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走進廣西(二)主要記錄了我們暢游漓江、陽朔的銀子巖以及遇龍河放竹筏時的那情、那景、那感受。我做此美篇意在與朋友分享漓江兩岸的山水美景,同時備份留存下與漓江同框的美照,收藏于歲月,以備經(jīng)年回眸時,能用一雙顫抖的雙手摩挲每一張陳年并不陳舊的照片,用一副微聾的耳朵能再聽那遙遠并不陌生的旋律,用一雙渾濁的戴著老花鏡的雙眼再次閱讀經(jīng)久并不寡淡的游記,重溫2019年與朋友相約走進廣西的行間美好。 ——題記</h1><p class="ql-block"><br></p> <h1>漓江是"桂林山水"的頂級名片,圈粉無數(shù)天下客,到桂林的游客必打卡漓江。7月25日一早我們一行六人直奔磨盤山碼頭,在那里乘游輪游漓江。</h1><h1><br></h1><h1>8點剛過,磨盤山碼頭就已人頭攢動,各種顏色的導游旗、栓著毛絨玩具的小熊小狗導游旗桿在人群的頭頂跳動,每個導游的身后或周圍都跟著一群游客,也有一些我們這樣的散客分散的躲在陰涼處。導游借助小喇叭向游客宣講注意事項,游客間時不時的調(diào)侃談笑,大人招呼孩子,商販的叫賣還有碼頭官方的播音,多種音頻交錯混雜,場面鼎沸,這一切彰顯了旅游產(chǎn)業(yè)的欣欣向榮。9:00我們登上了"桂楊18"號游輪。<br></h1><h1></h1> <h1>游輪共分兩層,對號入座,我們的位置在游輪的上層,視線非常好,游輪配備的是沙發(fā)座椅,六人一桌,內(nèi)有空調(diào),溫度涼爽適宜,在游輪內(nèi)就可將漓江山水一覽眼底,照相可到游輪外頂層甲板上。</h1> <h1>9:30游輪離開磨盤山客運碼頭順江而下,世上無水不東流,但漓江的水卻由北向南,漓江屬于珠江水系,發(fā)源地在桂林北面興安縣境內(nèi)的貓兒山,漓江上游河段為大溶江,下游河段為桂江,漓江是桂林至陽朔縣一段,全長83公里。</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所見的漓江水恬靜平緩,但非大多文章詩賦作品中描寫的那般清澈見底碧綠如翠,而是那種涮過了黃色水彩筆的綠色,江邊一些灘涂上的灌木和雜草順著水流方向一邊倒,有的上面掛著一些塑料類的垃圾,據(jù)說前幾日漓江區(qū)域發(fā)生了一場強降雨使漓江的水質(zhì)變混,那場強降雨還致漓江游輪停航了幾日。</span></p> <h1>游輪在美麗的漓江沿江而下,周圍過道不斷有人興奮的穿梭與游輪的頂層甲板,商業(yè)攝影人嚷著招攬生意,然而當你望向漓江山水時,你那顆亢奮、躁動、略有疲憊的心瞬間會變得溫婉、寧靜、陰柔起來。</h1> <h1>我眼中漓江兩岸聳立著的喀斯特地貌的山峰如同茫茫沙海中、披著綠色衣衫的仙人掌??,海拔不高,山起突兀,形狀各異,有柱狀的、球狀的、齒狀的,千姿百態(tài)極其秀美。</h1> <h1> 望夫石</h1> <h1>"九馬畫山"的石砬子上似有一群駿馬,或立或臥,或昂首嘶鳴。</h1> <h1>興坪佳境,20元人民幣背面圖案的漓江山水就拍攝此處,既興坪古鎮(zhèn)段,它位于漓江東岸,漓江水在此迂回轉(zhuǎn)向流去。</h1> <h1>我們把手機調(diào)到帶聲拍攝,咔擦聲使人產(chǎn)生瞬間愉悅,我們在此起彼伏的咔擦聲中頻頻與漓江山水同框。</h1> <h1>游輪在漓江上航行了4小時, 中午游輪為每位游客提供了一盒豐富的免費盒飯,下午2:30抵達陽朔龍頭山碼頭,出了碼頭步行不遠就到了我們當晚要下榻的花筑-憶景酒店,安頓好行囊,我們就馬不停蹄的去了銀子巖風景區(qū)。</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銀子巖景區(qū)距陽朔僅18公里。進入景區(qū)的路上擺放著很多手握金銀元寶的大頭人財神,尤其景區(qū)打出的一則廣告十分醒目“游了銀子巖,一世不缺錢”,給我感覺這個景點的文化忒拜金,和詩與遠方的浪漫、和美麗的大自然風景極不和諧。溶洞入口的折形通道擁擠不堪,游客中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懷抱六七個月大嬰兒的寶媽,都擠在幾條用鐵欄桿圍城的折形通道內(nèi),盡管有一些風扇,但在35~36℃的室外高溫下仍使人有種窒息感,這情景使我驟然心生恐懼,游客中一旦有點風吹草動結(jié)果將不堪設(shè)想,當時我只盼望能快點進入溶洞。