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美篇作者簡介:</h3><h3> 于龍江 ,1957年6月生人,1977年1月于吉林省四平市入伍,時在高炮19師55團2連指揮排偵察班、炮七班,1981年1月退役隨父母回山東省泰安市,現(xiàn)偶住重慶。</h3> <h3> 1970年11月至1972年11月,時間是短暫的,記憶是難忘的,這對于每一位參加援老抗美防空作戰(zhàn)的19師戰(zhàn)友們來說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激情歲月。</h3><h3> 我所在的空軍高炮19師是一支英雄部隊,在1970年11月至1979年5月間,先后參加了援老抗美防空作戰(zhàn)、對越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履行了軍人的職責,出色的完成了祖國和人民交給的光榮使命。</h3><h3> 本美篇著重表述我的戰(zhàn)友們在援老抗美的那些日子里的點點滴滴……。</h3> <h3> 記得當兵時, 最愛圍著老兵們聽他們講述援老抗美的點滴故事,連部擺放的那架美軍飛機模型彰顯著連隊曾經(jīng)的光榮歷程。故事雖然不多,段段都很精彩,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因為援老抗美是我軍的一個國際軍事援助行動,在過去的一段歲月里,一直處于保密狀態(tài),不被人們所知。</h3><h3> 如今,援老抗美已經(jīng)過去近五十年了,這次行動已經(jīng)解密,并被寫入了我國的歷史和我軍的軍史。可是,當年二十上下的一代年輕軍人,在那個風華正茂的年代擔當了那場炮火連天生與死的戰(zhàn)爭考驗。如今,他們大多已兩鬢斑白,步入花甲暮年,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多是難忘和苦澀的記憶。</h3><h3></h3><h3> 遺憾的是,在哪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戰(zhàn)友們沒有留下過多的照片,僅存下來的那些泛白的照片也難于反映那場戰(zhàn)爭給今天的他們帶來了什么。</h3><h3> 前段,在定居泰安的老首長王燦學的幫助下,征集到了部分戰(zhàn)友著寮服的照片,同時在網(wǎng)上也搜集到部分反映援老抗美的圖片,有了這些基礎,因此產(chǎn)生了要把援老抗美的故事片段用手機美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給親歷者一個完美的再回憶,給安息在他鄉(xiāng)的英烈們一個交代吧。</h3> <h1><b style="font-size: 17px;">一.美帝在中國周邊鬧事,子弟兵為保家衛(wèi)國,援老抗美,走出國門。</b></h1><h1></h1> <h3> 上世紀六、七十年,美國在擴大越南戰(zhàn)爭、策動柬埔寨政變的同時,又在老撾制造動亂,以提供軍事援助、派遣軍事顧問等形式,大力扶植親美右派勢力,對老撾人民進行殘酷的"特種戰(zhàn)爭"。中國政府應老撾民族團結政府的要求,先后派出了11萬余人的筑路工程大軍走進熱帶雨林,在老撾上寮地區(qū)修建公路,以利于我援老援越物質的運輸。</h3> <h3> 為了保障筑路工程的順利進行和施工人員的安全,根據(jù)老撾人民黨的要求和中老雙方協(xié)議,自1969年3月至1973年11月,中國先后派出第705大隊和第302、第303、第304支隊等2.1萬人,擔負援老筑路工程的防空作戰(zhàn)任務。</h3> <h3>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所在的高炮部隊于1970年11月20日,肩負著祖國的期望,迅速集結,走上異國他鄉(xiāng),開始了一段難忘的征程。</h3> <h1><b>二.援老抗美防空作戰(zhàn)被納入的部隊序列。