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顏德基</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顏德基(1886━1951)四川開江人,字應(yīng)純,肆業(yè)于綏定府通濟學(xué)堂,后就讀于杭州蠶桑學(xué)校,不久赴廣州弁目學(xué)校習(xí)武,又赴日本留學(xué),畢業(yè)于明治大學(xué),加入同盟會。<br>1911年參加黃花崗起義,失敗后逃武漢。1913年7月在四川任義士團團長,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后返開江、達縣一帶活動。1916年初組成川東護國第一支隊。</font></h3><h3></h3><h3>民國六年,顏德基割據(jù)川東北綏定府、順慶府、保寧府、夔州府24縣。11月3日,顏德基以“四川靖國軍臨時司令”名義,在綏定通電獨立,參加護法運動。</h3><font color="#010101">1918年任靖國軍援陜第二路總司令、川軍第七師師長。1918-1920年與孫中山有函電往還,孫勖其速定川局,努力治好四川,使成為全國模范,并出師長江,以期掃除叛逆,建設(shè)真正共和。1920年參加倒熊(克武)之戰(zhàn),失敗后到廣東韶關(guān)會見孫,領(lǐng)3萬元軍餉返川,糾集舊部占開江。<br>1923年任討賊軍第二路總司令,在忠縣、萬縣一帶截?fù)舯避娛?,只身轉(zhuǎn)入云南、貴州、上海。1927后任新編第四獨立師師長、安徽衛(wèi)戍司令、國民革命軍援陜第一路司令、南昌行營參議等職。<br>1946年,顏德基當(dāng)選為四川省參議員,次年當(dāng)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代表大會代表。<br>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川北區(qū)政協(xié)委員。<br>1951年5月1日因惡霸罪和涉嫌參予開江二月暴動被槍決。1986年8月3日改判,不追究刑事責(zé)任。后經(jīng)胡耀邦批示重新復(fù)查,1989年終審宣告無罪。</fo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平</b></h3> <h3>顏德基的祖父顏永宣,以挑力為生,父親顏代邦為達縣安仁鄉(xiāng)譚姓佃戶,顏德基少年時放牛割草,讀私塾,自幼好學(xué)勤奮,攻讀私塾受當(dāng)時新思想影響。顏德基向父親要求外出讀書,其父給以紋銀一錠,與城里士紳子弟共七人出四川,在杭州蠶桑學(xué)校讀書后隨曾寶森(曾子玉)等到日本明治大學(xué)讀書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與吳玉章、宋教仁、曾寶森等來往于中日海運之間運輸軍火(據(jù)辛亥革命回憶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第一集528頁王子騫)。1911年參加黃花崗起義,起義失敗清軍逐黨人至街衢,在巷戰(zhàn)中顏德基子彈打光,寡不敵眾,退至陋巷搶一民嬰佯稱嬰父,嬰母百般掩護,方得安全,后以銀兩相謝。廣州起義失敗后逃武漢,參加武昌起義。顏德基時常向子女自述他與汪精衛(wèi)、黃復(fù)生三人刺攝政王之事,他們被捕獨顏德基一人得逃,他在四川川東一帶組織了革命武裝力量,在開江、梁平、墊江、開縣等地組織炸彈隊敢死隊,為義士團團長,第一支隊長;辛亥革命成功后為川軍第七師師長、援陜總司令,在討袁等斗爭中都堅持革命道路。北伐為安徽省衛(wèi)戍司令,后因蔣介石不信任,把部隊交給陳銘樞、蔡廷鍇。顏德基年老好佛,少問外事。抗戰(zhàn)勝利被選為四川省參議員和國大代表。</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參加川滇黔聯(lián)軍倒熊軍閥混戰(zhàn)</b></h3> <h3>政治上以謝持、楊庶堪為首、軍事上以呂超為首的國民黨“實業(yè)團”系,政治上完全追隨孫中山。