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9年11月16日,出秦皇島入唐山。遷西地區(qū)陰,涼,全程下來未見一縷陽光,故曰連陰罩。</p><p><br></p><p>薊鎮(zhèn)而西系列一直沒有更新,一下跳到第四戰(zhàn)??赡艽蠹乙獑柫耍旱诙?zhàn)第三戰(zhàn)呢?第二戰(zhàn)第三戰(zhàn)就是三天的北京之行,其中司馬臺單邊墻屬于薊鎮(zhèn)古北路,河防口和神堂峪屬于薊鎮(zhèn)石塘嶺路。石塘路已是薊鎮(zhèn)最后一路,再往西一點,薊鎮(zhèn)結(jié)束于亓連口。全面穿越完薊鎮(zhèn)長城似乎成了一件可行的事情。這兩戰(zhàn),容后再寫。</p><p><br></p><p>長城接龍出秦皇島的想法有一段時間了,被各種催,但因種種原因,我個人的態(tài)度一直比較曖昧。北京鯉魚背一驚之下,突然醒悟過來:生命苦短,有些地方現(xiàn)在不去就再也沒能力去了。那還要等何時?</p><p><br></p><p>世界已經(jīng)進入云計算時代,其實戶外也是。我們熟悉的“兩步路”,就是云計算的一種?!皟刹铰贰蓖娴礁呒壋潭龋诘匦紊匣灸茏龅街改拇蚰牧?,可以發(fā)現(xiàn)被植被蓋住的古堡,隱隱約約的古陘,這都不在話下。驢頭的經(jīng)驗依然寶貴,但記憶反而成了一種次要的東西。我們在云計算輔助下能夠兵出未知之境,但這樣是否可以就做到完全把握呢?答案是不能。因為所有的云計算都解決不了細節(jié)問題。比如這次,最佳方案兩個半小時內(nèi)完全可以到達。卻因為前幾年開礦風行,大車如狼,遷西各村莊都啟動自保,限高限寬,這種“雷”一但觸發(fā),輕則繞行浪費時間,重則真是兵到地頭死了。感謝海華兄弟!這次有他的幫助,我們才最終選擇繞行京哈線。以時間換空間。</p><p><br></p><p>全隊六點半于人民廣場出發(fā),一路都是大道,除了司機開得慢點一切都很理想。榆木嶺上墻后,我松了一大口氣,但這口氣真是松得早了點啊。</p><p>剛剛上墻不久就有隊友不小心摔倒受傷。簡單處理后,效果不佳,山水、初夏的雨兩位朋友和我一起護送她下山,幫她找車回城。</p><p>然后,我們?nèi)嗽賷^力拔回長城,12點過后,與放慢腳步的大部隊在七十二券樓會合。此后的過程就沒什么好說的了,新路新景,各種興奮,一路拍拍拍笑笑笑。但原計劃三點下撤青山關已經(jīng)完成不了。</p><p>下山后不少隊友沒玩過癮又上了青山堡,我沒去。四點過后,最后一名隊友從堡里跑回來,大巴返程。約七點過點到達人民廣場,比預定時間晚一個小時,這還是發(fā)生了兩個意外:一,改線。二,有隊員受傷下撤。還好,還好。第一次出行順利。</p><p><br></p><p><br></p><p>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p><p><br></p><p><font color="#39b54a">榆木嶺關縣西北七十五里,有關城。其西接青山口。《邊略》云:青山口東第一關也。東南十里有青山營,又東為爛柴溝、大嶺寨等口,俱有城戍守。<br>青山口關縣西北九十里,此縣境之青山口也。西接遵化州境之大喜峰口。凡七關口,相距六十里。嘉靖二十一年,三衛(wèi)虜酋導北虜入青山口。又萬歷初,朵顏叛酋犯喜峰口,戚繼光勒兵出青山,敗卻之?!犊ぶ尽罚捍笄嗌疥P,在太平寨西六十里,迤西有橫山,其北即遵化接境之董家口也。</font></p><p><br></p><p>行文至此,還是再概括一下薊鎮(zhèn)長城吧!