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黃桷埡老街在國慶期間正式開街了。</h3><h3>我又一次來到這里,全新的老街撲面而來,既熟悉又陌生,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隨著游人的涌動,走進老街,走進歷史,走進心里的記憶。</h3><h3>對黃桷埡,我是有感情的。</h3><h3>今年初春的一個下午,我走進打造接近尾聲的黃桷埡老街,走進老街的歷史,走進老街的故事。隨后寫了一篇《漫步黃桷埡》,幾天后發(fā)在了重慶晚報的副刊上,算是我對思念中老街的回饋。</h3><h3>這一次走進老街,老街的風貌令人震撼。</h3><h3>老街還是那條老街,我仍然用心地把它走過。黃桷埡老街是一條古老的老街,初建于宋朝,至今已逾千年,歷史底蘊厚重,人文資源豐富。為重現(xiàn)老街舊時風貌,修繕改造的175棟風格獨特的巴渝建筑,一棟一景,體現(xiàn)了巴渝大地多元化文化基因和包容并蓄的城市精神,一條老街串起千年歷史和文化。</h3><h3>黃桷埡老街全長僅六百多米,門牌號碼不足二百,因留住了原住民,處處都飄逸出古老街鎮(zhèn)原汁原味的老味道。</h3><h3>整個街區(qū),屋舍高低錯落,房頂青瓦覆蓋,外墻的窗欞和立柱多是實木裝飾,但風格各異,遠遠望去,仿佛穿越過時光隧道,一幅屬于黃桷埡的“清明上河圖”就在你的眼簾里了。街道里,多處珍貴歷史建筑,已被精心雕琢,一棟樓就是一處景觀,一處景觀就有一個故事。老街上,樓宇構(gòu)成景觀,景觀講述著故事,故事里再現(xiàn)了“千年黃桷埡,一道通古今”的歷史傳說。</h3><h3><br></h3> <h3>黃桷埡老街起源于黃葛古道。黃葛古道是巴渝知名度最高的一條古道,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曾是歷代渝黔商賈的必經(jīng)之地,被稱為重慶的“絲綢之路”;古道始于唐朝,鼎盛于唐朝后的各個時期,屬于巴渝十二景之一。悠久的歷史,從踏入老街就迎面撞上。</h3><h3>右面一棟富麗堂皇的樓宇就是貴州商會,它的氣勢似乎在告訴著游人,它的昨日曾經(jīng)擁有過的輝煌。</h3><h3>左面一間“大夏驛?!保啒愕牡昝?,卻有著誰也不能小覷的內(nèi)涵。門前立有一碑,碑文曰:“大夏驛棧(又名大夏驛站),乃渝黔古道第一棧,明玉珍稱帝,并定都于重慶的大夏國時期,平章(地方大官職)竇英在渝黔古道上設(shè)置的第一個出渝入黔的官府驛站,用于傳遞官文和軍情……”</h3> <h3>老街中段上有一棟樓,遠看就很雅致,走近一看竟是晚清第一詞人趙熙的舊居“靜廬”。</h3><h3>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在近代川渝傳統(tǒng)文人中,乃一流大文人。他“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diào)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趙熙一生勤學,讀書不倦,家有藏書數(shù)千卷,多精心評點,今成都草堂藏有趙評點杜詩四部。其文章駢散俱精,以散文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樂山烏尤諸寺碑文。</h3><h3>抗戰(zhàn)時期,蔣介石坐陣黃山云岫樓,除指揮作戰(zhàn)之外,還招攬巴蜀名流以提高其名望,蔣介石命孔祥熙為趙熙在黃桷埡老街安排了一處居所,因趙熙長時間在此居住,故為其居所題名“靜廬”。</h3><h3>三界名人李奎安與趙熙同街相鄰而居,曾拜趙熙為師,二人晚年均好佛學,常結(jié)伴去華巖寺拜佛修行,吟詩作對,鐘鏡和尚便將趙熙、李奎安的詩詞刻嵌于寺廟中,至今保存完好。</h3> <h3>晏陽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xiāng)村建設(shè)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陶行知先生并稱“南陶北晏”。