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俄羅斯游記2---新圣女公墓1

逸蕓(可可)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本文為6篇關于新圣女公墓的系列文章之</span>1,介紹了新圣女公墓5、6、7、8區(qū)的名人。之所以不按區(qū)域號順序介紹,是因為一進入墓園大門就是5及6區(qū)。這里一共有11個墓區(qū),1-4區(qū)為老區(qū),5-8區(qū)為新區(qū),9-11區(qū)為最新區(qū)。</h3> <h3>本系列文章得到深愛俄羅斯文化且粗懂俄語網(wǎng)友老驥伏櫪的大力幫助和指正,那些繁體字的介紹,皆是他的功勞。特此致謝。</h3><h3>文中部分照片及文字介紹來自網(wǎng)絡。</h3> <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墓地,在一些國人的心中,是陰森的不祥之地,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在一些俄羅斯旅游團隊的行程中,有一個景點是新圣女公墓,這使得部分不了解俄羅斯歷史和文化的游客心中非常不爽,抱怨道,好不容易出一趟國,怎么還給老毛子掃墓。</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實際上,新圣女公墓是一個絕不可錯過的地方。它是歐洲三大公墓之一,目前公墓里長眠著兩萬六千多位各個歷史時期的名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span></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用雕塑做墓碑來表現(xiàn)逝者生前的職業(yè)特征與主要業(yè)績是該陵園的最大特色。墓主的靈魂與墓碑的藝術巧妙結(jié)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羅斯墓園文化,許多墓碑都堪稱絕美的藝術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它是俄羅斯文化的積淀之地、神圣之地,是追思歷史、寄托哀思、感悟人生、慰籍心靈的圣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這里的墓碑大多是死者生前自己選定,許多出自著名雕刻家之手,極具觀賞價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該公墓是由民間組織管理的,只接納那些對國家、對民族做出重大貢獻、成績卓著的各界人士,以科學家、藝術家、作家和學者及軍界英雄為主,也有部分政治家,而商人只有一位,那是因為他保存了大量的俄羅斯藝術品,為傳承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蘇聯(lián)解體后,政府對公墓撥款有所減少,莫斯科的一些富翁趁機向公墓提出捐贈巨款,以便換取死后入葬這里的“門票”,但卻遭到了俄羅斯人民的強烈反對,這里將永遠是圣地,不容被金錢玷污。</h3> <h3>這里無需買門票,所謂要買300盧布的門票應該是導游的說辭或騙子所為。這里沒售票處,有時門口有人讓買票,應該是假守門員,就像冬宮附近有假警察,專挑中國人罰款一樣吧。在公園入口處有俄文的墓園導覽,旁邊賣旅游商品的小亭子里,可買到中文版的墓園地圖,200盧布/份,此地圖是全中文,若是中俄對照的,將更實用。</h3><h3>去之前要認真做一下功課,確定一下想看哪些人的墓,熟悉一下他們墓的照片,打印一份他們生卒年份的紙質(zhì)資料,規(guī)劃一下路線。</h3><h3>墓園分11個區(qū),以墻及小徑為界,每個區(qū)里的各排無標識,只能以已找到的墓碑為相對標準查找,不懂俄語沒關系,墓主的生卒年份是最重要的線索,問人及注意哪里駐足的人多也有幫助。若時間充裕,準備多逗留的,要注意,那里只有入口處才有衛(wèi)生間,請先方便好并吃飽喝足再開逛,否則中途折返,多走冤枉路不合算,里面實在太大,要走的路太多。</h3><h3>作者2019年8月自由行,瞻仰了此圣地,行前認真做了功課,用excel表,查閱并整理了約一百多位名人的俄文名、生卒年份及簡介等(圖4)。去新圣女公墓那天,被深深震撼,在那里流連忘返、餓著肚子(帶了吃的,但在里面吃,好像大不敬),轉(zhuǎn)了4個多小時,并不顧中國傳統(tǒng)習俗的忌諱,拍了幾百張照片,直到實在累得走不動,餓得快暈了才戀戀不舍地離開。</h3><h3>回國后又認真整理、查閱資料,花了大量時間,完成此6篇系列文章。本文開頭的8張照片,是按墓園官方的導覽,整理出的277位名人的生卒年月、編號及所在區(qū)域,文章按區(qū)域及生卒年月排序,由此可方便地在地圖上確定各墓碑的位置。</h3><h3>看地圖可知,墓園只有一道大門,被圍墻分成三個院落,由大門進入后首先到的第一個院子含5-8區(qū),而它的右邊的院子含1-4區(qū),這里是公墓最老的地塊,早期的逝者大都安葬在此,第3個院子含9-11區(qū),離大門最遠,也是最新的墓園區(qū)。圖3為建議參觀的路線圖,那樣,可在精力好、沒有審美疲勞時把精華薈萃的1-2區(qū)看個仔細。</h3><h3>文中對各墓主介紹的編排,是盡量按合理的路線及區(qū)分類,把在其周圍附近的墓主一并介紹,以方便大家實地查找。</h3><h3>由于記憶錯誤及水平所限,疏漏錯誤在所難免,歡迎大家留言或電子信(yiyunzh-km@126.com)糾錯指正。