主要兵力有國民黨中的東京派,中華革命黨人石青陽、顏德基的四川第6、7師和盧師諦、黃復(fù)生各一旅。1919年9月,孫中山派張左丞(巴縣人)以慰問四川為名,返回四川,聯(lián)絡(luò)黃復(fù)生、盧師締、石青陽、顏德基及呂超,與滇、黔軍結(jié)成“反熊”聯(lián)盟,武力“去熊”。9月8日,孫中山給呂超、顏德基、黃復(fù)生、盧師締、石青陽各發(fā)出相同的電文:“茲囑張左丞兄歸川,接洽一切,此間情形,左丞多能言之,當(dāng)能面罄,手此布聞?!?1月20日,謝持在廣州給黃復(fù)生、盧錫卿(盧師諦)發(fā)來電文:“式密,左丞還川,系與兩兄聯(lián)絡(luò)青陽、德基、漢群、育仁及舊川軍實行廢督,聽中山命令解決大局,務(wù)望密切實行。”張左丞來到四川,先赴萬縣密晤盧師締,又到重慶會晤黃復(fù)生,后到南充、達縣密訪石青陽、顏德基,傳達了孫中山的指示,商討了“倒熊”的具體計劃。張左丞還密函唐繼堯和貴州的劉顯世,囑咐他們與四川的楊庶堪、呂超、黃復(fù)生、盧師締等人配合,除去熊克武。</h3><h3>1920年春,“實業(yè)團”聯(lián)合滇黔軍發(fā)動了“倒熊之戰(zhàn)”。3月,唐繼堯下令免去熊克武四川靖國軍總司令職。5月又策反了熊的部下、四川第5師師長呂超,并任命呂為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劉湘為靖國軍副總司令,向熊部發(fā)動進攻。</h3><h3>由于劉湘未能如愿得到總司令一職,因此對滇唐不滿轉(zhuǎn)而支持熊,熊克武得劉湘、劉成勛、陳洪范等部的支持,與滇黔軍及呂超等部展開連場激戰(zhàn),開始聲勢頗振,取得不少勝利。但到7月,滇黔軍和呂超部全面反擊,熊克武難以抵擋,宣布辭去四川督軍職,于7月10日率部離開成都。聯(lián)軍以顧品珍為“追擊總司令”率領(lǐng)7個旅的兵力(滇軍3旅、黔軍2旅、川軍2旅)一路窮追猛打,熊克武一直退到川北閬中才站穩(wěn)腳跟進行整編。而向傳義師下屬下的兩旅長鄧錫侯、劉斌本來是劉存厚的舊部下,一直北退到川陜邊界后重新投回劉存厚旗下。</h3><h3>7月18日,呂超率軍入成都,通電就任川軍總司令,“實業(yè)團”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h3> <h3>民國九年四月十七日,川督熊克武電告中山先生,已電請軍政府辭川督職電文:</h3><h5>初,克武留學(xué)日本,與李蔚如、但懋辛、喻培棣、余際唐、張沖、吳秉鈞、劉光烈、龍光同學(xué)。及克武為川督,乃任蔚如為川省靖國軍參謀長,懋辛為第一師師長,培棣為第一旅旅長,際唐為全川江防司令兼重慶鎮(zhèn)守使,張沖為督軍署警衛(wèi)團長及第二混成旅旅長,秉均為兵工廠廠長兼造幣廠廠長,劉光烈為政務(wù)廳長,川省軍、民、財權(quán)盡掌于九人團。</h5><h5>克武以川省歷經(jīng)戰(zhàn)亂,民不聊生,乃整理川局,與民生息,乃縮編軍隊,清鄉(xiāng)剿匪,整頓貨幣,振興實業(yè)。時川省軍政雖盡為民黨勢力,然又有所謂實業(yè)團,以謝持、張培爵、夏之時、顏德基、黃復(fù)生、盧師諦、呂超為首??宋湔姡谑嚓?、呂超、盧師諦、顏德基、黃復(fù)生等部民軍有所排擠,乃生不睦??宋溆峙c省長庶堪不相能,實業(yè)團諸人乃欲結(jié)庶堪以倒克武。時謝持為廣州大元帥府秘書長,亦甚助之。庶堪遂結(jié)滇黔軍及資中、簡陽顧品珍部、瀘州趙又新部、重慶黔軍王文華部、川中革命黨人向育仁、呂超、石青陽等各部倒熊克武。</h5><h5>二師師長劉湘駐合川。庶堪乃親往合川說劉湘,以川軍總司令餌之。劉湘應(yīng)之,而陰遣參謀長胡春田輸誠克武。庶堪復(fù)以川軍總司令職說呂超,亦應(yīng)之。事為克武聞,乃曰:“革命黨不應(yīng)相擊,吾將辭職,以求和平?!辟身镣嗞栒f滇軍顧品珍,欲使其進言繼堯以平事態(tài)。及返成都,乃致電軍政府辭川督職。