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溫州洞頭時我先期回到南京集合。我和同學京杭去了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和曾經(jīng)讀書的小學,并在戰(zhàn)友的安排下,我和京杭走進了南京軍區(qū)大院——前南京軍事學院大院。這是我自1969年底當兵離開后,第一次回到出生成長的地方。在軍區(qū)西大門,我們換乘司令部的一輛三菱吉普,緩緩地從馬標、御史廊、紫金新村等宿舍區(qū)和辦公區(qū)駛過,那些熟悉陳舊的樓房、高大粗壯的梧桐一一從車邊閃過,我仿佛又聽到一群群男女孩子歡樂的笑聲……,這,就是我們這些人夢開始的地方。<br> 共和國成立伊始,劉伯承元帥之所以向中央建議,把擬定創(chuàng)建的我軍最高軍事學府軍事學院放在南京而不是放在首都北京,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民國時期的陸軍大學這一片建筑可供使用,從而為國家節(jié)約大筆銀子,因此新中國的軍事學院繼承了民國陸軍大學的遺產(chǎn)。軍事學院除了辦公區(qū)外,還有眾多的生活區(qū):馬標、炮標、小營、御史廊、紫金新村、北極新村,這一個個極具歷史內(nèi)涵的名字,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久遠的大清新軍。還有大院外的和平新村、解放路四號等院落,名字本身就是新中國的政治符號。馬標就是這些生活區(qū)里最大的一個,大大小小的宿舍樓接近50幢。 <h3><font color="#010101">24號樓是馬標也是軍事學院所有宿舍樓中最大的一幢,大概有6個單元。樓內(nèi)有兩居、三居、四居各種類型的宿舍,還有供單身軍官住宿的單間房,它穩(wěn)穩(wěn)地座落在馬標正中靠南的位置。那個門洞通往馬標的南門,出去后就是珠江路,馬路對面是714廠和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據(jù)我父母回憶,軍事學院剛成立時,馬標還是一片荒地,他們就住在臨時搭建的草棚里,待這些宿舍峻工后才搬進來。我的幼年就在這幢樓里渡過的,至于是哪個單元哪套宿舍就再也記不清楚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和平新村在大院外,背靠玄武湖,左鄰南京軍區(qū)空軍司令部,右靠南京市政府宿舍公交一村。50年代末因家父進學院合成軍隊指揮系學習,家母當時在位于和平新村內(nèi)的有線電廠工作,為了方便生活我們家搬到這里。這種兩層小樓為樓上樓下各兩套住宅,據(jù)說民國時期是國軍飛行員的宿舍。我家就住在某棟樓靠西邊的樓上,具體是幾號樓已記不清了,只記得對面住的是同屆女生于愛華家。軍事學院撤編后,該村移交給了軍區(qū)空軍,現(xiàn)在是他們的一個干休所,樓房也進行了改造,原來的紅墻全部重新粉刷成這樣了。(這是我從溫州回來后拍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過去兩排宿舍中的通道全部搭建了葡萄架,長長的綠蔭既是遮陽的便道,也是孩子們嬉戲的好去處,如今完全變了,剩下的只是荒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和平新村的院子后面緊靠著古城墻,墻那邊就是玄武湖公園。翻城墻進入公園是男孩子們的拿手好戲和保留節(jié)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家父畢業(yè)后又回到原單位訓練部工作。而訓練部的宿舍主要在馬標,這樣我家理所當然的在1961年前后搬到馬標28號樓。這是一幢有3個單元的三層樓宿舍,每層三戶。青磚黛瓦,樓的立面有浮雕裝飾。三樓窗口掛空調(diào)那家就是當年我的家,在此一住就是6年。住在這幢樓里有同屆的董志剛、應小海、李惠敏、吳鵬飛、王小寧等同學,還有教音樂的何老師。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住我家樓下的一位叫曹羽的老紅軍(軍院解散后分配到云南),是個不到1米6的小老頭,卻有副愛唱京劇的大嗓門,還愛叼一個碩大的煙斗。一進單元就常常能聞到煙絲的香味、聽到他高亢的唱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防盜門后面就是我曾經(jīng)的家,這是一個兩居室的單元。