</h3> <h3>新圣女公墓官網(wǎng)地圖,http://novodevichye.com/map</h3> <h3>建議參觀路線</h3> <h3>按所在區(qū)域排排序,5-1</h3> 5-2 <h3>按生卒年月排序, 6-1</h3> 6-2 <h3>5區(qū)、6區(qū)</h3> <h3>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三英杰之墓:多瓦托爾少將、飛行員塔拉里欣中尉、潘菲洛夫·伊萬·瓦西里耶維奇少將,這實際只是一座衣冠冢。當年他們在來不及補給的情況下,撞毀德軍轟炸機,與之同歸于盡,最后尸骨無存。 墓前的長明火,象征著他們的意志永存。</h3> <h3>波塔波夫,1902-1965,少將,德軍將領古德里安在基輔戰(zhàn)役中抓到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就是蘇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少將。波塔波夫為古德里安提供了什么情報呢?他回答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蘇聯(lián)得知古德里安的裝甲軍已經(jīng)完成包抄的時間是9月8日”,另一個問題是蘇軍為什么遭到合圍,他說自己先得到了命令撤退,剛要撤退時又得到相反命令,讓他不惜代價守住基輔。波塔波夫少將在戰(zhàn)后被蘇聯(lián)接回去,連升兩級。作為一個俘虜,戰(zhàn)后被提拔,非常少見。這是因為他雖投降,但在戰(zhàn)爭過程中表現(xiàn)卻非常優(yōu)秀,且被俘后跟德軍無聊地扯皮,沒供出任何實質(zhì)性的東西。不過,如他在被捕之初遇到的不是主張優(yōu)待俘虜?shù)墓诺吕锇?,而是別的德軍將領,其結(jié)局又會怎樣呢?</h3> <h3>尼古拉·列昂尼多維奇.杜可夫,1904 - 1964,裝甲車及熱核武器設計師,蘇聯(lián)科學院成員 (1953),技術科學博士(1953年)。社會主義勞動的三位一體英雄。中將。曾獲列寧獎和五個斯大林獎。</h3> <h3>塔季楊娜.薩莫伊洛娃,1934-2014,名人200,蘇聯(lián)影星,曾演安娜.卡列尼娜,以美貌和意志堅強的表演而聞名。<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十一屆戛納電影節(jié) “橘子樹” 評審團獎獲得者“最謙遜和迷人的女演員”(1957年,電影《起重機在飛翔》)。</span></h3> <h3>柳德米拉.金澤娜,1929-2009,名人84,著名歌唱家,有伏爾加女王之稱,其唱片的發(fā)行量達600萬張,曾獲得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并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其代表作《伏爾加河長流水》等歌。</h3> <h3>烏蘭諾娃,1910-1998,名人231,著名芭蕾舞演員。演出過《天鵝湖》《淚泉》等多部芭蕾舞劇,被譽為芭蕾舞的象征和靈魂。她曾經(jīng)兩次來中國。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出《天鵝湖》后多次被改編過,經(jīng)烏蘭諾娃演出后,就此定型,再未改動。</h3> <h3>尼庫林,1921-1997,名人158,:家喻戶曉的戲劇和電影演員,著名的丑角和喜劇藝術家。如今俄羅斯大馬戲團以他的名字命名。整個二戰(zhàn)期間,尼庫林一直在蘇聯(lián)紅軍部隊里服役,曾參加過蘇芬戰(zhàn)爭和衛(wèi)國戰(zhàn)爭。1944年,他在營里表演滑稽節(jié)目得到了政委的注意,命令他參加師里的文工團表演節(jié)目并獲得了成功。戰(zhàn)后曾報考戲劇學院,但沒獲錄取。1950年他成為馬戲團的小丑。從此他一直將小丑作為他的終身事業(yè),1980年終于成為了著名的莫斯科大馬戲團的團長。1958年他首次出演電影“弾吉他的女孩”,整個60和70年代他出演了十余部電影,他詼諧、夸張和滑稽的表演得到了普遍的好評。最出名的是由列奧尼德?蓋代導演的十來部滑稽短片,例如“鉆石胳膊”,這些滑稽短片使尤里成了全蘇聯(lián)家隃戶曉的滑稽演員。1973年曾獲“人民藝術家”稱號,1990年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還兩次獲得“列寧獎章”。他去世時,總統(tǒng)葉利欽親自在電視臺公布這一噩耗,為他舉行國葬。他的雕像上,手中的煙頭是紅色的,意為大師并未遠去,只是是休息一下而已……在尼庫林病危時,他的小狗也不吃不喝,尼庫林上午去世,小狗下午也隨他而去。墓前它也守護在尼庫林身邊。</h3> <h3>伊戈爾·亞歷克山德羅維奇·莫伊塞耶夫,1906-2007,名人148,著名編舞大師,人民演員、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巴黎舞蹈研究院授名譽院士,2001年獲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的莫扎特獎章。并獲得俄羅斯政府頒發(fā)的祖國貢獻一級獎章。他有“民間舞蹈之王”之稱,他把民間舞蹈與經(jīng)典芭蕾完美融合,使民間舞登上了大雅之堂。他的舞蹈大膽加入民族舞蹈、希臘瑟塔基舞、美國方塊舞和搖滾舞以及雜技等多種元素,博得全世界觀眾喝彩。他在訪問白俄羅斯后創(chuàng)編出一個叫“波爾巴”(土豆)的舞蹈,描寫土豆種植過程。該舞蹈最后變成白俄羅斯的著名舞蹈。當十五年后伊戈爾再次訪問白俄羅斯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白俄羅斯到處都在跳這個舞。這座墓上雕很有創(chuàng)意:墓碑基座是一張世界地圖,表明莫伊謝耶夫的足跡曾經(jīng)遍布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欣賞到精湛的俄羅斯民間舞蹈藝術。