做了大戶人家里的侍女。在封建社會,有錢人納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小金蓮執(zhí)意不肯依人,還告訴了主人婆姨,打翻主人婆姨醋壇子,自然主人沒有得手,這時的潘金蓮尚較清純,不為主人金錢所動,渴望憑著自己美貌覓得如意郎君。<br> 即便現(xiàn)代社會的女子,為了金錢膀個大款,或者甘當貪官和大款的“二奶”大有人在。中國現(xiàn)代官場,每一個貪官的背后,十有八九都有貪婪的女人,貪官暴露后,那些賣身求榮的女人便顯山露水。原杭州市副市長許邁永稱之為“許三多”,其中一多就是女人多。這些女人為一己私欲,甘愿做腐敗貪官情人,敗露后身敗名裂,其情操還不如小金蓮。要說同情潘金蓮,這時的小金蓮宛如出水的青蓮,出污泥而不染,清純得可愛,倒值得同情。<br> 在封建社會賣身奴婢是沒有人身自由,大戶從此懷恨在心,卻倒賠些房奩,白白把潘金蓮送給了武大郎當媳婦。潘金蓮因為出身低賤,婢女出身,對自己婚姻不能作主。武大貌丑家貧,身材短矮,人雖然本份勤勞,卻猥獕不堪,膽小如鼠,樹上掉下葉子也怕砸著自己,經(jīng)常受人欺負,更不會行風流之事。武大郎為了躲避流氓潑皮糾纏潘金蓮,兩人來到陽谷縣租個房子買炊餅,做點小生意倒賴以為生。武大起早貪黑,早上出去沿街走巷叫賣炊餅,晚上還得披星戴月做炊餅,就像現(xiàn)在街頭擺個小攤子一樣,收入也僅能養(yǎng)家糊口。<br> 俗話說家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而武大只有兩寶,媳婦靚麗,是個美女,加上武大膽小怕事,害怕地痞流氓調戲娘子,也不敢讓如花似貌的潘金蓮出門招搖過市。此時的潘金蓮還算安分守己,用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解讀,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幾乎與世隔絕,她的交際范圍很狹窄,只是到鄰居開茶坊王婆家做點針線活,聊聊天,還拜了王婆為干娘,也就是這干娘要了她的命。 王婆收了西門慶銀兩,重金之下,王婆為了銀兩鋌而走險,為西門大官人穿針引線。也就現(xiàn)在拉皮條。現(xiàn)代社會交際場合,那些圍獵貪官的人,也經(jīng)常找些美女陪酒盡興,女人成了花瓶,時不時玩點花邊新聞。女人為了利益,甘當小三賣身求榮。一個拜金的社會,人的貪婪是最大陷阱。王婆為金錢自然送掉卿卿的性命。潘金蓮拜上了這樣的干娘,結果把她買了,還幫人數(shù)錢。在一個附炎趨利的社會現(xiàn)實中,處處都有陷阱,每個人交友處事要謹慎,表面上甜蜜喊著干女兒,暗地數(shù)著錢偷著樂。這也不怪潘金蓮,涉世不深,還看不清干娘的真面目,更識不破奸詐之人西門慶,倒情有可原。<br> 潘金蓮本身品行也存在嚴重的缺陷,俗話說:蒼蠅不盯無縫蛋。武大缺少風華雪夜的浪漫,這著實讓年輕美貌的潘金蓮感到憋屈。武大家貧如洗,每日也只求個溫飽,潘金蓮日久也不免生出非分之心。要是潘金蓮有顆平常淡定的心,憑著她的聰慧和武大的勤勞,說不定小日子也過得踏實紅火,雖不能大富大貴,起碼也會衣食無憂,潘金蓮也許就不會背上千古罵名,更不至于落個死有余辜的下場。<br> 施耐庵《水滸傳》中潘金蓮塑造成紅杏出墻的壞女人,潘金蓮虛榮心膨脹,嫌貧愛富,又追求外在的美,這也是符合人物性格發(fā)展邏輯?,F(xiàn)代女子同樣為滿足虛榮心墮落有之。虛榮心一旦失去自控力,超過了尺度,觸及法律和道德底線,悲劇就產(chǎn)生了。潘金蓮愛了不該愛的人,即便現(xiàn)代社會,發(fā)生這樣婚外情也不值得同情,更談不上美化潘金蓮的形象。<br> 無怪乎,現(xiàn)代社會官場以及商場為了名利繁衍出形形色色“潛規(guī)則”。