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 《秋游歸來話小鎮(zhèn)》</b></font></h1><h1><b><font color="#ed2308">一一圖說2019年秋游中景物的小知識</font></b></h1>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百里峽景區(qū)附近有一個火車站,叫做百里峽站,就是原茍各莊站。</b></p> <h1><font color="#ed2308"><b>一、茍各莊火車站何時改的名?</b></font></h1><h1> 我們這次秋游入住的“七彩藝術(shù)小鎮(zhèn)”,其實就是河北省淶水縣原來的一個小山村,名字叫“茍各莊村”。</h1><h1> 鐵路修建時并沒有這個車站,通車十多年后,在八十年代初才修建了這個四等小火車站?;疖囌揪途o貼在小山村的旁邊,原來叫“茍各莊站”。一直稱呼20多年后,經(jīng)鐵道部批準于2009年12月15日改稱“百里峽站”,如同原來的“上莊站”改稱“野三坡站”一樣,都是從支持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的需要而改名。</h1> <h1> (2006年北京西到茍各莊火車票)</h1> <h1>(2010年百里峽到北京西站的火車票,已經(jīng)把茍各莊站名改成百里峽站了)</h1> <h1><font color="#ed2308"><b> 二、途經(jīng)百里峽站的鐵路線路稱為“京原線”或叫做“京原鐵路”。起止何處?何時修建的?</b></font></h1><h1> 京原鐵路起自北京石景山南站,終至山西省平原市。線路全程419公里。</h1> <h1> 這條鐵路當年是“戰(zhàn)備”鐵路,經(jīng)河北省西部,蜿蜒于太行山,沿滹沱河谷地至原平市的單線鐵路。</h1><h1> 是1965年11月開工,1972年12月底竣工。</h1><h1> 由原鐵道部第三勘測設(shè)計院勘測設(shè)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施工建設(shè)。</h1><h1> 京原鐵路具有重要的軍事戰(zhàn)備意義,曾是中央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重要通道。</h1> <h1> <span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北京段經(jīng)三家店、衙門口由101鐵路直接連接西苑機場、南苑機場和地鐵一號線,戰(zhàn)時北京、天津重要機關(guān)可迅速轉(zhuǎn)移山西后方基地。(并在有的隧道里設(shè)有軍事指揮部)</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為備戰(zhàn)隱蔽起見,鐵路沿線主要是通過隧道,穿山,跨橋行進,工程十分艱巨。</span></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font color="#ed2308"><b>三、為什么修造這條鐵路?</b></font></h1><h1>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guān)系惡化;同時隨著越戰(zhàn)加劇及美國向臺灣海峽增兵,中美關(guān)系亦日益緊張;受蘇美兩國影響,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對中國亦持敵對態(tài)度。當時中國軍工產(chǎn)業(yè)均分布于東部及沿海地區(qū),一旦開戰(zhàn)位置將極其不利,故“三線建設(shè)”計劃被提上中國戰(zhàn)略層面。京原鐵路沿線雖不屬三線建設(shè)規(guī)劃地區(qū),但距北京最近,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便于中央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進行疏散、集結(jié)、指揮,便與成昆鐵路及北京地鐵一號線一期工程同時列入建設(shè)計劃。</h1><h1> 這條鐵路在設(shè)計上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了戰(zhàn)爭隱蔽的需要,而有意選擇山與山之間盡量利用隧道和橋梁連接,而非常規(guī)設(shè)計在山腳下繞山而過。與此同時,必然帶來了施工難度大,施工傷亡巨大的代價。</h1> <h1><font color="#ed2308"><b>1、京原線是中國鐵路橋隧密度之最</b></font></h1><h1> 太行山地勢險峻,溝深谷切,橋高隧長,工程艱巨。橋梁和隧道毗連,共有隧道130多個,百米以上的大橋20座。其中有一段25公里區(qū)間內(nèi)<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橋梁和隧道占到了線路總長的8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橋不斷,洞相連的山洞鐵路。