墓雕上的舞者是莫伊謝耶夫編舞中的角色。</h3><h3>他很長壽,享年101歲,不知是否是公墓之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鮑里斯·布魯諾夫(Борис Сергеевич Брунов,1922-1997,第5區(qū)第23a排第3尊)俄羅斯人民演員,導演、教授和國立莫斯科室內(nèi)劇院的藝術總監(jiān)。布魯諾夫出身于雜技世家。10歲登臺演出。后來參軍去遠東,參加了業(yè)余文藝活動,并成為太平洋歌舞團的主持人。1953年回到莫斯科,之后一直到70年代活躍在蘇聯(lián)各地的舞臺上。</h3> <h3>葉·<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烏切季奇</span>,1908-1974,名人48,雕塑家 ,壁畫家,教授。<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社會主義勞動英雄、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和列寧獎金獲得者。</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前蘇聯(lián),這是三種最為顯貴的稱號,只有極少數(shù)的藝術家能夠得到,不僅在政治上的地位非常高,在生活上還可終生享受特殊待遇,是全蘇美術家中唯一的"三項全能"。</span></h3> <h3>葉·馬克西莫娃,1939-2009,一雙小舞鞋揭示了墓主生前的職業(yè),著名的芭蕾舞演員,蘇聯(lián)人民演員和國家獎獲得者。1958年畢業(yè)于莫斯科蹈學校,之后進入大劇院工作,直到1988年。她是烏蘭諾娃的弟子和當之無愧的繼承人。她與自己的丈夫、舞伴B.B.瓦西里耶夫合作,曾在芭蕾舞劇《胡姚夾子》、《天鵝湖》、《寶石花》、《青銅騎士》、《淚泉》、《巴黎之火》、《斯巴達克》、《睡美人》、《灰姑娘》、《唐吉可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扮演主要角色。馬克西莫娃個子很矮,腿也不長,無論她的身材和腳趾構(gòu)造都不太適于跳芭蕾舞,因為她的腳很小,才35碼,且二腳趾短很多,因此足尖站立大有問題。但馬克西莫娃克服自身缺陷,把二腳趾包扎得與大腳趾一樣長,在芭蕾舞臺上旋轉(zhuǎn)了30多年。</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瑪琳娜·拉德尼娜,1908-2003,名人120,著名電影演員,曾5次獲斯大林獎金。她的部分影片曾在中國放映,影片《幸福的生活》里有插曲《紅莓花兒開》家喻戶曉:“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愛……”</span><br></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姆斯季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特羅波維奇,</span>1927-2007,名人194,<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杰出的大提琴家、指揮家、社會活動家、人權(quán)和精神自由倡導者,</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蘇聯(lián)人民演員,</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斯大林(1951)和列寧(1964)的蘇聯(lián)獎,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獎(1992),</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被譽為俄羅斯最受人們喜歡的文化形象之一和全球最偉大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span>普京將他的逝世描述為“俄羅斯文化的一大損失?!?lt;/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墓前的十字架好似大提琴的琴頭。</span></h3> <h3>鮑里斯·葉利欽,1931-2007,名人編號,1991年6月任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他推行激進的改革政策,使俄羅斯進入風雨飄搖的十年,休克療法是不得已采用的經(jīng)濟政策。雖然國家經(jīng)濟進入崩潰邊緣,但依然走改革之路。他制定了新的憲法,用強烈手段制止了議會的分裂企圖,保證了國家秩序,對改革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贏得了多方支持。在1996年連任第二屆俄總統(tǒng)。葉利欽的十年雖充滿坎坷,但他的氣魄令人佩服。1999他急流勇退,推薦年輕有為的普京為代總理,使俄羅斯逐漸脫離經(jīng)濟下滑走向繁榮。他的墓碑材質(zhì)是烏拉爾山的大理石,這三種顏色是俄羅斯國旗色,波浪起伏象征著葉利欽年代的坎坷經(jīng)歷。墓碑設計者是<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著名雕塑家格奧爾吉·弗蘭古良。</span>葉利欽在俄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可改變。因此他被安葬在新圣女公墓的中心廣場上。旁邊的空地據(jù)說是留給普京的。