</h5><h3><br></h3><h3><br></h3> <h5>“擁熊聯(lián)盟”:<br>四川督軍熊克武<br>四川第1師師長但懋辛<br>四川第2師師長劉湘<br>四川第3師師長向傳義<br>四川第4師師長劉成勛<br>四川第8師師長陳洪范<br>四川江防軍司令余際唐<br>四川督軍公署警衛(wèi)團團長張沖(后編成混成旅)</h5><h5><br> “反熊聯(lián)盟”:<br>川滇黔聯(lián)軍總司令唐繼堯<br>滇軍第1軍軍長顧品珍<br>第1混成旅旅長項銑<br>第2混成旅旅長耿金錫<br>滇軍第2軍軍長顧品珍<br>第3混成旅旅長朱德<br>第4混成旅旅長金漢鼎<br>滇軍第8軍軍長葉荃(兵力僅相當(dāng)于旅)<br>滇軍第5混成旅旅長胡若愚<br>滇軍第1梯團司令田鐘谷<br>滇軍第2縱隊司令楊蓁</h5><h5><br>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呂超<br>四川第5師師長呂超<br>四川第6師師長石青陽<br>四川第7師師長顏德基<br>靖國軍援鄂川軍總司令黃復(fù)生(相當(dāng)于旅)<br>靖國軍援鄂川軍第2路總司令盧師諦(相當(dāng)于旅)</h5><h5><br>黔軍總司令王文華<br>暫編貴州第1師師長王文華</h5><h5>暫編貴州第2師師長袁祖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川滇黔聯(lián)軍總司令唐繼堯</b></font></h5><h3><font color="#808080"><b><br></b></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br></b></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與中山先生的交往</b><br></h3> <h3></h3><h3>顏德基一直是中山先生的追隨者,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chuàng)立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即委派陳抱一為軍事特派員,前往四川與石青陽、顏德基、黃復(fù)生等聯(lián)系。</h3><h3>1919年6月12日,孫中山針對“五四”運動復(fù)顏德基函說:“國民怵于外患之烈,群起救國,民氣大張,是足證國民知識進步?!?lt;/h3><h3>1920年孫中山在陳炯明等率部回粵驅(qū)桂之前,致電四川護法將領(lǐng)顏德基,囑急將四川局勢奠定,以便“共圖長江,企圖遠(yuǎn)大” 。</h3><h3>倒熊失敗后,顏德基流亡上海,后轉(zhuǎn)廣東韶關(guān)會見孫中山,領(lǐng)得軍餉3萬元。又經(jīng)武漢,轉(zhuǎn)洛陽,求吳佩孚派陜軍劉寶善到川,配合奪取綏屬各縣。</h3><h3>陳炯明叛變革命后,孫中山憤然辭去大元帥之職,移居上海香山路,手頭非常拮據(jù),將近年關(guān),頗難應(yīng)付。名醫(yī)臧伯庸知道后,通過川軍顏德基師長的駐滬代表,轉(zhuǎn)達孫先生的窘狀。不多時,顏德基令其駐滬代表交臧伯庸5000元,轉(zhuǎn)呈孫先生,以解燃眉之急。臧伯庸喜出望外,攜款前往拜謁。孫先生接款后留臧伯庸稍坐,擬書一收據(jù),臧伯庸竭力勸阻說:“顏先生信得過我,才囑我轉(zhuǎn)呈,何必多此一舉!?”孫中山這才點頭應(yīng)允,甚為感動。</h3><h3>孫中山籌辦黃埔軍校,顏德基極力支持,在四川募得銀元。孫中山得款后,當(dāng)著老一輩會員予以表揚(參看中山全集)。北伐前送長子顏公亮和他同學(xué)張守禮、申孔固三人入黃埔六期,國共分裂清黨以他們是共產(chǎn)黨關(guān)在廣州虎門監(jiān)獄二、三年,幸賴?yán)顫罹瘸觥?l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孫中山紀(jì)念館收藏的顏德基送孫中山的照片。</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 <h5><h5>孫中山復(fù)顏德基函</h5><h5>1919.6.12</h5><h5>盧君漢卿來滬,備述近狀,并誦惠書,無任欣慰!