</span></h1> <h1> 京原線鐵路的建設(shè)工程非常艱難,橋梁多,隧道多,最長的隧道是西起山西省靈丘縣東部驛馬嶺,東至河北省淶源縣境,全長7公里多,是中國迄今為止已建成的最長的單線鐵路隧道。平型關(guān)隧道長6公里多。那時候還沒有“盾構(gòu)機”,開山洞打隧道全靠人工打眼放炮,肩挑背負地清除石碴土塊。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h1> <h1><font color="#ed2308"><b>2、鐵道兵戰(zhàn)士傷亡巨大</b></font></h1><h1> 歷經(jīng)7年時間,鐵道兵指戰(zhàn)員在荒山野嶺中風餐露宿,開山鑿石,架橋修路,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終于在1972年12月將京原鐵路建成通車。在施工過程中,僅僅只是在北京房山區(qū)段就有近百名戰(zhàn)士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h1><h1> 這些烈士后來被安葬在位于房山區(qū)良鄉(xiāng)拱辰街道的烈士陵園。陵園位于良鄉(xiāng)昊天塔東側(cè),屬平原農(nóng)田地帶,每年清明節(jié)都有中、小學生和社會群眾前來掃墓。</h1><h1> 在北京的門頭溝區(qū)也有一處幾十名烈土墓地。當時是戰(zhàn)士們在哪犧牲就集中安葬在一個區(qū)段的鐵路旁。單是北京區(qū)段內(nèi)就有兩處墓地,河北、山西省的沿線還有許多鐵道兵烈士陵園、墓地。由于施工難度太大,鐵道兵傷亡巨大。如果用“一根枕木一身汗,一顆道釘一滴血,一公里線路幾英魂”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h1><h1> 今天我們看見列車滿載著歡聲笑語的旅客們駛過一座座橋梁,隧道,穿行在青山綠水的太行山間,我們不應(yīng)忘記當年為改變一窮二白的共和國,為新中國的建設(shè)而獻出年輕生命的鐵道兵戰(zhàn)士。 </h1><h1> 今天的幸福生活確實是各條戰(zhàn)線上無數(shù)先烈、前輩們用生命、鮮血與汗水換來的。包括開發(fā)建設(shè)北大荒墾區(qū)的前輩們!歷史應(yīng)該銘記,我們不會忘記!<br></h1> <h1>“飲水思源”,我們應(yīng)該感恩為新中國的成立、為新中國的建設(shè)而付出寶貴生命,灑下熱血,流下汗水的先烈們、前輩們!感恩他們,向他們致敬!</h1> <h1><font color="#ed2308"><b>四、茍各莊村今昔對比照片</b></font></h1> <h1> 茍各莊村都是丘陵山地,可耕種土地寥寥無幾,且土地貧瘠,經(jīng)濟林木也缺乏,只有一些核桃、花椒之類的樹木,村民生活困難。</h1><h1> 但自從開發(fā)旅游以后,村民們富了起來,他們把原來的小村莊房屋有選擇的保留了下來,經(jīng)過裝飾,供人們游覽觀光。</h1> <h1><font color="#ed2308"><b>五、為什么小鎮(zhèn)里有一個人的塑像?</b></font></h1><h1> 在七彩小鎮(zhèn)內(nèi)有選擇的保留了一部分原茍各莊村的老房子做旅游景觀房。在這些老房屋中有一處小院內(nèi)有一座雕塑頭像。他就是深受小鎮(zhèn)人民熱愛、懷念和感恩的王寶義老人。<br></h1> <h1> 王寶義年輕時是縣電影放映隊的放映員,那時“送戲下鄉(xiāng)”、“送電影到村莊”,是為人民服務(wù)的體現(xiàn)之一。</h1><h1> 王寶義和他的同事們翻遍了全縣的山坡溝谷,跑遍了山間村落。在這其中,王寶義是第一個敏銳的發(fā)現(xiàn)了百里峽谷的秀美,發(fā)現(xiàn)茍各莊村前的拒馬河河道很寬,背靠火車道。具有極大的開發(fā)旅游價值,并認為可以以此作為改善村民生活的出路或突破口。此時已經(jīng)擔任縣文化局副局長的王寶義,這個縣文化局的副局長,確實是一個比芝麻還小的小官,但他為了山區(qū)人民生活的改善,多年來不辭辛苦,四處奔波,游說,爭取上級支持和政策資金等扶持。在縣、市、省和中央的支持下,最終打造出了這個聞名華北的百里峽乃至整個野山坡5A級的風景區(qū)和七彩小鎮(zhèn)。茍各莊人民走向了小康、富裕的道路。</h1><h1> 為感恩王寶義為小鎮(zhèn)人民帶來的幸福生活,小鎮(zhèn)人民為王寶義樹立了雕像,建立了“王寶義生平館”和“王寶義故事館”,讓王寶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精神代代相傳,對他的感恩代代不息。</h1><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span></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white-space: pre-wrap; font-size: 20px;">在秋游期間與小鎮(zhèn)居民聊天,他們非常感恩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對山區(qū)人民的關(guān)懷,親臨視察和對山區(qū)開發(fā)旅游業(yè),改善山區(qū)面貌,使山村煥然一新而給予的幫助支持。)