</h3> <h3>伊戈爾基奧,1944-2006, 馬戲藝術家,魔術師,俄羅斯人民的藝術家(2003)。</h3> <h3>尼古拉.雷佐夫,1900-1986,雷佐娃之子,演員,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h3><h3>瓦爾瓦拉.雷佐娃,1871-1963,演員,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獲斯大林獎(1943)。</h3> <h3>伊萬諾維奇.岡德洛夫,1910-1989,液壓工程師,技術科學博士(1962),烏茲別克斯坦SSR科學技術榮譽工作者(1952),蘇聯(lián)國家獎(1954)。一座正開閘放水發(fā)電的水壩,形象地概括了他水電專家的一生。</h3> <h3>卡捷列尼科夫,1872-1944,空降兵傘包設計者。</h3> <h3>加·朱可娃,(Гал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Жукова,1926-1973,第2區(qū)第2排第2尊,)中校銜軍醫(yī),朱可夫元帥的第二任妻子,她是野戰(zhàn)醫(yī)院的一名醫(yī)生。1950年,她(24歲)認識了住院治療的朱可夫(54歲),兩人產(chǎn)生感情并開始同居,1957年他們生下了女兒瑪利亞(瑪利亞寫過一本書《我的父親朱可夫元帥》) ,他們在1965年才正式結(jié)婚。朱可夫一生幾度大起大落,她作為妻子跟著幾度榮辱;她還寬容了朱可夫與多位女性的情感糾葛。1973年加林娜去世下葬新圣母公墓。1年后朱可夫去世。他臨終表示不希望遺體火化,而想與妻子加林娜合葬,但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共領導決定把朱可夫遺體火化,骨灰存放在克里姆林宮的紅墻內(nèi),使得可憐的朱可夫身后形單影只,而我們也因入紅場墓的排隊時間太長而無緣祭拜朱元帥。朱可夫的第一位妻子亞歷山德拉·祖伊科娃也葬在新圣母公墓(第6區(qū)第40排第2尊)。</h3> <h3>帕維爾.謝爾蓋耶維奇,1848-2012,名人60,政治家、軍事家。蘇聯(lián)英雄(1988),俄羅斯國防部長(1992-1996),第一位俄羅斯將軍(1992)。</h3> <h3>斯伏雅托斯拉夫.克努謝維茨基</h3><h3>前蘇聯(lián)著名的大提琴家。</h3><h3>大提琴、樂譜、親筆簽名。</h3> <h3>1911-2000</h3> <h3>維克多.奧布霍夫,1898-1975,蘇軍將領,蘇聯(lián)英雄(1944),坦克部隊上校(1955),參加過對日之戰(zhàn)。</h3> <h3>72位藝術家集體空難紀念碑</h3> <h3>伊戈爾.舍夫丘克,1953-2011,飛機設計師,參加設計圖144,圖334等多種型號飛機,獲俄羅斯國家科學技術獎。</h3> <h3>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蘇德茨,1904&nbsp;- 1981,蘇聯(lián)軍事指揮官,空軍元帥。蘇聯(lián)英雄(1945),南斯拉夫人民英雄(1964),MPR英雄(1971)。遠程航空兵蘇聯(lián)空軍指揮官(1955-1962),科長的蘇聯(lián)防空兵 &nbsp;蘇聯(lián)國防部副部長長(1962-1966)。蘇共中央候選人(1961-1966)。第六屆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成員。</h3> <h3>馬尼采爾,雕塑家,墓碑上的雕象《科杰里尼科夫夫婦》是其名作。</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亞歷山大·普圖什科</span>,1900-19736,<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蘇聯(lián)動畫和幻想電影導演,他擁有俄羅斯電影史上的一些第一(包括第一部電影)全長動畫電影,以及第一部彩色電影)。</span>威尼斯IFF獎(1935),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配色方案獎(1946),斯大林獎(1947),威尼斯銀獅IFF獎(1953)。</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瓦西里.斯捷潘諾維奇.波波夫,</span>1893-1967,蘇聯(lián)軍事領導人,上校(1944)。蘇聯(lián)英雄(1945),第二屆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成員。</h3> <h3>米.米.巴爾蘇科夫,1901-1963,蘇軍將領,炮兵上校(1944),蘇聯(lián)英雄(1945)。</h3> <h3>1919-1981</h3> <h3>1904-19?</h3> <h3>1907-1970</h3> <h3>1909-1977</h3> <h3>列夫.蘭道, 1908-1968,第5區(qū)第38排第10尊物理學家,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1946)。諾貝爾獎獲得者,列寧和三個斯大林獎,社會主義勞動英雄。丹麥,荷蘭,美國科學院和藝術學院,法國物理學會,倫敦物理學會和倫敦皇家學會等的科學院院士。</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朗道在物理學界是位傳奇性人物,他在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學、低溫物理學、電磁學、超導血、宇宙射線物理、天體物理學、原子物理學和分子物理學等領域均做出重大的貢獻,朗道可謂是全能的物理學家,因此有人形象地說,“20世紀的物理學大廈對于朗道來說所有的大門都敞開著”。