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城墻是這座城市的標志和名片,這塊名片用規(guī)制統(tǒng)一的城磚砌就。每塊城磚的磚縫都有用石灰和糯米汁緊密粘接的痕跡,墻體灰白雜陳,卻依舊堅固如初,穩(wěn)如泰山。人們在城墻上漫步時,那些城磚上留下的銘文會很自然地映入眼簾,讓人感到好奇,也讓人產(chǎn)生疑問,為何有些城市也有城墻,但都沒見到城磚上有銘文,獨南京的城墻會留有如此豐富的銘文呢?這個暑假,我與小伙伴們踏上了南京城墻的探訪之旅。 我們分別查閱了明城墻及墻磚銘文的相關資料,初步了解了明城墻的知識,制定了研究計劃。 之后,我們就來到解放門進行實地探訪,這里有明城垣史博物館,在這里我們了解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并定都南京,其時,朱元璋采納了學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耗時21年之久,修筑了蜿蜒盤桓達35.3公里,南京歷史上最具規(guī)模的城墻,史稱明城墻。明城墻高14,21米,上寬4—9米,下寬14.5米。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河,北帶玄武湖,城周33.67千米,現(xiàn)存23.74千米,為世界第一大城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初征調(diào)各地民夫在百萬以上,以及20萬軍人,近10萬工匠,數(shù)萬囚犯。建城的死亡率很高,同萬里長城一樣,砌成這巍峨城池的每一塊墻磚,都浸透著千萬人的汗水和生命。每一項偉大的輝煌背后都是白骨累累。 為修筑南京城墻,朱元璋號令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5省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wèi)、所等近200個單位的百萬余軍民承擔和組織人力制坯燒造城磚,將燒造好的城磚統(tǒng)一運往南京用于修筑城墻。當年燒制的城磚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要求每塊城磚長40—45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重為10至20公斤,以確保城墻的堅固和美觀。 為確保建造南京都城城墻堅不可摧,明朝實行了嚴格的責任制,除制定了城磚的大小尺寸外,還要求各地在城磚上燒制出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和制磚人夫、窯匠等至少5至6級責任人,最多達9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可追究制磚人的責任,重者甚至可殺頭。正是這種嚴酷的“責任制”,才保證了南京明城墻在建造過程中的高質(zhì)量。 也正是因為這種制度,我們才能在城磚上看到各種銘文,明城墻上留下的銘文字體基本以楷書為主,同時也有魏碑、行書、小篆等,另外還有一些銘刻了數(shù)字和符號,幾乎集中國傳統(tǒng)民間書法藝術之大成,可以說,城磚上的這些銘文雖沒有登大雅之堂,卻也是民間書法藝術的一朵奇葩。<br> <p> 再根據(jù)查找的資料,我們了解到城墻銘文一共分成十多類,分別是:1、長江中下游五省城磚;2、工部;3、軍隊系統(tǒng)磚;4、各級責任人磚;5、模印磚、戳印磚、刻畫磚;6、書體磚;7、紀年磚;8、錯版磚;9、簡化體磚;10、反文磚;11、寺廟磚;12、正面磚;13、吉語磚等等。</p><p> 下面來看其中一些磚文實例。<br></p><p> 1、五省城磚</p><p> 長江中下游的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是南京城墻磚燒制的主力軍。為了保證城磚質(zhì)量,明朝政府制定了嚴格的責任制,從府、州、縣各級官吏充任的提調(diào)官,到基層的總甲、甲首、小甲直至窯匠、造磚人夫,體現(xiàn)了層層負責,責任到人的制磚責任制。燒制后的南京城墻磚,沿長江水系運抵南京。<br></p> 2、工部磚 <p> 3、軍隊系統(tǒng)磚</p><p> 南京明城墻磚,除了各地府、州、縣和工部燒制之外,當時的軍隊衛(wèi)所也參與了南京城墻磚的燒制任務。如“水軍右衛(wèi)中所”、“廣洋前所”、“廣洋右所”等。<br></p> 4、各極責任人磚<br> 標準的城磚銘文,責任人從大到小排列,最多的達11級。一側是:府級提調(diào)官、司吏,州級提調(diào)官、司吏,縣級提調(diào)官、司吏;另一側是:總甲、甲首、小甲、窯匠、造磚人夫。不同等級的責任人之間,常常降低一至兩個字,以示等級上的差別。 5、書體磚<br> 明城墻磚中,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到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了四種,隸書還未有發(fā)現(xiàn)。<br> 此磚上的字體為篆體,極為罕見。上 書:“吉安府泰和縣”<br> 6、錯版磚<br> 錯版磚指的是城磚銘文由于人為或技術原因,造成生產(chǎn)出來的城磚銘文出現(xiàn)的差錯。例如:兩側磚文相同。 7、吉語磚<br> 吉語磚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如“與地無極”、“與天無敵”等。明代城墻吉語磚文有“萬萬年”、“天下平”、“壽”等。<br> 8、簡化字磚<br> 在明代城墻磚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相當數(shù)量的簡化字。新中國成立后,著手推行簡化字。其實,早在600多年前的明代城墻磚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簡化字。此磚上印有簡體字“廬”(廬陵縣). 600多年的悠悠歲月,今天的我們,默念著城磚上的名字,就像與我們的祖先對話。盡管不少城磚已被風雨侵蝕,磚上的銘文有不少已漫漶不清或殘缺,有些留在磚上燒磚人的名字已成為一層字皮,一觸即潰。但這些當年燒制城磚的普通百姓是慶幸的,他們的名字留在明城墻上,與日月同在,不僅成為一段人文歷史的見證,也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