</span><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br></span></font></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span></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white-space: pre-wrap; font-size: 20px;">可見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老百姓,老百姓心中是有桿稱的。只要是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服務(wù),為老百姓謀福利,為老百姓帶來福祉,人民就會永遠銘記和懷念他們。</span><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br></span></font></h3> <h1> 據(jù)說2015年王寶義去世,鄉(xiāng)親們自發(fā)地冒雨為他送葬,60里地長途跪送,其情其景,感天動地。</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國的老百姓真是最好的老百姓,最知道感恩的老百姓。</span></p> <h1> 小鎮(zhèn)人民感謝的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現(xiàn)任中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十九大中央委員,著名作家鐵凝。她的蕕獎小說《哦.香雪》就是以茍各莊村為藍本而寫的。小說中的“臺兒溝”就是“茍各莊”。為體驗生活,鐵凝在茍各莊租住老鄉(xiāng)的房屋住了很長時間進行寫作。</h1><h1> 小說問世之后,茍各莊走出了大山深處,為人們所知,人們紛紛來到這里游覽,通過旅游使小山村逐步富裕起來。小鎮(zhèn)人民原計劃要把鐵凝住過的房子叫做“鐵凝書坊”,但鐵凝堅決地謝絕了?,F(xiàn)在小鎮(zhèn)人民巳經(jīng)把鐵凝住過的房子稱作“香雪書坊”,把小鎮(zhèn)前面臨拒馬河的廣場命名為“香雪廣場”,供人們參觀,游覽。</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六、鐵凝是誰?</b></h1><h1> 許多年前,我雖然知道“凝”多用于女孩名字,但初看“鐵凝”兩字,與“鐵”字組合,“鐵凝為鋼”,一股陽剛之氣撲面而來。誤以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相信有許多人也會這樣認為。其實不然,是一位女性,而且還是作家。</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鐵凝姓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屈鐵凝:女,高中學歷,生于北京,四歲回保定。其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yè)于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span></p><h1> 鐵凝是1975年至1979年在河北省博野縣某生產(chǎn)隊插隊的知青。雖然在博野縣插隊的地方距保定市不遠,但沒有火車,不通公交汽車,交通不便。下鄉(xiāng)插隊四年間,鐵凝只是在春節(jié)假日期間回家看望父母,其他時間都踏踏實實地與村民一起勞動,春播秋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深受村民喜愛。也練就了她樸實、善良、低調(diào)的性格。</h1><h1> 直到1979年被抽調(diào)到保定地區(qū)文化局創(chuàng)作組做了一名普通創(chuàng)作員,才離開了農(nóng)村。</h1><p><br></p><h1> 4年的知青生活,使她對農(nóng)村人民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也可以說她是知青出身的作家。</h1><h1> 鐵凝現(xiàn)任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h1> <h1><font color="#ed2308"><b> 香雪廣場</b></font></h1> <h1>《哦,香雪》的內(nèi)容梗概:</h1><h1> 小說以太行山區(qū)偏僻的小山村“臺兒溝”(茍各莊)為敘述和抒情背景,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潑、樸實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這個群體中,香雪又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形象。</h1><h1> 香雪是臺兒溝小山村十七歲的女孩子,臺兒溝唯一的初中生。