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攝影:咖啡</h3><h3><br></h3> <h1><font color="#ff8a00"><b><br></b><b>美,不只是動人心魄的視覺沖擊,更能喚醒人們對大自然的呵護與熱愛!</b></font></h1><h3><br></h3> <h3>怒江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因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 怒江州是中緬滇藏的結合部,有長達449.5千米的國界線。怒江州北接西藏自治區(qū),東北臨迪慶藏族自治州,東靠麗江市,西南連大理白族自治州。 怒江州是中國 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其中 獨龍族和 怒族是怒江所特有的少數民族,怒江州是中國民族人口較少而民族最多的自治州。</h3> <h3>“美景在路上”這話是真。怒江沿途的美麗風光是一種讓你駐足不能、卻難以割舍的牽掛。你能觸碰天地間跳動的脈搏,能清晰聽到大自然呼吸的聲音!</h3> <h3>飛來石距六庫90公里,海拔1300米,位于怒江東岸匹河民族中學院內,重約500余噸,高3米多,直徑2米多,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怒江“飛來石”,確確實實是從一個不知名的地方飛來的。怒江大峽谷的飛來石,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與傳奇,彰顯了怒江大峽谷的特殊地質魅力,留下了難以解讀的自然之謎,那是人們到怒江旅游必看的一個奇特景觀。</h3> <h3>1983年3月19日凌晨2:30左右,一陣天蹦地裂的巨響,從怒江大峽谷的碧羅雪山,飛馳而下,從約7米寬的228省道上一躍彈起3米多高,隨后跳入云南省福貢縣民族中學宿舍的院子里不偏不倚恰在中間,僅損壞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巖體緊靠面墻。悶雷般的響聲,將熟睡的老師們從夢中驚醒,宿舍里的老師卻絲毫無損,驚魂未定的老師們,待次日天明,方敢出屋。第二天早上,人們到處尋找巨石滾落的地點,但找遍了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兩岸,均找不到巨石滾落的痕跡。</h3><h3> </h3><h3>巨石從天而降一直成為一個謎,至今當地老百姓講述著種種神奇的傳說。喜歡浪漫的人則認為,這原來就有的磐石,更像男人寬廣的胸懷,且是始終敞開的,在等待久別的妻子,而這飛來石就成了他的仙妻下凡,尋找自己離別已久的丈夫。于是有了“夫妻石“的傳說;有人說這是上帝賜予學校的鎮(zhèn)教之石,學校以后定會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有人為“飛來石”作了一首詩:“神石似是天上星,羨慕人間誦讀聲。悄然飛來立庭院,愿在長夜伴寒燈”。這應該是對“飛來石”最好的詮釋。</h3> <h3>在高黎貢山中段3300米的峰巔,有一巨大的大理巖溶蝕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寬約40余米,高約60米,沿著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這個透著白云藍天的石洞,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石月亮。遺憾此行正碰上大霧,無緣一睹芳容。</h3> <h3>一座建在懸崖邊上、紅白相間的房子,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袄夏返恰笔桥逭Z的音譯,意思是“人喜歡來的地方”。 怒江大峽谷里,居住著怒族、傈僳族、白族、漢族、藏族等,他們絕大多數對基督教的信仰是一致的,只有極少數的人保持著原始的信仰,如傈僳族的東巴教和藏族的藏傳佛教。晚上八點后就會有村民陸續(xù)來這里,圣經是傈僳族的文字。</h3> <h3>教堂的右側是僳僳族古村寨,依山傍水,云霧繚繞,美不勝收。</h3> <h3>古村寨的原始風貌依舊可見,整齊懸空的竹木小屋 ,特別而又溫馨。</h3> <h3>知子羅村<br></h3><h3>用傈僳語稱贊“知子羅”是“好地方”之意。三十多年前它曾經是怒江州府所在地,二十幾年前它是繁榮的縣城,而如今,常被人傷感地稱為“記憶之城”或者“廢城”。那么,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h3><h3>它坐落于碧羅雪山西麓海拔2023米處的山梁上,一千多年前,氐羌的一支烏蠻部落后裔,從瀾滄江越過碧羅雪山,到達怒江之上的知子羅繁衍生息,他們稱為“怒蘇”,是碧江怒族的起源,往昔從古南詔國(現大理)經知子羅再翻越碧羅雪山到達高黎貢山只需一天就可以進入緬甸。自此知子羅成為古老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集市之一。