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地處黟縣東北的屏山村,東有吉陽山,南有石山,真龍三姑峰,西有雙鳳山,北依屏風山,中貫吉陽溪,枕山環(huán)水。尚未入村,就能感覺風水之氣撲面而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村依山傍水,吉陽溪水自北向南穿村而過,村中住房沿溪流兩岸而建,青磚灰瓦的民居、祠堂,前店后坊的商鋪,前院后廳偏書房的民宅,錯落有致,參差成趣,密密匝匝,鱗次櫛比,再添以溪畔小街,石板鋪路,顯得格外典雅古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為了方便兩岸住戶的往來,明朝成化年間,在小溪上建了八座石拱橋,稱為“長寧八橋”。沿溪而建的民宅、古樸的石橋,橋下潺潺的溪水,村中的石板橋連接著兩岸,橋上有很多百姓坐著休憩聊天,橋下的小溪可以看到女人們浣洗著衣服。構成了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xiāng)風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村四面環(huán)山,聯(lián)青山縱貫于屏山村東,有不少景色各異的山峰。其北端是困睡尖,峰形恰如側首欲睡的老人。迤南為三姑山,三峰并峙,傳為三仙女所化,不少詩人多有吟詠。明朝舒祥在《三峰削玉》中寫道:“卓卓三峰落碧天,夜深常見斗星連。春風長養(yǎng)瓊崖筍,夏雨沽濡玉井蓮。”寫的就是三姑山的日夜景色和春夏物產(chǎn)。再迤東就是端凝渾厚的吉陽山,清代另一詩人朱霈在《游吉陽山》中寫道:“樹密日還少,苔綠徑不分。深沒巖下水,迸出洞中云。”詩中的石巖指的就是吉陽山腰的大方石,終年流水,遠觀光亮如鏡。吉陽水從北向南穿村而過。再南經(jīng)東山即至黟漁大道峽口石山。誠然如風水學所言:“枕山面水,前有照,后有靠,兩邊小山抱”?;罩荽迩f的選址堪輿是一種人為的經(jīng)驗性的長期過程,先人在確定這里能夠對子孫后代有益之后,方鄭重地定居下來,造福長遠。屏山村,古稱九都、長寧里,位于黟縣城東三姑尖山下,因村莊北有山狀如屏障而得村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入古村,先看村頭水口,屏山村南向不足就是無天然水口,為此村中人又于村前建一人工湖——長寧湖,湖南岸植木種樹,同時對村中的吉陽河也施以人工讓其“曲折環(huán)抱”?;罩莸乃诒灰暈榇迓涞拈T戶和靈魂,制約著整個村落“吉兇禍福”、“盛衰安危”,再現(xiàn)了樸素的美學元素,使山水和諧,情理相稱,形神合拍,充滿了無窮的活力。屏山的水口也一樣,水口正中是長寧湖,湖左邊是青獅山,右邊是白象山,風水上叫“獅象把門,水口緊鎖”,輔以水口亭以及水口林,形成了村前鎮(zhèn)煞、辟邪的屏護。屏山村,因有這樣的護衛(wèi),在光陰里靜好,在歲月里安然,一坐千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村口長寧湖邊有一塊民國十四年立的《長寧湖碑記》,碑中寫道:“我族祖德輿公自唐季來居此土也,務農(nóng)力穡,世德相承,椒衍瓜綿,至明清……”。從這里知道,屏山舒氏家族是唐朝末年定居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移步入村,下橋亭處有一“近水口”,北宋中葉時建有石拱橋,橋上建有橋亭,亭內(nèi)畫有觀音、財神、雷公電母等神靈圖像,古代設有祭壇,為求神仙鎮(zhèn)煞鎮(zhèn)邪、保村護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橋頭古民居建于清光緒年間,為規(guī)避東向隔河高屋過多、墻頭高聳密集之“不吉”,正門不朝東,卻開向屋側偏南方向,九都舒村建村大多依循風水“地理五訣”:大致坐北朝南,但是又不能面朝正南,主要是自古以來有“商不朝南,征不面北”之說。