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已成為中國民歌的經(jīng)典之作,60年代唱響大江南北。也是我耳熟能詳最喜歡的傳唱,它那悠長的韻律,悅耳的曲調(diào)至今還在我腦海中象一股清流緩緩流淌。</h3><h3> 山西離家鄉(xiāng)很近,但去的不多,對山西的悠久歷史、文化遺產(chǎn)、江山之氣概了解甚少。在多年前雖去過“五臺山”、“平遙”、“懸空寺”、“云崗石窟”,也只是走馬觀花。這次隨張家口東方旅行社赴山西五日游,重點游覽了“綿山風(fēng)景區(qū)”、“王家大院”、“洪洞大槐樹”、“壺口瀑布”和運城古跡等知名景觀,深深感到山西“歷史悠久,文化遺產(chǎn)眾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更是華廈民族的搖籃”。當(dāng)你漫步其中必有一種山西"山河錦繡,風(fēng)景誘人”的感覺!“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的景致將永遠留在你的記憶里。</h3> <h3><font color="#ed2308"> 一、綿 山 游 覽 區(q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綿山(又名介山)位于山西省晉中市介休綿山鎮(zhèn),國家AAAAA景區(qū),中國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的發(fā)源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國公子重爾逃亡十余年,曾在饑餓時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充饑。晉文公還國為君后,介子推攜母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並將清明節(jié)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為“寒食節(jié)”,以示懷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dāng)規(guī)模的佛教禪林,宗教殿廟和道教宮觀;園林建筑有“亭、臺、樓、閣、軒、廊、榭和牌樓”。景區(qū)內(nèi)有“龍頭寺、介子嶺、毓德堂、蜂房泉”等360余處人文景觀。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們這次重點游覽了《大羅宮游覽區(qū)》、《水濤溝》、《云峰寺抱腹巖》三個景區(qū)。</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一)、 大 羅 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杰閣、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整個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共十三層,總高110米,可與布達拉宮相媲美,可為天下道教第一宮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羅宮主殿有“講經(jīng)壇、混元殿、群仙殿、文辰殿、五老君殿、三官殿、靈霄殿、三清殿、財神殿、救苦殿、斗姆殿等”,殿內(nèi)壁畫十分精美,唐、宋、元、明、清歷代精品雕塑、彩塑一覽無余,十分唯美而又珍貴。被稱為“山西敦煌”。藏經(jīng)閣是中國名勝區(qū)最大的藏書之處。宮內(nèi)“道德經(jīng)”木刻、石刻堪為《道德經(jīng)》文化之大觀。巖上有一天然石洞,夏季常有白云飄出,故稱為“白云洞”。洞旁建一草庵,叫白云庵。庵內(nèi)《金剛經(jīng)》石刻為唐代遺留的稀世文物。真可為“道教圣地”,是信教者不得不去的地方。當(dāng)你踏入大羅宮,那種幽靜、脫俗的神密感,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二)、水 濤 溝</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水濤溝聳立于兩山之間,環(huán)繞于澗水之中,夏秋季節(jié)常有彩虹升起,景色之美,如詩如畫。十里仙谷中千回百轉(zhuǎn),飛流激蕩,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瀑布數(shù)十處,宛若鑲嵌在茂林和蘆葦叢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置身于南國水鄉(xiāng)之中。為歷代“高僧、道士”辟關(guān)、修煉的極佳去處。真可謂“綿山秀色,蒼翠如黛”。</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三)、云峰寺抱腹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巖而得名。始建于三國曹魏時期,距今已有1700余年。抱腹巖坐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余間殿宇、舘舍于“腹內(nèi)”,容兩千年歷史文明于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毗盧殿、玉皇閣、空王殿、五龍松、鐵索嶺等主要景點40余處。寺內(nèi)“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是當(dāng)今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可惜只是走馬一觀。</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二、大槐樹尋根祭祖園</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于山西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圣地。景區(qū)分為“移民古跡區(qū)”、“祭祖活動區(qū)”、“民俗游覽區(qū)”和“汾河生態(tài)區(qū)”四大主題區(qū)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jīng)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余處風(fēng)景、文化景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相傳元末明初,由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連年戰(zhàn)亂,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河南、山東、河北中原地區(qū)“道路榛塞,人煙斷絕”。