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從1912年,云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邊隊進駐這里,設知子羅殖邊公署,1916年改為知子羅行政委員公署,1932年改設碧江設治局。新中國成立后,這里一度成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縣府都設在這里,成為怒江州最繁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由于地處山腰,發(fā)展空間有限加之怒江江邊公路開通后,知子羅的命運就此改寫。1974年,怒江州府下遷到六庫。1986年,碧江被撤銷縣制‘被拆分為兩部分,分別并入瀘水縣和福貢縣,昔日輝煌的碧江就這么從地圖上消失,只在原址上留下的所謂的“廢城”——知子羅。它還保留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筑,這里仿佛將小城的歷史定格哪怕滄海桑田他仍好像活化石一般的存在,來到這里都會找到逝去的童(少)年記憶,因此很多經歷過城市大變遷的都市人們都會不辭辛勞的來到這里追思懷舊,吊古尋幽,因此這兒稱為“記憶之城”。</h3> <h1><font color="#167efb"><b><br></b><b><br></b><b>藍天飄浮的白云伸手可摘,<br></b><b>大地靈動的音符傾耳可聽;<br></b><b>生命最初的感悟讓人心潮澎湃,<br></b><b>宇宙驚魂的壯麗讓人熱淚縱橫!</b></font></h1> <h3>獨龍江,系云南六大水系之一,是云南西北部橫斷山脈“四江并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與云南交界處西藏一側察隅縣伯舒拉嶺南部山峰然莫日附近。源頭部分稱為嘎達曲,向南流經但當利卡山和高黎貢山之間的峽谷,即中國云南貢山縣獨龍江鄉(xiāng),之后轉而向西進入緬甸,改稱為恩梅開江。全長250公里,流域面積1947平方公里,因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獨龍族世居于此而得名。獨龍江流域降水豐富,河流落差極大,水流湍急。</h3><h3>獨龍江發(fā)源于西藏察隅縣境內,藏語叫“美爾東曲”;南下入云南怒江州貢山縣境后稱獨龍江;進入克欽邦后更名為恩梅開江。</h3><h3>獨龍江河谷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河谷,位于云南省的西北角,境內最高海拔4936米,最低海拔1000米。峽谷中保留著完好的原始生態(tài)環(huán)境,蘊藏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然而,山重水復,積雪冰封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使它處在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中。獨龍江作為“三江并流”的核心區(qū)之一,是除了人們熟知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之外而獨立存在的,它位于“三江并流”最西部的江河,被稱為“第四江”。</h3> <h3>獨龍江被專家認定為“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館”,是我國原始生態(tài)保存最完整的區(qū)域之一,那里居住著古老封閉的民族——獨龍族。由于獨龍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進去旅游的人很少,而那里的秀麗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文化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誘惑。</h3> <h3>獨龍江是伊洛瓦底江的一級支流,橫跨中國和緬甸,在緬甸境內匯入伊洛瓦底江。獨龍江發(fā)源于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流經云南省,在貢山縣邊境進入緬甸。</h3> <h3>從獨龍江鄉(xiāng)最南端的欽郎當村獨龍江畔去往月亮瀑布,向往在急切中萌動!<br></h3> <h3>這是中緬邊界的月亮大瀑布——高約200米,月明之夜瀑布倒映月亮,故得名。雨季時水量充沛,蔚為壯觀,阻斷道路。涉水穿過瀑布即到達41號界碑,之外是歷史上頗有爭議的江心坡地區(qū),現是緬甸領土的葡萄縣。</h3> <h3>聽瀑布的聲音,那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的樂曲,碧綠的獨龍江在下面緩緩流過,就像獨龍族人一樣,淳樸而又實在。</h3> <h3>瀑布周圍開滿各種花卉,如返回到夏季,將是一種怎樣的景象?