朗道主編的9卷集《理論物理教程》成為20世紀理論物理的經(jīng)典教材,被譯成世界各國語言,為世界各國的物理系大學生的教材。朗道因在凝聚態(tài),尤其是液態(tài)氦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而獲196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朗道年青時給自己下了三條禁令:不抽煙,不喝酒,不娶妻。因為他認為煙酒對身體有害,而婚姻則是一種與愛情毫無共同之處的組合。但是,當他遇見化學系女生康·德羅潘采娃的時候,他就破除了自己的第三條禁令了。但朗道與德羅潘采娃是自由組合,他倆簽訂了“夫妻生活的互不冒犯條約”,即雙方應有相對的自由,德羅潘采娃保證不妒忌他與其他女性交往。朗道與德羅潘采娃從1934年開始同居,只是當兒子伊戈爾問世的前幾天(1946年),朗道才給了德羅潘采娃以名分,正式與她辦理了結(jié)婚手續(xù)。</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物理學界廣為流傳著一個“朗道名單”。朗道把世界上有貢獻的物理學家根據(jù)其對科學的貢獻分成幾個等級。從0到5(其中還有半級)。上一級比下一級的貢獻大10倍。朗道十分崇拜愛因斯坦,認為他的相對論是現(xiàn)存物理學理論中最美的理論,因此,他把愛因斯坦列為0、5級,是超一流物理學家;波爾、迪拉克、海森堡, 薛定諤, 費曼等人列為1級,屬于一流物理學家,他認為自己是2、5,即二流半物理學家,后來又提升為2流物理學家,最后又列為一流半物理學家。他給自己的學生,蘇聯(lián)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金茲堡只列為3,即三流物理學家……</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朗道的墓上雕半身胸像雕像出自俄羅斯著名雕塑家恩斯特·涅伊茲維斯內(nèi)伊(赫魯曉夫的墓上雕的作者)之手。</p> <h3>尼古拉耶維奇,坦克之鷹,上將</h3> <h3>能入葬新圣女公墓的人物,許多人的配偶和子女在辭世后,也能在先輩旁獲得一席之地。</h3> <h3>1903-1974</h3> <h3>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謝爾巴科夫,1893-1966, 科學家,地質(zhì)、礦物科學博士,教授。</h3> <h3>尤里安.<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西特科維茨基(Юриа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Ситковецкий,1925-1958,第5區(qū)第17排第9尊),著名小提琴家,被評論界譽為“永遠的小提琴家”。他4歲開始學琴,8歲登臺獨奏。9歲便與基輔交響樂團演奏門德爾松的E小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他14歲在莫斯科登臺、之后入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在第三屆全蘇音樂節(jié)上,他獲得小提琴第一名,與他同時獲獎的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和鋼琴家李赫特。此后,他在布拉格與小提琴家科甘共享第一名。1952年獲得維尼亞夫斯基小提琴比賽銀獎。他的演奏風格與科甘的相近似,其妻子貝拉·達維多維奇是蜚聲世界的鋼琴家。</span></h3> <h3>1939-2014</h3> <h3>7區(qū)</h3> <h3>王明,1904-1974,名人38,<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墓碑上的碑文是“王明同志,中國共產(chǎn)黨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著名活動家”。</span>中共早期領導人,他曾留學蘇聯(lián),被共產(chǎn)國際派往中國擔任中共的高級領導,曾犯過左傾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的錯誤,后回到蘇聯(lián)治病,直到逝世。他說過一句“老死不能相見”,被俄國人理解為永遠不要相見,把他們夫婦的墓分別埋到路的兩邊,但王明的眼睛卻一直看著夫人的方向。</h3> <h3>孟慶樹,1911-1983,王明的妻子。和女兒王芳妮的合葬墓。</h3> <h3>1914-1984</h3> <h3>彼得羅夫斯基,1901-1993,著名數(shù)學家,長期任莫斯科大學校長。他的墓碑上有一道數(shù)學難題,引不少人來求解。</h3> <h3>七名飛行機組戰(zhàn)士的合葬墓。二戰(zhàn)時,這架飛機本可安全著陸,但為保護重要機密文件,他們選擇了與飛機共存亡。</h3> 曼圖斯基,著名航空發(fā)動機設計師。 <h3>1903-1975</h3> <h3>1911-1970</h3> <h3>茲韋列夫,19?-1969,蘇聯(lián)財政部長、經(jīng)濟學家。新中國第二套人民幣中的2、5、10元票,是委托蘇聯(lián)代為印刷的,而蘇聯(lián)方面的具體負責人就是茲維列夫。</h3> <h3>亞歷山卓.普胥科,1900-1973,電影制片人,導演,動畫家,藝術家。