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18日下午在我校報告廳,很榮幸地請到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臨床心理科的副主任醫(yī)師楊燦博士帶來主題為《擊退陰霾,擁抱陽光——中學生心理問題及處理對策》的專題講座 。</h3><h3> 我校各班主任、德育主任積極參會,家長代表們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場聽會。</h3> <h3> 首先,楊燦博士為大家介紹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有正常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表現(xiàn);人際關系關系和諧;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對從事各種活動有所興趣;內在心理和外在行為的統(tǒng)一等8個標準。不過楊燦博士同時也表示,從心理學的專業(yè)角度看,成年人似乎都很難達到以上所有標準,對于孩子的要求有些過高了。因此,我們在評估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時候更多地應該以動態(tài)的、相對的標準去衡量,多數(shù)時間能處于心理基本健康的水平即可,不需要過分要求。</h3> <h3> 接下來,楊燦博士結合自身作為家長的親身經歷,以及在工作的遇到的實際案例,介紹了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學習類、人際交往類、青春期、挫折與適應等心理問題。其中,初中階段學生正步入青春期,普遍存在與家長疏遠而與同伴親近,以及對異性有好感的現(xiàn)象,這些都是學生會在這個年齡發(fā)生的正常變化,家長和老師不必過度緊張和打壓,正確看待并適當引導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h3> <h3> 與此同時,老師和家長還需要做的是及時識別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因為青少年往往在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時候往往缺乏主動敘述身心不適的能力和愿望,常通過軀體化和行動化的方式表現(xiàn)心理問題。例如,他們更傾向于說自己頭痛、肚子疼等生理方面不適,而不是去表達自己抑郁、焦慮等情緒上的不適。因此,家長和老師在面臨此類情形需要保持一定的敏銳度。<br></h3> <h3> 在提供一些中學心理問題處理對策之前,楊燦博士從專業(yè)的角度向各位老師和家長介紹了這些問題的心理基礎,旨在讓大家了解初中生在該年齡階段的變化特點。例如,在認知方面,初中生的抽象思維不斷發(fā)展,不再像以前毫無懷疑地接受所有規(guī)則和解釋,開始對權威提出質疑;在情緒上,初中生的情感日益豐富、波動較大,消極情緒隨著成長面臨的壓力和困難也明顯增多;在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方面,青少年多表現(xiàn)出自我中心,那么結合這一特點,老師和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學會采納他人觀點,并理解和關心他人,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h3> <h3> 對于作為老師和家長最為關心的——如何處理中學生心理問題,楊燦博士則明確表示不存在什么妙招,但有幾點是老師和家長在與學生和孩子溝通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則。第一,有效傾聽孩子的表達。大人不要急于表達,對其進行主觀解釋或評判,多數(shù)時候孩子不是不清楚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需要大人的陪伴,幫助他們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去落實這些方法。第二,學會共情,老師和家長需要換位思考,體驗孩子的內心世界。第三,就事論事很重要,不能因為一次事故就上綱上線,拔高引申到未來更大更嚴重的事情上。作為老師則尤其要注意規(guī)避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需要看到學生發(fā)展和成長的可能性。此外,家校合作也是處理學生心理問題以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高效途徑。</h3> <h3> 最后,楊燦博士普及了幾種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焦慮以及非自殺型自傷行為。每種心理問題一般會伴有一定的情緒、軀體或認知癥狀,家長和老師們日常需要多留心、及時發(fā)現(xiàn),如果癥狀持續(xù)2周以上的話建議到專門的醫(yī)院門診尋求幫助,從而將對孩子的危害降至最低。</h3> <h3> 臨近尾聲,漆校長代表在場的老師和家長表達了對楊燦博士由衷地感謝,并對講座內容進行了總結:一方面從專業(yè)角度解釋了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另一方面從家長的角度分享了許多實例讓大家借鑒。因此,無論作為老師還是家長,在以后的教育中應該注意少一些嘮叨,少一些責罵,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傾聽,只有共情了才能共享和共進!</h3> <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