排了40多分鐘進了溶洞,洞內(nèi)人仍很多,挨肩擦背需一點點的往前挪行,有些地方一人停下照相后面的人就不能通過,腳下路面濕滑,因為人多感覺有點缺氧,糟糕的洞內(nèi)環(huán)境使我游覽的雅興蕩然無存,草草照了幾張照片,一路疾步盼望盡快出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溶洞很深,在里面馬不停蹄的走用了一個多小時,貫穿12座山峰的銀子巖溶洞,分為下洞、大廳、上洞三個部分,洞內(nèi)自然景觀堪稱鬼斧神工,色彩繽紛,形象各異的鐘乳石石柱、石塔、石幔、石瀑,構(gòu)成了世界巖溶藝術(shù)萬般奇景。因為心情緊張,走動中搶拍了幾張照片,出洞后一看真挺美。</span></p> <h1> 石瀑</h1> <h1> 石柱</h1> <h1> 石幔</h1> <h1>晚上我們在這“印象人”飯店點了陽朔的啤酒魚和竹筒飯。這是一家門臉不太大的飯店,但地理位置非常好,地處大型歌舞“印象劉三姐”演出劇場對面,所以菜的價格可想而知了,我們六人雖然都冠不上“吃貨”的名號,但所到之處“地方特色”的小吃卻從不想拉空,實話實說“啤酒魚”做的真正沒什么特別味道,竹筒飯還算可以,但價格不菲,雖屬飯的系列卻只能當菜吃,每人一小筷頭,那頓飯是我們廣西行最貴的一餐。</h1> <h1>這里是大型歌舞表演“印象劉三姐”劇場,“印象劉三姐”出自張藝謀、王潮歌、樊躍三大名導之手。</h1> <h1>劇場通道兩邊是具有東南亞風格的景區(qū)建筑。</h1> <h1>印象“劉三姐”歌舞演出的劇場就設(shè)在漓江灣,演出的舞臺就是漓江水面,舞臺的背景是天然秀麗的、具有喀斯特地貌的漓江青山,舞臺周圍的山上和水面上布置有可射出不同顏色的舞臺專用燈,演出中演員們或劃船完成隊形變換,或利用搭在水面下的簡易橋完成表演,參加演出的演員有近千人,演員中少數(shù)是陽朔張藝謀舞蹈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演員是當?shù)氐木用?,他們白天做工種地,晚上參加演出,演出在晚間天黑以后進行,每晚有兩場演出,我們看的是晚8:00場,第二場是9:30。演出進行中時常有飛機飛過夜空,飛機上的夜燈一閃一閃的像極了滑過夜空的流星,這無意間的天地互動奉獻了一幅絕美的、無以倫比的盛世畫卷。</h1> <h1>陽朔的第二天既26日一早我們按計劃去遇龍河坐竹筏,遇龍河是漓江在陽朔境內(nèi)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人稱“小 漓江 ”,整個遇龍河景區(qū)一切都是原始、自然、古樸的。遇龍河是因“遇龍橋”而得名。</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遇龍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橋,網(wǎng)上資料顯示:遇龍橋建于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年,橋長60米,寬5米,高9米,跨度18米,是廣西凈跨最大的單孔石拱橋。遇龍橋奇在它全部用青石干砌而成,未用任何灰漿填縫,卻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雨剝蝕和洪水沖刷仍屹立不動,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術(sh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放筏起點在遇龍橋上游不遠處,兩人一筏,竹筏起點處河面較窄,竹筏穿過遇龍橋后河面變得開闊起來,河水最深處有2米多,放筏人一會兒劃槳,一會兒撐桿,竹筏順河而下大約2千米左右后開始折返,逆流而上,在由傳輸帶把竹筏提升回原水面,放竹筏一個來回不足一小時,放筏人大多是男性,也有少許女人,他們大多是當?shù)氐霓r(nóng)民,忙完農(nóng)活后就來放竹筏,但要成為一名放筏工要先考取放筏票,有的一家父母和孩子都是放筏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遇龍河兩岸喀斯特地貌的山峰清秀迤邐,形態(tài)萬千,河岸翠竹蔥郁,樹木繁蔭,遇龍河水清澈碧綠,水流平緩,好一幅自然田園風光,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只是竹筏的坐客,不允許游客自己放竹筏。上午10點多我們結(jié)束了陽朔之旅,返回桂林,感覺有些意猶未盡,至少陽朔的西街沒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