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五味子</h3> 隨著越來越多的村莊在自然消失,會不會有那么一天,我們終將不再有故鄉(xiāng)?<br> 我的故鄉(xiāng)在湖南雪峰山下的一個山村里。<br> 因為有雪峰山的貫穿,那兒的水,柔情綿長 ;那兒的山雄偉蒼翠。 我的家就在山腰上。對面是山,再遠處是山,爬上對面山梁之上,看到的還是連綿起伏的山。記得上學(xué)的時候,學(xué)了篇課文《空中樓閣》,讀到那篇文章的時候,我感動得哭了。<br> 那分明就是我家的小木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顆。十分清新、十分自然,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稍側(cè)的山灣灣里。 世界上很多已經(jīng)很美的東西還需要一些點綴。山也是,小木屋的出現(xiàn),點破了山的寂寞,增添了風(fēng)景的內(nèi)涵。<br> 山上的環(huán)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感受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田園生活。雖不養(yǎng)鳥,每天早晨鳥語盈耳。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小木屋,是我們湘西農(nóng)村最為常見的屋舍,全屋用杉木榫卯而成。因為江南多雨,木屋的屋頂都是傾斜而建的,蓋上青瓦,利于消水。中間是堂屋,兩邊是廂房。<br> 在整個湘西,因為木材多,就地取材,小木屋隨處可見?;蛞郎桨⒒蛏⒉继镗?、或簇集山坳、或單門獨戶…… 每個地方的建筑,其實代表的也是當(dāng)?shù)氐牡赜蛱厣桑蛘哒f也是當(dāng)?shù)匾环N文化。我們的小木屋,以前那些大戶人家修好房子后,為了好看,也為了彰顯出和窮人家不一樣的氣勢,還會在屋頂正脊兩端往上翹起,如燕尾分叉之樣式。<br> 小木屋最大的好處是透氣,夏天非常涼爽,那種涼爽是天然的,空調(diào)吹的風(fēng)遠沒有那種舒爽;故鄉(xiāng)的冬天,濕冷,那種冷是透骨的涼。為了驅(qū)寒,家家戶戶都有火塘,火塘也是湘西農(nóng)家的地域文化?;鹛猎O(shè)在灶屋里,或中堂后面,或在右邊廂房。鋪了地樓板,火塘圍了長條石?;鹛羶?nèi)置鑄鐵三角架,上方吊著炕架,掛了各種臘味、辣椒、任貓兒在下面饞得喵叫又吃不到,還有那些竹制的農(nóng)具,放在炕架上熏上一熏,會更加耐用。 到了冬天,基本就不在灶上做飯。為了取暖,將儲存的雜木柴摟來,把火燒的很旺,一家人圍著火塘做飯、烤火。在火塘里燒火燒辣子,烤紅薯,土豆,山核桃……<br> 我小時候最喜歡家里來客人了,大家圍坐在火塘邊,在灶膛里添柴加火,燒得鼎罐里的水滋滋冒氣;我則聽著大人們在講那些鬼啊怪的故事:什么放盅啊、什么趕尸、什么狐仙、老虎和日本鬼子打不過枳木槽……比童話故事好聽多了。聽著那些個故事,我又想聽又害怕,那是對我最早的文學(xué)啟蒙。放牛的時候,我又把我聽來的故事說給小朋友聽,可來勁了。 可是,慢慢生活模式變了。曾經(jīng)把土地看得比命還重要的農(nóng)人們紛紛棄田土進城了,田土慢慢荒蕪了。很多的小木屋因為沒有人打理,長了青苔,在風(fēng)雨中搖搖欲墜。<br> 那些個依然還冒出裊裊炊煙的小木屋,還有留守老人帶著留守兒童在守著我們的故鄉(xiāng)。這些老人,現(xiàn)在他們還能動,還能勉強種一些離家近的田地,再過十年呢?再過二十年呢? 小時候在火塘邊聽了很多鬼故事,然而現(xiàn)在卻聽了很多讓人心酸的現(xiàn)實故事。<br> 我們家有一個親戚,八十多歲了,因為老人家習(xí)慣了住在農(nóng)村,不肯去城里與孩子們同住。<br> 有一天聽得他摔死在腳盆邊,赤身裸體的,好可憐。估計是洗完澡起來滑倒了,他家單門獨戶,他摔倒了也許呼救了,大晚上的外面沒有人,誰也聽不到啊。直到第二天,有人路過才發(fā)現(xiàn),可是人早沒氣了。八十多歲的老人,哪經(jīng)得起如此折騰呢?就這么赤條條來赤裸裸地去了。 還有更偏僻的一個村,幾年前去世的祖孫倆。其實那個奶奶還不算太老,才六十多歲呢,也是兒女都出去打工,奶奶獨自在家?guī)е粋€一歲多的小孫女。<br> 我們山里很多都是單門獨戶的人家,那家也是。<br> 那個奶奶應(yīng)該是突發(fā)腦溢血吧,發(fā)病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就算她呼救也不會有人聽到。村里本來也就只剩下下不多的幾個留守老人,不去串門的話根本也見不著有人。 鄰居覺得好像好多天沒聽到祖孫的聲音,隨便去看看。才發(fā)現(xiàn)袓孫倆個都死了,小孫女是餓死的,還一直咬著奶奶的乳頭!<br> 以前都說養(yǎng)兒防老,可是現(xiàn)在兒女多不在身邊,守著父母盡孝談何容易?兒女條件好的,也許在城里還有個彈丸之地容下父母,但父母也很難融入城里的生活;條件不好的子女,自己在城里都無法安身,又如何孝順父母呢! 故鄉(xiāng)的老人終究是越來越老了,他們終究會無力守住那片熱愛的故土,真不知道故鄉(xiāng)會不會真的有一天就自然消失了,這些曾經(jīng)沸騰的小山村漸漸地越來越沉寂了,藍藍的天空依舊,可再也見不到成群的牛羊。<br> 在外漂泊的年輕人,哪里可能個個都混得風(fēng)生水起呢,不知道有一天年齡大了,在城里混不下去了,還會回到故土么?聽到很多人感嘆: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h3> 1976年冬,那年的雪下的好大好大呀,我父親在八面山修水庫,那晚民工食堂打牙祭,一個人分得二三炒熟的肉,父親舍不得一個人吃,用一下竹筒簡裝好,步行二十公里往家里趕,到家時雞已叫了頭遍,看到父親滿身的疲憊,母親抱住父親已是泣不成聲。而今,我基本上長住北京,可是我怎么樣也不會忘記我家的百年小木屋,我經(jīng)常把小木屋的親情友情故事講給我兒女聽,講給我先生聽,講給我朋友聽,有時常常想起愛我養(yǎng)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有時在夢中驚醒已是淚流滿面……</h3><h3> 家鄉(xiāng)啊,木屋前的老樹已葉落成秋,在腦海里,從曾經(jīng)肉嘟嘟的小腳丫到如今的青絲漸疏,家鄉(xiāng)的木屋銘刻了我人生太多的記憶,每次回眸,你時而仿若昨天,時而仿若百年千年。<br></h3> <h3><font color="#010101"><p>攝影:秋葉聽雨、吳姣姣、流沙河</p><p>編輯:云上雪峰</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