</p><p><br></p><p>薊鎮(zhèn)最初大明邊軍的防線,僅有四路:分別為燕河營(<font color="#167efb">今盧龍境內(nèi),咱們這一帶都屬其管轄,這也解釋了我們?nèi)ミ^的西溝古橋,最高長官署名為何是“燕河營參將”。</font>)、太平寨(今遷西境內(nèi))、馬蘭峪(今遵化境內(nèi))和密云(今北京)。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之變”后,由4路調(diào)整為8路。隆慶三年(1569)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擴防線為11路,萬歷二年(1574),升喜峰口為路,共12路。其中遷西長城占有兩路──太平路和喜峰口路。</p><p>太平路轄9關寨,分擦崖子和榆木嶺兩提調(diào),榆木嶺關提調(diào),防守23公里長城。墻臺4座,空心敵臺24座,關寨3。分別為大嶺寨(洪武年建)、爛柴溝(弘治十三年建)和榆木嶺關(洪武年建)。</p><p>喜峰口路有青山關到團亭寨等十二個關寨。其中董家口提調(diào)防守28公里長城 ,空心敵臺25座,關寨5。分別為:青山口關(洪武年建 )、橫山寨 (洪武年建寨)、董家口關 (洪武年建 )、游鄉(xiāng) 口關 (洪武年建關)和勝嶺寨 (洪武年建)。</p><p><br></p><p>標題“兩路叢林一線穿”,指的就是榆木嶺穿越到青山關,貫穿了太平和喜峰口兩路。且這段線路人跡罕至,長滿植被,可謂是“叢林長城”,故名之。</p><p><br></p> 35座大巴順利抵達榆木嶺村,大家下車都很興奮,一個不小心就錯過了原訂上山路口,也攪亂了我和長城保護員小梁見個面的計劃。罷了,從哪條路都能上去,下次也還要來這里。 <p>突然決定走遷西長城,一時也沒準備好這邊的敵樓編號,先不對號了,以后有時間再補。本篇排號以我眼見為準,但不包括一些已完毀塌成土堆的敵臺。</p><p><br></p><p>本圖為榆木嶺關北山第一號敵臺,殘。</p> 淡看同學美得先與第一座敵樓合個影。我的重點不是他的美,是旁邊的殘樓制式,為何會有木柱槽?據(jù)險臨關,不排除其為指揮樓?榆木嶺關因地勢平緩,敵樓密集,北山臨關處甚至好像還有慌城遺跡。 城墻與第一號敵臺結(jié)合處。城墻本身也是關城,東門已毀,目前尚存南門,我們這次因為是以榆木嶺關為起點,沒有時間游覽。 再往前,看似無路了,我們幾個到第一樓打卡的硬是從懸崖攀爬上去,到上面發(fā)現(xiàn)有臺階古徑。這是第二號敵臺,保存基本完好,近村真是難得啊。也是榆木嶺村北山的標志性敵樓。 登樓后才發(fā)現(xiàn)所謂“完好”,其實已塌了一半。這是被埋沒的箭窗。此段長城很多箭窗都被塌毀的樓頂埋成這樣甚至全埋。如果有關部門清理,應該會有不少有趣的發(fā)現(xiàn)。但想了想,還是不建議,可能對長城的破壞更致命。 榆木嶺關全景,大川浩蕩,平緩的南山山脊上敵樓密布。我前方崖頂有一座圓形墩臺,看似烽堠。烽堠下方有墻連接第一號臺,第一號臺附近有塊平坦的方城遺跡,不太像是后期所為,疑為慌城。但此張照片沒有拍攝進來。這一段長城到喜峰口至少還有兩處慌城──董家口慌城和游鄉(xiāng)口慌城,都保存基本完好。 樓底下的梅妝與淡看。突然想起曾經(jīng)的長城考察小隊這次又算聚齊了。前方的大部隊已經(jīng)走出去好遠。我整理下衣著,有了一種很放松的感覺,因為出發(fā)前讓我有所顧慮的是村路,而不是山路──后來發(fā)生的情況證明我這種感覺完全不對。 蜿蜒北上的一等邊墻,觸目驚心的是墻磚被鄉(xiāng)親們壘了梯田。用有幾百年歷史的城磚壘田,世界上沒有這么貴的梯田了吧? 