另外還有三個原因:一是皇宮坐北朝南,民居仿之有欺君之嫌;二是南方屬火,而火克金,與商家金錢不利;三是避諧音,“南”與“難”同音,出門正南(難)不可取。在右側繡樓與門口墻體成九十度“門前死角”時,便在繡樓與正門間斜砌一墻,將“死角區(qū)”封成一個小院,并栽上天竺表示吉祥如意、多子多孫;同時屋內(nèi)東向正墻方開一豁口,古稱“戶口”,利于家中氣順。</font></h3> 徽州自古是個宗法社會,聚族而居。屏山自不例外,自唐朝則聚居舒姓,故屏山村又名舒村。說起舒姓,不能不上溯到顓頊時代伏羲氏九世孫的叔子。顓頊任他為紓的地正,后改紓為舒,遂以地為姓,故叔子為舒姓的始祖,至今約四千多年。漢武帝時,舒姓傳至九十九世舒駿,中舉賢良,任官至丹陽太守(今當涂)。在任九年,施行許多惠政,并留居長住,故皖江南北,包括安徽廬江的舒姓,皆為其后裔。廬江即當時之廬江郡。<br> 舒姓傳至一百三十四世舒德輿,因唐僖宗時政治腐敗,黃巢起義,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因兵亂,德輿偕堂兄德與、德興自廬江南逃,德與至歙縣長齡橋定居,德興至黟縣長演嶺定居,德輿至黟縣長寧里(即屏山村)而居,故德輿是為黟縣屏山舒姓始祖,屏山村的姓氏大多為舒姓,這里又因為古建制為黟縣九都,所以又被稱為“九都舒村”。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屏山村口有一拱門,上嵌“長寧里”青石橫額一幅。由于這段自廬江南來的歷史,所以屏山村舒氏宗祠中有楹聯(lián)一副:“源溯廬江,舒國舒城尋舊派;秀鐘徽嶺,長齡長演盡同根。”德輿來屏山時,原住皆如庵,至屏山十六世舒佛六,遷至花園畔村心,即今舒姓聚居地方。另一傳說,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舒氏作為廬江大族,不堪忍受戰(zhàn)亂困擾,舉家南遷。當時兵荒馬亂,舒氏不知該遷往何處才能安居樂業(yè),后來夜里夢見長須白發(fā)老人告之“舒氏南遷,逢長則止。”舒氏到了屏山后,看中九都這塊風水寶地,又得知屏山又名長寧里,地名中有“長”字,符合夢中長須白發(fā)老人的提示,于是便在屏山定居,開始了在這塊土地上的繁衍生息。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十九世舒彥友,元末明初時,有子三:長曰依仁,稱大長房;次曰據(jù)德,稱外屋;三曰志道,稱里屋。依仁傳后單薄;據(jù)德有子四:外屋長房永彰、二房永文、三房永武、四房永瓚;志道亦有四子:里屋長房鐸一、二房礦二、三房鏐三、四房鏞四。如此椒衍瓜瓞,遂成大村,清末支丁已超千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村在明清鼎盛時期,村內(nèi)有12條街、60條巷、24口井、18幢祠堂、16座牌樓、400多幢民居。號稱“八百煙灶、三千丁男、五里長街”的第一大村。枕山環(huán)水,地域開闊,清風拂過,遠方霧氣朦朧處,蔓藤搖曳,古老的水車下,沿溪水而上,青磚黛瓦的徽派建筑高低有致,繚繞的霧氣,氤氳出屋瓦房檐的水潤欲滴。屏山村,這片位于黟縣東北約4公里處的山水古村,恍若是大自然研開了一方上好徽墨,在這里暈染出最美的江南寫意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屬于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村落。