</h5><h5>軍興以來,川中各軍賴兄及各同志整頓經(jīng)營,屹為勁旅,遂以驅(qū)除瑕穢,張我義聲。近復(fù)躬冒艱辛,陳師陜境,露布四達,益念賢勞。尚望奮勉不懈,以竟全功,豈勝企盼!月來國民怵于外患之烈,群起救國,民氣大張,是足證國民知識進步,公理之終足以戰(zhàn)勝強權(quán)也。</h5><h5>川中地大物博,民德淳固,倘能善為整理,足以規(guī)模全國,此又望兄及諸同志努力者也。</h5><h5>文近體無恙,足慰注念,一切除矚盧君轉(zhuǎn)達外,特復(fù)。</h5><h5>并頌毅祉。</h5><h5> 孫文</h5><h3><br></h3><h5>孫中山致顏德基電</h5><h5>1920年8月中旬 </h5><h5>顏師長鑒:密。聞川局復(fù)變,甚詫!熊劉勾結(jié),何以竟未防及?今事已至此, 惟有迅速出師,協(xié)同勘定。 吾人之驅(qū)逐熊氏者,實因于救川救國之計根本不能相容。今既干戈相見,再無所用其猶豫,以陷入進退失據(jù)之境。兄為吾黨健者,又同盟軍主要分子,甚望劍及履及,以竟全功。假令熊氏死灰復(fù)燃, 則前之同盟反對者,必?zé)o相容之余地。 兄共患有年,見事明敏,幸踴躍毋失時, 至盼至勉。</h5><h5> 孫文</h5></h5><h5><br></h5><h5>顏德基致孫中山函<br>1924年10月15日<br>大元帥鈞鑒:盧子嘉已逃,奉直正鏖戰(zhàn)于山海關(guān),彼此實力已損失十分之四五,長江早已空虛,我公若放棄廣州,直搗江漢,則曹賊不足平矣。務(wù)懇我公乾剛獨斷,早定大計。昨函冥賡總司令,亦請放棄滇黔,直趨武漢。錦帆來信,云唐公急于出師,彼決出湘西,令德基向各方轉(zhuǎn)達一切。果爾,此亦吾黨之幸也。商團解決,滬上人士人人稱快,德基治軍無狀,累起累敗,實屬有負(fù)我大元帥救國之至意。但一息尚存,終必奮斗到底,國賊未殲,謹(jǐn)頌康健。專此。敬請<br>勛安<br> 顏德基<br> 十月十五日<br><br>顏德基致孫中山函<br>1924年10月20日<br>大元帥鈞鑒:前據(jù)愚忱,想邀睿照矣。往者奉直戰(zhàn)爭,鈞座親總六師恭行天討,只以眷戀廣州,未能長驅(qū)直搗。究也奉敗而粵亦危,逆賊逞志,大義弗申,可為浩嘆。今茲之役,盧子嘉以人事乖危速棄浙滬而去,賊方遂以戰(zhàn)勝相侈耀,而我建國軍旗幟東不過揚于贛南,南未入于湘境,西未出乎黔邊。值此川鄂空虛,西下渝夔,東溯潯陽,會師武漢,直指顧問事。而我?guī)浥c唐副帥若仍瞻前顧后,不專力北向,使逆賊得集全力對奉。假令奉方有前歲之不幸,吾滇粵雖全,其能長與賊相持乎?項王巨鹿,光武昆陽,皆義無反顧。為今之計,宜速空滇粵大眾,力爭武漢,扼長江中樞以為統(tǒng)一之根本大計。使奉天不幸而敗,吾得乘其敝,猶可徐圖殲賊,使幸而勝,吾以奄有長江以南,握均衡之勢,與之合謀統(tǒng)一,則北洋正統(tǒng)之流毒至是亦刷洗盡凈。前歲北伐既誤之矣,今茲豈堪再誤,幸鈞座奮神威,運獨斷,濟茲艱難,以奠國本。齊逆雖幸勝盧,然六七省之精力耗于斯役。今與孫傳芳暗爭方烈,蘇浙兩酋此時均無力顧及他省,吳逆方困于榆關(guān),馮玉祥別有懷抱,近且急調(diào)陳嘉謨師、宋大霈旅北援,更無暇顧及湘川鄂贛。兵法乘勞,況又空虛,甫澄、炎午可南可北,蕭耀南、蔡成勛可吆喝而定,進取之時,蓋無逾于此矣。近錦帆來電,決假道湘西攻鄂,務(wù)懇迅令各路即日前進以收夾擊之效。德基雖屢循之后,前驅(qū)殺賊,尚能自效,甚望我大元帥及今有以策之。本日報載,我樊軍已克遂、萬,吉安危迫,務(wù)令各軍火速前進,一致下贛,則湘亦等于摧枯拉朽矣。專肅再呈。敬請<br>鈞安<br> 顏德基謹(jǐn)上<br> 十月二十日<br><br>孫中山回函稿<br>1924年10月26日<br>德基兄鑒:十月十五日、二十日兩函悉。我軍陸續(xù)入贛,北方忽生變化,為應(yīng)付大局起見,擬不日北上,義師進取,決不停留,期于南北結(jié)合,掃除長江賊眾余孽,尚望川滇黔三省早日出師,會集武漢。廓清中原,在此一舉,希即努力,共集大勛。