第三號敵臺,基本完毀。其實經(jīng)過的路上還有一塌成土堆的敵臺,這種臺先不數(shù)號了,不然能數(shù)暈嘍。 <p>前方的隊友聚集在一起好半天了,我以為在看什么有趣的內(nèi)容,自己落在后面正專注的考察,結(jié)果梅妝告訴我:有隊友受傷了。再一看,遠處山水和初夏的雨已經(jīng)護送受傷的隊友回來,我也停住腳步。</p><p>這口氣,只要全體沒回家,就不能松啊。</p> 看了下隊友情況,其傷勢應該沒有傳說的那么嚴重,否則會很麻煩。但也只能送她下去了,怕不及時治療引起發(fā)炎。我們?nèi)藥е樚萏锵鲁坊卮澹@是從下方看城墻,沒有任何變形。 安頓好受傷隊友,我、山水和初夏的雨抄捷徑奮力拔回長城。因為是捷徑,丟了一段城墻。 但并沒有落下什么風景,比如這城墻和敵樓。 第四號敵臺,殘??葱螤?,也曾經(jīng)是個彪形大漢啊。 過了第四臺后,磚墻變?yōu)槎蠕伌u石墻,依然非常精美。 第五號敵臺,雖毀,但墻脊依然筆直未有任何變形。 繼續(xù)前行,第六號敵臺。山水兄看著樓門若有所思。此樓西墻僅有一門,未見窗口遺跡。 從門口入內(nèi)看看,尚存一拱。 第七臺,有一面完全不設箭窗,若從這一面看,還以為是實心樓。 內(nèi)部坍塌嚴重,但還存有券室,這是券門從內(nèi)往外看。 繼續(xù)走,路旁,一看就是前方隊友的杰作。 墻上長滿棘子,我們由墻邊的山路繞行。結(jié)果繞過了最高點。上面還有一敵樓,第八號敵臺。此樓已毀得東倒西歪。為了爭取時間,我提議不上去了。 穿越叢林繼續(xù)前進,遠方山頭上就是著名的七十二券樓了??梢钥吹胶枚嚓犛训纳碛啊? 第九號敵臺。七十二券樓的標志之一:單腿券門。上面的拱面石看著好像要砸下來,其實很穩(wěn)定。 <p>既然叫七十二券樓,樓內(nèi)當然是各種券券券了……這種壁龕功能也無一定定式,放什么都行。</p><p>有較真的驢友真的數(shù)過,摘錄如下,我是沒那個耐心了:</p><p><font color="#39b54a">券數(shù)總計=13箭窗和2個門(15券)+每個箭窗和門外套著磚券(15券)+四面箭窗下現(xiàn)存觀察孔至少(6券)+樓內(nèi)四周回廊頂拱券(4券)+小廳頂券洞(1券)+小廳四方向拱門(4券)+小廳磚柱儲物洞(6券)+四面圍墻內(nèi)儲物洞至少(7券)+登道(1券)+樓頂箭墻殘存觀察孔(13券)=72券</font><br></p> 后退一段距離再拍,箭窗下還有券孔用來射擊。 樓內(nèi)整體結(jié)構(gòu)是回字型,這是中間券室的拱頂。 <p>另一面完整的石門。</p><p><br></p><p> <font color="#39b54a">在青山關南側(cè)山頂?shù)拈L城上,筑有一座奇特的敵樓——七十二券樓。此樓跨城墻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下部為基座,用大條石砌成,高與城墻相同。中層是空心部分,為小回廊結(jié)構(gòu),南墻和北墻各有一個石券門,位于兩個箭窗西側(cè)。東墻有四個箭窗,西槍有兩個箭窗,每個箭下面有一個了望孔。樓內(nèi)比較寬敞,用以供士兵居住、儲存糧食和佛朗機、彈藥、弓矢之類武器。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墻上,有很多拱式“壁櫥”,以供戍守士兵放置物品之用。中層也是士兵用來作戰(zhàn)之所。<br> 沿樓內(nèi)西側(cè)僅供一人通行的磚砌樓梯可上樓頂。樓頂中央建有樓櫓,樓櫓上面建有房頂建筑,四周環(huán)以垛口,供士兵放哨、嘹望敵情、遮風避雨之用。