權色交易泛濫,美女官員年輕化,潘金蓮成為追求所謂愛情美好形象。劇作者以丑為美的審美觀違背社會倫理,花巨資傳播封建文化精神之糟粕。<br> 原著《水滸傳》已經(jīng)為潘金蓮蓋棺而論,宋朝是否有潘金蓮這個人,小說是虛構的藝術形象,從潘金蓮的感情軌跡,施耐庵已經(jīng)把她定位水性楊花典型人物,告誡世人以此為戒。一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即便過了一千年,依然能在現(xiàn)實中找到人物的原型,這才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評判一個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不是絕對肯定和否定,把人物放到一定時代環(huán)境去剖析,客觀再現(xiàn)潘金蓮藝術形象,揚善棄惡,去偽存真。<br> 打虎英雄武松也是讀者喜愛的人物形象,武松天生神勇,有血性,講義氣,好打抱不平,傳遞正能量。在陽谷縣景陽崗打虎成名,陽谷縣知縣提拔為步兵都頭,相當現(xiàn)在公安局局長,或者武裝部部長,總之,武松是個掌兵權小頭目,在小縣城也算是個頭面人物。武松因自幼父母雙亡,長兄為父,大郎撫養(yǎng)他成人,武松視兄嫂為父母。武大郎背井離鄉(xiāng)做點小生意,武松巧遇在此賣炊餅的長兄大郎,漂泊異鄉(xiāng),兄弟相逢,一家人自是一番溫存,本該享受天倫之樂,誰知潘金蓮竟然勾搭起小叔子,她當然知道只能暗地里“偷情”。這種見不得陽光的“偷情”的后果,現(xiàn)代社會也是為世人所不容忍,嫂子與小叔子私通,這已經(jīng)超越了社會和家庭道德的底線,屬于親情亂倫,同樣為世人所不恥。潘金蓮為了所謂的情,換言之,就是滿足虛榮心和情感的欲望,道德已經(jīng)完全淪喪,是不值得美化和同情。編劇者站在美化潘金蓮立場,宣揚所謂違背社會道德和倫理愛情,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倒退和落后。<br> 換個角度來解讀潘金蓮。美女愛英雄,無可非議,何況武松儀表堂堂,是個爽直仗義的男子漢,又有一身好功夫,在古代社會無非是很搶眼的,就是在現(xiàn)代社會也趨之若鶩。步兵都頭,有些權勢;力大如虎,有安全感;身材高大英俊,對得起觀眾,屬于高富帥。這一切都極大滿足潘金蓮的虛榮心,難怪潘金蓮不顧一切主動勾引小叔子武松。女人追男人,在封建社會無疑是一種大膽叛逆的行為。武松要是個浪蕩輕佻花花公子,也許成就這一段露水孽情。而這樣違背倫理畸形男女私情,在現(xiàn)代社會同樣存在,比如現(xiàn)代劇作家曹禺的戲劇作品《雷雨》中周樸園后妻繁漪與長子周萍私情,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實中姐夫與小姨子私情,都被披上所謂愛情的幌子,對親情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曹禺在這常見的“始亂終棄”和“亂倫”的社會現(xiàn)象中,開掘出具有時代特點的社會悲劇。一旦亂倫私情敗露,那只有死路一條,親情亂倫也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所不能容忍,恰恰這種違背倫理的畸形亂倫,同樣為現(xiàn)代文明社會所唾罵。 <h3> 潘金蓮是如何勾引小叔子武松?</h3><h3> 潘金蓮第一步先是讓武松住到家中來,長兄為父,長嫂為母,哥嫂照料叔子生活天經(jīng)地義,誰也不會懷疑,用親情綁架孽情。第二步就是體貼入微照顧武松生活。