順頌<br>勛祺<br> 孫文</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晚期</b></h3> <h3>王維舟原系靖國軍顏德基部第七師曾輯五旅第三團團長,后參加朝鮮共產(chǎn)主義小組活動(非加入朝鮮共產(chǎn)黨,有媒體為夸大王維舟,說王早于中共成立之前加入朝鮮共產(chǎn)黨,實際朝共成立于1925年4月17日,晚于中共成立),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該年夏,王維舟奉武漢國民政府和中共中央軍委之命,由武漢去安徽動員顏德基反蔣,不料事機泄漏,安徽省主席蔣鼎文派兵搜捕時,顏德基急派參謀趙舉伯引送王維舟搭乘風(fēng)浦海船逃走,兩小時后方假意派船追趕。趙返回駐地即遭逮捕,蔣鼎文向蔣介石告密,顏德基不久亦被撤銷職務(wù),裁奪兵權(quán)。</h3><h3>1926和1927年這段歷史,是顏德基后來隱居開江回避蔣介石的歷史緣由。其中王維舟從武漢到安徽秘密動員顏德基投靠共產(chǎn)黨,被蔣介石追捕,顏德基屬下護送王維舟逃離。但王維舟關(guān)于這段歷史并未有詳實說明??赡芤彩沁@個時期顏德基回鄉(xiāng),心灰意冷不再參與“革命”的緣由之一。</h3><h3>1930年,顏德基到南京面見蔣介石,請準(zhǔn)撥給軍費十萬銀元,軍服兩千套。當(dāng)時,李濟深給了顏德基一萬元籌備成立部隊。經(jīng)多方活動在蔣介石那里取得援陜第一路司令,只是當(dāng)時由軍政部長何應(yīng)欽發(fā)餉和調(diào)拔一切裝備。那天顏德基去會他,他不會,據(jù)說第二天何應(yīng)欽請客招待顏德基,好收買他與蔣介石對抗,可是顏德基已離開南京了,所以他心中忿恨,扣著不發(fā),以致顏部駐房縣不久,被花石曾部擊敗,在湖北邊境被劉存厚打跨,退往陜南安康一帶,部隊瓦解,并見上海掃蕩報發(fā)出“通緝共匪顏德基”。</h3><h3>抗戰(zhàn)期間,顏德基贊成共產(chǎn)黨的團結(jié)抗日政策,不參與內(nèi)戰(zhàn)活動。</h3><h3>1947年吳玉章在重慶惠子嵐埡呂超處設(shè)宴招待顏德基,轉(zhuǎn)周總理指示單線聯(lián)系,要顏在川東一帶掌握地方政權(quán),掩護地下黨迎接解放。</h3> <h3>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變,十九路軍與蔣介石公開決裂,顏德基作為四川唯一代表,參加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李濟深在福州成立人民政府時給顏德基頒發(fā)政府委員委任狀。</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顏德基的印章,這是他唯一存世的遺物。</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 <h3>閩變失敗后,顏德基寓居上海,為了紀(jì)念黃花崗起義,在老同盟會員的支持下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黃花崗中學(xué)培養(yǎng)人才,并自任校長,由于不走c.c.派的路,被潘公展、吳縣亞多方設(shè)法“搗亂阻撓”,1937年8月,上海淪陷,經(jīng)費匱乏停辦。</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民國二十四年,時任黃花崗中學(xué)校長顏德基毛筆簽發(fā)致高肇基畢業(yè)證書一件 ,貼有證主照片一張,一角印花稅票三枚,鈐?。狐S花崗校長顏德基,黃花崗中學(xué)之章。)</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顏德基手跡影印</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 <h5><b>沿江者為川中民軍顏德基所截,亡失軍城無數(shù)。