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七月流火,榴花盛開。還有比火更熱,比榴花更盛的情,那是四十三年前,我們用三年時光鑄就的同學情。四十三年前的1973年,一紙通知書,我們被遼寧第一師范學院化學系錄取。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批“工農兵大學生”。</h3><h3><br></h3><h3></h3><h3> 注:(當時校址在朝陽,入學不久,學院便分家,一部分搬到沈陽,一部分搬到到了錦州,“遼寧第一師范學院”的校名隨之擴展為“遼寧第一師范學院錦州分院”),</h3> <h3> 1976年,在那個流火的夏日我們畢業(yè),距今整整四十三年。分別時我們朝氣蓬勃,風華正茂,雙目靈動,如今我們的臉上寫滿蒼桑,歲月縱橫。和我們的面容一起變化的還有我們的大學,她的名字已經由《遼寧第一師范學院錦州分院》變成了今天的《渤海大學》。 </h3> <h3> 年年月月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四十三年,我們已經分別的太久太久。這之前雖然有過鴻雁傳書,也曾經有過隔空呼喚,還曾經有過幾次小聚,但是四十三年的彼此想念始終縈繞在大家的心頭。盼見,盼見,這個愿望終于在錦州同學的積極倡議,精心組織下,以黨支部書記張淑蘭,班長張為人為核心的聚會組委會啟動了前期工作,同學們從沈陽走來,從朝陽走來,從大連走來,從赤峰走來。渤海大學七三級化學系的聚會在錦州市金城賓館宴會廳舉行,聚會由當年的班長張為人主持。</h3> <h3> 多少思念,都在舉杯的瞬間化成了淚珠,多少牽掛都在舉杯的那一時刻凝結在雙眸。推杯換盞,道不盡同學的深情,話語凝咽,一起回首青春的歲月。</h3> <h3> 酒酣耳熱意未盡,高歌一曲舒心懷。班上才子張彥杰的一曲 《萬愛千恩》 把聚會的氣氛推向高潮。柴慶平同學的一曲《最美的歌唱給媽媽》讓同學們如癡如醉。在這開心的夜晚,黨支部書記張淑蘭為大家表演了三國演義片頭曲《浪花淘盡英雄》,讓同學們想起四十三年的風雨歷程。一曲《祖國好》讓全體同學群情振奮,柴慶平,賈素萍,李寶茹等紛紛起舞,聚會的帷幕在載歌載舞的氣氛下徐徐拉開。</h3><h3><br></h3> <h3> 張彥杰和白文麗都是錦州人,一個是才子,一位是佳人,大學期間,不知從何時起,兩位不聲不響的結為戀人,如今已經是經歷過歲月風雨,攜手人生的深情伉儷。夫婦倆傾情合唱的一首《我從雪山來》的歌曲,情真意切,夫唱婦隨的表演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h3> <h3> 我們這個班,到大學畢業(yè)時,共有十二人結為情侶,四十三年過去了,六對情侶結成六對夫妻,他們攜手并肩,恩愛如初,真是讓人羨慕嫉妒啊。肖振林于昌珍夫婦,一位渤海大學教授,一位中學高級教師,寒來暑往,送走的畢業(yè)生一屆又一屆,用一根粉筆書寫著人民教師無悔的人生。</h3> <h3> 當同學們漫步到學校圖書館時,都紛紛感慨學校的變化太大了,仰望這座宏偉大氣的圖書館大樓,同學們感嘆沒有趕上在這么好的圖書館里博覽群書,唯有祝愿渤海大學的圖書館里能夠走出更加優(yōu)秀的校友。</h3> <h3> 在渤海大學校門前,沒有留下本次聚會的全體合影,成了本次聚會的一點遺憾。就讓我們在化學教學樓前,留下本次聚會的全體合影吧。想當年,遼寧第一師范學院在文革后剛剛恢復,校址在遼寧省朝陽市,同年分離出錦州分院,錦州分院的規(guī)模也只有物理系和化學系兩個系,且每個系只有一個班,全校總共有兩個班,共八十位同學。我們在化學樓里完成了大學學業(yè),我們學有所成。畢業(yè)后,同學們在各個領域功成名就,有多位同學擠身于不同地區(qū),不同職業(yè)的各級領導崗位上,成了書記,處長,局長,校長;有的成了鄉(xiāng)鎮(zhèn)領導干部;有的成了企業(yè)家;有的一生耕耘在三尺講臺上,成為大學教授,中學高級教師,中學特級教師…… 如今站在這所化學樓前,我們問心無愧,我們也為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感到驕傲。