</h3> <h3>這里的人們依然淳樸,純凈得就跟獨龍江水一樣清澈見底,夜不閉戶,路不拾遺……</h3> <h3>在這里可以放下很多之前放不下的東西,讓躁動的心靜下來,靜靜地聆聽大自然的律動,聆聽自己的心聲。獨龍江的純凈可以凈化你的心靈。</h3> <h3>丙中洛在怒江州貢山縣最北部,海拔約1700多米,與西藏林芝地區(qū), 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接壤, 是中國香格里拉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 怒江 大峽谷的生態(tài)核心區(qū)和“ 三江 并流”國家級著名風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度 至 中國 的“駝峰”航線必由之地、茶馬古道上唯一一條仍沿 怒江 進藏的馬幫運輸 通道 、也是是 怒江 大峽谷與滇中、滇西的“旅游走廊”,這里有罕見的沖擊壩和怒江 大峽谷中罕見的開闊地。</h3><h3>丙中洛 除了藏族、怒族、傈僳族,還居住著獨龍族、漢族、白族和納西族,大都會講藏語,藏族也精通其他種族的語言,形成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奇特景觀。 丙中洛 東面連接響朗臘卡和碧羅雪山,西面是卡娃卡布峰和高黎貢山,南為貢當神山和日當坡,北為 石門 雄關,海拔最高處4000米 ??v橫交錯的山脈,層疊的崇山俊嶺,南北遙相呼應,形成 怒江 峽谷極為雄偉壯麗的峽谷奇觀,在兩山夾一江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逶迤的雪山重巒迭障,縱橫交錯的江河分布其中,從山頂到山谷海拔落差為3000米以上,常年可以體會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征,“雪山為域,江河為池”的奇特自然景觀讓人贊嘆折服。</h3><h3>雪山白云、藍天沃土、加之奔騰疾走的怒江 之水, 木棉花、山桃花、油菜花點綴兩岸。鐵索橋、馬幫鈴聲…只有怒江才有的令人癲狂的風景。</h3> <h3>怒江第一灣</h3> <h3>重丁教堂 ---19世紀末,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任安守神父從四川康定取道西藏鹽井,抵西藏察隅縣的察瓦龍地區(qū)傳教,幾年后,天主教傳入貢山地區(qū)。第一個天主教堂建在白漢洛村, 1905年的“白漢洛教案”后,利用滿清政府賠償的銀兩,任安守神父又在貢山與察瓦龍接界的秋那桶村蓋了一座新教堂。但是最漂亮的,還是在丙中洛鄉(xiāng)山腳下的重丁教堂。</h3> <h3><h3>秋那桶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鄉(xiāng),這是怒江大峽谷北端的最后一個村子。 秋那桶峽谷是整個怒江大峽谷精華中的精華部分,原始森林茂密,瀑布眾多,人在峽谷中穿行,沿途景色十分壯觀。</h3></h3> <h3>一個浪漫到讓人窒息結舌的“人神共居”之所,意為“黑色之壩”。村內環(huán)境優(yōu)美,具有突出的怒族民居特色,整個村莊沿地勢高低起落,少數民族的木屋如草毯上拔地生長的巨型菌菇,又似在大地地毯上繡上的錦繡花紋,使其連為一體,回歸自然。幾百年來這村莊如同西方童話中的“睡美人”從未醒來,村民們延徙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guī)律而又頂級的生活。<br></h3><h3></h3><h3><br></h3> <h3>民居一樓有石堆碼成的院落飼養(yǎng)家畜,木墻瓦屋上掛滿玉米糧食和生活必需,簡約了然。近看莊稼一片四野,遠觀山村接連蒼際,此處應近天堂,煙波裊然云間。<br></h3> <p class="ql-block"> 獨龍族紋面女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尚存的紋面現象之一。獨龍族的女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就要紋面;而獨龍族男子是不紋面的。</p><p class="ql-block">為何要在獨龍族女性臉部紋上圖案?</p><p class="ql-block"> 到目前為止,對于獨龍族紋面女的看法有以下幾種意見:</p><p class="ql-block"> 第一種說法,獨龍族人認為,人死后,靈魂要去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只有紋了面的人才能找得到正確的路,不紋面的就會迷失方向,找不到路,靈魂去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人死后的靈魂,會變成蝴蝶,所以紋面的圖案,是根據蝴蝶展翅的樣式來繪制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種說法,紋面的圖案是獨龍族家族區(qū)別的象征,根據不同圖案,就能知道大家分別從哪一個氏族而來,住在哪個村莊。