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歷史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歷史中。下關(guān)濱江風(fēng)光帶,一段南京過去的“風(fēng)光”。下關(guān)濱江段,指的是從南京長江大橋下的大橋公園到中山碼頭、由東到西約3.2公里的長江南岸。東與幕燕濱江段相鄰,北與浦口濱江段隔江相對。</p> 1世界橋梁史上的一段輝煌 <h3>南京長江大橋曾是南京地標(biāo)、共和國的輝煌、中國著名景點,從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元首政要、600多個外交使團和無數(shù)中外游客。</h3> <h3>南京長江大橋,位于下關(guān)與浦口之間,1969年元旦全線貫通,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shè)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乃至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經(jīng)濟建設(shè)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shè)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極大的經(jīng)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當(dāng)年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h3> <p>↑南橋頭堡雕塑</p> <p>↑經(jīng)過兩年多封閉維修,2019年元旦南京長江大橋恢復(fù)通車。通車前幾天允許步行游覽,于是又重現(xiàn)了1968年大橋落成時人山人海的場景。</p> <h3>↑江堤老照片畫壁</h3> <p>↑南橋頭堡下,江水下落后的江邊</p> <p>↑從上至下:引橋、回龍橋、河邊木欄小道、人行道鐵護欄。</p> 2火車的記憶 <h3>↑下關(guān)火車主題園↓↓。曾幾何時,動車、高鐵逐漸取代了人們鐵路出行的綠皮火車,主宰百年鐵軌的一代火車成了各個主題園區(qū)的陳列。日新月異的都市今天,對綠皮火車的記憶和情感,隨著幾代人的老去而慢慢消散,將來只會停留在年輕人的好奇中。</h3> <h3>↑鐵路輪渡棧橋舊址↓↓</h3> <h3>南京鐵路輪渡是中國最早的火車輪渡,也是亞洲第一條鐵路輪渡。由于當(dāng)時長江天塹阻斷南北交通咽喉,鐵路輪渡變得格外迫切和重要。1933年10月火車輪渡落成,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自到場,全國游泳名將楊秀瓊為輪渡通航剪彩。從此大江南北的津浦線和京滬線(南京至上海)相貫通,中國鐵路網(wǎng)連為一體。</h3><h3></h3> <h3>↑江堤老照片畫壁</h3> <h3>南京鐵路輪渡由英國多門浪公司建造,所用枕木、鋼軌、鋼梁等材料也全部由英國進口。</h3> <h3>隨著南京長江大橋及新的樞紐配套工程相繼建成,1973年5月,南京鐵路輪渡封閉停航。</h3> 3消失在現(xiàn)代公路下的惠民河 <h3>惠民河老江口水閘,紀念性質(zhì)的舊址?;菝窈樱L3公里,原名惠通河,明初將惠通河與秦淮河、護城河連通,成為入江水道,1914年改名惠民河,1998年填河鋪路,不復(fù)存在。南京是鄭和七下西洋的決策地和啟航地,大型寶船及大部分海船都在龍江造船廠建造,造好后從惠民河經(jīng)龍江關(guān)進入長江。龍江關(guān)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海關(guān),查驗往來船貨,抽厘納稅,也是“下關(guān)”之名的由來。</h3> <h3>↑江堤銅雕“惠民河”?;菝窈釉?jīng)是長江上各種民船匯聚的避風(fēng)良港,被人稱為“小江”?;菝窈由显兴淖鶚蛄海褐猩綐?、惠民橋、鐵路橋、龍關(guān)橋,除了鐵路橋?qū)賹S靡酝?,其他橋梁都是市民的觀景臺。惠民橋下還曾有著名的鮮魚巷水產(chǎn)農(nóng)貿(mào)市場,每天都是人頭攢動,人聲鼎沸。</h3> 4民國海軍醫(yī)院舊址 <h3>當(dāng)年的民國海軍醫(yī)院,臨近長江、碼頭、軍艦,地理位置極佳,大批的傷兵曾在這里得到救治?,F(xiàn)存的舊址為江邊路46號、48號兩處建筑群。