樓櫓現(xiàn)已毀壞。<br> 此樓的窗、門、梯、嘹望孔、樓內(nèi)結(jié)構(gòu)墻及“壁櫥”、樓頂上哨房等券,總共為72個券拱,故此得名。此樓有磚券和石券,巧妙結(jié)合,造型美觀,渾然一體,別具一格。目前,在長城沿線上還沒有發(fā)現(xiàn)和此樓造型相同的敵樓,堪稱獨一無二。此樓為明代薊鎮(zhèn)總兵官戚繼光創(chuàng)建。<br> 七十二券樓除了奇特的造型外,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傳言如果在驚蟄這天起早趕到樓內(nèi),當?shù)谝豢|陽光從箭窗射進來時,在樓內(nèi)頂上會隱約出現(xiàn)字符,據(jù)說這些字符能夠預示出當年的雨水走勢,因此當?shù)厝擞址Q之為“水神樓”。</font>(網(wǎng)摘)<br></p> 沿長城邊比較好走的大道——國際長城步道。不過因為走的人不多,也逐漸荒蕪中。 第十號敵臺,同樣在一個小山包上,內(nèi)側(cè)的地勢比較平緩寬敞,鋪滿厚厚的落葉。 沿線的敵樓都比較高大威猛,動不動就是3*4規(guī)制。但基座條石層數(shù)卻是不多,比如這個,只有兩層??词|(zhì),不是本地產(chǎn)品,本地產(chǎn)的石塊發(fā)青發(fā)綠,金屬含量高,無法打成條石。敵樓和墻體都用磚較多,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大嶺寨磚窖。 完整的券門,八構(gòu)件,精密嚴謹,簡捷實用,至今沒有錯位。 內(nèi)部券窗一景。 此時十二點半都過了,我們在山坡上休息吃飯。這是初夏的雨把垃圾收集到一起。這邊長城環(huán)境很干凈,看路標,驢友基本上來自唐山、天津和北京,未見來自秦皇島的路標。 休息后繼續(xù)走,到達第十一號敵臺。還是少基石多磚的大敵樓,樓門位置比較高。 內(nèi)部景象,寬敞。 上頂。這是全線唯一一座還有樓櫓遺址的敵樓。只剩殘壁,樓頂蕩然無存。我圍著它研究了一下,感覺不像是硬山拱頂?或者只是因為毀壞太厲害看不出一點拱頂痕跡了。 墻面用磚砌出的望孔。 自從我去了司馬臺單邊墻之后,媳婦就有點不太正常。這不,和墻垛子過不去干嘛?——長城驢,隨時隨地要記得愛護長城,不要往墻垛子上站。 第十二號敵臺,顯得矮胖墩實。 樓內(nèi)格局也是回字,但在拐角處有券墻隔斷。樓內(nèi)同樣有很多券洞。有較真的驢友同樣數(shù)過一遍,卻超過了七十二券不止。 其實此樓同樣高大,顯得矮胖是因為它騎墻倚山的原因。 荒草萋萋中繼續(xù)前行,前方已望見青山關那邊的山,向西望,還可望見女兒山。 第十三號敵臺,殘。 外墻磚墻矗立到底,幾乎看不到基石。 同樣是二等邊墻,只是墻面鋪磚已毀。 路上滿是長城磚,應該是垛墻和鋪磚留下的。 回望走過的第十三臺,在這個角度才能看清敵樓的形狀,好大一座四眼敵樓。 第十四臺,殘。 我們從墻上下去行走,回拍一張第十四臺??葱螤?,也是一座四眼敵樓。 干壘墻,未用石漿勾縫。上面鋪以墻磚。我們下來的地方有上兵臺階。 第十五臺,又一保存基本完好的敵樓。3*3規(guī)制,最醒目的就是箭窗下面的使用了窗墊石,顯得非常結(jié)實。 樓內(nèi)沒有上頂臺階,只有天窗,上不去。其實這不是天窗,原來上面還有樓櫓罩住,使用木梯上樓。 窗墊石。中間那個孔,是固定佛朗機或者其它武器用么? 又一個單足券門。兩邊的門栓孔顯得極其粗壯,這么粗的門杠,恐怕敵人使出吃奶的勁兒也難沖進來。 墻邊的步道,不用鉆棵子了,甚至可以跑步。一路經(jīng)過一粉碎的敵樓和第十六號殘樓,因為被棘子埋得厲害就沒有過去看。 到達一處山埡口。旁邊有一大樓。