今急以川黔軍躡之,多即……顏德基兵尚盛,而甚慕君,君雖元勛,今時事已變,宜屈己就之,得彼千余兵,為指揮前敵,往攻鄖竹,愈于利川多矣……</b></h5><p><br></p><h5><b>——章太炎《章太炎自述》 章太炎奉勸蔡濟民語</b></h5><p><br></p><p><br></p><h5><b>卅日 星期四(1926.09.30)</b></h5><h5><b>寄默一函。</b></h5><h5><b>午前,一歐來訪,謂明晨有日清公司沅江丸自漢口開赴長沙,須于今夕登舟,楊嘯天等亦行,來征余意。余以居此曠日持久,亦頗無聊,乃亦決定于今夕啟行。午后招邱元武、魯覺吾二生來,囑其預(yù)備隨行,并訂購船票。又至中央旅館與嘯天會商行計,又郭復(fù)初來約同行。晚,叔同、星舟來談。九時頃移行李于沅江輪,復(fù)登岸分訪文德、星舟等兼晤季陸,又至何雪竹處一談。少頃,黃貽蓀偕叔同來約,同至總部行營一談。貽蓀謂介石本派其至漢口財政委員會辦財政整理事宜,乃此間諸人則囑其赴粵籌款,彼既在此勢孤難有為,乃只得赴粵一行;又略述前方情況,謂介石尚在萍鄉(xiāng)云云。又與鄧演達少談。一時半離行營歸舟,晤楊嘯天、姚覺吾。又一歐偕顏德基來訪,顏德基謂楊森為人變詐難恃,頃聞武漢行營已予以一軍名義,川軍中多反對之,且楊所部各將領(lǐng)又多顏舊部,擬使之離楊來歸,囑商之介石云云,談至三時頃別去。即寢。</b></h5><p><br></p><h5><b>——《邵元沖日記》</b></h5><p><br></p><p><br></p><h5><b>3月8日,馮自由等經(jīng)過一番緊張的準(zhǔn)備與溝通,在北京大學(xué)第三院舉行集會,宣告成立“中國國民黨同志俱樂部”,公開準(zhǔn)備取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以代之。會議通過的“中國國民黨同志俱樂部章程”規(guī)定:“本俱樂部以聯(lián)絡(luò)感情,擁護三民主義為宗旨”, “以創(chuàng)行三民主義之孫中山先生為總理”,設(shè)總部于北京,“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六十人為總理事,組織總部理事會,輔助總理執(zhí)行總部一切事務(wù)”。凡前同盟會會員、民國元年國民黨黨員、民國三年中華革命黨黨員以及民國九年中國國民黨黨員者,均可加入。但“有跨黨行為者”、“有違反三民主義情形者”、“有叛黨事實者”, “不得為本俱樂部會員”。而其所謂理事會理事,事后僅由馬君武、褚輔成、張知兢、丁象謙、劉揆一、馮自由、賀之才等人推舉而生。根據(jù)國民黨同志俱樂部一個月后公布的消息,共推舉理事59人,名單為:章炳麟、彭養(yǎng)光、馮自由、伍朝樞、熊克武、王正廷、但懋辛、石青陽、褚輔成、易培基、田桐、張靜江、劉揆一、李煜瀛、居正、馬素、呂復(fù)、王用賓、程潛、林支宇、唐紹儀、孫科、于右任、高一涵、馬君武、徐謙、吳敬恒、黃郛、謝持、薛篤弼、孔庚、范石生、楊希閔、石瑛、吳鐵城、譚延鴻、凌毅、顏德基、石淑卿、楊庶堪、譚延闿、李烈鈞、張知兢、柏文蔚、孫岳、張繼、盧師諦、焦易堂、王星拱、呂超、徐紹楨、王世杰、陳少白、樊鐘秀、岳維峻、林森、丁象謙、馬敘倫、呂一峰。</b></h5><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靖國軍區(qū)域中,諸苛稅悉罷,調(diào)節(jié)糧食,撤銷鹽禁,制裁農(nóng)村諸剝削者,輸入政治、經(jīng)濟、社會思想諸新籍。俾西北人士,得斟匯于時代精神焉。先生始蒞軍,胡景翼受紿陷敵,軍勢頗挫,因令岳維峻帶領(lǐng)其眾。時滇、川、黔、鄂靖國聯(lián)軍分十道來援。葉荃、顏德基、袁祖銘、石星川、但懋辛、呂超、石青陽、王安瀾、黎天才、王天縱諸軍長,約共出關(guān)中。葉荃率滇軍越甘肅境先入陜,王安瀾則盡拔漢中、興安各地,革命軍勢復(fù)振。右任先生遣總指揮井勿幕往勞援軍,且共計事,至興平,為李棟才所害。諸軍失聯(lián),頓蹙不前,陜靖國軍受兵彌烈。</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王陸一《右任先生總領(lǐng)陜西靖國軍記事》</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1918年上半年,唐繼堯完成了對四川的軍事占領(lǐng)后,企圖進一步向陜西、湖南擴張,乃以商討北伐為名,決定于1918年9月在重慶召開川滇黔鄂豫五省聯(lián)軍會議,同時隆重就任“軍政府總裁”和“五省靖國聯(lián)軍總司令”職。