</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說法,獨龍族的女子是為了逃避藏族土司強擄為奴的威脅才紋面的。</p><p class="ql-block"> 獨龍江流域曾長期處于北邊強勢的西藏土司的統(tǒng)治之下,歷史上藏族土司經常南下搶掠獨龍族女子。為求自保,獨龍族女子只能用毀容來抵抗。也就是說,紋面,是為了躲避危險而采用的一種自我保護。</p> <h5>↑此幅入選《彩云唯美影像匯》弟37期人像篇</h5><p class="ql-block"><br></p> <h3>獨龍族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人口僅五千余人,絕大多數生活在相當封閉的獨龍江峽谷地區(qū)。婦女紋面,是獨龍族相當奇異的習俗,對于這一習俗,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不過現在,怒江獨龍族紋面女的傳統(tǒng)已經失傳,目前僅剩下36名紋面女。據當地人介紹,僅剩的紋面女中年齡最大的為105歲,最小的57歲。</h3> <h3>這位紋面奶奶頸脖的右側長了一個很大的瘤子,身體很虛弱,看到有外人進村,仍然出來跟大家留影。</h3> <h3>他蹲坐在地上,用一種說不清的眼光看著外來者。他從未走出過這片生他養(yǎng)他的土壤。</h3> <h3>這是他們以前生活居住的木屋。</h3> <h3>扶貧工程免費為他們建造了統(tǒng)一的木制住房。但目前用電還不能滿足。</h3> <h3>因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這里的老人及兒童很難有機會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陌生人的到來,也許讓他們感到惶恐。</h3> <h1><b><font color="#b04fbb">上帝保佑,愿天下所有人都富足、幸福!</font></b></h1><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h3> <h3>三橋緊鄰,隨手一顆石子便可擲到另一座橋上,它是怒江丙中洛的一道奇觀,見證了時代的變遷!</h3><h3><br></h3><h3></h3> <h3>朝紅橋是一座老吊橋,位于茶馬古道的路上,在秋那桶峽谷之上,影視劇《德拉姆》曾在此取景。</h3><h3><br></h3> <h3>曾經的朝紅橋己經破敗不堪。</h3><h3>丙察察公路修通前,茶馬古道上的馬幫走的就是這條著名的朝紅橋,如今隨著公路和一旁新橋的修通,老橋就荒廢了。它承載了多少怒江人的記憶,它是茶馬古道的一道象征。也許因為如此,人們不舍將其拆除。</h3><h3>舊的朝紅橋廢棄后,旁邊修了一座新吊橋,可通行汽車。不久前新吊橋旁又修了一座現代化的朝紅橋。</h3> <h3>從三橋的左側徒步而上,便來到曾經的茶馬古道。</h3> <h3>從茶馬古道看怒江,美得讓人癲狂!</h3> <h3>遠處就是有名的霧里村。</h3> <h1><font color="#b04fbb"><b><br></b><b>夢是藏在心靈深處的倩影,它是靈魂與天地間碰撞的火焰。</b></font></h1><h3><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姐洛”在最近幾年內高頻率出現在戶外探險者及攝影師的鏡頭下,被認為是云南最后發(fā)現的秘境之一。南姐洛,是傈僳語的本地名稱,它也被外來者翻譯為南幾洛,或南極洛。</span></p> <h5>↑此幅入選《彩云唯美影像匯》弟37期風光篇</h5><p class="ql-block"><br></p> <h3>南姐洛,一個被世人遺忘在綠色山脈中的世外桃源。這里的湖光山色,全是天然!<br></h3> <h3> 自駕經過一座鐵索橋往右拐就直接上山了。目前進山的路正在修,水泥路面每天以一百米的速度鋪設,到明年一月份就可通車了,但路面很窄。</h3><h3> 自駕從山腳開始要行駛七公里(修路,道路不通),然后徒步上山,徒步路程在九公里左右。這九公里山路也可讓南姐洛村的村民來接,路況十分險峻,必須是四驅越野車,有車技還得有膽量。</h3><h3> 下圖中的B路段崎嶇險峻,共有46個回頭彎,三分之一的回頭彎需要倒車才能前行,上山時還感覺不到危險,下山時那叫驚心動魂,經過每一個彎道都像要沖向懸崖,膽大的睜著眼睛嚇得尖叫,膽小的你就閉著眼睛、捂著胸口祈禱吧!</h3><h3><br></h3> <h3>全程水泥路面只鋪到南姐洛村。據村民介紹,從南姐洛村至山頂的路(5公里左右,至B段最高點)不會再修了,一是難度太大,二是給村民留下一個活計。其實從南姐洛村徒步登山才是最佳選擇,只有徒步,才能與神共享妙不可言的森林、山巒、云霧、湖泊、奇花、異草……</h3> <h3>行駛中你可以看到雪山的全景。</h3> <h3>運氣好,競然碰上了日照金山。</h3> <h3>路上拍下的景色也許比上到山頂更為壯觀!</h3> <h3>途經三個湖泊,你沒必要停下來,上面的湖泊更加漂亮。</h3> <h3>到這車輛就不能再前行了,徒步登山,大概兩公里。