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b> 南太行山地區(qū)地層形成與地質(zhì)構(gòu)造概況</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地球形成約46億年了。在最初海洋形成的十幾億年內(nèi),南太行山地區(qū)一直在海平面之下。</p><p class="ql-block"> 到距今25億年前,地球發(fā)生了“嵩陽運動”,距今18億年,又發(fā)生“中條運動”(類似呂梁運動),這兩次運動,使南太行山地區(qū)變質(zhì)花崗巖為主的基巖出露海平面,形成陸地?;鶐r接受風化剝蝕,長達11億年之久。 </p><p class="ql-block"> 變質(zhì)花崗巖之基巖層,稱太古界地層。</p><p class="ql-block"> 距今14億年前,南太行山地區(qū)又沉入海底,成為濱海地區(qū),接受石英砂沉積,形成石英砂巖層,經(jīng)過約4億年的沉積,該層石英砂巖厚達100余米。該層巖石稱元古界長城系中統(tǒng)上常州溝組。</p><p class="ql-block"> 太古界變質(zhì)花崗巖與元古界長城系中統(tǒng)上常州溝組之間,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觸面(我們稱之為第一個接觸面)。</p><p class="ql-block"> 該接觸面是太古界與元古界分界線,接觸面以下為太古界地層,之上為元古界地層。</p> <p class="ql-block"> <i>上圖 萬仙山低層地貌</i></p> <p class="ql-block"> 距今8-10億年前,發(fā)生了“晉寧運動”。大約在距今10億年時期,南太行山地區(qū)隆起,出海成陸。石英砂巖層接受風化剝蝕,長達4.3億年。</p><p class="ql-block"> 距今5.7億(另一說法5.43億)前的寒武紀初期,地球發(fā)生了“加里東運動”,即“加里東運動”的前期,南太行山地區(qū)重新浸入海中,在濱海形態(tài)中,形成泥質(zhì)石灰?guī)r,包括粘土巖,泥巖,頁巖和薄層石炭巖,交替沉積,其代表地層為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的饅頭組。</p><p class="ql-block"> 在元古界長城系中統(tǒng)上常州溝組與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饅頭組巖的巖石之間,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觸面(我們稱之為第二個接觸面)。</p><p class="ql-block"> 此接觸面,即紅色石英砂巖絕壁層之上的緩坡地帶,適宜人居,比如郭亮村,小井村,錫崖溝村,武家灣村,橋上村與霓虹村等。</p> <p class="ql-block"> <i>上圖 萬仙山中上層地貌</i></p> <p class="ql-block"><i>上圖 南太行中上層 之 黃圍山及紅豆杉大峽谷地貌</i></p> <p class="ql-block"> 在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的饅頭組,與其上的下古生界寒武系張夏組之間,有個標志性接觸面,為整合接觸面(我們稱之為第三個接觸面)。</p><p class="ql-block"> 饅頭組以下為緩坡,張夏組以上為徒坡,徒坡即青色沉積巖絕壁層,厚達數(shù)百米,當時為淺海形態(tài),以白云巖與白云質(zhì)灰?guī)r為主。</p><p class="ql-block"> 在張夏組與饅頭組接觸面之上的巖層中,含三葉蟲化石,它是古海生無脊椎動物節(jié)肢動物化石,距今5-5.7億年了。</p> <p class="ql-block"><i> 上圖 三葉蟲化石</i></p> <p class="ql-block"> 寒武紀之后是奧陶紀,奧陶紀距今4.4-5億年間,為淺海形態(tài),繼續(xù)接受沉積,形成石灰?guī)r層。</p><p class="ql-block"> 奧陶系石灰?guī)r層形成南太行山第二層青石絕壁層,如黃圍山主峰。</p><p class="ql-block"> 下古生界奧陶系中統(tǒng)上馬家溝組的石灰?guī)r中(主要在花斑石灰?guī)r層中),含古海生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阿門角石化石,與古海生藻類化石(疊層石),距今4.4-5億年了。</p><p class="ql-block"> 晚寒武系與奧陶系地層之間,即下古生界寒武系張夏組與下古生界奧陶系中統(tǒng)上馬家溝組之間,也有一個平行不整合接觸面(我們稱之為第四個接觸面)。</p><p class="ql-block"> 該接觸面,大概在第二層青色石灰?guī)r絕壁層的根部。即黃圍山靈楸洞層面。</p><p class="ql-block"> 到中奧陶紀末期,大約在距今4.5億(?)年前后,南太行山所在的華北地區(qū)又抬升為陸地。在近一億年時間內(nèi),接受風化剝蝕。</p><p class="ql-block"> 到石炭紀(距今2.85-3.5億年)的中期,南太行山由北向南接受海浸,形成了海陸交互的沉積物。</p><p class="ql-block"> 在中奧陶系其與上面的石炭系地層之間又形成了一個不整合接觸面(我們稱之為第五個接觸面)。</p><p class="ql-block"> 在此接觸面以下的地層中,缺少志留系泥盆系沉積巖,因為志留紀與泥盆紀時期,南太行為陸地。