50年代還沒有客廳的概念,一進戶門,右手邊依次排列著廚房、衛(wèi)生間,即使放在現(xiàn)在面積也是夠大。頂頭兩間臥室,一間朝北一間朝南,每間大約20多平方米,全是木地板。朝南的一間外帶一個陽臺。夏天時室內(nèi)可灌水以降溫,足可見地板質(zhì)量之好施工質(zhì)量之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樓頂?shù)男¢w樓,大多時間是空的,成了我們這些孩子們養(yǎng)貓的地方。放在現(xiàn)在早被手快的人給占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67年,我家搬到了13號樓。雖然同在馬標內(nèi),但紅磚黃墻的13號樓和28號樓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家就住在二層樓。樓下是中學同班的朱丹,對面是教導營的政委楊家。據(jù)“考證”,在我家之前,這套宿舍是博友王軍學的家,他家是1965年前后調(diào)出學院分配到21軍的。1969年底我就是從這里穿上軍裝參軍離開南京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到二樓,原來的家門虛掩著,里面隱隱傳來電視聲。為了不打擾別人的生活,我忍住了沒去敲門。如果推開門,就可以看到約兩米的寬敞走廊,而且還拐了個彎。右手是寬大的廚房,外接陽臺。廚房內(nèi)可放下一張餐桌。廚房中西合璧,既有傳統(tǒng)的灶臺,還有值得一提的小鍋爐,供冬天燒水洗澡之用。這個細節(jié)反映了當年蘇聯(lián)顧問參與設計的影子。朝南是兩間臥室,外有陽臺相通,朝北還有一間小臥室。每間臥室都有碩大的壁櫥。還有個特點是廁所與洗漱間分開設計,寬大的洗漱間裝有浴缸,在上個世紀50年代無疑屬于奢侈設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寬敞的樓梯木制的扶手。扶手當年是我們這些孩子的滑滑梯,孩子們特別是男孩子下樓沒幾個是走樓梯的,大多是坐在扶手上滑下來。有次我偷偷地在扶手在釘了根釘子,可第一個被人“黑”的卻是我妹妹,褲子補劃了一條大口子,自然被母親狠罵了一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寧海路11號,這是我家離開南京前最后的住處。家父生病后,其關系轉(zhuǎn)到政治部下屬的休養(yǎng)支部。軍院撤編前休養(yǎng)支部共有14家,基本上都住在寧海路一帶。為了大院騰空讓軍區(qū)進駐,我家在1970年初搬到了這里,不過在這僅住了幾個月就被安置到了湖北。這一帶在民國時期是使館區(qū),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小樓至今保存完好。但不清楚11號原來是哪個國家的使館。隔壁的5號就是當年美國大使司徒雷登的官邸,后來是政委王平上將的住宅。1975年探親時曾去11號一次,樓上還住著我母親當年一個班的戰(zhàn)友湖北老鄉(xiāng)楊阿姨,她家原住樓下,是在我家搬走后搬到樓上的。院子里綠樹成蔭,幾棵櫻桃樹一直是我妹妹常念叨的,院內(nèi)還有一個保存完好的防空洞,那一定是二戰(zhàn)時期的產(chǎn)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御史廊,當年有沒有住過御史不清楚,不過后來是軍事學院政治部的宿舍倒是很肯定的。它是軍事學院所有小區(qū)中最小的一個,在紫金新村之北、北極新村之南,僅有5至6幢住宅,建筑風格與內(nèi)部結構和馬標的青磚宿舍完全一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京杭在他原來家的門前。他扳著指頭數(shù)著:小毛、大男、歌華、小林、周偉……,左鄰右舍幾乎都是同屆的同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著名的大禮堂,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記憶!我們應該銘記1945年9月9日9時9分,在此進行的侵華日軍投降儀式。可就是這樣一座歷史著名建筑,卻差點被南京軍區(qū)拆了。在包括我們這些原軍事學院眾子弟的呼吁下算是保住了。