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美新疆1</b></h3></font></h3> <h3>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地方一定要去,一個是西藏,一個是新彊。西藏給人的是心靈上的震撼,新疆給人的則是視覺上的沖擊和亨受。 </h3><h3> 印象中的新彊很遙遠、很神秘,對她的了解只停留在書本、圖片、影視和人們的談論中。入彊后,我們懷著激動、獵奇的心情,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車窗外,生怕錯過任何一處風景。接下來的幾天,將會帶你近距離欣賞大美新疆,給你奉上一場場視覺盛宴!</h3><h3> </h3> <h3> 新疆,古稱西域(漢代以來,中原對玉門關以西地區(qū)的總稱),清政府乾隆皇帝統(tǒng)治時期,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新疆并設省,處于西北邊陲,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從西漢開始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r></h3><h3> 說到西域,就會想到“西域三十六國”。如:千年樓蘭、樂都龜茲、交河故城、婼羌、車師等等古國,這些古國多沿著絲路而生、而盛、而衰。 </h3><h3> 新疆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地貌多樣,高山與盆地相間排列,盆地與高山環(huán)抱,喻稱“三山夾兩盆”。北部阿爾泰山,南部昆侖山,天山橫亙于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天山以南為南疆,以北為北彊,哈密、吐魯番盆地為東疆。<br></h3><h3> </h3> <h3> 8月18日,晴,自駕第三天,入彊第一天。行程安排是:哈密(沿連霍高速)→吐魯番→達板城→烏魯木齊→獨山子區(qū)(住宿)</h3><h3> 凌晨7時,天剛蒙蒙亮,我們從哈密市上高速向西行進。一路上,不是光禿禿的山丘就是茫無邊際的戈壁灘。戈壁灘上景象萬千,一會兒是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一會兒是綠意盎然的葡萄莊園;一會兒是一組組旋轉不停的風力發(fā)電機;一會兒是一排排瞌頭不斷的鋼鐵采油機……</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戈壁灘</font></i></h3></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寸草不生的山丘</font></i></h3></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葡萄園</font></i></h3></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風力發(fā)電機</font></i></h3></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采油機(俗稱磕頭機)</font></i></h3></h3> <h3> 中午1點,穿過一個山囗時,豁然開朗,一大片綠州頓時闖入眼瞼。在6個多小時的行車中,大都是灰蒙蒙無生機的荒涼色調,視覺疲勞時,突然出現(xiàn)綠色,令人興奮不已!此時,路牌提醒我們,綠州處就是達板城。此達板城就是西部歌王王駱賓筆下的辮子粗又長、兩個眼睛真漂亮的美麗維吾爾族姑娘的家鄉(xiāng)。</h3><h3> 達板城是烏魯木齊市的下轄區(qū),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段。據(jù)老居民介紹:解放前,這里只有幾棵榆樹和二十幾戶人家,是一曲《達板城的姑娘》民歌,使這里名揚天下,享譽海內外。</h3><h3> 沿著路標指示, 嘴里哼著“達板城的石路硬又平啦,西瓜呀大又甜……”,駛出高速。一出高速口,就是達板城古鎮(zhèn),古鎮(zhèn)是在舊城廢墟上圍建起來的。遠處是巍峨的天山,旁邊是冰川融化雪水的河流,一望無垠的蘆葦在風中蕩漾。景區(qū)不大,游客很少,我們在門外看了看,拍了幾張照片就離開,駛向不遠處的達板城區(qū)。去城區(qū)的路兩邊全是杏樹林,正值成熟季節(jié),達板城大媽們在路邊擺攤買杏。這里的杏很有名,杏肉甜潤,杏仁香脆,口感極佳。</h3><h3> 1點40分進入達板城,城區(qū)不大,人口不多,大部分是少數(shù)民族,每個門市外面都插著一面國旗。當?shù)厝丝次覀兊难凵窬拖駠艘娏送鈬艘粯?。正當午時,找了一家辣子雞飯店美美地飽嘗了一頓地道的大盤辣子雞,他的美味至今還回味無窮!</h3> <h3> 美餐后,沒多逗留,下午3時,上高速繼續(xù)向目的地進發(fā)。4點30分,從烏魯木齊市外環(huán)路繞城而過。晚上8時,到達天山腳下獨庫公路起點,中國石油工業(yè)發(fā)祥地之一的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qū)。</h3><h3> 獨山子區(qū)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西南邊緣。獨山子地名來源于區(qū)境內的獨山,獨山是東西走向“一”字型,因不與其它山體相連,獨立于戈壁中而得名。</h3><h3> 安頓好住宿后,己晚上十時,但此處的太陽剛落山,與中原時差有2個多小時。</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住宿地</font></i></h3></h3> <h3> “獨庫公路"是溝通天山南北的交通要道,是20世紀80年代通車的217國道。從北彊的獨山子起到南彊的庫車結束,全長561公里,連接了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縱貫天山脊梁的“景觀大道”。</h3><h3> 她宛如一條巨龍盤臥天山,一面傍山,一面臨河,超過一半以上的地段都在崇山峻嶺、深川峽谷中通過,前一秒還穿梭在雪嶺云杉間,下一秒就翻越雪山,有著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體驗。</h3><h3> 她險峻和美景并存,需要翻越4個終年積雪的達坂(維吾爾語是狹窄的山口),但它還擁有風景如畫的草原、雪嶺、云杉、湖泊、各種地質地貌等美景。受降雪、結冰等自然因素影響,一年僅開放五個月,每年9月底到次年5月份實行長達7個月的交通管制。</h3> <h3> 8月19日,晴,自駕第四天,入彊第二天。穿越“獨庫公路”是此行的主要目的,我們計劃用兩天時間慢慢欣賞她的如畫景色,感受她的驚險刺激。