</h3><h3>抗戰(zhàn)時期,晏陽初入住人文薈萃的黃桷埡,在重慶北碚歇馬鎮(zhèn)創(chuàng)辦中國鄉(xiāng)村建設(shè)育才院(后改鄉(xiāng)村建設(shè)學院),任院長,建立巴(縣)璧(山)實驗區(qū),后更名為“華西實驗區(qū)”。1943年被膺選為“現(xiàn)代具有革命性貢獻的世界偉人”之一,與愛因斯坦等同獲殊榮,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nóng)村運動的使命》等。</h3> <h3>1935年,謝家主人謝其昌(1893-1973),民族資本家、愛國人士。在黃桷埡老街上興建了這幢中式四合院“謝家大院”,其建筑寬敞明亮,典雅大氣。謝其昌修建大院的初衷,一是自家老小生活居住,二是方便老街居民看病就醫(yī)。但建成后謝家僅住了兩年,就被稽查處征用,謝家則搬到附近的鄉(xiāng)下居住,直到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稽查處搬走后,謝家從鄉(xiāng)下搬回來又住了三年;1949年,謝家為迎接解放軍進城,主動將房屋騰出來,提供給解放軍住用了一年時間;1956年,國家實行“私房改造”,謝家除了留下五間房屋自家居住外,又主動把多余的房屋貢獻給國家,再分配給無房戶居住。</h3> <h3>老街上,天順祥商號是值得一看的。</h3><h3>天順祥商號,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天順祥票號”的前身,黃桷埡就是天順祥商號的發(fā)祥之地。同治四年(1865年),王熾與重慶本土商人合伙,在黃桷埡發(fā)起和開辦了一個叫“天順祥商號”的商鋪,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天順祥商號發(fā)展壯大的基礎(chǔ)上,王熾在重慶城開辦了“天順祥票號”(錢莊)。隨后,王熾效仿“山西票號”,在云南昆明設(shè)“同慶豐票號(總號)”,在各行省設(shè)“天順祥票號(分號)”,幾年后,天順祥票號遍及全國十五個行省,甚至香港、越南、馬來西亞等地。</h3><h3>“天順祥”名稱的由來,還得從一件奇聞趣事說起。王熾當年正在籌辦黃桷埡老街上的商鋪期間,有一天,他獨自一人到黃桷埡涂山湖游玩散步,當他走到湖邊,俯身低頭,撫弄湖水時,一條大魚徑直朝他游來,靠近他時,便一躍而起飛到岸上,隨即再一躍而起飛入水中,悠哉游哉地游向湖心。王熾思忖:此乃難道是“如魚得水之意,吉祥發(fā)家之地,順天應時之兆”嗎?何不將自己的商鋪取名為“天順祥”呢!</h3><h3>由此,一帆風順。</h3><h3><br></h3> <h3>沿著老街走去,一幢大宅院撞進眼來,它就是老街上最豪華最氣派的“李奎安故居”。跨進青石砌筑的門檻,一腳踩下去,竟是木質(zhì)地板,悠悠作響,霎時有了舊時樓房的感覺。而那穿堂而立的四合院天井,環(huán)樓的雕梁畫棟上滿是栩栩如生的人與動物,布局雅致的房間,還有回廊相伴,行走其間,古韻悠悠,這都彰顯著原房主人的身份和地位。</h3><h3>原房主人名叫李奎安(1879-1947),名光文,別號葵庵居士,是民國時期重慶的三界(商界、政界、文化界)名人,這位跨界名人極富商業(yè)頭腦,領(lǐng)銜重慶工商會會長多年,,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碩果頗豐;在文化界,他雅好詩書,與名士趙熙、高僧能海法師往來,常有詩詞唱和,遺憾沒有詩集傳世;但最值得一說的是,重慶大學的創(chuàng)建,他是第一個倡議人,功不可沒。</h3> <h3>臺灣女作家三毛一直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尤其喜歡她填詞的那首《橄欖樹》,一句“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至今回響在我的心里,當我看到三毛1988年在臺北一所大學做演講,用重慶話告訴一位四川人說:“我是重慶的,黃桷埡!”簡短數(shù)字,道出重慶這座城市賦予三毛熱烈豪爽的性格。</h3><h3>三毛說的遠方的故鄉(xiāng),就隱身在巴渝的黃葛古道上。三毛就是重慶人,就出生在黃桷埡。