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劉官莊軼事之二:英杰留芳

張傳桂

<p> 我小的時候,莊上還在流傳著張、鮑兩家打官司的舊事。 相傳:清嘉慶年間,莊西三里閻坊村,有位名叫鮑嘉祥的財主,排行第三,人稱“老鮑三”。劉官莊農(nóng)民張三岱,家境貧寒,其年邁老母親,到鮑家田邊拾花柴,被誣行竊,慘遭毒打。三岱一怒之下闖入鮑家,殺死文武二生。</p><p><br></p><p> 鮑家告至官府,將張氏多人打入牢獄,引發(fā)張氏全族的奮力抗爭。張氏有文生張文林,飽讀詩書,由其主持訴訟,集全族之力,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那官司前前后后打了十幾年,莊上十幾家大戶的騾馬全部賣光,從縣城直打到濟南府。在沿途三百余里的官道旁,張氏置下了三處地產(chǎn),建房,打井,車來人往,食宿全在自家地盤上。故事到此嘎然而止,官司如何結(jié)案,三岱的命運如何,不得而知。</p> <p> 2013年,博興縣政協(xié)的張基地先生,看到了我記述的這件舊事,感覺因系口碑資料,有許多語焉不詳之處,亦無官司結(jié)果,遂請清史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顧春先生幫助,注冊登入“國家清史工程數(shù)字資源總庫”,搜尋到了有關(guān)此官司的奏折檔案。今將有關(guān)案情內(nèi)容加注標點,抄錄于此,以證史實。</p> <p> 《山東巡撫鐵保奏為審擬博興縣捐職千總鮑鳳圖呈控張元赤謀殺伊子鮑用湘兄弟一案事》奏折首頁。</p> <p> 據(jù)清嘉慶八年(1803)山東巡撫鐵保呈嘉慶皇帝的奏折載:張三岱曾祖張之濱,本系王姓,為張元赤伯祖張鑒所領(lǐng)養(yǎng)之義子。張三岱、張元赤等,與鮑鳳圖、鮑用湘等,同為閻坊村人。嘉慶三年十月,張元赤曾被鮑鳳圖索欠,爭毆涉訟,素有積怨。 嘉慶六年七月十一日,張元赤之子張用奇與鮑用湘在集市賣魚,起了紛爭,經(jīng)眾人勸散。當晚,張三岱胞兄張一本,因地里高粱被竊,在街上叫罵。經(jīng)過鮑用湘家門時,鮑用湘出來招攬,張一本分辨,鮑用湘掌摑其頰,經(jīng)眾人勸散。張元赤聞知,觸起前嫌,激張一本、張三岱還毆泄怨。 次日早晨,張一本攜斧頭,張三岱帶刀子,去找鮑用湘泄怨。雙方爭執(zhí),鮑用湘罵張三岱兄弟世代為張姓之奴。張三岱嗔其辱及祖父,一時氣憤,用尖刀迭戳鮑用湘肚腹。鮑用湘之弟鮑用漣將張三岱揪住,被張三岱傷其臍肚。鮑用湘、鮑用漣先后不治殞命。其間,張元赤、張一本亦有傷人,但未致命。</p><p><br></p><p> 自嘉慶六年七月十一日案發(fā),幾經(jīng)反復(fù),三任山東巡撫涉理此案,三經(jīng)刑部,三經(jīng)皇上朱批,至嘉慶八年六月結(jié)案。張三岱判絞立決,張元赤、張一本判發(fā)極邊足四千里安罝。</p><p><br></p><p> 劉官莊《張氏族譜》記載:五世張海一支自劉官莊遷居閻坊,張元赤、張一本等是五世張海的后人。后續(xù)《張氏族譜》載:有今居?xùn)|北與內(nèi)蒙古兩支張氏子孫,就是當年發(fā)配之人的后代。</p> <p> 舊事已成往事,恩怨已作云煙。早在百年之前,張鮑兩家就已冰釋前嫌,和睦相處。2015年,二十世聚峰有順口溜吟道:“古去今來多重天,事事非非云消散。張鮑兩家舊有訟,事過境遷化為緣。鄉(xiāng)鄰鄉(xiāng)親和為貴,倡導(dǎo)和諧禮為先……”在我的印象當中,小時候聽到這件舊事,傳承的并非恩怨情仇,而是一種不畏艱難的豪邁氣概,以及族人互幫互助的“義和”精神。正是這種氣概和精神,一直深刻影響著張氏子孫,人們自強不息,尊儒重教,修身齊家,民風古樸而又粗獷。</p> <p> 據(jù)清道光年間的《博興縣志》記載:道光二十一年,我們家十五世祖正義的妻子孫氏,因為恪守孝道,至孝至善,飲譽鄉(xiāng)里,受到朝廷的表彰。山東學(xué)政李汝嶠親授“節(jié)孝可風”匾,旌表門閭。