吉陽溪九曲十彎,穿村而過;青磚灰瓦的民居祠堂和前店后鋪的商鋪夾岸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橋橫跨溪上,構成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特有的風韻。清朝詩人余逢辰在游屏山時寫下詩句:“青山列畫屏,雨余翠欲滴。秋葉更春花,紛披似錦織”。</font></h3> 屏風山就是一列四時皆麗的錦屏,襯托著無數(shù)徽派古民居的屏山村落。屏風山是黃山的一脈,西與石鼓山相連于風來嶺,此為黟縣通住池寧的必經(jīng)大道;東與聯(lián)青山相接于弓家?guī)X。<br> 在屏風山與聯(lián)青山之間的弓家?guī)X,流出一條小溪,此溪因位于吉陽山麓,故名吉陽溪,亦稱吉水,為新安江源頭之一,清澈見底。吉陽溪流過村中,兩岸白墻黛瓦,民居幢幢,古老斑駁,岸邊石板路曲折滄桑,溪上多座古橋靜臥,承載千年來往。經(jīng)屏山村于古溪處匯入自黟城南來的漳水。此溪流至村南,村民筑壩掘渠,引水灌溉田畝,并在與朱村接壤處,開鑿月湖,水面約五十余畝,湖泥堆成湖塍,上植松柏桃柳,湖中波光粼粼,屏山古村徽派建筑倒影在池中,風光實是秀麗怡人。是為屏山村水口,因地處長寧里,并含長久安寧之意,取名長寧湖。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村的建筑多有破舊,尚未修繕,不知是故意還是缺乏條件,倒也增添了幾分歷史的滄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村不是很有名,因此也成就了它的寧靜,幽靜古樸的村落不大,但很別致,村子依山傍水,水似乎是徽派建筑的靈魂,有了水,村子就活了。九都舒村,四季皆景。春風細雨,桃花水漲;夏日納涼,柳垂揚郁;秋夜賞月,水映橋動;冬季踏雪,竹翠筍萌。</font></h3> “青山看不厭,綠水趣何長。”<br> 走進屏山,便似有一幅溪水穿村而過、水清岸綠的宜人畫卷徐徐的在眼前展開。青石鋪就的古道,磚木精雕成的壁墻,讓人有一種“庭院深深深舍靜,花藤滿滿滿村香”之感。溪畔有小街,多為前店后坊、前店后居的小商號。由于種種的歷史原因,如今村中的祠堂僅剩下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除慶余堂為明朝所建,其余均為清朝建造。在現(xiàn)存的7座祠堂中,慶余堂、光裕堂、咸宜堂、御前侍衛(wèi)祠堂、道光堂5座祠堂保存較為完好。 舒慶余堂是中國皖南極為少見的明代宗族祠堂。另外,還存有明清民居200余幢,有“三女食桃、化鯉成仙”的三姑廟、"沉湖殉情,化為鴛鴦"的長寧湖、御前侍衛(wèi)貼墻牌坊、光裕堂、咸宜堂、有慶堂、葫蘆井等名勝古跡。<br> 進村,導游介紹,抬頭是小姐繡樓。江南多才郎貌女,走在樓下,有風雅之情落頭上之意。在院墻安一門,交叉處,河堤內(nèi)凹成“人”字型,避免硬角正碰。 街巷四通八達,既有開敞的水街,也有封閉的幽深窄巷,縱橫交錯,地面由卵石或青石板鋪設,徜徉其中,順著不知名的路,往深處去。<br> <b>屏山村景點<br> 長寧湖</b><br> 村口的一汪大湖,名長寧湖亦稱作 “鴛鴦湖”,緣于流傳至今的一個真實故事。相傳民國初年,黟縣才子汪石青與族妹汪阿秀相愛,無奈被舊禮教所不允。民國16年(1927)正月初九,汪石青來到屏山與汪阿秀相會后,兩人相擁共沉于長寧湖中。兩人事跡的石碑,至今還鑲嵌在湖前殘存的廟宇紅墻上。 <h3><font color="#010101"> 村口的下橋亭(村頭廊橋)是單孔石拱橋,橫跨吉陽水上,從這里進入村莊。橋上為三間木涼亭,古樸的黑瓦覆頂。廊橋上書《古橋物色》四字。</font></h3> <b> 御前侍衛(wèi)貼墻牌坊</b><br> 御前侍衛(wèi)祠堂——屏山村的榮耀。清朝雍正年間,御前侍衛(wèi)舒璉因救駕有功,被皇帝特恩準御賜九檐祠堂一座(舒姓支祠)。御前侍衛(wèi)廳又稱“九檐門樓”,整個門樓長約20米,中間高約10米,門樓有九檐,由高而低,層層相依,形如展翅雄鷹。九檐門樓墻頭須建有一長八短九個飛檐,是封建社會宗族祠堂的最高規(guī)格。 <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花崗石石板大街上仰望,九檐門樓雄偉莊重、氣勢宏大,令人頓生敬仰肅穆之情,位于門樓最上方的檐最長,其左右兩側對稱地排列著四個短檐,由高而低分布。中間七檐分別起翹,只有兩側最外邊的一檐呈水平狀,這就是“真七假九”。在封建社會里,祠堂的最高級別為九檐門樓,據(jù)說舒璉自知不是真的四品帶刀侍衛(wèi),不敢爭鋒,以此作為權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現(xiàn)此祠堂的廳堂已經(jīng)倒塌,只留下了一個精彩的墻面上的磚質牌樓。明間枋中嵌紅色的龍頭匾,正中間有一塊朱紅石刻“御前侍衛(wèi)”。落款為“龍飛雍正丁未年春月舒璉立”?!岸鳂s”匾,表明是奉旨而建。 貼墻牌坊兩側是八字照壁,屋檐下細致刻畫出斗栱和闌額,屋檐之上是鰲魚脊飾。</font></h3> 雖然現(xiàn)在村里人不多,但很難想像其時繁盛之景。<br> <b>慶余堂</b><br> 屏山村的總祠。祠堂分為總祠、支祠、家祠,共同組成宗族的祠堂體系。慶余堂為村里現(xiàn)存唯一的明代祠堂,位為總祠,權力第一。建筑體形巍峨,皆為銀杏木,梁柱高大,雕刻樸實,簡潔大氣。 <h3><font color="#010101"> 慶余堂是建于明萬歷年間的一座舒氏宗祠,皖南少見。原與光裕堂相互連接,現(xiàn)已損毀,但依稀可見當年的恢弘氣勢。祠堂門臉全長96米,門樓、內(nèi)飾、墻裙、柱礎用料講究、恢宏富麗、線條流暢、細鏤精雕,大門鐵皮包封,門釘碩大,排列整齊,門環(huán)簡樸,這些都是典型的明代風格,占地480平方米,坐北朝南,體型高大,梁柱雄偉,步架規(guī)矩,雕刻精美,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慶余堂的大門正面是水平型高墻,用水磨磚砌成的雙柱三樓大型貼墻牌坊,高約十米,磚柱寬五十厘米,呈梭形,磚雕月梁,簡樸大方,兩層樓檐,層層挑起,承以斗拱,整個牌坊型大門主從疏密,互為烘托,相得益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漫步村內(nèi),流水潺潺,水鴨偶爾掠過水面,小孩戲水玩鬧,婦女溪邊浣洗,擾動著村子的平靜。水墨重彩處,田園有人家,穿過古徑幽幽的青石板路,古樸別致的水鄉(xiāng)古韻伴著濃郁厚重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放緩腳步,細細體味。水墨重彩,這里有富有生命的古民居;抱山環(huán)水,這里是最原生態(tài)的古村落。走進屏山,觸摸著厚重的一磚一瓦,探尋古徽州的歷史底蘊,享受慢下來的生活節(jié)奏,感受那份屬于山村里的歲月靜好。</font></h3> <b> 光裕堂</b><br> 慶余堂和光裕堂是屏山村等級最高的建筑。它由兩座祠堂組成,南北位于一條中軸線上。前為建于明代的舒慶余堂, 后為建于清代的舒光裕堂。 <h3><font color="#010101"> 光裕堂門樓,門臉為九檐、五彩門樓,上枋刻游街圖,下枋浮雕獅子滾繡球,“恩榮”匾。這是皇上恩賜的大牌樓,當然還有相當之多保存完好非常氣派的高墻大院,從中不難窺見曾經(jīng)的屏山古村是何等的輝煌與富足。牌樓兩邊是八字墻,上有樓檐,墻心浮雕。萬字紋斜方磚。 門樓的設置,在九都稱為“千斤門樓四兩匣”,可見門樓比重之大,門樓造型為,"四柱三間五分樓”,本宗族有人為達官顯貴,則可建七分樓,一品官可建九分樓。不管七分或是九分樓,門樓正面墻只允許五分樓,這叫作四柱落地、五岳朝天,這是一種典型的接天連地的風水意識,他跟家中天井一樣,讓雨水落在家中,叫作“得日月之精畢,受天地之靈氣”,也叫“肥水不外流”,七分樓、九分樓所加的“樓檐”則加在正面墻兩側的“八”字形側墻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光裕堂又名菩薩廳,建于清乾隆中期,占地面積500多平方,是舒氏家族的總祠堂,因門樓上有300多個磚雕菩薩而得名。光裕堂門樓正面為四柱三間五分樓,兩邊八字墻上各有一個樓檐,合稱七分樓,其門樓最大的特色是高浮雕、五彩色,這在徽州祠堂中是獨一無二的。光裕堂祠內(nèi),為三進兩天井布局。前廳即享殿,面闊三間,前后通敞。祠堂門樓及內(nèi)部雕飾,十分精美。光裕堂門前廣場很大,估計是宗祠舉行活動時眾人候場的地方。</font></h3> <p> 屏山村在北宋熙寧年間到宣和年間,前后距離不到五十年,屏山村一門四進士,在明代初年建造了光裕祠堂,并刻上“世科及第”四個字。之所以叫光裕堂,取自成語“光前裕后”的意思,“光前”表示要把先祖的功德發(fā)揚光大,這體現(xiàn)了作為后代的一種孝心;“裕后”表示自己也要積一番功德,留給后人。</p><p> 光裕堂橫匾顯系舊物,在時光中逐漸斑駁。<br></p> <h3><font color="#010101"> 據(jù)屏山村《舒姓宗源實務》和《舒氏宗譜序》等記載,屏山舒氏為伏羲九世孫叔子后裔,于唐末自廬江遷居屏山,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屏山古村一直延續(xù)宗法秩序,宗族仍以血緣為紐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整個宗族仍以信神、忠君、尊祖為信條。村中建有總祠、支祠等宗族活動場所,在每年的元旦、清明、小年、除夕節(jié)日時,分別祀神、奉君、祭祖,長幼行禮有序,千年未曾改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村的宗祠在總體思想上,完全表達了尊圣求仁崇道的理想及求學知用,為官愛民,克家忠心的修身之道,古有宗祠詩云:“立朝遵堯君,法天廣其仁。秉志崇功道,夢懷希純鄉(xiāng)。學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與選,克家存忠心?!币越逃筝吘竞笕?。兩總祠下各房均有支祠。大長房因人稀財薄,未單獨建祠。為尊長兄,每逢喜慶,外屋里屋總祠隨其使用。為免族內(nèi)世系顛倒錯亂,排有班輩統(tǒng)之。最后一輪班輩是一首五言詩:“立朝遵堯君,法天廣其仁。秉志崇功道,夢懷希純鄉(xiāng)。學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與選,克家存忠心。”表達尊圣求仁崇道的理想及求學知用、為官愛民,克家忠心的修身之道,用以教育后輩。由于各家婚娶生育有早晚,加上大房出小輩,故千百年來,班輩相距甚遠。2010年,屏山村舒姓最高者為“君”字輩,而最低者已至“崇”字輩,相距已達八輩。