從明洪武二年為了增加人口,恢復(fù)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開發(fā)邊疆,至永樂15年近50年的時間里大槐樹下,大規(guī)模、有組織、有計劃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魯、豫、蘇、皖等18個省500多個縣。經(jīng)過600年的輾轉(zhuǎn)遷徒,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樹尋根祭園早已在炎黃子孫心中扎下了認祖歸宗之根。被當(dāng)作“家”,稱作“祖”,看作“根”。</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三、王 家 大 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靈石縣。有“中國民間故宮”、“華夏民族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之稱。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jīng)明、清兩朝,歷時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各式殿堂15座,房屋342間,皆為三進四合院。大小院落珠聯(lián)壁合,既上下相通,又獨立成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整個院落的建筑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而大雅”的特征。建筑裝飾三雕(磚雕、木雕、石雕)各異,絢麗精致,唯容典雅。且凝結(jié)著自然質(zhì)樸,清新而又傳統(tǒng)的氣息。真不愧為明、清建筑的集大成者。</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四、 壺 口 瀑 布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壺口瀑布西臨陜西延安宜川縣壺口鄉(xiāng),東臨山西臨汾吉縣壺口鎮(zhèn)。為兩省共有旅游景區(qū)。壺口瀑布是我國第二大瀑布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到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300米,在不到500米的距離內(nèi)被山崖石壁壓縮到30米的寬度,以每秒1000立方米的河水,從20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滔滔河水傾瀉而下,激流澎湃,浪濁翻滾,水沫飛濺,煙霧迷濛,狂濤怒吼,聲震四野,不可一世。真可謂“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guān)九轉(zhuǎn)一壺收”。</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五、運 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運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稱河?xùn)|。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xùn)|大地,至今還保留著“堯初、舜都、禹都”的遺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運城是山西的旅游大市,旅游名勝髙達1600余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90處。我們這次路經(jīng)運城重點游覽了“普救寺”、“舜帝陵廟”、“關(guān)帝廟”、“鸛雀樓”。</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普 救 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普救寺始建于唐朝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在普救寺內(nèi)。</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普救寺規(guī)?;趾辏瑒e具一格。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以勢而建,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西相記》故事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建筑(西軒、梨花深院、曲橋、拜月臺、鶯鶯塔),顯得形制古樸,蔚為壯觀。使的“普天下佛寺”名聲大噪,成為蜚聲著譽的旅游勝地。</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舜 帝 陵 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葬于山西運城,陵廟建于唐朝 。至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進入陵廟有磚砌的舜帝方形墓冢,有"虞帝舜陵”石碑。陵廟正殿內(nèi)有舜帝塑像。舜帝陵往北有皇城,戲樓、卷棚、獻殿、正殿、寢宮等。東西兩側(cè)配以廊房及鐘、鼓二樓。左右對稱,構(gòu)造布局嚴謹,在歷代皇家陵園中很是罕見。</font></h3> <h3> 古樹名木(柏科,樹齡:4000年)</h3> <h3><font color="#ed2308"> 關(guān) 帝 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關(guān)帝廟座落在山西運城解州,是中華民族的魂寶??偯娣e7.3萬平方米,是海內(nèi)外占地面積之最。為紀念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而建。園內(nèi)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主廟內(nèi)的主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梁畫棟而又莊嚴肅穆,是關(guān)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鸛 雀 樓</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鸛雀樓位于城西黃河岸畔,建于北周時期,別名鸛鵲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是國家4A景區(qū)。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層樓”。使鸛雀樓名揚天下。鸛雀樓文化底蘊深厚,加之自然景觀和園林建筑相得益彰,無不體現(xiàn)了“中華民樓,黃河明珠”深遠意境。</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