我們家那塊匾額,我小的時候還見過,就懸于我家祖宅的大門上方。那時,雖已歷經(jīng)百年滄桑,顯得有些斑駁與陳舊,卻依然透著古樸與莊重,令人肅然起敬。</p><p><br></p><p> 據(jù)張氏族譜記載:清同治十年,十五世正傭妻郭氏,與兒媳孫氏(十六世鳳誥妻)同舉節(jié)孝,山東學(xué)政賜給“兩世同貞”匾額,旌表門閭。</p> <p> 劉官莊張氏二世張士賢,遷居壽光縣倉上莊,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張氏族譜?記舊譜載事》記載:清同治二年,壽光倉上莊族內(nèi)十六世張松園,蒙欽賜癸亥科翰林院檢討兼國子監(jiān)祭酒。甲子年四月二十二日,來祠堂祭祖,樹旗掛匾,演戲慶賀。各處族人齊集襄事,父老弟子晨夕相共而談,則族情愈篤。此不易得之嘉會,也恐后之無傳。</p> <p> 十七世人紀公。</p> <p> 在歷代張氏族人當中,象張松園這樣讀書致仕的并不多。但是,讀書致用的卻并不鮮見。劉官莊張氏十七世張人紀(1863-1947),字朔然,幼習(xí)儒學(xué),少壯即為縣學(xué)廩生。鄉(xiāng)試不第,歸而從商,信譽顏佳。清光緒二十七年在本莊立“復(fù)盛號”,次年于縣城注“永興號”,專事糧油經(jīng)營。其糧道多由縣至濟,輒為軍用。民國初年率先剪辮,為開明鄉(xiāng)紳之表率。一生樂善好施,多行義舉。民國二十五年,為滿足族人飲水之需,捐資于村東南甃井一眼,并在家廟東灣崖修石漏(泄水口)一座,以防止雨水沖毀街道,并方便族人取水洗涮。民國二十六年,出于尊祖敬宗之熱情,為使族人追遠有所寄托,出資倡導(dǎo)九甲族人立五世祖杲公墓碑。人紀公雖非富商巨賈,但盡一己之力造福鄉(xiāng)梓,其義舉有口皆碑。暮年安于清貧,與世無爭,體恤族人,和睦鄉(xiāng)里,壽終于圣賢之年。</p> <p> 十八世張友桂,清道光年間生于翟家社(今閻坊鄉(xiāng))賀家。自幼攻學(xué)中醫(yī),還長于詩文。行醫(yī)于清咸豐、同治年間。著有《內(nèi)科秘錄》傳世,為博興張氏中醫(yī)婦科世家創(chuàng)始人。張友桂子張立言、張立功從父學(xué)醫(yī),博覽群書,精通婦科,經(jīng)手治愈許多疑難病癥。高苑、蒲臺、濱州、廣饒、利津、臨淄等地患者,紛紛前來求醫(yī)。對貧苦農(nóng)民,免收費用,并提供食宿。張立言著有《婦科真?zhèn)鳌?,包容了他一生的行醫(yī)經(jīng)驗。</p> <p> 民眾贈送給張龍?zhí)玫呢翌~。</p> <p> 張友桂孫張龍?zhí)?、張升堂,承襲祖業(yè)。張龍?zhí)脛e號“五先生”,為張氏中醫(yī)婦科第三代傳人,對胎、產(chǎn)、婦等病素有回春之術(shù),聲名遠著。病素有回春之術(shù),聲名遠著。民國26年(1937年),民眾其送贈“濟世活人”和“壽世無疆”匾額褒獎。張友桂玄孫張傳九,承襲祖業(yè)。我小的時候,傳九兄曾給我看過病。據(jù)《張氏族譜》載,張友桂之十三世祖,自劉官莊遷賀家。</p> <p> 劉官莊張氏十八世張萬仲,我小時候認識他,叫他做“四老爺”,是莊上有名的老先生(醫(yī)生)。萬仲老先生自幼刻苦攻讀針灸學(xué),是族人中久負盛名的一位針灸先生,以醫(yī)術(shù)精湛、醫(yī)德高尚令人欽佩。他約法三章:治病不收費,不吃請,不收禮,在十鄉(xiāng)八里,被人們稱為“神針”一把抓。</p> <p> 著名呂劇藝術(shù)大師張傳海。</p> <p> 劉官莊張氏二十一世張傳海,字瀚東,號鏡清,著名呂劇藝術(shù)大師,有“呂劇譚鑫培培”之美譽。張傳海幼年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天資聰穎,朝奮好學(xué),10歲師從十八世族人張秉智,17歲登臺,嶄露頭角。