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 欲望越多,越?jīng)]出息</h3><h3>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鬼谷子》</h3><h3> 看一個人欲望的深淺,就能知道他的智慧和志向。老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h3><h3> 貪欲敗身,玩物喪志,如果耽溺享樂,那么基本可以斷定這個人沒有大出息。</h3><h3> 諸葛亮也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古往今來,那些真正能做大事的,沒有一個人是索取無度,貪財戀權(quán)的。</h3><h3> 貪婪是心智迷失的開始,如果不懂得節(jié)制欲望,遲早會陷入可怕的危機中。</h3><h3><br></h3><h3></h3> <h3>二 先看清自己,才能看清別人</h3><h3>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鬼谷子》</h3><h3> 老話說:老鴰飛到黑豬腚上,看到別人黑,看不到自己黑。話粗理不粗。</h3><h3> 人都是這樣,對別人的缺點是拿著放大鏡看,對自己的缺點拿著顯微鏡看。</h3><h3> 認(rèn)識別人不難,認(rèn)識自己很難。趙括紙上談兵,認(rèn)為自己兵法韜略無人能比,最后兵敗身死,這就是不自知的后果。</h3><h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日檢省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真正了解自己,才能看懂別人。</h3><h3><br></h3><h3></h3> <h3>三 人情冷暖,總是很現(xiàn)實</h3><h3>相益則親,相損則疏。益者,利之也。損者,害之也?!豆砉茸印?lt;/h3><h3> 彼此有益,就親近些;彼此有害,就舒遠(yuǎn)些。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yuǎn)親。</h3><h3> 世態(tài)人情,冰冷而現(xiàn)實。交友務(wù)必謹(jǐn)慎,那些因利而來的朋友,必然利盡而散。</h3><h3>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上來就跟你稱兄道弟的,一定要警惕。真誠待人,卻也要懂得防人。</h3><h3><br></h3><h3></h3> <h3>四 兩年學(xué)說話,一生學(xué)閉嘴</h3><h3>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豆砉茸印?lt;/h3><h3> 聰明人保持緘默,愚笨的人滔滔不絕。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理解,懂得傾聽別人,才是最有效的溝通手段。</h3><h3> 聽懂了別人在說什么,自己才能一語中的,切中要害,把握主導(dǎo),讓人心服。</h3><h3> 青蛙叫個不停,沒人理會;公雞一叫大家就都起床了。講話不在多,切中要害才最重要。</h3><h3></h3> <h3>五 嘴巴越甜,越不靠譜</h3><h3>佞言者,諂而于忠?!豆砉茸印?lt;/h3><h3> 如果一個人不分場合、不分事件,對你的言行無條件奉承。那么這個人就是小人。</h3><h3> 朋友相交,講的是直言相告。該夸的夸,改勸的勸,改損的損,這才是朋友該有的樣子。</h3><h3> 沒有立場,嘴巴跟抹了蜜一樣的人,一定另有企圖,切不可交,也不可用。</h3><h3><br></h3><h3></h3> <h3>六 換個角度,多條出路</h3><h3>欲高反下,欲取反與。——《鬼谷子》</h3><h3> 一個人想要往上走,就要先懂得卑下。想要獲得,就得先懂得付出。</h3><h3> 高傲自負(fù)的人,總是要踩別人一頭,所以大家都不愿給他機會。</h3><h3> 反而是懂得謙卑的人,可以走到最后。想要獲得,就要先付出,給別人益處,別人才給你益處。</h3><h3> 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有的時候,改變思維,逆道而行,沒準(zhǔn)會有驚喜。</h3><h3><br></h3><h3></h3> <h3>七 厲害的人,都懂得隱藏自己。</h3><h3>圣人之道,在隱與匿。——《鬼谷子》</h3><h3> 三國最大的贏家是司馬家,就是因為司馬懿善藏。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擺在明面上,直來直去,愛憎分明。這樣的活法灑脫坦率,誰不喜歡?</h3><h3> 但是問題在于,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面對的世界越來越復(fù)雜。</h3><h3> 別有居心的人,利用我們暴露的信息,總是輕而易舉的傷害我們。在復(fù)雜的世界里,可以保持一顆童心,但是不要太多的暴露自己的內(nèi)心。</h3><h3> 保持冷靜和淡然,學(xué)會隱藏自己,才是善身之道。</h3><h3><br></h3><h3></h3> <h3>八 善良很貴,請別浪費</h3><h3>君子拒惡,小人拒善?!豆砉茸印?lt;/h3><h3> 君子不作惡,小人不行善。我們必須承認(rèn)的一個事實就是,人和人是不一樣。</h3><h3> 什么叫人性?有的人像神明一樣善良無私,有的人卻像惡魔一樣猥瑣可怖。</h3><h3> 人心各異,這就是人性。人心都是肉長的,但是未必都是好肉長的。</h3><h3> 我們不要拿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去對待所有人。</h3><h3> 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好人,行好事,對壞人,別客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