</h3> <h3>↑江邊路48號,是外科及外科病房舊址。因為一直被某售樓處占用,受到不少網(wǎng)上詬病。</h3> <h3>↑江邊路46號↓原住院部舊址,朝北的是急診科與搶救室,朝南的是內(nèi)科及內(nèi)科病房。常常能見到婚拍的身影。</h3> 5大馬路的“外灘”夢 <h3>↑江堤老照片畫壁。大馬路,清朝兩江總督張之洞1895年下令修筑,北起長江邊,南接商埠街,長616米,成為通往南京城內(nèi)的主要干道,車輛往來如織。大馬路曾是南京市最繁華的商區(qū)之一,中國近代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的開埠通商活動都發(fā)生在這里,所以南京有“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的說法。大馬路目前還保存了幾座民國時代的精美建筑,不過都有其他單位占據(jù)。</h3> <h3>↑民國江蘇郵政管理局(舊址)。</h3> <p>↑鑿去了中間的徽記,令人想不出原來的模樣</p> <p>↑“慶華鞋帽洋貨〇莊”,昔日繁華已是過眼云煙,在遠近的現(xiàn)代高樓大廈的夾擊中搖搖欲墜。</p> <h3>↑民國中國銀行(舊址)↓</h3> <h3>↑民國航運候船廳(舊址)↓,現(xiàn)在成為“南京下關(guān)歷史陳列館”和“南京濱江商務(wù)區(qū)規(guī)劃展覽館”。昔日的人聲鼎沸,已化為沉靜史料。</h3> <p>↑“鄭和下西洋”塑像</p> 6江灘遺韻 <h3>下關(guān)長江邊曾是鱗次櫛比的各種作業(yè)碼頭,人們只能站在高高的堤壩上,隔著半人多高厚厚的水泥護墻,遠眺對岸、日落、滔滔江流和繁忙船只,到了夏天的夜晚,往往坐滿了納涼觀景的情侶?,F(xiàn)在堤壩已經(jīng)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底層門面房,二層觀光道”的數(shù)公里建筑。</h3> <h3>↑攬江臺,是由六號碼頭及躉船改建而成。穿過鋼鐵棧道,穩(wěn)穩(wěn)的躉船猶如江心小島,四周臨水,一覽無遺,江風(fēng)徐來,心曠神怡。</h3> <h3>↑江豚觀賞地的標(biāo)志</h3> <h3>↑彩虹港灣。歲月匆匆,人生不同,別人的從容,不必都去懂。</h3> <h3>↑長江一釣客</h3> <h3>↑民國時期的灘頭防御工事</h3> <p>↑銅質(zhì)浮雕“下關(guān)記憶”,長29米,高3.5米,2014年制作,記錄南京下關(guān)厚重的歷史文化。隨著經(jīng)濟騰飛、潮流變換,大馬路的前后面臨著拆遷,鄭和下西洋時的啟航處惠民河1998年已經(jīng)被整體填埋,南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梁、民國時期建成的中山橋1999年被拆毀,下關(guān)2013年時也被撤銷建制、合并為鼓樓區(qū)的一部分,一切的一切似乎只能存在記憶中了。</p> <h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中山碼頭是南京大屠殺遺址之一,當(dāng)時避居國際安全區(qū)的一萬多青壯難民慘遭殺害。1937年12月16日傍晚,日軍從原華僑招待所的難民中,搜捕所謂有“當(dāng)兵”嫌疑者五千余人,用機槍集體射殺后棄尸江中;12月18日,日軍又從大方巷的難民中,搜捕青年四千余名押解于此用機槍射殺;在此先后,日軍還在附近的南通路北麥地和九甲圩江邊,槍殺難民八百余人。</h3> <h3>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h3><h3>數(shù)長河落日,人間春秋。</h3> 7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 <h3>民國首都電廠,位于江邊路1號,前身是清末中國第一家官辦公用電氣事業(yè)-金陵電燈官廠,1920年成為下關(guān)發(fā)電所,民國時期有“全國模范電廠”、“首都的眼睛”之譽。共和國時期成為江蘇省裝機容量最大、華東電網(wǎng)的主力骨干發(fā)電廠,曾經(jīng)承擔(dān)了江蘇省三分之一的發(fā)電任務(wù)。</h3> <p>↑黑黑的輸送帶,誰能數(shù)得清輸送過多少黑黑的煤</p> <p>↑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故事并不受時間和地點影響;叛逆,熾烈,悲情,浪漫,世所不容,卻又被后人記憶;人世無常,但是離別常有;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也可能是身邊人。