他酷愛讀書,潛心藝術(shù)研究,從藝初期擠出時間在私塾苦習(xí)“四書”、“五經(jīng)”,熟讀唐詩宋詞,為后來的藝術(shù)之路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chǔ)。始唱花旦,后改老生,其藝術(shù)風格深沉含蓄,情濃韻醇,富有激情,抑揚徐疾,錯落有致。充分運用聲宏量大,穿透力強的特點,委婉多變,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并能根據(jù)不人物的不同形象、創(chuàng)造不同的唱腔。他塑造的人物形象質(zhì)樸豪放,唱腔剛勁有力,動作以情傳神,開口撼人心魄。1963年,張傳海當選為山東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p> <p> 舊時,在劉官莊西南角有座關(guān)帝廟。后來,關(guān)帝廟坍塌不在了,人們依然會去那里燒香。</p> <p> 劉官張氏族人多為農(nóng)民,以農(nóng)為本。家境富裕者,皆讓子弟就學(xué)讀書;家境清貧者,則在農(nóng)閑時讓子弟習(xí)拳練武。因此,莊上自古就有忠義尚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在我的印象當中,莊上的人們最敬的是天、地和關(guān)公。天地生萬物,天地如父母。關(guān)公乃人中丈夫,萬世豪杰,協(xié)天大帝武圣人。人們敬關(guān)公,是仰其忠勇,慕其信義?!短覉@三結(jié)義》《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等故事,在莊上是婦孺皆知。人們稱關(guān)公為“關(guān)老爺”。舊時,在我們莊西南角曾建有一座關(guān)帝廟。我小的時候,關(guān)帝廟已經(jīng)不在了,在其舊址上蓋起了碾棚子。但是,人們依然管那里叫做關(guān)帝廟。而且,還時不時有人去那里焚紙燒香。這是一種迷信嗎?這不是迷信,這是一種追求,人們是在追求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莊上的人們叫它做“義和”,也就是重信守義、和諧團結(jié)的意思。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上,強調(diào)的是一種以“忠義”為核心的全局意識和整體精神。這種精神,經(jīng)過長期的不斷深化,積淀并孕育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愛國主義思想,成為人們?yōu)閲遗d旺發(fā)達而奮斗的精神力量。我小的時侯,曾多次聽莊上的老人們說到,咱們莊戶人家要重義和,在家盡孝,在國盡忠。</p> <p>  我小的時候,莊上的習(xí)武之風還頗為興盛。每到冬季農(nóng)閑時,莊上總有幾處拳房紅紅火火。青少年們只要有興趣,都可以進去踢腿彎腰,走上幾路拳腳。我十多歲的時候,也曾到莊西南角的拳房練過兩冬拳腳。那拳房場子,設(shè)在景山家的三間北屋內(nèi),授業(yè)拳師主要有張啟業(yè)、張啟功、張啟富。記得,在一起練拳的還有景山、聚豐、啟智、安振、聚智、春光,等等。先是學(xué)了一趟“溜腿”,又學(xué)了一路“跳滿屋”,再后是學(xué)“八折”,都是地功拳的基礎(chǔ)功夫。練武跟蓋房子是一個道理,要循序漸進,先扎基礎(chǔ),練好基本功。</p> <p> 地功拳,我小時候一直以為叫做“狄公拳”,這可能與聽過北宋名將狄青的故事有關(guān)。后來,經(jīng)查閱相關(guān)資料才弄明白,地功拳又名地趟拳、八折拳、地躺拳,屬于優(yōu)秀的中國武術(shù)拳種之一,因其拳多用滾、跌而得名。其源傳說有二,一稱與醉拳同源。二說源于明代?!都o效新書·經(jīng)捷要篇》載:“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皆今之有名者?!