按舊規(guī)排之,輩份高低有別,秩序井然,所以,序倫堂有副楹聯(lián)是:“合群聯(lián)雁序,尊祖重人倫?!?lt;/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光裕堂柱礎為瓜棱式樣,主跨四界梁,前接軒梁,用三棵圓木柱。明間兩側梁栿上都掛有橫匾,一邊是臺筑懷清,一邊是績著彤廷?!芭_筑懷清”是旌表貞潔的女子,清道光二十九年為葉國乾妻舒氏立?!翱冎ⅰ敝腹儽伙@明于宮殿之上。</font></h3> 享殿主跨四界梁后,是二層圍合的寢殿前前樓,每榀梁架用三柱。<br> 中間是長條天井,顯得幽深。石板地面在四邊有排水溝,極為科學。 月梁之上是元寶陀墩,再上托障日板,細密嚴謹。<br> 再上是木勾欄,二層屋檐垂下連體雀替。質蒼勁古樸,是醇厚的原色。<br> 寢殿是口字形平面,二層走馬廊結構。站在寢殿的中間,回望祠堂來處,重重門闕,百柱林立。森嚴厚重,一種家族的尊嚴昂然屹立。<br> 寢殿是光裕堂的高潮和結束,但在光裕堂的后面,緊挨著明代祠堂的高墻門罩,它們軸線一致,本是一脈,明代慶余堂應是更老的濫觴。 <b>咸宜堂</b><br> 咸宜堂,俗稱二房廳,取諸事皆宜、百無禁忌之意,始建于明末清初,歷代為供奉祖先牌位和春秋兩季祭祀祖先兼有宗族議事訓導子孫晚輩以及喜慶集會的公共場所。 咸宜堂和光裕堂并列在一條街上,祠堂為五分樓,其時宗族人丁興旺,標志著家族顯赫的社會地位。<br> 貼墻牌坊,上檐下嵌“恩榮”匾,字板上書:世科甲第,和光裕堂的字匾相同。世科甲第就是指家族連續(xù)三代以上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枋間、立柱、方框、雀替內(nèi)皆有雕刻,在時光的磨洗下積淀沉厚。<br> 正廳三開間,兩側有夾屋。前檐用方石柱。月梁下有雀替。<br> 方磚鋪地,磚面亂紋。曾請教過一位當?shù)乩先耍f這種紋路并非后來產(chǎn)生的裂縫,是從建成時就存在的。這就無法理解了,因為方磚的年齡遠比他的壽命要長。 <b>有慶堂</b><br> 有慶堂,建于清道光年間,是村中保護較好的一棟民宅。八字門樓,麻石門框,仿木門罩??雌饋聿o異常之處。<br> 目前有人居住的民居,經(jīng)營著茶莊,古舊圖書,文房四寶和古玩紀念品。 行過小院,來到二門,依然是樸素的徽州面孔。直到行至室內(nèi),才感覺有些特別。木構的撐栱雕刻是上色的,梁頭的花瓶浮雕也沉浸在紅色的氛圍中。<br> 黑粉瀝金,人稱彩繪世界里的老靈魂。有慶堂正廳內(nèi)陽光充足,四周的木墻隔斷都被漆成溫暖的顏色,有些刺目,月梁上刻著吉慶有余,瀝金的卷草紋格外晃眼,另有一坐繡樓。 天井四周是二層走馬樓,將世界分割成內(nèi)外空間。<br> 月梁、元寶,橫披、立撐,皆有瀝金彩繪,華美雍容。次間窗扇格心是金色的蝙蝠,護板下部刻暗八仙。胸板布滿各種蝙蝠,寓意幸福來臨。<br> 兩廂首層敞開,二層回廊。陽光從屋頂?shù)拈L方形空間透下散漫的光線,和煦明亮。 <h3><font color="#010101"> 每一條小巷,每一塊石板,都是歲月留下的記憶。</font></h3> <b>三姑廟</b><br> 到屏山的人都會去三姑廟,它建于南宋紹興十七年,歷史悠久。去三姑廟的路是條羊腸小徑,問村民便知。三姑廟不大,有些老舊但絕不破敗,據(jù)說求子求姻緣相當靈驗。<br> 屏山村三姑廟(又稱顯濟廟,“三女食桃、化鯉成仙”,供奉三圣龍女)的名勝古跡。 <h3><font color="#010101"> 顯濟廟又稱三仙姑廟,供奉西漢丹陽太守舒駿長孫舒珍的三個女兒。相傳三女因食用紅桃化為三座山峰,母親悲傷過度,亦化為山峰,與女兒相伴。此事傳到朝廷,皇帝敕封三女為“三圣龍女真仙”,賜建廟祭祀。