我們無愧于這所學校的培養(yǎng),無愧于我們的師長對我們的教導,感謝這所學校,感謝化學樓里的老師,感謝我們的生命和化學結緣。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們同學的孫女,她說長大了也要考奶奶的大學,也要進這座化學樓。</h3> <h3> 四十三年的離別,四十三年的期盼,如今都已化作歡聲笑語,同學們忘記年齡,忘記分別,仿佛時光駐留在四十三年前。</h3> <h3>綠草如茵,人生不老。</h3> <h3> 韶華舞流年,歲月靜好。畢業(yè)四十三年,彈指一揮間,那時的靚麗青年,如今已蒼桑滿面,可記憶的閘門就在我們相聚的那一刻打開 ,仿佛就在昨天。忘不了校園內嬉戲笑鬧;忘不了遼沈戰(zhàn)役公園的漫步;忘不了遼河大壩上勞動的號角;忘不了實驗室里的試管燒瓶;忘不了攀緣紅螺山時的揮汗如雨;忘不了石油六廠學工的藍色工服;忘不了學校制藥廠的針劑封口;忘不了地震時的狼狽不堪;忘不了防震住過的頂頂帳篷。歲月啊,真是一首無言的詩,平平凡凡而又可歌可泣,是這一幕幕把我們緊緊的聯系在一起,成為兄弟姐妹,成為一生的知己。</h3> <h3> 干練,帥氣,雷厲風行的班長,他是張為人。在大學期間除了專業(yè)課優(yōu)秀以外,尤其善長班級管理工作,考慮問題周到,顧全大局,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組織管理能力,讓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大學三年,是張班長帶領著同學們走過了那崢嶸的歲月。遙想當年,張同學是少懷鯤鵬志, 奮翅欲上天。歲月不負有心人,張同學就是天之驕子,以錦州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局局長的身份活躍在建設美麗錦州的時代大潮中。</h3> <h3> 阿偉,陽剛帥氣,為人正直坦誠,冷面幽默,經常以他獨到的觀察力和幽默的語言方式和同學開各種玩笑,他經常開玩笑的人是桂芳姐和秀枝姐,逗的大家笑出眼淚,可他自己一本正經的一臉嚴肅,讓人啼笑皆非。球場上,阿偉矯健的身影贏得過許多女生的芳心。雖然出生在高干之家,但毫不傲慢,為人低調,很接地氣,這樣的品格非常難能可貴,由此,阿偉的人品更加讓人敬佩。退休前供職于遼寧省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h3> <h3> 班上突然來了一位插班生,他是柴慶平。是遼寧省林業(yè)學校送來委培的。柴同學德才兼?zhèn)洌瑢W習刻苦,班上工作事事搶在前頭,學業(yè)結束提前離?;氐皆瓎挝?。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柴同學很快脫穎而出,如今已經官居遼寧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之職,大學教授。天生我才必有用,都已經到了退休年齡,柴書記的身影又出現在大連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的位置上。雖官居高位,卻不擺架子,平易近人,視所有同學如兄弟姐妹,給同學們非常溫暖的感覺。</h3> <h3> 李子玉,來自昭烏達盟的七尺男兒,樸實無華,善于思考,嚴以律己,助人為樂,顧全大局,要說共產黨員,應該就是他的樣子。他平時話語不多,但講話總是十分幽默,1952年出生的小師弟很會關心幫助人,更像一位老誠持重的大師兄,生活中無疑是一枚暖男。他先任職敖漢旗科技局,為敖漢旗的科技事業(yè)做出過很大貢獻,后又在做鄉(xiāng)長,縣扶貧辦主任期間為敖漢旗的百姓,為敖漢旗的鄉(xiāng)村建設,甘當公仆,貢獻了自己無悔的年華。</h3> <h3> 才子張彥杰,為人踏實,刻苦學習,勤奮工作,平時少言寡語,卻一肚子內秀,不僅專業(yè)學得好,還有吹打彈拉唱的儒雅風骨。難怪讓班花白文麗動了芳心,白文麗,張彥杰相互傾慕,舉案齊眉,甜蜜恩愛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動。