</h3> <h3>伊萬·培利耶夫,1901-1968,名人189,電影導演,編劇,演員,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人民藝術家(1948)。獲得六項斯大林獎(1941,1942,1943,1946,1948,1951)。電影 [幸福生活]導演,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該片的女一號,瑪麗娜·拉代尼娜(名人120),夫妻倆都安葬在新圣女公墓,只是一個在5區(qū),另一個在10區(qū),妻子好像比丈夫更知名一點。</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茹科夫,1914~1995,著名畫家,油畫家,版畫家<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蘇聯(lián)藝術金獎、俄羅斯人民藝術家、列寧勛章、紅旗勞動勛章和紅星獎章獲得者。</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前蘇聯(lián)時期,他的列寧生活及列寧肖像創(chuàng)作,贏得了很大的榮譽。</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曾兩次來華,并舉辦畫展。</span></p> <h3>1930-2013</h3> <h3>多洛霍夫,1913-1966,蘇軍將領,砲兵中將,巴爾喀什防空系列第一任首長(1956-1966)。</h3> <h3>謝爾蓋·季莫菲耶維奇·科倫科夫,1874-1971,藝術家、雕塑家,被稱為“俄羅斯羅丹”。<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墓碑側(cè)面,刻著其夫人瑪加麗塔·科涅庫娃(1895-1980)的墓志銘。據(jù)解密的資料,瑪加麗塔·科涅庫娃乃是蘇聯(lián)克格勃的間諜。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瑪加麗塔的丈夫科涅庫夫為愛因斯坦塑一個雕像之便,她與愛因斯坦建立了特殊關系,成功竊取美國研制原子彈和發(fā)展高能物理的絕密情報。</span>墓碑為柯年科夫《自塑像》,盡顯長壽老人的睿智。墓旁的椅子,是他夫人喜歡落坐的地方。</h3> <h3>尤里.皮梅諾夫,1908-1978</h3> <h3>瓦西里.彼得羅維奇.佐托夫,1899- 1977,政治家,曾任食品工業(yè)人民委員會和食品工業(yè)部長。</h3> <h3>卡爾梅柯夫,1908-1974,</h3> <h3>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列昂諾夫,1902-1972,蘇聯(lián)通訊兵元帥。1918年參加蘇俄紅軍。1957年任國防部通信兵第一副主任,次年任陸軍通信兵主任。1958年任國防部通信兵主任。1961年晉升通信兵元帥。</h3> <h3>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普多什利亞科夫,1899-1968,名人193,蘇聯(lián)軍事指揮官,工程部隊元帥,蘇聯(lián)英雄。</h3> <h3>伊留申,1894-1977,名人89, 飛機設計師,中將。</h3> <h3>赫魯曉夫,1894-1971,名人248,:蘇聯(lián)歷史上第一個改革者。在蘇共二十大他終止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取消了干部特惠制度。將克里姆林宮的開放、讓群眾參觀。他推行改革,力求在各個方面與美國平起平坐,但他的改革有始無終,他為了與美國持平,強制將烏克蘭小麥產(chǎn)區(qū)改為玉米產(chǎn)區(qū),造成糧食減產(chǎn),后不得不用外匯從國外購買糧食。赫魯曉夫時期中蘇關系破裂。在1963年赫魯曉夫被迫退休,從此遠離政壇。由于他不是在職期間去世的蘇共總書記,所以沒有資格安葬在紅場上列寧墓的后面。</h3><h3>頗為諷刺的是,這位蘇維埃政權(quán)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自己親筆撰寫的回憶錄竟也會被蘇聯(lián)當局宣布為禁書而不得出版。于是他拿出當年搞地下工作時的機智,從敵臺中獲得蛛絲馬跡,在很多當年被他收拾和批判過的“持不同政見者”的幫助下,和克格勃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將手稿偷運到美國,并于1970在美國出版。</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1971年9月11日,這個共運史上最高級別的“偷聽敵臺”者在病榻上與世長辭。臨終,他向醫(yī)生懺悔道:“我一生最感遺憾的就是帶來的血腥。我的雙手沾滿了血腥,這是我內(nèi)心感到最可怕的事情?!?lt;/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赫魯曉夫去世后,他兒子遵照他的遺愿去請當時蘇聯(lián)最有名的現(xiàn)代派雕塑家涅伊茲維斯內(nèi)為其做墓碑,這很有戲劇性,因為赫魯曉夫生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評價過雕塑家涅伊茲維斯內(nèi),罵他吃的是人民的血汗錢,拉出來的卻是臭狗屎。在一個藝術展覽會上,<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當赫魯曉夫看到青年雕塑家涅依茲韋斯內(nèi)伊的作品后破口大罵,說“你怎么能這樣歪曲蘇聯(lián)人的形象!”“我看你像個同性戀!”他還說涅依茲韋斯內(nèi)的創(chuàng)作是藝術的墮落。