</h3> <h3>天島湖(喝嘎唻)</h3><h3>4號湖泊湖域面積寬闊,背靠雪山,多處雪水匯流于此,雪水是它的主要水源。它與1、2、3號湖泊海拔落差較大,在它的出水口處,是一落差高達10米,水流湍急,形成一條獨特的飛瀑,像一條白色巨龍直飛而下!瀑布突然隱匿成無人敢臨近的一條暗河,隱秘于山峰草甸之下,潛行近千米后于半山懸崖突然飛瀑而出如雪白哈達垂入天鵝湖,驚觀者雙目內心,呆而忘返。</h3> <h3>天夢湖(甲珈喝),俗名做夢湖,湖水時隱時現,有老牧民曾經看到過湖水幾天不見一滴,幾天又出現,達到近萬平米。要到達5號湖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攀爬一個角度超過50°的陡坡。雖然過程艱難,但是,你不會失望!5號湖坐落于山的凹槽之中,從上往下看,形成一個正圓,湖水清澈,清晰的倒影這片湛藍的天宇和雪峰。</h3> <h3>靜坐心湖邊,讓生命淡然。靜美、溫馨,感受那一份清靈。在難得的寧靜中,在自然中解讀生活,放逐心靈。</h3> <h3>膽大的來一次滑雪吧!</h3> <h3>驚險刺激,永生難忘!</h3> <h1><font color="#ff8a00"><b>每座高山的矗立都是一種虔誠的信仰,它們以亙古不變的姿態(tài)守護大自然的奧秘滄桑。<br></b><b> 登山讓人有一種征服的欲望;一種向上的動力;一種克服困難的勇氣;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和成就感。當登上山頂,向遠處眺望,一切美好風景盡收眼底,此時你可以盡情的享受這份美好,它帶給你的不僅是心曠神怡,而是一種收獲的喜悅,一種歷盡艱辛后的享受。<br></b><b> 人生如登山,循徑而上。然而路途艱險,一路上重巒疊嶂,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創(chuàng)造出絕頂的輝煌。<br></b><b> 只要盡力去攀登過,即使沒有登頂又有何妨?精彩和價值就蘊涵在努力攀登的過程中。<br></b><b>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b></font></h1> <h3>同樂村是瀾滄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個村寨有百余戶人家,幾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維西縣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已經成為云南省重點保護古村落。</h3> <h3>村口設立了僳傈族文化館,你可以全面了解她的歷史文化及風俗人情。</h3> <h3>因地處遙遠而偏僻的大山中,受到外界文明沖擊較小,從而使得這里仍保留著良好的生態(tài)和原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h3> <h3>其實同樂村一直“藏在深山無人識”,直到一曲原始質的“阿尺目刮”傳出,才為外人所知。</h3> <h3>位于維西縣塔城鎮(zhèn)啟別村的古老“千年銀杏王”,枝葉茂盛,高大挺拔,樹高40米,平均胸徑280厘米,占地130平方米,被國家有關部門譽為我國最大的植物活化石。</h3><h3> </h3> <h3>據傳,止貢噶舉派第二代法王圓寂后,要尋求轉世靈通。經高僧卜卦,預示三個地方:西藏的昌都、四川的甘孜、云南的臘普。外出尋訪的僧侶們把三粒具有靈氣的銀杏果,分別種到了三個地方。而帶到云南臘普的那一粒就種在了啟別村里。三年后,僧侶們前往查驗,其它兩地的銀杏皆未發(fā)芽,只有種在啟別村里的那一粒破土萌芽,已成為一棵小樹。于是,便從啟別村找到靈通,并成為止貢巴的第三代大活佛。至今這古老的銀杏樹已有上千年樹齡了。</h3> <h3>我們到達的時侯將近下午五點。太陽開始西斜,整個銀杏村沐浴在余暉中,爍爍發(fā)光,仿佛從天而降的一座宮殿,金碧輝煌!</h3> <h3>天色己灰,高大的柿子樹搖曳著一顆顆桔紅的柿子為遠方的人兒送別。再見了,明年的夏天我還會來的!</h3> <h1><font color="#ff8a00">————————————————————</font></h1><h1><font color="#ff8a00">攻略<br>D1 昆明-557KM-六庫 車程約10小時。 <br>D2 六庫-270KM~貢山 車程共約7小時<br>途徑澡塘會 老姆登<br>D3貢山—孔當-18km-龍元-13KM-迪政當-3KM-熊當-34KM-孔當-39KM-馬庫-3KM-月亮瀑布-獨龍江鄉(xiāng)。<br>今日行程9小時<br>D4獨龍江鄉(xiāng)-雄當- 貢山-丙中洛-霧里村-秋那桶行程6小時<br>D5秋那桶~巴迪鄉(xiāng)<br>D6探秘南極洛 住巴迪鄉(xiāng)<br>D7 巴迪到塔城 行程六個小時 沿途游玩傈僳族古村落同樂村、啟別銀杏村,品當地美食!<br>D8 返程昆明 。</font></h1><h3></h3> <h3>2019.11.10日一17日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