</p> 8奉安大典的南京起點 <h3>1928年,為保障奉安大典中運送孫中山先生靈柩的軍艦???,國民政府專門修建了下關(guān)江邊碼頭,并定名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奉安大典后更名為“中山碼頭”以作紀念?,F(xiàn)在仍然作為一座渡輪碼頭,常年開行駛往對岸浦口碼頭的“寧浦線”輪渡,可以刷用南京公交卡。</h3> <h3>作為民國時期、共和國初期的渡江唯一通道,中山碼頭輪渡運輸日益繁忙,高峰期每天約150班次。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中山碼頭客流量迅速下降。2004年南京北站(即浦口火車站)停運后,輪渡過江的客流進一步減少。</h3> <h3>↑江堤老照片畫壁。奉安大典,是由國民政府前后歷時四年為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舉行的國葬,備極隆重。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南京中山陵于1926年動工,1929年春建成。1929年6月1日為奉安日,舉行奉安大典完畢。</h3> <h3>↑江堤老照片畫壁。1949年4月23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集結(jié)掩護下,渡江部隊從中山碼頭一帶渡過長江登陸,由挹江門攻入南京城。</h3> <h3>↑渡江勝利紀念碑,位于中山北路與熱河南路交叉路口,建于1979年,背面鐫刻毛澤東手跡《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渡江戰(zhàn)役是繼三大戰(zhàn)役后,人民解放軍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行動,此役共殲國民黨軍43萬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和蘇、浙、贛、皖、閩、鄂廣大地區(qū),為進軍華南、西南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全國的解放。</h3> <h3>↑碑座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渡江勝利紀念碑”。紀念碑北側(cè)100米原有一座著名的中山橋,建于1929年奉安大典,是南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梁,成為連接中山碼頭和市區(qū)的交通要道,并以孫中山之名命名其為“中山橋”,1999年被炸毀,現(xiàn)存地名。</h3> 9繡球山與明初往事 <h3>↑繡球公園南大門。公園始建于1952年,因園內(nèi)有繡球山而得名。繡球山是獅子山的余脈,兩山形成“獅子盤繡球”之地勢。</h3> <h3>繡球公園是萬民娛樂的地方,除了下棋打牌,練武、釣魚、彈唱、遛鳥、歌舞、書畫、游艇等也是人數(shù)眾多,所以專門前來攝影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h3> <h3>↑明代墓葬神道石刻。</h3> <h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挹江門叢葬地紀念碑。碑文是:“挹江門附近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我遇難同胞尸骨叢葬地之一。從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南京崇善堂、紅卍字會等慈善團體先后六批,共收死難者遺骸五千一百多具,埋葬于挹江門東城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園石榴園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勵后人,牢記歷史,振興中華?!?lt;/h3> <p>↑繡球山,宋元之前是長江江灘中礁石,朱元璋1374年把盧龍山改名為獅子山的同時,也賜名了繡球山。</p> <p>↑馬娘娘像,位于繡球山上。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秀英(1332-1382年),滁陽王郭子興的養(yǎng)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結(jié)發(fā)妻子。