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油畫《如今邁步從頭越》局部 沈堯伊 作</b> <b>△油畫《如今邁步從頭越》局部 沈堯伊 作</b> <b>△油畫《鐵流》局部 沈堯伊 作(本人翻拍畫冊)</b><br> <b>△油畫《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全圖 蔡亮 張自疑 作</b> <p><b>△油畫《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局部 蔡亮 張自疑 作(本人翻拍畫冊)</b></p> <b>△從1930年底至1933年10月,國民黨軍隊曾先后5次對中共在福建、江西邊境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進(jìn)行“圍剿”。紅軍在前4次的反“圍剿”中取得了勝利。圖為周恩來、朱德指揮紅軍打敗國民黨第四次“圍剿”后,與紅一方面軍的部分領(lǐng)導(dǎo)人在福建建寧合影。</b> <b>△1936年10月毛澤東長征在陜北</b> △<b>1936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dá)陜北后,左起:毛澤東、朱德</b> △<b>1936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dá)陜北后,左起:毛澤東、賀子珍</b> △<b>1936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dá)陜北后,右起:周恩來、鄧穎超</b> △<b>1936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dá)陜北,左起:林伯渠、毛澤東、朱德、周恩來</b><br> △<b>1936年,中央紅軍長征到達(dá)陜北,右起: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b> △<b>毛澤東(中)和周恩來(左)博古(右)在延安</b><br> <h3><b>△1936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dá)陜北后的周恩來</b></h3><h3><b></b><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b><br></h3><h3><font color="#ed2308"><b>解讀長征:紅軍到達(dá)陜北后保留下多少兵力? (組圖)</b></font></h3><h3><br><b>文章來源:央廣網(wǎng) 2017-08</b></h3><div><b>圖片選輯:洪哥警影 制作美篇 2019-9</b></div><h3><b> <br><font color="#ed2308">紅一方面軍主力(紅軍陜甘支隊)長征到達(dá)陜北時保存7000人。</font></b><br></h3><div><font color="#ed2308"><b></b><br></font></div><h3><b><font color="#333333">那么其它幾路紅軍長征到達(dá)陜北時都分別保存多少兵力?整個長征的紅軍共保存多少兵力?</font><br></b><br></h3><h3><b>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在《學(xué)習(xí)和時局》一文中說:“共產(chǎn)黨在一九三七年,因為在內(nèi)戰(zhàn)時期受了挫折的結(jié)果,僅有四萬左右有組織的黨員和三萬多人的軍隊?!泵珴蓶|在1971年視察南方講話中說:“長征前紅軍三十萬。到陜北剩下二萬五千人?!?lt;br></b><br></h3><h3><b>那么,紅軍長征到達(dá)陜北后,到底是3萬多人,還是2.5萬人?除紅一方面軍主力(紅軍陜甘支隊)保存7000人,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25軍長征勝利時都分別保存了多少兵力?</b></h3><div><font color="#333333"><b></b><br></font></div> <b>△到達(dá)陜北后的紅二方面軍一部(資料圖)</b><br><div><b></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紅二、六軍團(tuán)(紅二方面軍)長征期間兵力有哪些變化?長征勝利時保存了多少兵力?</b></font><br></div><div><b></b><br></div><div><b>1934年8月,紅六軍團(tuán)奉命西征時,全軍團(tuán)約9700余人。西征途中,紅六軍團(tuán)遭受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特別是在甘溪戰(zhàn)斗中遭受了重大損失。1934年10月,紅六軍團(tuán)在貴州印江縣木黃與紅三軍(紅二軍團(tuán))會師時,3300余人。紅三軍(紅二軍團(tuán))同紅六軍團(tuán)會師時,全軍約4400余人。兩軍團(tuán)合計約7700余人。</b><br></div><div><b></b><br></div><div><b>紅二、六軍團(tuán)行軍作戰(zhàn)中,雖有不少減員,但曾有很大補(bǔ)充。兩軍團(tuán)從貴州黔西、大定、畢節(jié)退出時比從桑植出發(fā)時增加了3000余人。到達(dá)盤縣時尚保持桑植出發(fā)時的數(shù)目。到達(dá)云南中甸時,比桑植出發(fā)時約減少1000名,約1.6萬人。</b><br></div><div><b></b><br></div><div><b>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tuán)同紅四方面軍會師時,其兵力數(shù)為1.43萬人。