畢業(yè)后一直在遼寧省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任教,專業(yè)職稱是大學副教授。他對化學教學工作充滿熱情,幾十年耕耘不輟,不止是桃李滿天下,而是為化學師資的后繼有人孜孜不倦的奉獻著自己的人生。</h3> <h3> 黃桂周,國民大哥,為人厚道,凡是同學有求,必是毫不保留的傾情相助,他是同學們心中的良師益友,可信賴的大哥,大學畢業(yè)這些年,為聯系天南地北的同學,大哥默默的承擔著橋梁和紐帶作用,為同學們的相聚做了大量工作。</h3><h3> 黃大哥在沈陽滿族中學任教,中學高級教師。大哥精通滿文,是沈陽滿族學會的理事,在積極參與保護和發(fā)展?jié)M族文化方面非常活躍,經常代表沈陽滿族學會參加北京民族文化宮的諸多活動。</h3> <h3> 帥哥趙長生,錦州義縣人,班上的籃球王子,筆直的個子,矯健的步履,為人豪爽熱情。那時,班上有班花幾枚 ,李鳳琴同學就是其中一枚,小李同學文靜,靦腆,溫文爾雅,心靈手巧,一顆心被趙長生俘獲。畢業(yè)后雙雙去了石家莊市,趙長生在石家莊市二十七中,高級教師職稱。李鳳琴同學在石家莊煉油廠檢查科,職稱是工程師。如今兩位早已兒孫繞膝,“小趙”與“小李”同學攜手同行,風華依舊。</h3> <h3> 肖振林,上學時,年紀和個子都比較小一點,同學們親切的稱之為“小肖”,沒想到,“小肖”這個代號一叫就叫了大半輩子,如今見面還是“小肖”。此“小肖”非彼“小肖”。如今已經是滿頭白發(fā)的渤海大學化學院的資深教授。因為學習化學專業(yè),職業(yè)素養(yǎng)讓他不染頭發(fā),如此,就更像教授了。身為“工農兵大學生”的我們,多少年被人鄙視,可是肖同學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工農兵”大學生也不是白當的,我們也是一代人之中的皎皎者。他勤懇工作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獲得了社會和學生的良好口碑。</h3> <h3> 我們走來,我們從四面八方走來。我們青春無悔,我們古稀豪邁。.</h3><h3> 舊巢同是學飛燕, 千里歸來重相見。 萬語千言說不盡, 豈是朱顏青絲變。</h3> <h3> 才女淑蘭。班級的黨支部書記。性格安靜平和,溫良恭儉,溫和的講話,溫和的和同學相處,現在回想起來,張書記的“中庸之道”掌握的真是爐火純青,她不爭,不辯,如水一樣隨方就圓,知進退,具有那種內涵豐富,性格恬靜的知識女性的風采。大學入學之前已經是具有一定黨齡的中共黨員。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職稱評定為大學副教授。是渤海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美女教授之一。令我們許多同學非常羨慕。</h3> <h3> 白文麗。錦州人。性格文靜,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秀。為人耿直,講話干凈利落,做事干練。雖學習理科,文采不輸,出口成章。畢業(yè)后一直在錦州市第三十一中學任教,職稱定級為中學高級教師。退休后也很快找到適合自己并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特長的生活方式。社區(qū)合唱團聘請文麗做領隊,他們真是慧眼識人才,請文麗做領隊那是大才小用,文麗不僅歌唱得好,調度管理能力也是爐火純青,駕輕就熟,管理一個幾百人的社區(qū)合唱團,絕對游刃有余。</h3> <h3> 馮桂芳,大學入學時來自阜新市。入學之前就已經是一位有著多年黨齡的中共黨員了。在家鄉(xiāng)她早已脫穎而出,是個響當當的基層干部,做農村工作很有經驗和口碑。桂芳為人低調,謙虛誠懇,她留著兩條長長的大辮兒,個子不高,走路總是充滿自信的邁著大步。班上的男同學樂意和她開玩笑,她總是應對自如。進入渤海大學學習化學,在學習中一直非常努力,三年間打下堅實專業(yè)基礎,畢業(yè)后在錦州市實驗中學任教,評定職稱為中學高級教師。</h3> <h3> 姓于,名昌珍。內蒙赤峰人。為人忠厚,純樸無華,直爽善良。