第三步就是趁武大在外賣炊餅空閑陪武松喝酒,酒后亂性,造成既定事實,然后達到長期“偷情”目的,尚可控制和要挾武松,做一妻兩夫感情游戲。好在武松酒醉心明坐懷不亂,斷然拒絕了潘金蓮的挑逗煽情。潘金蓮勾引不成小叔子自是頹喪,豬八戒倒打一耙 ,離間挑撥兄弟兩的關系,武松蒙冤搬出兄長家住到集體宿舍。知縣派武松出遠差,古代社會交通不便,一出門就是幾個月,也就在這空擋,潘金蓮竟然很快與西門慶勾搭成奸。</h3><h3> 原著中的西門大官人靠黑道起家潑皮流氓,這廝只要美女便垂涎三尺。原本是個惡霸奸詐小人,由一個社會市井混混,搖身一變,便平步青云當上吃皇糧的“公務員”,靠著幾個臭錢欺男霸女。西門慶的哲學就是以性欲的滿足、肉體的快樂、感官的愉悅為根本追求,把人生的快樂建筑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之上。西門慶不僅擁有眾多的女人,還有一些女人似乎等著他去擁有,從這點來看,西門慶在當時應該是個很招女人喜歡的鉆石王老五。</h3><h3> 西門慶大官人在黑道和白道玩得轉,怎么會真心愛潘金蓮,這廝只不過是逢場作戲,玩膩很快又有下一個目標,要不是很快事發(fā)東窗,他會厭煩潘金蓮,更談不上娶潘金蓮為妻。按說在一個小縣城,像西門慶這樣口碑的人,想必潘金蓮也有所耳聞。而潘金蓮本性所然,落入西門官人魔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一是西門大官人有權勢。“他專在縣里管些公事,排陷官吏”;二是西門大官人有錢,西門慶開藥鋪,官商勾結洗黑錢;三是西門大官人英俊瀟灑,還會使些拳腳,也善解風情,風月場上的老手。</h3><h3> 雖然西門慶主動勾引潘金蓮,要是潘金蓮真心愛武松,也不會很快就移情別戀西門慶。女子水性楊花的特征:感情如水般輕浮隨意,對愛不專一,見異思遷。在當今之社會,西門慶這廝也很有市場。</h3><h3> 現(xiàn)代官場“西門慶”式大官人大有人在,貪財貪色,官員在燈紅酒綠應酬場上帶著“潘金蓮”式美女招搖過市,用點權力給些小恩小惠,陪酒陪玩陪睡。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見利忘情美女打著談情說愛幌子,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那些公眾美女爭相攀高官,傍大腕,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開名車,住別墅,這是現(xiàn)代社會頹廢的奢靡之風,劇作者竟然為現(xiàn)代潘金蓮翻案,敗壞了社會風氣。</h3><h3> 倘若潘金蓮愛武松,圖他是個英雄,為人仗義,更多是人格上的敬仰。潘金蓮愛上西門慶,更多的是世俗的權勢和錢財。她的感情沒有絲毫追求美好愛情的成分。此時的潘金蓮墮落成欲物化的女子,已經(jīng)不值得世人有絲毫同情和悲憐。西門慶本是個尋花問柳之人,潘金蓮和西門慶的那段孽緣,始于她用一根竿子打中了西門慶的頭,像這種宿命論者,不免要嘆,也就是這致命邂逅相遇。即便沒有這段巧遇,潘金蓮也會相遇東門或者南門,她既然不滿意武大郎,紅杏出墻只是一個時間和機遇的問題。西門慶垂涎潘金蓮頗有姿色,感嘆鮮花插在牛糞上。潘金蓮愛上人模狗樣的西門慶,有權勢還有錢財,極大滿足女人的虛榮心,哪怕西門慶身后一大幫女人,兩人各有所得。在茶坊王婆撮合下,就像干柴遇到烈火,很快就媾合在一起。</h3> 小販鄖哥發(fā)現(xiàn)了奸情,告知武大郎,武大郎回家捉奸,卻被西門慶踢傷心口。王婆和西門慶害怕武松回來尋事,打虎英雄,西門慶不是對手,只有封了武大郎的口,西大官人仗勢欺人,沒人敢做聲。為了殺人滅口,三人一合計,讓潘金蓮在武大郎喝的中藥里下砒霜,西門慶答應事成后娶潘金蓮做長久夫妻。