7月5日,根據(jù)中革軍委命令,紅二、六軍團(tuán)和原屬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紅九軍團(tuán))合編為紅二方面軍。關(guān)于兩軍會師時的兵力數(shù),任弼時1936年11月在《紅二、六軍團(tuán)從湘鄂邊到康東北長征經(jīng)過》一文中回憶道:“現(xiàn)在兩軍團(tuán)人員共計一萬四千,比桑植出發(fā)時少三千余?!?lt;/b></div><div><b></b><br></div><div><b>關(guān)于紅二方面軍兵力數(shù)量,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張國燾在給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電報中說,據(jù)1936年9月1日統(tǒng)計:第二軍團(tuán)7643人,第六軍團(tuán)4059人,第三十二軍2677人,共計1.4379萬人。</b><br></div><div><b></b><br></div><div><b>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東北的將臺堡(今屬寧夏)同紅一方面軍會師。此時,紅二方面軍尚有兵力1.1萬余人。1936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給共產(chǎn)國際的電報中說:“二方面軍約一萬人已與一方面軍會合與定邊、環(huán)縣地域?!奔t二方面軍是各路紅軍長征中損失最小的。長征出發(fā)時1萬余人,到將臺堡會師時還是萬余人。</b><br></div><div><b></b><br></div><div><b>1936年11月,毛澤東在陜西保安會見紅二、四方面軍部分領(lǐng)導(dǎo)同志時,高度贊揚(yáng)紅二方面軍在長征中為中國革命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毛澤東說:“二、六軍團(tuán)在烏蒙山打轉(zhuǎn)轉(zhuǎn),不要說敵人,連我們也被你們轉(zhuǎn)昏了頭,硬是轉(zhuǎn)出來了嘛!出貴州,過烏江,我們付出了大代價,二、六軍團(tuán)討了巧,就沒有吃虧。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跡,是一個大經(jīng)驗,要總結(jié),要大家學(xué)”。</b></div> <b>△到達(dá)陜北后的紅四方面軍一部</b> <p><b>△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陜北后,右起:毛澤東、張國燾</b></p><p><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font color="#ed2308">紅四方面軍長征期間兵力有哪些變化?長征勝利時保存了多少兵力?最后到達(dá)陜北時有多少兵力?</font></b></p><p><b></b><br></p><p><b>1934年5月初,紅四方面軍長征開始時,共五個軍(第四軍、第九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三軍)、十一個師(第十師、第十一師、第二十五師、第二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九師、第九十師、第九十一師、第九十三師、第九十八師、第九十九師)、三十三個團(tuán),再加上補(bǔ)充師、紅軍大學(xué)(原彭楊軍政干校),婦女獨(dú)立一團(tuán)、二團(tuán),炮兵團(tuán)、特務(wù)團(tuán),共8萬余人,加上隨行的黨政機(jī)關(guān)、醫(yī)院和工廠職工等,總計約10萬人。<br></b><br></p><p><b>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9月,紅軍總部為左、右兩路軍。一方面軍的五軍(原紅五軍團(tuán))、三十二軍(原九軍團(tuán))編人左路軍。后隨紅四方面軍行動。<br></b><br></p><p><b>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紅四方面軍轄第四軍、第五軍、第九軍、三十軍、第三十一軍,共五個軍。據(jù)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張國燾給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電報中統(tǒng)計:紅四方面軍第四軍5700人,第五軍4600人,第九軍9000人,第三十軍8000人,第三十一軍5000人,方面軍直屬隊5000人,第三十、第三十一軍傷病員800人,總計是3.81萬人。</b></p><p><b></b><br></p><p><b>總直屬隊:紅軍大學(xué)1215人,黨校433人,總司令部57人,一局112人,一臺38人,總衛(wèi)生學(xué)校216人,供給處225人,通信營368人,各路司令部及地方機(jī)關(guān)約2000人,共計4664人。紅四方面軍五個軍和直屬隊共計3.81萬人,再加上總直屬隊4664人,總?cè)藬?shù)約為42764人。這個數(shù)字同毛澤東于1936年10月16日致電彭德懷所說的“四方面軍據(jù)朱電云有四萬人”,差距不大。1936年10月25日至30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遵照中革軍委和紅軍總司令部的命令,指揮紅三十軍、紅九軍、紅五軍六個師十六個團(tuán)及直屬部隊西渡黃河,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關(guān)于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人數(shù),1936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給共產(chǎn)國際的電報說“人數(shù)兩萬兩千”。 </b></p><p><b></b><br></p><p><b>西路軍廣大指戰(zhàn)員浴血奮戰(zhàn),同敵人進(jìn)行了殊死搏斗,但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最終失敗,大部分壯烈犧牲。陳昌浩在關(guān)于西路軍失敗報告說,西路軍過河人數(shù)約2.12萬人。紅四方面軍戰(zhàn)史說“共渡過兩萬一千八百余人”。由此分析,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人數(shù)約2.2萬人左右。</b></p><p><b></b><br></p><p><b>紅四方面軍除西渡黃河部隊外,留下的紅4軍、紅31軍和方面軍直屬隊一部分,人數(shù)約在1.2萬人左右,主要依據(jù)是中共中央書記處于1936年12月2日給共產(chǎn)國際的電報,該電報說,“四方面軍之第四、第三十一兩軍約一萬二千人”??梢?,紅四方面軍最后到達(dá)陜北的人數(shù)約1.2萬人左右。</b></p> <b>△紅二十五軍到達(dá)陜北后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b><br><div><b></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紅二十五軍長征期間兵力有哪些變化?到達(dá)陜北時保存了多少兵力?</b></font><br></div><div><b></b><br></div><div><b>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出發(fā)長征時,撤銷師的建制,軍直轄三個步兵團(tuán)(第223、第224、第225團(tuán))和手槍團(tuán),共2980人。</b><br></div><div><b></b><br></div><div><b>12月,紅二十五軍進(jìn)入陜西南部,開始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至1935年5月,紅二十五軍主力發(fā)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擊師、抗捐軍發(fā)展到2000多人。</b><br></div><div><b></b><br></div><div><b>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從陜西灃峪口地區(qū)出發(fā)繼續(xù)長征時,全軍4000余人。</b><br></div><div><b></b><br></div><div><b>9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勝利到達(dá)延川永坪鎮(zhèn)時,全軍共有3400余人。</b><br></div><div><b></b><br></div><div><b>綜上所述,紅一方面軍主力(陜甘支隊)到達(dá)陜北時約7000余人;紅二十五軍長征勝利到達(dá)陜北時兵力約3400余人;紅四方面軍除去犧牲的西路軍2萬余人,保存下來約1.2萬人;紅二方面軍長征勝利時人數(shù)為1.1萬余人??傆?,紅軍長征勝利最后保留下來的兵力3萬多人。</b></div><div><b></b><br></div><div><b>(作者: 姜廷玉 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b></div> <h3><font color="#010101"><b>△油畫《湘江·1934》 張慶濤 作</b></font></h3> <p><b>△油畫《湘江·1934》局部 張慶濤 2009年作</b></p><p><b></b><br></p><p><b><font color="#ed2308">長征里震撼人心的數(shù)據(jù)<br></font>數(shù)據(jù)來源:鐵血軍事網(wǎng) 2016-02 </b></p><p><b><br>1.1934年10月長征出發(fā):約30萬人;1936年10月長征結(jié)束:約2.5萬人;抵達(dá)終點(diǎn)者為出發(fā)人數(shù)1/12。</b></p><p><b><br>2.紅軍犧牲營以上干部多達(dá)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br></b><br></p><p><b>3.共進(jìn)行600余次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中央紅軍平均每天一個遭遇戰(zhàn);攻占7百多座縣城,共擊潰國民黨軍數(shù)百個團(tuán)。</b></p><p><b></b><br></p><p><b>4.經(jīng)過11個省,分別為:江西(贛)、福建(閩)、廣東(粵)、湖南(湘)、廣西(桂)、貴州?。ㄙF或黔)、云南?。ㄔ苹虻幔?、陜西?。兓蚯兀?、四川?。ùɑ蚴瘢⑽鞑兀ú兀?。<br></b><br></p><p><b>5.翻越大山40座,其中5座大山終年積雪,主要有:五嶺山地的越城嶺,云貴高原的苗嶺、大婁山、烏蒙山,橫斷山脈東部的岷山(大雪山)、夾金山、邛崍山,以及岷山、六盤山等。</b><br><br></p><p><b>6.跨過近百條河流,其中大河24條,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貢水、信豐水,湖南的瀟水、湘水,貴州的烏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肅的渭水等。<br></b><br></p><p><b>7.