南宋年間,高宗欽書廟額“顯濟”二字,故又稱之顯濟廟。</font></h3> 顯濟廟紅墻灰瓦,兩山馬頭墻生起,正面開三座券門。進入門內(nèi),是一窄間,兩山供奉門神。門神手執(zhí)鋼鞭,不怒自威。<br> 月梁布滿斜線彩繪。門屋后檐元寶。<br> 行過門屋,來到天井,周圍是四合院落。正廳最高,面闊三間,中間欞星門,兩側八字墻壁。<br> 兩廂分別是面闊三間、前有檐廊的徽派建筑,供奉地藏王菩薩和觀音菩薩。<br> 正殿供奉“三圣龍女”,前檐柱對聯(lián)寫道:駟馬高車漢官儀,三峰拱衛(wèi)宋帝碑。 三圣龍女上方還掛著佛像,后金柱間裝飾掛落,突出主體。<br> 因是廟宇,柱跨較大,前檐和中部皆是四界梁。蜀柱和脊檁相交處,在平面外施隼頭,增強穩(wěn)定。<br> 天井雖不大,卻順勢挖出池塘,作為放生之用,又可收集雨水,防火止?jié)?,一舉多得。 高墻深院,馬頭三疊,青苔間石,遠山近村。<br> 靜坐巷陌,時光如沙,古宅風煙,云淡天清。 <b> 葫蘆井</b><br> 屏山村有一口奇怪的井,井口呈8字葫蘆狀,傳說是呂洞賓造訪”真元道院“,飲酒過量,醉倒在井邊,將寶葫蘆掉進了井里,所以稱之為葫蘆井。有算命先生說這是”陰陽兩極井“,兩個圓洞就是極點,這井開在雙鳳山邊,與東南方吉陽山麓的真元道院中的五行八卦爐正好遙相對應,從而產(chǎn)生水火相濟,就是水火相制達到平衡的結果。 <b>敦仁堂</b><br> “敦仁堂”是目前屏山村保護最為完好的一幢清代民居,其典雅精致、渾厚穩(wěn)重的青石門坊,線條清晰流暢、結構精致完美的瓦覆雨檐,雕工渾然天成、精細繁復的石雕漏窗,設計巧妙別致、鎦金重彩的門梁窗雀替等,無不體現(xiàn)徽派民居的風雅與神韻。 <h3><font color="#010101"> 千百年來,屏山和其他許多地方一樣,宗祠文化影響深遠,但“尊祖重人倫”絕對是宗祠文化最靈魂的東西,這是非常值得后人尊崇的。當然宗族文化也存在著落后的封建等級觀念,比如,里屋舒志道為明確族規(guī)在遺訓中就有“不許衙門當役,不許行賭作狀,不許敗壞社會(指祭祖的祀會),不許因利屠宰,不許作倡優(yōu)賤”等,這幾條里面顯然有的可以提倡,有的不可足取。</font></h3> 巡訪屏山古徽派建筑,覺得比其他一些地方的古村落要好,商業(yè)味不那么濃,村民基本都很樸實,畢竟這里是一個禮儀之鄉(xiāng),又出了那么多優(yōu)秀人才。尤其欣慰的是,屏山村80%都是明清古建筑,而且保存相對完好。<br> 屏山村自古尊義重文,詩禮傳家,人才輩出。明嘉靖年間,一位名叫舒善天的屏山村人進京趕考高中探花,衣錦還鄉(xiāng)之際,發(fā)現(xiàn)相依為命的母親病倒在家中,跪在他母親的面前整整一天一夜,朝廷下旨讓他去為官赴任,然后他在家里感覺到母親沒人照顧,不愿去當官,所以他一直沒有理會這道圣旨。前來調(diào)查的官員將此事匯報,嘉靖皇帝深受感動,下旨修建了牌坊,原本應該異地為官的舒善天留在村中靠教書為生侍奉老母,為母親養(yǎng)老送終。 <h3><font color="#010101"> 明萬歷年間的進士舒榮都官至湖廣巡按使,在外為官期間,由于擔心父母在村中無人照顧,便把自己的妻子留在家中盡孝,成為了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不攜帶家眷赴任的官員。晚年之時,在給皇帝的奏折里面也檢討自己,講自己不能盡孝心只在君面前盡忠心,不能侍奉父母膝前盡孝,至誠感天,舒榮都為官期間剛正不阿,多次上疏彈劾奸臣魏忠賢被迫害致死,崇禎年間,奸臣被除,皇帝下旨為舒榮都敕建九檐門樓祠堂及“望重柏臺”牌坊光耀宗族的門楣。屏山村人認為,忠實際上是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國是連在一起的,你不忠,你就不孝。