可是頂樓已被拆了,這是重建后的景象,雖然鮮亮,但完全沒有了過去的莊重,顯得那樣輕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對比一下,這是1968年我用家里的那部海鷗203拍的,業(yè)余水平下的大禮堂是那樣的莊嚴?!芭W習,保衛(wèi)國防”,領袖給軍事學院的訓詞是那樣清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看當年專業(yè)人士拍的圖片吧。藍天白云下的大禮堂凝重大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對照剛解放時的照片,1951年前華東軍大在此駐扎。這是家父和其他三個戰(zhàn)友的合影,這應該是正宗的民國版大禮堂。對比之下清楚地看到現(xiàn)在禮堂的頂是被拆后重建的,類似天窗的建筑無影無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毛主席塑像。當年毛主席塑像有兩座。文革期間,軍事學院的兩派為了顯示自己是正宗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派,對領袖最忠,因此在自己控制的勢力范圍內(nèi)各建了一座主席塑像。這座是“紅司”建立的,因此俗稱“紅司像”。因為我父母屬于紅司這一派的,建這座塑像時我也來義務勞動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1968年我父母在塑像前的合影。那時站在廣場上,一眼就可看見城外的紫金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著名的“一字樓”,后來是院務部的辦公樓。陸軍大學時期這是大門,軍事學院時期這是辦公區(qū)的入口。家母曾在此樓內(nèi)工作,那時她先后在物資保障部和財務部任打字員兼保密員。1955年她隨同全軍絕大多數(shù)女兵脫下軍裝復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幢辦公樓前原來也有座主席像,是另一派“革聯(lián)”的杰作,俗稱“革聯(lián)像”。它比紅司像略小點,為了以示區(qū)別這座塑像戴了軍帽。這是1969我和韓良、張永寧在塑像前的合影。這座塑像后來有說倒了有說拆了。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條馬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埔路,正前方是軍區(qū)的南大門,左手炮標、右手馬標。我們就是從上登車離開南京走向軍營的。過渡曾說:“馬標、炮標!我們出征點將臺!”青春的豪邁躍然紙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禮堂東邊不遠是著名的“憩廬”,是蔣公當政時的住所和辦公之地。軍事學院成立后,這里成了院領導和訓練部長們的辦公場所。</font></h3> 憩廬舊影。<br> 在“憩廬”和大禮堂之間,原來還有幢紅墻黛瓦的小平房,據(jù)說是民國國防部長的辦公室。家父工作時,那是他所在單位的辦公地點,遺憾的是這幢小樓已沒了。但留下遺憾的不只是此地此處:“憩廬”后面那個小花園蕩然無存已成了裝備部了辦公地點;而當年軍事學院成立時的閱兵之處、后來我們觀看露天電影的的體北廣場已高樓林立,全部成了司令部的辦公大樓。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我小學5、6年級時的學校舊址。軍事學院成立后,先在南京的西華巷設立了子弟小學,后在這個這個位于珠江路與九華山路(現(xiàn)叫蟠龍路)拐角,緊靠軍院小營片區(qū)地方,建立了一新的小學,取了一個很有政治色彩的名字——解放路小學。后軍事學院在城東的孝陵衛(wèi)附近建立了一所更大的包括初中部的小學——宇花小學。1964年軍隊所有子弟小學交地方,宇花小學也一分為二,我們就來到這個又恢復的解放路小學。最里面的那幢就是我們班級的課堂。當年在南京,這是設施最好的小學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個算是有點歷史的小學后來說是賣了,現(xiàn)在的原址是一家民營的外語學校??撮T的也沒有過去小學的門衛(wèi)客氣了。過去解放路小學的門衛(wèi)一聽有外地人來打聽,馬上就知道這是當年的學生來尋夢的,立刻會開方便之門,還會很熱情地介紹他所知道的一些老師的情況。</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