黃桷埡正街145號就是三毛的故居,她同父母、姐姐一起在此生活了五年,直至遷往臺灣。幼年的三毛,在黃桷埡時,喜歡蕩秋千、看宰羊、戲水缸、逛墳地,特別喜歡看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漫畫,后來從事寫作后,就取筆名為“三毛”。</h3><h3>三毛故居院壩一側(cè)修建了一個不算太大的游泳池,應該是遂了三毛喜歡戲水的意愿,院壩里空了,唯有兩棵黃葛樹勃勃生機地向上長著,應該就是陪伴三毛一塊兒成長的了。站在樹下,想起三毛的一段文字:“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毙挪皆簤危拖肫鹎皫状蝸頃r看到的游人留言“千山萬水來到這里,只為尋找你的足跡,愿遠方的你安好!”“終于來到你出生的地方,雖然艱辛,但終究會到達!愿一切安好!”“漂泊的人終會靠岸,我終于知道你從哪里來!”深受人們喜歡的三毛,已不僅是重慶人民的三毛,她是全國人民的三毛,是全球華人的三毛。她熱愛生命,追求幸福的執(zhí)著,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著名音樂人羅大佑作詞作曲的那首《追夢人》,就是獻給三毛和青春的挽歌。</h3> <h3>老街上,一處“孔香苑”留住了我的腳步。這個孔香苑,原是黃桷埡老街上最高檔的飯店,原名黃葛飯店。因飯店老板得罪了孔祥熙的二女兒,就是那個名噪陪都重慶的孔二小姐,故飯店被查封拍賣,孔二小姐輕松“競得”飯店后,重新裝修布置,更名為“孔香苑”,聘請“巴洋人”為廚師長,在老街上第一家經(jīng)營西餐、酒吧、歌舞廳等,洋氣十足,可謂天天賓朋滿座,夜夜笙歌,社會名流和外國使節(jié)等常來這里做客。</h3><h3>人稱“巴洋人”的巴巴達,是一個希臘人,十六歲隨英國怡和洋行來到重慶,娶重慶媳婦后安家黃桷埡。1945年孔香苑“關(guān)門”后,巴巴達自己當老板,仍然經(jīng)營西餐館、洋酒吧,他每天烤制面包時,半條街都聞得到面包的飄香。</h3> <h3>走著走著,在一處店面前停住了腳步,修葺一新的店鋪店門緊閉,應該是還沒有重新開張,也不知道開張后經(jīng)營什么,但我卻是清晰地知道四十多年前這里是賣小面的。</h3><h3>那時候,我從長江對岸的下半城涉水爬山來到黃桷埡文峰塔下的五中(廣益中學)讀書,每周的返家返校都要從這里經(jīng)過,小面特有的誘人味道,總是讓我惦記??稍谀莻€年代,像我這樣窮苦家庭的孩子,是沒有零花錢的,八分錢一碗的小面都只能是一種惦記。可惦記久了,心里就會難受,總想著怎樣才能把它變?yōu)槌缘玫降南硎堋?lt;/h3><h3>天天琢磨著,辦法居然被我想出來了。我們住校生每周都要返家一次,從黃桷埡順著黃葛古道一路向下,在海棠溪或龍門浩坐過河船回到市中區(qū)下半城的家里。那時候的過河船實行的是單向收費,進城不收費,出城一人一毛錢。下半城儲奇門河邊,到對岸海棠溪不僅有讓人過河的輪渡,還有讓車輛過河的車渡。小小年紀的我,就想啊,要是能去車渡那里求司機叔叔伯伯搭個車,不就省出一毛錢了么,那可是夢寐以求的一碗小面錢,而且還能余下二分錢來,搭上四次車,不就又有一碗面錢了么!</h3><h3>于是乎,返校時就提前一點時間,早早地來到儲奇門河邊的車渡處,向排隊等候過河的司機叔叔伯伯們央求搭車。那時候呵,人小嘴甜,張口就是叔叔你好,伯伯你好地喊著,能搭上車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成功搭上一次車,就會在某個夜自習后溜出學校,來到那家小面館,大聲地對老板說一聲:來碗小面!</h3><h3>這本是自己的一個很私密的故事,這些年老同學相聚時作為過往趣事擺出來,結(jié)果好多同學都說,我們那時候都是這么做的,于是一陣大笑,笑聲里混雜著那時候生活的酸澀。</h3> <h3>這是老街的一段青石板路面,在上面走著,就想,這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呀,趕馬馱貨的在這里走過,多少英雄豪杰也在這里走過,多少達官顯要在這里走過,我熟識的作家三毛也在這里走過,在這些重重疊疊的印痕里,我仿佛也看見了少年求學時自己在這條青石板路上踏出的足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