總行程6.5萬余里;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紅二方面軍二萬余里,紅四方面軍一萬余里,紅二十六軍近萬余里。<br></b><br></p><p><b>8.中央紅軍(主要指紅一方面軍)長征出發(fā)時兵力裝備:步槍25317支、短槍2804支、重機(jī)槍333挺、輕機(jī)槍285挺、自動槍28支、迫擊炮38門、梭鏢6101支、馬刀882把;平均每百人擁有槍支數(shù)僅40余支,平均每支槍只有不到56發(fā)子彈。</b></p><p><b><br></b></p><p><b>9. 兵力對比之最為四渡赤水: 3萬:40萬——紅軍兵力不足3萬人;國民黨兵力為中央軍 8個師,湘軍 3個師,滇軍、川軍 15個旅,桂軍、黔軍 6個師,合計約40萬人;戰(zhàn)果為紅軍共殲敵1.8萬余人,俘敵3600余人。</b></p><p><b></b><br></p><p><b>10.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zhàn):湘江之戰(zhàn)。蔣介石憑借湘江天險設(shè)下第四道封鎖線,總數(shù)25個師超過3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在桂北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布下絕殺之陣。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突破湘江界首防線,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zhàn)5晝夜,終于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的企圖。但是中央紅軍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而紅八軍團(tuán),1934年10月出發(fā)時共10922人,湘江戰(zhàn)役后,全軍團(tuán)戰(zhàn)斗人員僅剩600余人,連挑夫、勤雜人員等加起來,也不過1000余人。</b></p><p><b><br></b></p><p><b>11.最后的天險:臘子口。周圍群山聳立,峽道寬僅8米,臘子河從峽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寬的木橋可通行。山后,敵人3個團(tuán)縱深部署,企圖堵死紅軍北上之路。1935年9月16日下午,紅軍先鋒紅4團(tuán)向天險發(fā)起沖鋒,但連續(xù)十幾次沖鋒都告失敗。關(guān)鍵時刻,一個外號叫“云貴川”的苗族戰(zhàn)士毛遂自薦,第一個攀上絕壁,把突擊隊員悄悄帶到敵人背后……拂曉,紅色的戰(zhàn)旗插上臘子口,北上通道打開了。</b></p><p><b></b><br></p><p><b>12.中央紅軍長征路上一共368天,15天用于打大的決戰(zhàn),235天用于白天行軍,18天用于夜晚行軍;整個長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天,行軍速度保持在平均每日70華里。</b></p><p><b></b><br></p><p><b>13.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fā)時有8.6萬人,到達(dá)陜北時,僅剩6500人,平均每行進(jìn)1公里,就有3至4名戰(zhàn)士壯烈犧牲。<br></b><br></p><p><b>14.長征途中年齡最小的女紅軍名為王新蘭,年僅11歲。</b><br></p><p><b></b><br></p><p><b>15.《布告》中首提“長征”:1935年5月在以紅軍總司令朱德名義發(fā)布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布告》中首次提出。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fā)時,使用的并不是“長征”一詞,而是分階段使用“突圍”“轉(zhuǎn)移”和“西征”。目前可查的紅軍檔案是解放軍檔案館收藏的一張《中國工農(nóng)紅軍布告》,其中寫道:“……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夷人風(fēng)俗?!甭淇钍牵骸凹t軍總司令朱德”。</b><br><br></p><p><b>16.毛澤東在長征時期共寫八首詩詞:《清平樂?會昌》(1934年夏)、《十六字令》三首(1934至1935年)、《憶秦娥?婁山關(guān)》(1935年2月)、《七律?長征》(1935年10月)、《念奴嬌?昆侖》(1935年10月)、《清平樂?六盤山》(1935年10月)、《贈彭德懷》(1935年10月)、《沁園春?雪》(1936年2月)。</b></p><p><b><br> </b></p><p><b>以挫折始,以勝利終。80年前,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紅軍將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前進(jìn)的重要基礎(chǔ)!</b></p> <b>△油畫《陜北人民迎救星》全圖 黃乃源、湛北新 作 (本人翻拍畫冊)</b> <p><b>△油畫《陜北人民迎救星》局部 黃乃源、湛北新 作(本人翻拍畫冊)</b></p> △<b>油畫《紅星照耀中國》(局部) 沈嘉蔚 作 </b> <p><b><font color="#ed2308">緬懷紅軍英烈,</font></b></p><p><b><font color="#ed2308">弘揚(yáng)長征精神!</font></b><br><br></p><p><b>【備注】老紅軍后代“洪哥警影”配圖匯編、</b></p><p><b>制作美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