與朱元璋一起平天下創(chuàng)帝業(yè),成了皇后仍能勤儉持家,愛民如子。民間有著馬娘娘的許多正面?zhèn)髡f?!睹魇贰方o予的評價是“仁慈有智鑒,好書史。勤于內(nèi)治,暇則講求古訓(xùn)。母儀天下,慈德昭彰”。</p> <p>↑馬娘娘的生平故事浮雕。</p> <h3>↑望夫亭,位于繡球山頂平臺,據(jù)傳是馬娘娘等待夫君朱元璋征戰(zhàn)歸來的地方。時代進步,如今的女將們早已經(jīng)不用去沙場廝殺了,只需要一塊蔭涼地,在牌場中大聲呼呵就可以痛快人生了。</h3> <h3>↑馬娘娘腳印石。繡球山頂石崖上有一個鞋形凹槽,終年積水,很是奇特,民間于是留下了馬娘娘腳印的許多故事傳說。上方為近代銅制的繡花鞋。</h3> <h3>↑明誓石。1373年,大明奸臣胡惟庸篡奪相位,徐達等開國元勛都死于他的讒言之下。1378年馬娘娘因其迫害忠良而憂憤成疾,一日來到繡球山,揮劍劈石,以表明誓殺奸賊。恰巧此時一聲驚雷,山石裂開,于是就有了這塊“明誓石”。第二年,在馬娘娘的協(xié)力下,胡惟庸陰謀敗露,但是朱元璋矯枉過正,殺了胡惟庸及其黨羽數(shù)萬人,成了明史上有名的“胡案”。</h3> <h3>↑龍回頭。側(cè)看猶如巨大龍頭。明朝胡惟庸奸黨倒行逆施,朱元璋聽信讒言,善惡不辨,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胡黨鏟除后,官員百姓奔走相告,都說是“龍回頭”了,于是蜂擁來此焚香膜拜,祈求此后政治清明,國泰民安。</h3> <h3>↑天下第一軍灶。1360年陳友諒在采石稱帝后,親率百萬大軍圍攻應(yīng)天(南京),企圖一舉消滅朱元璋。應(yīng)天城內(nèi)上下一片驚慌,馬娘娘全力主戰(zhàn),并帶領(lǐng)一群婦女在繡球山上,開鑿了這個天下無雙的石灶,為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們埋鍋做飯,終于使得士氣大盛,奮勇爭先,最終擊敗陳友諒,為明朝開國立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h3> <h3>↑東湖水榭。戲曲票友的區(qū)域</h3> <h3>↑晚晴廊。這是太極推手和練武健身的區(qū)域↓</h3> <h3>↑西大門的園中相鄰著四座小橋,橋邊樹下是釣友們鐘愛的地方</h3> <h3>缺了一條腿,少了半邊臉,依然威武的鎮(zhèn)橋石獅。</h3> 10挹江門的風(fēng)雨硝煙 <h3>挹江門,原來是一段明城墻,1921年將城墻鑿開建為單孔城門,成為中山碼頭和下關(guān)火車站入城的交通要道,1928年改名為挹江門,為準備奉安大典,改為三孔多跨連拱的復(fù)式券門,是南京城第一個三孔券門,由戴季陶題寫“挹江門”匾額。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zhàn)役中,從挹江門進入南京市主城區(qū)。</h3> <h3>↑城墻根的機槍口</h3> <h3>↑挹江門城樓,1984年成為由鄧小平題詞的渡江勝利紀念館,2009年紀念館遷出。</h3> <h3>↑挹江門城樓旁有城墻步道,可以通往儀鳳門和閱江樓景區(qū),也可以向北俯視繡球公園。</h3> 11中國近代海軍人才的搖籃 <h3>小時候讀書時,對魯迅《朝花夕拾》中提到的江南水師學(xué)堂有點印象。魯迅和周作人都曾在江南水師學(xué)堂就讀過,魯迅學(xué)的是1898-1902年的管輪班,不過那時的江南水師學(xué)堂已開始腐敗和沒落了。</h3> <h3>江南水師學(xué)堂,又稱為南洋水師學(xué)堂、江寧水師學(xué)堂,始建于1890年,是清政府在洋務(wù)運動中開辦的軍事學(xué)校,作為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中國海軍人才的搖籃。民國成立后,改為海軍軍官學(xué)校,1925年時停辦,1929年成為海軍部署地。1949年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qū)海軍學(xué)校,1970年改為某研究所署地至今。</h3> <h3>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帶走了許多的人和事,不管你是否選擇忘和記。突然的一個不經(jīng)意間,你會發(fā)現(xiàn),過去曾經(jīng)打動過你的點滴,原來還在心里的某個角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