出席會議的人員除唐繼堯外,尚有四川督軍熊克武、省長楊庶堪,援鄂援陜各路軍部分總司令顏德基、夏之時、石青陽、黃復(fù)生,滇軍軍長顧品珍、趙又新,黔軍總司令王文華,鄂軍總司令黎天才,豫軍總司令王天縱等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云南通史·第五卷</b></p> <h1><b>附:</b></h1><h3>為辭海陸軍大元帥職致西南各省通電①</h3><h3> (一九一八年五月四日)</h3><h3><br></h3><h3>十萬火急。</h3><h3>廣州省議會、莫督軍、李省長、伍秩庸先生、海軍林總司令②、魏總司令、各報館、汕頭陳總司令、方總指揮、韶州李督辦、李總指揮、張總長③、林、劉、沈、劉總司令,南寧省議會、陸巡閱使、陳代督軍、李省長,云南省議會、劉代督軍、唐衛(wèi)戍總司令、畢節(jié)唐元帥,貴陽省議會、劉督軍、王總司令,成都省議會、熊督軍、呂衛(wèi)戍總司令、重慶黃代省長、章太炎先生、葉、顧、趙各總司令、盧副司令、夏宣慰使、順慶石總司令、保寧顏總司令、陳副司令、寧遠(yuǎn)郭軍長,永州譚聯(lián)軍總司令、程、趙④、馬、陸、韋各總司令、劉鎮(zhèn)守使、林旅長、林民政處長,歸州黎、石總司令,常德張總司令,三原胡、曹、郭⑤、焦各總司令,上海孫伯蘭、汪精衛(wèi)、王儒堂、張敬輿、岑云階⑥先生、民國日報館及各報館,各省省議會、各報館均鑒:</h3><h3>慨自國會非法解散,中更復(fù)辟之變,民國已無依法成立之政府。使馮、段兩氏果有悔禍之心,雖爭個人權(quán)利,茍能撤銷非法解散國會之命令,使國會繼續(xù)開會,則與一言興邦何異,夫誰得而議其后者。乃必思以北洋兵力征服全國,遂致釁解川、湘,而全國之統(tǒng)一已破。其時,桂、滇之師皆由地方問題而起,而所謂宣告自主者,其態(tài)度猶屬曖昧,似尚置根本大法于不問,泯泯棼棼,莫知底止。文不忍坐視正義之弗伸,爰于滬上與民國諸老創(chuàng)議護法。海軍將士亦有宣言,相率南來?;浭∽h會乃有請國會議員來粵開會之決議,由是發(fā)生⑦國會非常會議于廣州,于中華民國六年八月卅一日公布軍政府組織大綱。文不才,被舉為大元帥。雖自知弗能勝此重任,然國家多難,匹夫有責(zé),文忝在手造民國之列,不能視大法之淪亡而不救;是用不避險艱,不辭勞瘁,以為護法討逆倡,使吾國及友邦之人咸曉然于軍政府之職志。至于成敗利鈍,匪所逆睹,凡以存民國人民之正氣于天壤間而已。</h3><h3><br></h3><h5>① 在陸榮廷的桂系、唐繼堯的滇系軍閥勢力及政學(xué)系政客策動下,國會非常會議于四月提出改組軍政府議案,擬將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旨在剝奪孫中山的權(quán)力。孫中山對此堅決反對,但幾經(jīng)努力之后已感無可挽回,乃提出辭職。五月十八日國會非常會議正式通過改組案,二十日選出包括孫中山在內(nèi)的七名政務(wù)總裁(后由政務(wù)會議推舉政學(xué)系首領(lǐng)岑春煊為主席總裁)。次日孫中山即乘輪離開廣州赴上海。</h5><h5>② 以上諸人為:廣東督軍莫榮新,廣東省長李耀漢、伍廷芳號秩庸、海軍總司令林葆懌。其后“魏總司令”待考。</h5><h5>③ 以上諸人為: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征閩靖國軍總指揮方聲濤、粵贛湘邊防軍務(wù)督辦李根源、防務(wù)總指揮李烈鈞,陸軍總長張開儒。其后“林、劉、沈、劉總司令”待考。