第十七號樓。 叢林中的敵樓,如果夏天來,會被完全遮擋住吧? 內(nèi)部景象,同樣是開了天窗。 第十八樓,迎接我們的是箭窗上方一巨大的墻裂縫,很醒目。兩邊城墻都是雙面垛墻,樓兩側(cè)各有一上兵口。顯然此處是一軍事樞紐。 厚實的外側(cè)垛墻如戰(zhàn)斗堡壘。但明顯樓與墻的磚不一樣。且格式,原來應該是三箭窗,而不是中間開了一門。 上兵券門,依然可看到拱券殘跡。 進到樓里發(fā)現(xiàn)被城墻堵死的箭窗。說明樓與墻不是同一時期修的,先有樓,后有墻,墻的修建時間,或許在戚繼光以后了。 后退拍被封死的箭窗全景,此樓是3*4規(guī)制。 北望青山關方向。 另一側(cè)的上兵券門。 離開這座高大威猛的敵臺繼續(xù)前進。 <p>彎彎曲曲的城墻一路包磚,可能因為這段山勢有點平緩吧?明軍加重了防守。查史實,榆木嶺關戰(zhàn)事不多,但青山關真是發(fā)生的很多戰(zhàn)事,無論突破還是出擊。</p><p><br></p><p><font color="#39b54a">(萬歷三年5)正月二十三日,蒙古朵顏部酋長長昂、董狐貍共同逼迫長禿(董狐貍之弟)內(nèi)犯,進攻董家口關。戚繼光命軍隊從榆木嶺和董家口出關南北夾擊,打退敵兵后,又出塞追擊150里,至聶門處(今寬城縣東)活捉長禿,并斬殺2名敵兵,余者倉皇逃命。三月初一日,長昂和董狐貍率領部眾240余人來到喜峰口請罪,請求釋放長禿。初三日,戚繼光與副總兵史宸等在喜峰口接受他們歸順。董狐貍等見戚繼光相繼羅拜,呈上認罪的蒙語表文,送還以前被扣的明軍偵察人員“尖哨”7名,綁獻擾邊生事的人員3名,并獻馬7匹,以贖前罪。戚繼光見他們已經(jīng)表示認罪,經(jīng)請示上級遂接受了他們的請求,放還長禿。初四日,讓他們?nèi)腙P,分別進行撫賞。長昂、董狐貍等深感愧疚,對天盟誓:子子孫孫永遠內(nèi)附,世世代代不再進功犯。這次朵顏部的首領們算是徹底被懾服了。</font></p><p><br></p><p>這條是和榆木嶺有關的。</p> 原汁原味的長城,可稱最美長城了。 射孔,兩邊垛墻上都有。這是可雙面作戰(zhàn)的堡壘。 美麗小魚在一上兵券門口。券門后的敵樓原本也是高大威猛的,可惜現(xiàn)已全毀。雖然不排碎樓,但估且也排個號吧,第十九樓。 簡捷大方的射孔蓋磚。注意它的找平方式,墊了塊薄磚。 另一種圖案的,同樣墊薄磚找平。 叢林之后,隱隱約約出現(xiàn)另一漂亮敵樓的影子。第二十樓。 城墻直接接在其南墻東箭窗處,樓門較高懸空,不易上去。 繞到西面,又有一樓門,加三箭窗,3*4規(guī)制。一時不知怎么進樓,問了北面拍照的隊友,說沒有門可進。 還是得從南面想辦法爬進,這是天窗,原用木梯或軟梯上去。 過道拱券完全沒有變形,粘合灰漿硬度堅如磬石,質(zhì)量那是杠杠的。 樓內(nèi)遠望,與前方高點處的監(jiān)獄樓之間,是清一色的雙面垛墻一等長城,包磚鋪地。朝外的垛墻下部還有站臺,利于士兵站在上面射擊。 樓西北角的上兵券門,一個打卡點。剛才大家在此拍拍拍了半天。確實是一個獨特的景點。 北墻,三箭窗。 路上隨手拍個射孔,這向下的城墻有倒掛之形,很陡,不過并非板廠峪那樣的巨大臺階,傾斜的垛墻處建有站臺。 山凹處的巨大戰(zhàn)臺,第二十一號臺,墻臺。上面尚存部分鋪房。墻臺(戰(zhàn)臺)還留有鋪房遺址的,非常稀少,大多頂都平了。 墻臺內(nèi)的碑座,可惜碑已不存。應該有記錄這段精美的城墻,或者就是這戰(zhàn)臺的鼎建碑。 城墻又開始向上爬升,這是上兵口。 回望一眼二十號敵樓。 前方的隊友興致勃勃的圍住一十分古怪的樓子,第二十二號樓。各種留影。沒錯,它就是著名的監(jiān)獄樓。