線路:從獨山子區(qū)出發(fā)(沿獨庫公路)→哈希勒根達坂→喬爾瑪→玉希莫勒蓋達板→那拉提(住宿)。</h3><h3> 早晨8時半,通過“天山之門”,開始了一段久違的“畫中游,險中行”之旅。穿越過程中美麗景觀隨處都是,無需選點擺拍,在她面前贊美景色你會感覺到語竭詞窮。(圖片為手機拍攝沒作處理)。</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穿越天山必經(jīng)之門</font></i></h3></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駛向天山</font></i></h3></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駛入天山</font></i></h3></h3> <h3><i><font color="#39b54a"> “守望天山路”紀念碑,是紀念歷經(jīng)艱險,勇于犧牲的英雄筑路官兵。</font></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39b54a">在藍天下,天山與白云親密無間</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老虎口”是獨庫公路艱險的一段,彎道較多,滑坡、泥石流常會發(fā)生,山坡上的碎石時不時滑落。</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天瀑”,天山山頂上融化的雪水飛流直下,如從天降。在天瀑那兒溫度很低,需穿羽絨服保暖。</font></i></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沿路觀景臺</font></i></h3></h3> <h3><i><font color="#39b54a">第一個達坂美景。哈希勒根遂道海拔3390米,曾經(jīng)是中國海拔最高的隧道。</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穿過哈希勒根隧道后,下坡的公路上建造的百米防雪長廊,可使懸崖的蹦雪翻落到公路旁的深溝里。</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剛才還冰雪封山,下坡過程中就感覺到春意蠱然,綠意漸濃!</font></i></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中午1點10分進入喬爾瑪。喬爾瑪位于橫貫天山獨庫公路與伊喬公路的交匯處,地形險要,一橋架通南北。</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39b54a">雪嶺云杉</font></i></h3> <h3> “路是躺下的碑,碑是堅起的路”!喬爾瑪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修建天山獨庫公路,犧牲并安葬在這里的168名革命烈士而建的,烈士中年齡最大的31歲,最小的16歲!</h3><h3> 永久的豐碑,永銘的筑路人!獨庫公路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是由國務院、中央軍委下令修建的戰(zhàn)備國防公路,由解放軍某部數(shù)萬名官兵用了十年的時間修建而成的。他的建成通車是中國公路史上的一座豐碑!十年時間里官兵們鑄就了“不畏艱險,樂于奉獻,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天山精神,因此這條路也是一條英雄之路。</h3> <h3> 天山守墓老兵一一陳俊貴。1980年4月,工程兵在執(zhí)行任務中遭遇暴風雪,生死關頭,班長把唯一“活命”的饅頭給了陳俊貴。近四十年里,陳俊貴帶著妻兒在此為168位犧牲戰(zhàn)友守墓,守候著戰(zhàn)士們用青春和生命鑄就的光榮歷史。他就是電影《守望天山》主人公的原形。</h3> <h3> 在喬爾瑪吃了午飯并膽仰了烈士陵園后,繼續(xù)前行,沿路兩邊是舒緩的山坡,山坡上生長著細嫩的青草,星星點點的牛羊在上面悠閑得覓食,路旁是湍急的河流,河岸兩邊不時出現(xiàn)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蒙古包。</h3><h3> 牧民轉場也是一道風景線。行駛在路上,不一會兒就會遇到騎著高頭大馬或摩托車的牧民們趕著一大群牛羊轉場。牧民轉場的目的就是及時給牲畜提供優(yōu)質牧草,保證牲畜的成長和數(shù)量的增加。</h3> <h3><i><font color="#39b54a"> 通過第二個達坂一一玉希莫勒蓋。公路海拔3400米。</font></i></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 color="#39b54a">與養(yǎng)蜂人交談</font></i></h3></h3> <h3> 下午6時,順利到達那拉提,此時天已經(jīng)陰了。停車后,觀看了民族風情表演和牧民們騎馬游戲,游覽了熏衣草花海公園……,一切都很新鮮、好奇。</h3><h3> 那拉提(是蒙語有太陽的意思)位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美麗的伊犁河東端,是南北疆的交通要道,這里氣候宜人,光照充足,水草風豐,風景秀麗。</h3><h3> 那拉提旅游景區(qū)是國家5A級景區(qū),風景自南向北由高山草原觀光區(qū),哈薩克民俗風情區(qū)和旅游生活區(qū)等。</h3><h3> 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亞高山草甸植物區(qū),是全國哈薩克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區(qū),2005年4月,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總部授予“哈薩克人口最多的草原”。哈薩克族是一個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征的民族,大多數(shù)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h3> <h3><i><font color="#39b54a"> 晚上8點40分在齊曼扎爾小飯店吃飯,此時,下起了小雨。</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 夜宿在哈薩克民族第一村的牧民家,受到了熱情招待。</font></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