學習刻苦,悟性尤其好。此朵花兒,被精明的“小肖”先生摘取。經過“小肖”的不懈追求,昌珍由赤峰市調入渤海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中學化學教學一干就是一輩子。我們中的大部分同學早已退休,但昌珍一直被學校緊追不舍,一年又一年,她都在返聘的舞臺上長袖善舞,直到2018年才刀槍入庫。學校器重她,學生喜歡她,家長信賴她,教了一輩子書的人,值了。</h3> <h3> 賈素萍,一看就知道她是個樂天派,整天無憂無慮的給世界一個笑臉。是個有顏值,愛美麗的小女生。大學畢業(yè)她與張淑蘭,肖振林一起留校了,這讓很多同學羨慕不已。賈素萍同學一直起著聯絡各地同學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大家大事小情只要來錦州,素萍同學總是滿腔熱情的張羅接待,毫不怠慢,幾十年來,她到各地拜訪過許多同學,這種真誠友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h3><h3> 在渤海大學教師的舞臺上,她舞動青春,揮灑汗水,用智慧和努力完成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職稱定級為大學副教授。是我們羨慕的渤大美女教授。</h3> <h3> 李寶茹,遼寧省凌源市人。大學那會,她梳著兩條長長的,黑黑的長辮子,班上的美女一枚。在那個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寶茹的穿戴并不缺少時尚元素,未曾說話先有笑口,講話不緊不慢,性格溫柔可人,細心如發(fā),很會關心同學,人緣極好,非常淑女,男生們?yōu)樗?,女生們也很喜歡這位同窗美女。</h3><h3> 畢業(yè)后,回到凌源縣的寶茹同學分到凌源勞改局中學任教,幾年后,升任遼寧省凌源監(jiān)獄分局警監(jiān)職務。這位美女同學巾幗不讓須眉,職稱升至三級警監(jiān),職務為副處級。</h3> <h3> 周楓榕,她是班上三位梳短發(fā)的女同學之一。樸實、向上、刻苦是她的標簽。平時話語不多,為人單純,處世簡單。畢業(yè)后回到內蒙赤峰,先在一所三級重點中學任教,后進入縣教育教學研究室做化學教研員直到退休。在職業(yè)生涯中她一直勵志前行,是內蒙古自治區(qū)和赤峰市的學科帶頭人。職稱到中學高級教師,并獲中學特級教師榮譽稱號,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獎。曾經當選內蒙古自治區(qū)第八屆人大代表。</h3><h3> 退休后,她闖蕩北京,于2009年受聘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學校》,在該校中學部任畢業(yè)班科任教師,兼中學部教務處副主任。</h3> <h3> 聚會的第二天,2019.7.18日,同學一行驅車來到錦州筆架山旅游風景區(qū)。對比上大學那個時段,筆架山還名不見經傳,現在的筆架山跟隨錦州市發(fā)展的鼓角,已經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遠近千八百里的人們慕名而來,游覽這鬼斧天工的筆架山自然景觀。</h3><h3> 今天,這里驕陽似火,雖然很熱,也不足以影響同學們聚會的情緒,四十三年的間隔在這一瞬之間已經沒有距離。</h3><h3> 海景區(qū),沙灘上,同學們完全放下四十三年的生疏,親如兄弟姐妹,相互敘說著別后經歷的春夏秋冬,幾十年的風云變幻;關心著彼此的家庭生活;也了解著子女后代的發(fā)展和進步…… 海風輕輕的吹,海浪輕輕的搖,互相了解,相互鼓勵,相互祝福,筆架山,我們還會再來。</h3> <h3> 蒼海桑田世事變遷,四十三年的離愁別緒揮之不去,四十三年人在旅途風雨兼程,四十三年韶華匆匆花開花落,或許你鼓了錢包,或許你官至高位;或許你事事順利,或許你兒孫繞膝。背不動的,要放下;想不通的,要繞行;恨不過的,更要撫平。</h3><h3> 大學三年的相聚,為我們留下滿滿的美好記憶,如有來生,我們還會再一起大學同窗。