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為國內(nèi)最知名的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館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蟬聯(lián)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排名冠軍。 可以這樣講, 無論以收藏的廣博性、系統(tǒng)性、藏品珍罕度,還是陳列水平、研究深度,上博青銅器館都堪稱國內(nèi)最佳。</h3> <h3>近日又一次光顧了上博館,這里收藏了來自陜西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雄渾端莊的青銅沉淀著文明的厚重,是我們前往上博館最喜歡欣賞的展館之一。</h3> <h3>作為從小就生活在本市的市民來說,上博的青銅器已看了無數(shù)次,然而大多都是走馬看花一晃而過。這次特意借了講解語音設備,以了解館內(nèi)重點青銅器當初發(fā)掘、考證的知識。</h3> <h3>這件器物叫做“父乙觥”,是一件制作精良,紋飾華麗的酒器。上觥蓋前端是昂然而出的獸首,牴角、雙耳凌空翹起,兩目圓睜,神態(tài)肅穆。蓋后端作牛角形獸面紋,雙耳翹出于器表。蓋的中脊浮雕一條小龍,長體卷尾,兩側是鳳紋,鳳的前方各有一條小蛇。觥體周身飾鳳紋,主鳳特大,長冠飄逸,昂首佇立,鳳爪置于圈足。其余諸鳳長尾逶迤,各擇空間而居,因所處部位不同而各具形態(tài)。這是一件形神兼?zhèn)涞那嚆~藝術珍品。</h3> <h3>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時期所鑄的青銅重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陜西省扶風縣出土。大克鼎銘文記載了周天子對貴族“克”的冊命辭,字體圓潤古拙,又不失勁健,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h3> <h3>大克鼎的銘文</h3> <h3>晉侯穌鐘是西周時期重要樂器,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第七代晉侯穌的墓中,鐘上銘文為利器刻鑿而成,刀痕明顯,為海內(nèi)孤品,而且無從得知古人是用什么刻上去的。</h3> <h3>〈左面的那個〉倗(péng)生簋(guǐ),又稱格伯簋,據(jù)《攈(jùn)古錄金文》中“青州所出”,是一件中原器物。據(jù)傳,倗生簋共出土了四件,造型紋飾完全相同.但僅留傳了三件,分別收藏在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除了上海博物館這件保存完好外,其他兩件均遺失了器蓋。<br></h3> <h3>走出青銅館,出口處放了一套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銅鼓。</h3> <h3>順便看了一下錢幣館,這是清代制作硬幣的機器。</h3> <h3>杜維善(杜月笙兒子)夫婦捐獻的錢幣還是蠻養(yǎng)眼的??</h3> <h3>望著漸行漸遠的上博館,館址的造型逐步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這不就是大克鼎嘛!鎮(zhèn)館之寶大克鼎如果忘看,那上博就白去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