涅伊茲維斯內(nèi)伊也不示弱,與赫魯曉夫吵起來,說“你說我是同性戀,那你現(xiàn)在領來個姑娘,我給你表演一下……”在蘇斯洛夫的勸解下,涅伊茲維斯內(nèi)伊才停止了與赫魯曉夫的爭論。</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接到為赫魯曉夫設計墓碑的請求后,雕塑家以他的大度原諒了赫魯曉夫,他不無幽默地說:“赫魯曉夫生前浪費了我好幾年的時光,死后還要來耗費我的時間。不過,這次我很樂意干?!辈樗O計一塊很有特點的墓碑,墓碑由黑白兩色的花崗石幾何交叉在一起,赫魯曉夫的頭像就夾在黑白幾何體的中間。雕塑家涅伊茲維斯內(nèi)通過黑白兩色交錯的花崗石,表現(xiàn)了赫魯曉夫鮮明的個性和他的功過參半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政績。在解釋自己的創(chuàng)作初衷時,涅伊茲維斯特內(nèi)說:我力求體現(xiàn)的是一種哲學理念,經(jīng)過生與死兩種力量的不斷斗爭,生命、人性才會得到升華和進化,生與死、白天與黑夜、善與惡緊緊交織在一起,雖不規(guī)則,但又是一個整體。</span></h3> <h3>有趣的是,40年前將赫魯曉夫趕下臺的波德戈爾內(nèi),也和他同葬在這個公墓里。</h3> <h3>小赫魯曉夫,1959-2007,前蘇共書記赫魯曉夫的孫子,在赫魯曉夫墓旁。他沒追隨父親逃亡美國,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個愛國者。生活拮據(jù)也不找葉利欽和普京,贏得人民的尊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你的父親或爺爺是領袖,這并不是你的功勛。應該知道,這只是他的工作,是人民對他的委托。”這是小赫魯曉夫曾說過的話。</span></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蘇佳金,1920-1971,大尉,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前蘇聯(lián)曾秘派一支空軍隊伍戰(zhàn)。從1951至1952年,蘇佳金共出動戰(zhàn)機149次,進行空戰(zhàn)66次,個人擊落敵機22架,是朝鮮戰(zhàn)爭中的最高紀錄。他幾乎保持著噴氣式飛機空戰(zhàn)的所有紀錄,擊落噴氣式飛機數(shù)量紀錄——22架;擊落當時最先進噴氣式飛機(F-86)數(shù)量紀錄——15架;月?lián)袈鋽硻C數(shù)量紀錄5架。</span><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衛(wèi)?奧伊斯特拉赫,1908一1974,名人163,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獲得過斯大林獎和列寧獎,被譽為莫斯科的帕格尼尼,<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57年曾到中國演出。</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蘇聯(lián)許多優(yōu)秀的小提琴作品,是在他輝煌的演奏啟迪下產(chǎn)生的,米亞思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良都把自己的杰作題獻給他。</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57年,他曾到中國訪問。</span></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的兒子和學生伊.奧依斯特拉赫,也是一位有名的小提琴家。</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墓碑是雕塑大師凱爾別里的作品。</span></p> <h3>波克雷什金,1913-1985,名人179,蘇聯(lián)空軍元帥,是衛(wèi)國戰(zhàn)爭蘇聯(lián)空軍最值得驕傲的雄鷹。參加空戰(zhàn)156次,個人共擊落德機59架。只要他的飛機一起飛,德國人就在無線通話機中,互相大聲提醒:“小心,波克雷什金在空中!”他成為了蘇聯(lián)歷史上第一個三次榮獲“蘇聯(lián)英雄稱號”的人,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是副統(tǒng)帥朱可夫。但他在初次作戰(zhàn)中,竟誤打下了蘇聯(lián)的一架轟炸機,受到了軍事處分。<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按照他的地位和職務,他的骨灰應保存在紅場列寧墓旁的克里姆林宮墻下。但他的夫人卻說,波克雷什金希望和自己的戰(zhàn)友們在一起,使他得以安息在這片寧靜的公墓里。</span></h3> <h3>伊凡·尼基托維奇·闊日杜布,1920-1991,名人106,全球空戰(zhàn)中擊落敵機最多者(62架)、空軍元帥。</h3> <h3>尼契金,1911-1981,航天專家,此為網(wǎng)圖。</h3> <h3>從我拍的這張照片可見,<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尼契金</span>的部分墓碑不見了,可能是送去維修了吧,由留下的基座可見,這類墓碑是怎么安裝上去的。留下的部分墓碑很有特點,是一份圖示的簡歷。</h3> <h3>阿諾新·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1910-1986,蘇聯(lián)英雄,功勛試飛員。