爆F(xiàn)此拳盛行于陜西、四川、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廣東等地。屬于是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p> <p> 拳房內(nèi)沒有桌椅板凳,入場后一律站著,且必須脫帽,連師父們也不例外。然后,徒弟們一個個輪流下場演練,師父們站在旁邊,隨時給予指點。對我們這幫孩子們,師父是外嚴內(nèi)寬,看著我們帶有稚氣地蹦蹦跳跳,他們是打心眼兒里喜歡。休息時,他們便會講起莊上拳術(shù)高手的故事。這其中,傳得最神的是三個人。</p><p><br></p><p> 一位是張啟富。他的拳術(shù),在莊上是數(shù)得著的。據(jù)說,他曾仗著一身好功夫,從日本鬼子手中死里逃生。抗戰(zhàn)時期,有一次鬼子掃蕩,從合圍的人群中拉出張啟富,關(guān)到屋子里玩打人取樂的游戲。那可是往死里打,是死是活全憑運氣,可誰會有那種好運氣?張啟富也沒有好運氣,但他卻有好功夫。他雖不敢招架還手,卻能夠炕上地下地上竄下跳,這邊那邊地騰、挪、閃、躍。幾個東洋武士看傻了眼,看入了迷,用拳腳打不倒他,竟也沒有再用槍去傷他。張啟富靠那身出神入化的好功夫,揀回一條命。</p><p><br></p><p> 另一位,是我的三叔張子然。據(jù)說,他的拳腳功夫,已經(jīng)練到相當?shù)幕鸷?,尋常人十個八個不能近身。年輕時,三叔走南闖北做生意,也曾四處奔波為八路軍采購藥品和布匹。正值亂世,做的又是出生入死的買賣,跑徐州,進濟南,闖天津,靠的是意志和膽量,也是靠那一身好功夫防身。</p><p><br></p><p> 有一次,過關(guān)卡時,四名偽軍四把明晃晃的刺刀,抵在三叔胸前,要他留下買路錢。出生入死賺來的錢,豈能拱手讓給黑狗子?他猛地沉身使出一記掃堂腿,四名偽軍應(yīng)聲倒地,他順勢一個就地十八滾,鉆進了路邊的高粱地。</p><p><br></p><p> 1971年,我去天津看望三叔時,曾向他問起此事。好漢不提當年勇,三叔笑而不答,卻又隱忍不住地夸起了我的堂弟德順。原來,德順弟已盡得三叔真?zhèn)鳌S幸淮?,在街上受到幾個流氓的圍攻,他小小年紀,竟能全身而退。</p><p><br></p><p> 還有一位,年代比較久遠,故事更加傳奇??上В覜]能記住他的名字。據(jù)說,此人不僅功夫好,而且天生神力。師父們用對比的方法說:比老滄可厲害多了。老滄,名叫滄州,龍河村人,力大無窮,十里八村很是有名。據(jù)說,他能駕著四百斤重的獨輪車,在剛翻過的土地里快速行走。如若換了別人,則會寸步難行。而我們莊上那位,力氣還遠勝老滄。據(jù)說,他當年去羊角溝販私鹽,遇上官差追趕。他奮起神力,雙手將幾百斤重的獨輪車平平端起,隱入路邊的高粱地。官差們沿車痕追來,猛然發(fā)現(xiàn)車轍消失,驚恐萬分,奪路而去。</p> <p> 說起古時莊上的英杰好漢,最值得人們稱道的有三位。</p><p><br></p><p> 一位是鋈三老漢。清乾隆年間,莊上有位名叫張鋈的人,行三,人稱鋈三老漢。他武功絕倫,為人仗義,是位飲譽鄉(xiāng)里的俠義之士。據(jù)說,夏天外出乘涼,鋈三老漢都是在腋下夾塊長條青石當?shù)首?。那青石,一般的漢子兩手搬著都有些吃力。流傳最久,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鋈三老漢大戰(zhàn)王士胞的故事。</p><p><br></p><p> 有一次,鋈三老漢到小清河南去赴宴。因為是遠客,主人將其安排在上席。當時,小清河南毛河有位名叫王士胞的人,有錢有勢,武功了得,又倚仗其姑丈在京為官,稱霸于小清河南,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人們敢怒不敢言。此次宴會,王士胞遲到,眼見鋈三老漢坐于上座,即心懷忌恨,肆意挑釁。席間,他用所攜短刀叉起塊牛肉,面帶冷傲地“敬”給鋈三老漢。老漢并不慌忙,張口一咬,鋼刀應(yīng)聲而斷。