</h5><h5>④以上諸人為:兩廣巡閱使陸榮廷(按:陸此職銜已撤)、廣西代督軍陳炳煜(焜)、廣西省長李靜誠,云南代督軍劉祖武、昆明衛(wèi)戍總司令唐繼虞、軍政府元帥唐繼堯,貴州督軍劉顯世、靖國黔軍總司令王文華,四川督軍熊克武、成都衛(wèi)戍總司令呂超、四川代省長黃復(fù)生、章炳麟號太炎、四川靖國聯(lián)軍第八軍總司令葉荃、四川靖國聯(lián)軍第一軍總司令顧品珍、四川靖國聯(lián)軍第二軍總司令趙又新、四川靖國聯(lián)軍援鄂副司令盧師諦、川東宣慰使夏之時、四川靖國聯(lián)軍援陜第一路總司令石青陽、四川靖國聯(lián)軍川東邊防總司令顏德基、四川靖國聯(lián)軍川東邊防副司令陳炳堃、四川靖國聯(lián)軍第七軍軍長郭昌明,湘粵桂靖國聯(lián)軍總司令譚浩明、護法軍湖南總司令程潛、護法軍湖南第一師總司令(師長)趙恒惕。其后“馬、陸、韋各總司令”待考。</h5><h5>⑤以上諸人為:湖南零陵鎮(zhèn)守使劉建藩、湖南護法軍旅長林修梅、湘南民政處長林支宇,鄂省靖國聯(lián)軍總司令黎天才、鄂省靖國聯(lián)軍第一軍總司令石青川,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張學(xué)濟,陜西靖國軍左翼總司令胡景翼、陜西靖國軍右翼總司令曹世英、陜西靖國軍第三支隊總司令郭堅。其后“焦總司令”待考。</h5><h5>⑥以上諸人為:孫洪伊字伯蘭、汪兆銘號精衛(wèi)、王正廷字儒堂、張紹曾字敬輿、岑春煊字云階。</h5><h3></h3><h5>⑦以上“國會議員……由是發(fā)生”十五字漏排,今據(jù)云南省檔案館所藏原件增補。</h5><h3><br></h3><h3>自是厥后,粵、桂、滇、黔、湘、川莫不一致宣言護法,始以恢復(fù)非法解散之國會為共同之目的。于是地方之爭一變而為國會之爭。軍政府雖無尺地之憑藉,而此志已范圍乎六省。而其他表同情而思附義者,尚復(fù)所在多有,均在醞釀發(fā)難之中,不得不謂護法之已告一成功矣。</h3><h3>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稱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故軍政府雖成立,而被舉之人多不就職,即對于非常會議猶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內(nèi)既不能謀各省之統(tǒng)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認(rèn)?文于斯瘩口嘵音,以蘄各省之覺悟,蓋已力竭聲嘶,而莫由取信。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斯之謂矣。然個人之去就其義小,國家之存亡其義大。文之所以忍辱負(fù)重以訖于今者,良以任責(zé)無人,非得已也。凡文之所以謀使各省尊重非常會議為護法之中心者,無所不至。今白岳,長①累敗以來,各省始悟分則俱傷,合則兩美,然后知有組織統(tǒng)一機關(guān)之必要,且知有以非常會議為護法中心之必要。及今圖之,猶未為晚。而文之力固已盡于是矣。計自提取鹽稅存款以充國會正式會議經(jīng)費,預(yù)定六月十二日為開會之期,文之效忠于國會,任務(wù)本已將盡;乃者非常會議決議改組軍政府,以應(yīng)各省之要求,今而后庶可資群策群力以光昭護法之大業(yè),而告厥成功,豈非民國之幸?</h3><h3><br></h3><h5>①岳州、長沙。</h5><h3><br></h3><h3>文本匹夫,無拳無勇,所以用其全力以擁護非常會議者,其效果亦既如是,庶乎可告無罪于國人。茲仍愿以匹夫有責(zé)之身,立于個人地位,以盡其扶助民國之天職。謹(jǐn)略述顛末,向國會非常會議辭大元帥之職,幸為公鑒。</h3><h3> 孫文 支①</h3><h3><br></h3><h3>據(jù)《大元帥辭職之通電》,載廣州《軍政府公報》第七十八號,一九一八年五月十日<br></h3><h3><br></h3><h5>①韻目“支”代表四日。</h5> <h3><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1pmg9r3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賀氏姐妹</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