</p><p class="ql-block"> 石炭紀之后的二迭紀(可能連續(xù)到三迭紀的初始期),仍在淺海狀態(tài),繼續(xù)接受沉積,形成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 山西陵川的煤礦,河南輝縣的吳村煤礦,焦作煤礦,鶴壁煤礦,正是華北南太行山地區(qū)石炭系形成的巖石層,內(nèi)有含煤層。</p><p class="ql-block"> 到距今2.05億年(即二迭紀未),南太行山又從海中升起,再次變?yōu)殛懙?。所以,南太行山的最頂層應該為二迭系石灰?guī)r地層。</p><p class="ql-block"> 從此后,南太行山地區(qū)再未被海洋淹沒。</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說,整個中生代,包括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以及新生代,南太行山?jīng)]有海相沉積物,只有陸相沉積物了。</p> <p class="ql-block"><i>上圖 黃圍山靈楸洞平面,為第四個接觸面,其下為寒武系地層,其上為奧陶系石灰?guī)r地層。</i></p> <p class="ql-block"><i>上圖 黃圍山主峰的絕壁層,稱為第二個青色沉積巖絕壁層,其中間的花斑石灰?guī)r中,含阿門角石化石,為古海生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化石。</i></p> <p class="ql-block"> <i>上三圖 在南太行山侯兆川盤嶺愚公洞旁的奧陶系花斑石灰?guī)r層,發(fā)現(xiàn)了古海生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阿門角石化石,古海生藻類化石(疊層石)。</i></p><p class="ql-block"><i> 其與南太行山黃圍山主峰的奧陶系花斑石炭巖層,屬于同時期形成的海相沉積巖。</i></p> <p class="ql-block"> 在距今約2.05~0.65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是中國東部最宏偉的一次造山運動,這時候,東亞裂谷系開始形成。東亞大裂谷,南起安徽廬江縣,經(jīng)山東郯城縣,渤海灣,向北到黑龍江,直到西伯利亞。應該包括華北平原地槽,渤海地槽與東北平原地槽在內(nèi)。</p><p class="ql-block"> 中生代以來,處于東亞大裂谷西側(cè)隆起帶上的太行山進一歩抬升。換句話說,太行山地區(qū)隆起抬升,太行山以東地層發(fā)生斷裂,沉入東亞大裂谷的華北平原地槽中。處于裂谷隆起帶的轎頂山為代表的南太行山,在張性環(huán)境下,發(fā)育了縱橫交錯且連同性好的垂直節(jié)理,在隆起抬升和重力崩塌過程中,形成了南太行山呈水平方向綿延一二百里的紅色石英砂巖絕壁層,今天轎頂山紅巖絕壁的地貌景觀是其中一段。 </p> <p class="ql-block"> <i>上圖 深藍色區(qū)域 即為中國東亞大裂谷在燕山造山運動中形成</i></p> <p class="ql-block"> <i>上圖 轎頂山1號觀景臺 , 即位于紅色石英砂巖絕壁上。該絕壁層,在燕山造山運動中已形成。</i></p> <p class="ql-block"> 到了新生代,即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第4期,印巴大陸板塊侵入歐亞板塊之下后,中國形成三級臺階地貌,太行山成為第二與第三級臺階的界山,太行山地貌總體基本形成。</p><p class="ql-block"> 距今約500萬~260萬年間,太行山處于一個短暫的隆升間歇期,在濕熱的氣候條件下,節(jié)理裂隙十分發(fā)育的碳酸鹽巖發(fā)生強烈的巖溶作用,形成的石芽造型多樣、千奇百態(tài)、擬人擬物、異彩紛呈。</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地區(qū),共有五次大的海陸變遷史,形成厚達近2千米的沉積巖層,含有豐富的古海生生物化石。尤其是中生代以來,經(jīng)過燕山造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太行山多次抬升,其東側(cè)發(fā)生斷裂,形成典型的斷層山脈。</p><p class="ql-block"> 南太行山斷層山脈發(fā)育的最為顯著,是一本天然的地質(zhì)地層教科書,造就了中國山水旅游的一道獨特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 <i>上二圖 太行山在中國地質(zhì)版塊、地形地圖中位置</i></p> <p class="ql-block"> <i>上圖 南太行山地層全貌(示意圖)</i></p> <p class="ql-block"><i>上圖 南太行山西側(cè) 山西黃土高原地貌</i></p> <p class="ql-block"> <i>上圖 南太行山 南關(guān)山一帶東側(cè) 斷層直接沉入華北平原之下</i></p> <p class="ql-block"><i>上圖 南太行山 王莽嶺向北一帶東側(cè) 斷層呈臺階狀逐漸沉入華北平原之下</i></p> <p class="ql-block"><i> 上圖 南太行山 之華山峰林地貌</i></p> <p class="ql-block"><i>為方便閱讀 附地質(zhì)年代表(摘自《生物是怎么進化的》)</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