對新生活有著熾熱的向往和追求,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xiàn)了她們對山外世界裝扮的關(guān)注,對美的熱烈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們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因為香雪是她們?nèi)逦ㄒ坏某踔猩幕R和追求使她與其他姑娘們的問題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樣,也正是這樣,原本膽小的她才能第一個登上火車,第一個走出這個山村,第一個對山外的世界有了認識的姑娘。</h1><h1> 作者刻劃了香雪純真無邪,淳樸善良,堅毅執(zhí)著,渴求科學文化,渴望擺脫貧困,對新生活有著熾熱的向往和追求。并對香雪等一群鄉(xiāng)村少女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生動描摹,敘寫了每天只停一分鐘的火車給寧靜的山村生活帶來的波瀾,并由此抒發(fā)了優(yōu)美而內(nèi)涵豐富的情感。</h1><h1> 作品主要描寫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歷險經(jīng)歷: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用積攢的四十個雞蛋,換來了一個向往已久的帶磁鐵的泡沫塑料鉛筆盒。為此,她甘愿被父母責怪,而且一個人摸黑往回走了三十里的山路回家,這對一個平時說話不多,膽子又小的山村少女來說,需要極大的勇氣。作者還有意交代了香雪這一舉動的心理動力,那就是對山外文明的向往,對改變山村封閉落后、擺脫貧窮的迫切心情,還有山里姑娘的自愛自尊。</h1><h1> 作者以清新雋秀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了一個在閉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和一群山村姑娘們對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值得一讀。</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廣場上的火車頭“建設(shè)”是什么意思</b></h1><h1> 大巴車剛到百里峽景區(qū),就可以看到在百里峽大道的廣場公園上擺放著一輛火車頭。</h1><h1>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自主制造生產(chǎn)的蒸汽機車有:解放型、勝利型、上游型、前進型等等。擺放在百里峽廣場公園內(nèi)的機車是“建設(shè)”型蒸汽機車。</h1> <h1> 建設(shè)型蒸汽機車是新中國成立后制造的第一批干線運輸機車。</h1><h1> 大連機車車輛廠于1957年7月試制成功,機車出廠時,毛澤東主席曾親自登乘。并命名為“建設(shè)型”,并于同年9月投人批量生產(chǎn)。隨后由鐵道部屬的大同機車廠、大連機車車輛廠、戚墅堰機車車輛廠和二七機車廠進行批量生產(chǎn),成為中國鐵路干線貨運主型機車。</h1> <h1> 自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蓀發(fā)明了蒸汽機車,距今已經(jīng)205年了。蒸汽機車的出現(xiàn)曾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前進步伐,到上世紀中后期它就開始隱退,如今即使在發(fā)展中國家,正線鐵路上也早已不見了蒸汽機車的身影。我國在2005年12月7日正式在全路退役。</h1><h1> 我國是世界上最后一個停止生產(chǎn)制造蒸汽機車的國家,最后一輛蒸汽機車于1988年在大同機車廠下線。</h1> <h1> 在廣場上與“建設(shè)型”機車形成90度角擺放著一輛綠色的列車車廂,俗稱“綠皮車”??匆娺@綠皮車廂就由然而生一種親切感。小時候幾乎大家都會唱的一首歌曲不由的浮現(xiàn)在腦海:</h1><h1> “手拉手兒,迎著朝陽,登上深綠色的車廂。</h1><h1> 列車飛馳在北方的原野上,一排排蔥綠色的樹林,一片片金黃色的高粱,一座座城鎮(zhèn)和村莊,</h1><h1> 飛過了,飛過了,飛過了我們身旁。</h1><h1> 車廂在輕輕地搖晃,我們瞭望著前方。</h1><h1> 北京啊,北京!人民的首都,祖國的心臟,我們來到了毛主席住的地方。</h1><h1> 毛主席啊,毛主席,我們想把志愿來向您講,我們要做紅色的接班人,把革命重任承當......</h1> <h1> “老綠皮車”是中國鐵路客車的標準涂裝?!熬G皮車”是中國鐵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國旅客列車最具代表性的形象</h1><h1> 而今 “綠皮車”逐漸由行駛速度更快,設(shè)施更先進的空調(diào)客車替代。</h1><h1> “綠皮車”在干線上已很少見,但在支線和短途以及慢車、某些通勤車、春運臨客等旅客運輸中,還有一批“綠皮車”在運行。</h1> <h1> “綠皮車”承載著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那些年坐過綠皮火車上的往事,是我們記憶深處的一種情懷:</h1><h1> “綠皮火車”是一個時代的象征,見證了我國鐵路運輸?shù)囊欢螝v史。