小到一個家,大到一個宗族,一個民族,孝心是一脈相承的。</font></h3> 屏山村的孝道故事,凡此種種,不勝枚舉。<br> 屏山村也因為子女孝順,村中出了很多的百歲老人,即便至今,村中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00多位,這些老人,沒有一位獨居。屏山村對老人的壽辰也極為看重,中國人的傳統(tǒng)中,60歲之后的生日被稱為“過壽”,過壽講究“過九不過十”,因為“十”意味著“滿”,為了討一個長長久久的好彩頭。人們便選擇在周歲滿九,虛歲滿十的時候為老人賀壽。給老人祝壽,講究的不是場面的大小、金錢的多寡,而是以子女的心意來衡量后代的孝心。村人還把孝道寫入餐桌上,老人不動筷,子女不能吃,老人不放碗,子女不能離席等等。一舉一動的風范,一規(guī)一矩的傳承,在陳述著屏山村人無微不至的孝道之心,感人至誠。<br> 與古徽州其他地方一樣,屏山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讀書。自宋以來,這個小山村一共走出了11位進士,29位舉人,在屏山人眼中,舒氏祠堂肅穆而莊嚴,一梁一柱一磚一瓦都承載著宗族的榮耀。<br> 屏山村地少人多,房屋密集,為在狹小的巷弄中間營造和諧的環(huán)境,先人們有著驚人的智慧,宅院的大門被設計成了內(nèi)凹的“八”字門,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大的空間,更體現(xiàn)了房屋主人“退一步天寬地闊”的胸懷。睦鄰友善的環(huán)境讓村莊多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坦誠,在這樣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無論是生活在這個村莊的人們,還是離開村莊外出打拼的人都顯得那么和善、樸實。 <h3><font color="#010101"> 徽州宅墻上的窗,很具有人文意義?;罩萆倘私?jīng)常外出謀生,常年不在家,那妻子自然在家獨守空房。所以古宅樓下均見不著窗戶,樓上卻是高高在上的一個非常小的窗子。那不只是起防盜作用,還有禁錮妻子的意思所在,妻子自然就無法紅杏出墻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角落里、小橋下、古亭內(nèi),時常會看到三五學生支起畫架,盡情描繪這里的白墻黑瓦、小橋流水人家。畫畢,到小巷里的茶館書屋,談古論今,享受慢下來的舒適生活;也可到街邊的酒吧餐館,品幾盅地方老酒,嘗幾道徽州土菜。夜半時分,巷子里漫步賞月,醉人的微風配合著古樸雅致的街景,自有一番愜意悠閑。</font></h3> 在流淌的歲月里,一些人來了,一些人又走了;唯有這些老房子,仿佛召喚和等候游子的老人,櫛風沐雨,滄桑堅忍,披霜戴月,無怨無悔。<br> 喜歡屏山村,不僅喜歡它的悠久歷史,也喜歡它的淡淡鄉(xiāng)愁,還有那樸素的建筑和生活在這里的質樸人們。 <h3><font color="#010101"> 屏山村到處是自然的,不曾濃妝,也不曾艷抹。穿梭在一幢幢古宅的光影中,高聳的馬頭墻和貼磚門坊雕刻彰顯著這里昔日的財富與榮耀,磨光的石板巷弄和斑駁的粉墻也訴說著屏山悠久的歷史。</font></h3> 攝影、制作:佛 緣<br>文字、編輯:張永勝<br> 感謝朋友們一直以來的關注和鼓勵!喜歡我的作品請在下方點贊、點評、關注,歡迎欣賞、收藏和分亨!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