我走過這么久長城,這樣的樓也是頭一回見,比如朝南這面,與其說是有窗,不如說是氣孔,伸手還得加上手杖才能穿透,因為墻壁厚達一米。我在秦皇島看過幾個實心敵樓,就是那種有門有過道但沒有窗的。這種又完全不同,厚墻之內(nèi)還是有三十平米的空間。 轉(zhuǎn)過來又看西面,說是券門吧,又太小,說是券窗吧,又不是那個味兒。 <p>北面情景。除了同樣有一個小小的氣孔外,旁邊還有一個箭窗遺跡,也是非常之小,這樓子到底干啥用的?為何建得這么古怪?和氣勢磅礴的二十號敵樓及二十一號戰(zhàn)臺扼住兩邊的山頭和埡口。</p><p><br></p><p> <br><font color="#39b54a"> 從青山關關城向東南望去,在東南山半腰之處有一座特殊的敵樓,叫監(jiān)獄樓。顧名思義,監(jiān)獄樓是古代囚禁戰(zhàn)俘的堡壘。此樓僅有一石門,在樓上方留有幾眼通氣孔。樓內(nèi)約30平方米,可以并排站立40人。故時,若在戰(zhàn)斗中將敵人拿獲,就順石門推入,然后用重石堵嚴。因通氣孔距地面1丈八尺,四壁光滑,無法攀附,敵人一旦被俘,投入此中,斷絕難逃。據(jù)傳戰(zhàn)俘被擒之后,推入此樓中,不供水米,幾日之后便饑渴而死,故凡囚于此中戰(zhàn)俘都絕望至極,號哭不止,其悲慘之景,可想而知。據(jù)當?shù)匕傩諅餮?,月黑風高之夜,隱約可聞監(jiān)獄樓中有鬼哭狼嚎之音,甚是嚇人。</font><br></p><p><br></p><p>以上文字摘自網(wǎng)絡,民間傳說姑且一聽。據(jù)我觀察,這樓還真的是原裝貨,氣孔什么的,都是原樣如此。并沒有二次三次維修把墻加厚加寬的痕跡。那么建這樣一個樓,用途是什么?恐怕還是火藥庫。墻壁加厚和氣孔都是出于安全和防潮考慮。附近敵樓戰(zhàn)臺還有城墻都威猛雄壯如堡壘,臺兵較多,彈藥必須供給充足,雖離青山關近,但山勢太陡,運輸不及,不如早早備用。</p><p>關沒關過俘虜?我覺得也有可能,抓了一兩個探子先丟進去,待兵爺有空時再押下山去領賞,確實是個好地兒。這么恐怖的樓,把俘虜嚇得鬼哭狼嚎,未必是編的故事。</p> 繼續(xù)往前走,還都是一等磚墻,雙邊垛墻??梢娒鬈姷闹匾暢潭?。 走過完美城墻,又來一大樓,第二十三樓。這個就中規(guī)中矩了。 路上的完毀敵樓,不編號了。 望見青山關。前方那個如帽子的山峰就是唐山最高峰——八面峰,海拔842米,離它不遠旁邊小小的一點,為青山關月亮樓。這是下周的路線了,此時已經(jīng)過了三點。原計劃三點下撤到青山關是不可能了。 第二十四樓,從這面看殘了一半。 海華與雨霽虹發(fā)現(xiàn)一奇怪問題,有兩塊石質(zhì)磚砌在磚墻里(見上面垛墻下部)。此處為房頂,已塌毀。上面的墻是垛墻,難道是用來加固垛口么?——只能繼續(xù)邊走邊研究了。 城墻蜿蜒向青山關而下,再接上青山關北山長城,第二十五樓,第二十六樓……然后看不到下降的城墻。我做攻略時知道那段到關口的城墻不怎么好下。在岔路口看到路標時,突然想起這條山路是可以直接下山的,不知咋的膝蓋就那么一軟,一軟……我跑了。丟了三個樓子。 回拍一張二十四樓。這是我考察過的最后一樓。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有三個樓我沒有到達。加上塌成土堆我沒有編號的敵樓,榆木嶺到青山關,應該有多達三十以上個敵樓(墻臺)。 <p>下山的路上拍張青山關堡全景,我這兒并不是最佳角度,最佳角度在南山,我給錯過了。<br><br></p><p> <font color="#39b54a">青山關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把守的道路外達塞北草原,內(nèi)地直抵薊州鎮(zhèn)府三屯營,地理位置重要,歷來為兵家軍事重地。