我想曾經(jīng)的綠皮火車在每個人心中,都會有深刻記憶和印象,隨著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快捷的動車、高鐵受到大眾的歡迎,綠皮火車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一種懷舊、成為記憶深處的一種象征。</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慢”。是綠皮火車的特征,在緩緩前行的綠皮火車上,每一段旅程的背后, 都承載著一種抹不去的情懷,慢,便是其中的一種感受。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總會歷歷在目曾經(jīng)出行的記憶:擁擠的車廂,復(fù)雜的味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曾說沒有坐過綠皮火車,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有吸過幾口綠皮火車上的空氣,你的人生是殘缺的。當然,這是笑談。</span></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涂裝回歸</b></h1><h1>“新綠皮車”將陸續(xù)涂裝回歸:按照原鐵道部部署:在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現(xiàn)有的紅色、藍色、橙色等顏色的客車都將被“刷綠”,進行涂裝回歸。不久后,中國鐵路客車顏色將只有兩種:即普速客車的橄欖綠色和動車組的白色。</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b>八、為什么在廣場上有這些雕塑?</b></font></h1> <h1> 在還沒有公路,還沒有私家車的年代,列車的開通,打開了山區(qū)與外界的聯(lián)系。小山村改變了有的老一輩人,從生到死都沒能到縣城去一趟的歷史。是火車最先把外界的文明帶到了山村。山村的人民對火車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親切、感恩。</h1><h1> 他們把火車頭,火車廂擺放在廣場上,并且依照《哦.香雪》作品的意境,雕塑了列車員、山村姑娘們的塑像。既是營造旅游氛圍的營銷模式,也是對人民鐵路的一種感恩體現(xiàn)。</h1> <h1><font color="#ed2308"><b>九、山村巨變的見證人</b></font></h1> <h1> 當劉軍娥和鄭麗華把一封信件放在時光郵筒里,穿越時光隧道,往事便隨風飄來......五個山娃見證了山村巨變……</h1> <h1> 在小鎮(zhèn)標志性的小屋前,同是一堵墻的照片,見證了三十年山村的巨變,五個“山娃”成為了歷史的見證人。</h1> <h1> 陳建國是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的,他的攝影作品,《三十年的合影》原名《山娃》曾在全國及省市級比賽多次獲獎并在雜志、報紙刊登過。此照片是陳建國1987年8月到茍各莊進行業(yè)余攝影創(chuàng)作時的作品。</h1><h1>陳建國說:</h1><h1> 30年前,茍各莊還很貧窮落后,孩子們看到城里拿著相機的人們異常興奮、驚喜。</h1><h1> 這五個孩子當時正在玩耍,我說:“小朋友們,給你們照張合影吧”。他們非常害羞、不好意思,正是當時的這種害羞,讓我捕捉到了這個美好瞬間·····</h1><h1> 30年過去了,我想重新找到這五個孩子,我琢磨了十年,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找他們,生怕無功而返,但要創(chuàng)作這張照片的熱情依然不減。</h1><h1> 我請相關(guān)人員協(xié)助我尋找這五個孩子,當這張照片微信發(fā)給相關(guān)人員后的兩天,奇跡出現(xiàn)了,這五個孩子一一出現(xiàn)在我面前。才有了這張相隔了三十年的照片。</h1> <h1>還是這堵墻下,陳老師與夫人站在中間,五個山娃還是按當年的排序。</h1> <h1> 三十年后,原照片中的男孩說道:</h1><h1> 當陳老師拿出為我和兒時玩伴拍的這張照片時,我的內(nèi)心激動不已,面對這張兒時的老照片,對童年時光的追憶、對家鄉(xiāng)極大變化的感慨,種種復(fù)雜的情緒涌上心頭,我竟紅了眼眶。</h1><h1> 30年后的今天,陳老師幾經(jīng)波折,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再一次把我們聚齊,并為我和兒時的玩伴拍了新的合照……。</h1> <h1> 祝愿全國的山村都能像茍各莊人民一樣走向富裕、幸福的康莊之路。</h1><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旅游的目的不單是告訴別人去了哪里,重要的是樂在其中的觀賞性、趣味性和知識性。</span></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謝謝你的閱讀,下次郊游再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