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商王廟史話</h3><h3> 高紅國</h3><h3></h3><h3> 商王廟位于安陽韓魏公祠院中,東側為晝錦堂,西側為韓魏公祠,是安陽百姓為紀念商王河亶甲而建的祠廟。河亶甲被譽為“相臺始祖”,他在相地所建之都城,史稱“河亶甲城”、“相城”或“相臺”。 安陽的第一部地方志——北宋《相臺志》及相縣、相州,命名就都來源于此。</h3><h3> 今天出版的《安陽廣播電視報》,刊登了我寫的這篇《商王廟史話》。</h3> <h3> 商王廟歷史悠久,始建于漢魏,歷代皆有重修。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官方祭祀日。據(jù)遺存下來的碑文可知,至少在金朝末期和清朝康熙年間,進行過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葺。</h3><h3> 金朝末期的重修,安陽籍詩人樂著在碑文《商王廟記》中進行了記述。樂著,字仲和,金代安陽永和人,金大安元年進士。他學識淵博,擅長寫賦,擔任荊王府文學,著有《相臺詩話》。相傳有一年,他遷居聊城,偶因事到京城,京內(nèi)許多學者得知,紛紛慕名前來向他索取詩篇。其名句“滿院落花春避戶,一窗寒雨夜挑燈”至今流傳于世。</h3><h3> 在碑文開篇,樂著首先敘述了相地的鐘靈毓秀——“茲地之所謂相者,其來久矣!在大河之北,乃唐之冀方、漢之魏郡也。處洹衛(wèi)之間,清漳繞其北,太行阻其西,六峰秀而明,萬金通而利,東西延袤凡二百里。其川衍,其野沃,其氣候平,其風物阜,實為地之名區(qū)勝壤也!”接著,講述了“相臺始祖”河亶甲在安陽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雖歷年久遠,其土人思王之功德,重相臺之始祖,即阛阓(huán huì,街市)之東,殿而像之,為一方之所崇拜,迄今千年不改,歷有年矣!后遭甲戌兵火,萬廬灰燼,惟此廟存,其神物護持有以致然也。尋臻甫定,城邑荒蕪,其后人煙浸復。顧瞻王祠,益禮敬而香火之,遂循之而增修前樓門廡峻垣,既恤既實,有加于舊矣”。</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商王廟重建工程竣工后,一直缺少一塊碑記。一日,樂著的年兄(同于金大安元年得中進士)張敏修,帶領司倉(管糧庫的官吏)寇邦寧、安陽老鄉(xiāng)趙松壽登門而告曰:“商王之廟,相臺之祖也,不可無記。向以多故未遑(因多種原因沒能顧上),今日敢請?!睒分卮鸬溃骸皬R不能災,可以觀德;人不忘本,可以觀愛。”欣然接受邀請,撰寫了一篇題目為《商王廟記》的碑文。該碑現(xiàn)仍立于商王廟抱廈前。</span><br></h3> <h3> 清康熙三十七年秋至三十八年夏,安陽縣知縣馬國楨對商王廟主持重修,彰德府磁州籍進士、刑部郎中張丙厚應邀撰寫《商王廟重修碑記》。張丙厚,字爾載,號腹庵,彰德府磁州人,出身官宦世家??滴跞辏?694年)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其人“好射獵、飲酒、歌舞,玩而倜儻,有奇氣”。</h3><h3> 自金末重修,直到清康熙年間,商王廟已經(jīng)歷400余年風雨戰(zhàn)亂。像設俱圮,惟剩殘椽敗瓦,飄搖于晨風夕雨間。知縣馬國楨目觀心惻,慨然起而新之。重建大殿三間,增建抱廈,砌筑閱臺,建造高臺門樓,四圍環(huán)筑墻垣。大殿內(nèi)正中塑商王之像,旁列配神。工程始于康熙三十七年秋,竣工于第二年夏?!拔∥《攵?,朱碧焜耀,塵封草鞠之余,再見丕煥維新之盛。都人士咸欣欣色喜,謀勒石垂后,而屬余為文”。</h3><h3> 張丙厚在《商王廟重修碑記》中,對商王河亶甲的功德、地位進行了高度評價?!坝嘀^為治之道,在成民而致力于神。先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勸事則祀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捍大患則祀之。故一邑之中,除山川社稷常祀外,凡古來帝王圣賢忠烈有功德于民者,悉載祀典,有司歲時致祭,所以隆昭報,行典禮,迓休和也”。</h3> <h3> 2001年至2004年間,韓魏公祠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重修,商王廟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進行了高規(guī)格修繕。南北中軸線上的門樓、抱廈、大殿,按照原貌重建后重現(xiàn)榮光,并邀請名人撰寫了楹聯(lián)。大殿前楹聯(lián)為“壤厚水豐,王率生民遠蒞;矛長焰赤,廟固太行巋存”。由張之先生撰聯(lián),著名書法家劉顏濤于丙戌年夏月書。大殿內(nèi)商王像兩側楹聯(lián)為“王之居相,大振其治;流風善政,民懷祀遠”。由安陽著名書法家焦智勤集商王廟碑句撰聯(lián)書寫。</h3><h3> 高紅國 2019年9月19日 1500字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