王士胞見狀大怒,拔出腰刀揮砍過去。老漢側(cè)身讓過刀鋒,放在桌下的雙腿略一用力,兩條桌腿同時斷下。他隨手抄起兩條桌腿,起身迎戰(zhàn)王士胞,從屋里戰(zhàn)至院內(nèi),將王士胞打得落荒而逃。據(jù)說,后來王士胞的姑母回鄉(xiāng)省親,王士胞竟有不敬之舉。其姑母見其惡行累累,即命人毀其雙眼,將其廢掉。</p> <p> 還有一位,是十六世張廷璣,更是讓數(shù)代族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的人物。廷璣老自幼聰明好學(xué),忠厚勤勞。年輕時,他去小清河南扛長工,因其機靈與勤苦,深受東家喜歡,讓其陪伴自己的兒子讀書習(xí)武。幾年下來,東家少爺見廷璣學(xué)識武功不在自己之下,即邀其同赴院試。果然,東家少爺沒有考中,廷璣卻被錄為武生員。他擔心東家少爺臉上無光,即遠走他鄉(xiāng)。</p><p><br></p><p> 后來,廷璣在南方加入了湘軍,投在湘軍主帥曾國藩的帳下,并在攻破天京時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皇上頒給他的圣旨上有“力誅長毛四十余”的記載。因為立有軍功,曾國藩保舉他出任江南大營把總。此后,其歷任武職有:驍騎教習(xí)尉,千總京師前門左將,花翎總兵銜、署理潞安府副將、實授太原府參將?!恫┡d縣志》載,張廷璣為四品。據(jù)我的族弟春元說,早年間,他曾在廷璣后人家中,看到過當年的圣旨,載明是“享二品副將銜”。</p><p><br></p><p> 我小的時候,還幾次見過張廷璣的執(zhí)事,感覺十分的威嚴、威武、威風?!稄埵献遄V》中,對十六世廷璣執(zhí)事有明載:肅靜迴避牌一對,實授太原府參將牌一對,花翎總兵銜署理潞安副將牌一對,誥授武顯將軍牌一對,金瓜兩對,月斧一對,朝天蹬一對,撾一對,龍頭棍一對,鍊一對,鞭一對,長棍一對,刑棍一對,執(zhí)事箱一對。</p> <p> 還有一位,十五世張正彩,是位深受族人景仰和欽佩的英烈人物。據(jù)說,正彩老一身好功夫,慣使雙拐子,尋常人十個八個近身不得。有一天,正彩老拿著鐮刀出莊割草,在西南門突遇一伙長毛潰兵,要進莊搶劫。他大概明白“潰兵如匪”的道理,急忙揮動鐮刀迎敵。斃敵一人后,他且戰(zhàn)且走,引著長毛兵繞莊而過,退向西北洼。退至北嶺支脈河邊時,終因寡不敵眾,英勇戰(zhàn)死。潰兵們無膽再犯劉官莊,流竄而去。</p><p><br></p><p> 在正彩老流盡熱血的地方,族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安葬了這位為了鄉(xiāng)里而獻身的英烈。聽他的后人二十世樂武說,從那時起,北嶺就成為他們家的墓地,并一直沿用至今。人們每當提起這件事,就會惋惜地說,他之所以戰(zhàn)死,一是因為身上的背帶褲斷了條背帶,行動不便;二是因為沒有帶著稱手兵器雙拐子。不然,那伙散兵游勇,絕不是他的對手。</p> <p> 據(jù)載,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后,遵王賴文光率部與捻軍匯合,后被清軍壓迫進入山東,先敗于益都,再敗于壽光,又敗于濰縣,繼而在膠萊河被擊潰?!恫┡d縣志》載,捻軍數(shù)次進入博興縣境,與鄉(xiāng)勇激戰(zhàn),敗多勝少。因此,我猜想,流竄到我們莊上的那伙長毛,應(yīng)該是太平軍或捻軍的潰兵。</p><p><br></p><p> 在莊西南門內(nèi)斃命的潰兵,張氏族人也將其就地埋葬。我小的時候,那座孤墳還在,就在莊西南門圩子墻內(nèi)的灣子里,人們稱為“毛子墳”。逢年過節(jié),旁邊的住家還會到墳上燒些紙錢。</p> <p> 本文原載于作者文集《八月的云霞》,海風出版社,1996年出版。2019年10月4日修訂。</p><p><br></p><p>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