關城兩側(cè)高山對拱,峰巒疊障,萬里長城從南騰空而來,由此蜿蜒西去,更顯得青山關地形險要,氣勢雄偉,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br></font></p><p><font color="#39b54a">這座古堡建成于明萬歷二年十月(1574年),長一百六十六丈九尺,城墻高一丈五尺,由著名的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主持修建,有南北主門,東開登城門,是明長城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堡。從長城上俯視此城,南北略扁、東西突起呈橢圓狀,宛若元寶。要是站在月亮城往下看,青山關南部低垂,北端上翹,極像個鳳頭,東西對稱伸展的山梁宛如雙翼,蜿蜒起伏的長城恰脊背,經(jīng)堪輿家查看,建城時,在南北山頭各造一個墩臺以鎮(zhèn)鳳頭,兩側(cè)山梁各挑深溝壓住鳳翅,在長城腳下的山溝修建一座七層寶塔壓住鳳身,才把此處的風水破解了。</font><br></p><p><br></p><p>青山關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很多戰(zhàn)斗,戚繼光上任薊鎮(zhèn)總兵以來的第一場戰(zhàn)斗,就發(fā)生在青山關。</p><p><br></p><p><font color="#39b54a">隆慶二年(1568)冬十二月,蒙古朵顏部酋長董狐貍和他的侄子長昂在會州(今河北省平泉西南)聚集部眾,謀犯鐵門關董家口榆木嶺、青山口、擦崖子等關。戚繼光于隆慶二年五月被任命為“總理薊昌保練兵事務”之職后,就有了保護薊鎮(zhèn)民眾的責任。戚繼光得到消息后,即率兵趕到青山關,用弓箭和槍炮火箭打退了敵兵的進攻,然后率騎兵出關追擊敵兵。董狐貍險些被捉,倉皇逃命。這是戚繼光調(diào)任北方以來第一次御敵,即大獲全勝,大大鼓舞了北方官兵的士氣。(據(jù)《戚少保年譜耆編》《戚繼光傳》)</font><br></p><p><br></p><p>崇禎年間,清軍多次從青山關進犯關內(nèi)。如:</p><p><br></p><p><font color="#39b54a">崇禎十一年(1638)九月,清兵毀墻侵入青山關,越過遷安縣,逼近豐潤縣。遼東鎮(zhèn)副總兵丁志祥、竇俊趕來救援。清兵向南方而去,攻城掠地,對明朝打擊很大。(據(jù)《遷安縣志》)<br>崇禎十二年(1639)春二月十日,清兵犯青山關。薊鎮(zhèn)總兵陳國威率兵從喜峰口出關抗擊清兵,將敵擊退。(據(jù)《遷安縣志》)<br>崇禎十二年(1639)三月五日,清兵從南方北撤已到豐潤。副總兵楊德政、虎大威、何其明等人率兵將敵兵擊退。京營各鎮(zhèn)將士在太平寨之北與敵激戰(zhàn)。八日,清兵逼到冷口,因見冷口戒備森嚴,遂從青山關退出。(據(jù)《遷安縣志》)</font><br></p><p><font color="#39b54a"><br></font></p><p><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33333">其它不必多寫,下周再見</font><font color="#39b54a">。</font></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