他身著超音速戰(zhàn)機全身代償服(亞音速戰(zhàn)機通常著半身代償服)。</h3> <h3>米里昂希科夫,1913-1973,空氣動力學家,前蘇聯(lián)科學院副院長。</h3> <h3>N.N.尼基金(及夫人),1912-1978,莫斯科電視發(fā)射塔的設計者。</h3> <h3>巴依圖柯夫,1907-1994,和他的夫人巴依圖柯娃,他是駕機穿越北極的首航試飛員。</h3> <h3>拉扎列夫·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1920-1974</h3> <h3>8區(qū)</h3> <h3>弗拉基米爾·戈沃洛夫,<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24-2006,名人57,將軍</span>,曾<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任遠東方向蘇軍總司令,轄1100萬平方公里,指揮后貝加爾軍區(qū)、遠東軍區(qū)、太平洋艦隊和駐蒙41集團軍并組織協(xié)調(diào)蒙古、越南、老撾、柬埔寨部隊的統(tǒng)一行動。</span></h3> <h3>賴莎·戈爾巴喬娃,1932-1999,名人59,:她和戈爾巴喬夫是大學同學,畢業(yè)于社會學系。1953年和戈爾巴喬夫結(jié)婚。戈爾巴喬夫從政后,賴莎在大學教授哲學。1985年戈爾巴喬夫被選為蘇共總書記,賴莎隨即成為丈夫的顧問。在賴莎以前,蘇聯(lián)領袖的夫人很少拋頭露面,而她開了這個先河。她常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和社交場合。積極參加外交活動,關心兒童和婦女保障問題。使西方國家第一次看到蘇聯(lián)也有人性化的一面。作為蘇聯(lián)第一夫人,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蘇聯(lián)解體后,戈爾巴喬夫離開了總統(tǒng)寶座,經(jīng)常到國外講學,她一直陪伴在丈夫身邊,但不久她得了白血病,即使這樣她依然向各方面呼吁捐款。為兒童捐贈白血病醫(yī)院后,她死于德國慕尼黑。葉利欽特派專機將她的遺體運回國安葬。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讓人唏噓的是,她一生為防治白血病奔走,但本人卻因白血病而去世。戈爾巴喬夫深愛妻子,旁邊的空地是為自己百年之后陪伴妻子留出的位置。雕像將她的美麗定格在18歲的青春歲月,一如她生前的典雅和高貴。</span></h3> <h3>列別德,1950-2002,名人123,俄羅斯軍界和政界知名人士,授四星級中將軍銜。退役從政后,擔任過俄羅斯人民共和黨領導人,2000年在總統(tǒng)競選中敗給普京。原本是葉利欽的不二接班人,因飛機失事而遇難。</h3> <h3>圖波列夫,1888-1972,名人230,著名的飛機設計師,也被稱為轟炸機之父。在他的領導下成立了圖波列夫設計局,研制出圖系列各型飛機。30年代在大清洗運動中,他被指責出賣國家機密,被逮捕。戰(zhàn)爭期間他仍設計出許多俯沖式戰(zhàn)斗機,為勝利做出了貢獻。斯大林親自邀請他見面,并就逮捕一事向他道歉,這也是斯大林一生中唯一道歉的人。</h3> <h3>尼古拉.費多洛維奇.包戈廷,1900-1962,名人175,前蘇聯(lián)劇壇上著名的戲劇家,列寧文學獎獲得者。創(chuàng)作了著名劇本《帶槍的人》、《克里姆林宮的鐘聲》和《悲壯的頌歌》,這三部戲劇共同組成了著名的“列寧三部曲”。雕塑由其頭像和《帶槍的人》中人物構(gòu)成,明暗、主次分明。</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伊凡諾夫,1895-1963,劇作家 ,小說家。</span>俄聯(lián)邦作家協(xié)會主席,名人86。191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十月革命后發(fā)表中篇小說《游擊隊員們》和《 鐵甲列車14-69》。后者于1927年改編成話劇,同年11月8日在莫斯科藝術劇院首演成功?!惰F甲列車14-69》以1919年西伯利亞農(nóng)民在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附近奪取白衛(wèi)軍鐵甲列車的游擊隊的革命活動為素材,塑造了一群包括中國勞工辛必武在內(nèi)的革命戰(zhàn)士形象。其他劇作有以喀瑯施塔叛亂為背景的《圍困》、反映邊防戰(zhàn)士生活的劇本《保衛(wèi)卡比里》、歷史劇《羅蒙諾索夫》等,小說有短篇小說集《秘中之秘》、自傳體長篇小說《魔術師的奇遇》。</h3> <h3>哈拉莫夫·謝苗(1921~1990),夫人娜加·波波娃(1921~2013),生前夫妻雙雙都是飛行員。</h3> <h3>維克多·弗拉基米洛維奇·赫列勃尼科夫 ,1885-1922,名人247,詩人和散文作家,俄羅斯前衛(wèi)藝術的杰出人物。 他是俄羅斯未來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詩歌改革者。</h3> <h3>在新圣女公墓,你會覺得,這里和國內(nèi)的墓園完全不同,這里是一個高品位的大型雕塑塑公園!這里是詮釋永恒生命之美的絕代經(jīng)典,這里是一幅俄羅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畫卷!這里是一座精美藝術的博物館!這里是一座解讀人生、凈化靈魂的圣殿!</h3> <h3>未完待續(x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