潘金蓮為了所謂的情,最終不顧觸犯法律毒死武大郎。潘金蓮和西門慶這兩個經(jīng)典性的人物,施耐庵刻畫得入木三分。<br> 潘金蓮被人玩弄,她仍然執(zhí)迷不悟當作愛情,已經(jīng)夠悲情。西門慶還進一步把一個無倚無靠的弱女子制造成殺人犯。難以想象,要是武松是個膽小怕事的人,遇事息事寧人,沒有大打出手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那么依西門慶的權勢,潘金蓮自然會逍遙法外。也不難推測,西門慶玩弄潘金蓮一段時間之后,西門慶一定又會找到別的女人,把潘金蓮一腳踢開。潘金蓮要是糾纏,西門慶會將潘金蓮以殺人罪名投入死牢,或者又賣入娼門。事實也如此,當潘金蓮還在為西門慶死扛之時,西門慶在獅子樓正摟著其他女人尋歡作樂,還是王婆為保命道出實情。武松怒殺潘金蓮和王婆,又趕到獅子樓殺了西門慶,為兄長武大郎報了仇??傊?,不論如何設想結局,潘金蓮至死也沒有悔悟,總也逃不出一個沒有人同情的悲劇的結局。<br> 潘金蓮逃了法律的制裁,封建社會政府的法卻成了銀子的法。衙門八字開,無錢莫進來。武松報了案,他在官場混跡時間短,尚不知道官場深淺,本就是個正直仗義的清官,沒有多余銀子打通關節(jié)。西門慶這廝頗有些錢財,在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法度下,武松便是告到東京去也無濟于事。武松只好私下了斷,私法代公,結果了奸夫淫婦的性命。正如晁蓋劫生辰綱為了百姓交租子一般,實在不能說是錯的。殺死潘金蓮表面上是武松,實質上卻是一個罪惡的封建社會人治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次就是潘金蓮的主人、西門慶、還有潘金蓮本人。如果宋朝社會是個法制的社會,或者婚姻自主,這樣的悲劇或許不會發(fā)生。武松按照正常法律程序,一個漏洞百出案子,應該很快就會查得水落石出。潘金蓮自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殺人償命,武松也不會落得個刺配的結局,從此斷送了他的大好前程,逼上梁山。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于婚姻更多理解和包容,潘金蓮要是生活當今社會,她自然不會嫁給武大郎,即使婚姻不美滿,她還可以選擇離婚,犯不著為情殺夫落得個遺臭萬年。其實,這是三個人的悲劇:武大郎、潘金蓮、武松,而潘金蓮的悲劇是不值得同情和美化。<br> 從法律上看,王婆教唆殺人,潘金蓮故意殺人,西門慶只不過與情婦偷情,提供作案的砒霜,雖說殺人因他而起,但他卻沒有死的必然,反倒是最冤枉的。但都有一個前提,建設法治社會,推進國家民主。宋朝是法制社會嗎?顯然不是,封建王朝是家天下,不允許法治的產(chǎn)生,從這一點上說,西門慶死的冤,也不冤。當我們把這一個故事當做道德和法律的議題去審讀的時候,應該用這樣兩種角度去審讀:歷史和時代。從歷史的角度,原諒英雄武松,因為那個時代,權大于法,可見封建社會司法是多么腐?。粡臅r代的角度,尊重法律,依法治國,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如果沒有法度,中國社會有無數(shù)潘金蓮式悲劇發(fā)生,這也是新版《水滸》劇中依靠原著而沒有呈現(xiàn)給時代審美取向。文學藝術是教育人,引導人具有高尚審美情操,不健康的電視劇同樣是人類社會精神污染腐蝕劑。 <p class="ql-block">舟自橫文</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