</h3><h3> 大學三年的喜怒哀樂,留下了長長的回憶, 那青春的歲月,不知還有誰飄落了誰的眼淚,不知還有誰飄落了誰的憂傷。不知還有誰飄落了誰的相思;還有誰飄落了誰的等待。</h3><h3> 往事如煙,回憶如夢,讓一切的美好都銘刻在我們的心底,面對這碧波千傾的大海,讓筆架山做證。</h3><h3></h3><h3><br></h3> <h3> 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故人相見。</h3><h3> 錦師院化學系七三級的我們雖然天各一方,但我們曾經擁有過共同的夢想,這些夢想一直牽引著我們在不同的地方飛翔。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云轉、云不轉風轉、風不轉心轉。只要有心,遠在天涯,也如同從近在咫尺;只要有緣,各奔東西我們也一樣重逢。</h3><h3> 四十三年,每個人的生活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四十三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卻還是充滿激情,飽含友情與愛的力量相聚在一起,重溫昔日的喜樂、再現昔日的笑容、見證著我們從豪情萬丈的青年到為人之祖父為人之祖母的生命歷程,真實地感知到彼此的成長、收獲與責任。</h3><h3> 在這浩瀚的大海面前,我們忘記了年歲,忘記了祖父母的身份,我們奔跑著,吶喊著,我們逐水,我們拉纖,莫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h3> <h3> 四十三年前的九月,我們流著淚、舉著杯,彼此道著珍重。</h3><h3> 四十三年的風雨歷程,我們的觀念或許發(fā)生了變化 ,但我們相互之間的希望和祝愿不會變。我們全體同學都有共同的心愿,祝愿每一位同學的余生都更加陽光燦爛!</h3><h3> 今天目睹了四十三年之中每個人的巨大變化,歲月不僅催走了每個人的青春,而且也豐富了同學們的內涵。我們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都成功的勝任了自己的角色,為祖國這座大廈貢獻了我們的青春年華,我們無悔,我們驕傲!</h3><h3> 同學情比水濃,同學情似海深。季節(jié)變換,時光如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若你安好,便是晴天。讓我們舉起酒杯,共同祝愿,讓我們滿懷期待相約下一次聚會。</h3><h3> 人生是一場未知的旅行,途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皆在眸里。倘若,在亂花漸欲處,入眸的,不迷茫,在紛紛擾擾處入心的,不擾心。動若清風,靜若秋水,在安靜中享受每一天的精彩,那也定是人生的極致之美!</h3><h3> 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使我們經歷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坎坎坷坷。歲月的滄桑堆上了額角,譜寫了皺折的詩行,在你我之間架起了重溫的橋梁,鋪墊起厚實的同學情感。別了,親愛的同學,別了,親愛的兄弟姐妹,讓我們共同祝愿,祖國越來越好,共同祝愿,同學們健康快樂,童心不老!</h3><h3> 2019.7.18日,帶著久別重逢的喜悅,帶著即將分別的留連,我們結束了四十三年同學重逢的聚會,午宴在筆架山舉行,在依依不舍的目光下,同學們見證了黨支部書記張淑蘭為大家精心制作的題名折扇,傾聽了書記語重心長的致詞。在班長提議下,全體同學對著攝像機鏡頭,每人講一段話,抒發(fā)我們的情懷,表達未盡的興致,寄托我們的祝福,并致意本次聚會未到的同學們。</h3><h3> 青山在,流水長,人生百年,情意無價,歷史會見證錦師七三級化學系的同學們,我們會把聚會的喜悅帶在身上,我們會把一聲聲祝福,化為現實。夕陽無限,踏遍青山人不老,期待下次聚會為期不遠!</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