</b></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49</font>年前,我高炮19師55團1、2營(包括團直、3營抽調一部分骨干充實到1、2營以及56團部分充實人員同時入寮參戰(zhàn))奉中央軍委于1970年11月20日的命令,配合高炮原15師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戰(zhàn)斗序列,一起開赴老撾上寮地區(qū)構筑陣地,擔負保衛(wèi)我援老筑路工程隊的對空作戰(zhàn)任務,其配置情況如下:</h3><h3><font color="#010101"><b> 支隊序列:</b></font>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03支隊包含:</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空軍高炮15師43、44團、</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9師55團兩個營、</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福州軍區(qū)高炮72師647團、陸軍11軍軍直獨立高炮營、11軍32師獨立高炮營、雷達34團兩個連、廣空地監(jiān)連、空軍第2野戰(zhàn)醫(yī)院。</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h3></h3><h3><b> 大隊序列:</b>711大隊包含:空軍高炮15師43團,空軍高炮19師55團1營和陸軍11軍32師獨立高炮營配屬該大隊,隸屬303支隊,駐防老西線、新西線。</h3><h3></h3><h3><font color="#010101"> 712大隊包含:空軍高炮15師44團 ,空軍高炮19師55團2營和陸軍11軍軍直獨立高炮營配屬該大隊,隸屬303支隊,駐防老西線、老東線。</font></h3><h1></h1><h1></h1><h3></h3> <h1><b>三.援老筑路公路編號里程。</b></h1><h3></h3><h3> 自1962年至1978年,中國無償?shù)貫槔蠐胄拗?條瀝青路面公路。它們是豐帕、波亭(老西線)、孟夸(老東線)、孟洪(新西線)、北線、孟北線和新東線公路。 </h3><h3> 豐帕線:(豐沙里-帕卡) 1962.02—1963.03,全長81.476公里。</h3><h3> 老西線1號公路:(孟賽-波亭) 1968.09—1969.12,全長100.397公里。</h3><h3> 新西線2號公路:(孟賽-孟洪) 1969.12—1971.04,全長92.442公里。</h3><h3> 孟北線:(孟洪-北本) 1971.05—1973.10, 全長51.558公里。</h3><h3> 北線 3號公路:(納堆-孟新) 1971.04—1973.10, 全長115.506公里。</h3> <h1><b>四.老撾何以為“寮”,老撾亦寮國。</b></h1><h3></h3> <h3> 1975年12月2日,老撾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老撾人民革命黨執(zhí)政,老撾歷史上600余年君主制終結。</h3><h3> 為了區(qū)分以前的舊政權“寮國”,故中文翻譯改稱“老撾”(遵照老撾執(zhí)政黨的意見)。而臺灣當時是支持舊政權的,所以仍舊稱“寮國”,至今如此。</h3> <h3> 老撾大致可分為上寮、中寮、下寮三大區(qū), “上寮” 是老撾北部地區(qū)的習慣稱呼,包括豐沙里、瑯南塔、桑怒、川壙、 瑯勃拉邦、 烏多姆塞、波喬、 沙耶武里八省。面積12萬平方公里,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500—1500米,局部地區(qū)超出2000米。大部分地區(qū)為河流上游流域,多陡峭峽谷。</h3><h3> 有會芬高原、 川壙高原和全國最高峰比亞山。礦藏及森林資源豐富,高原有良好草場。有鐵、巖鹽、石膏、柚木、松木、杉木、藤、烏木、柏木、竹子、安息香、紫膠等,山林中多象、虎、羚羊、猿猴等野生動物。</h3> <h1><b>五.在老撾防空作戰(zhàn)基本情況。</b></h1><h3></h3> <h3> 1969年至1973年,在援老抗美過程中,高炮部隊在老撾孟賽、孟夸、孟本、 孟洪、班佛峰等地區(qū)對入侵老撾的美軍飛機進行了防空作戰(zhàn)。</h3> <h3> 1969年3月7日,第705大隊進入老撾,部署在中國筑路部隊施工沿線地區(qū)。至年底,第705大隊在盂賽、孟夸地區(qū)共作戰(zhàn)8次,擊落美軍飛機3架、擊傷5架。</h3><h3> 1970年1月,第302支隊率第707、第710大隊進入老撾,接替第705大隊的防空任務。該支隊與先期進入老撾的兩個高炮營和筑路指揮部高射機槍分隊統(tǒng)一部署,將中、小高炮和高射機槍混合配置,組成嚴密防空火力體系。至年底,第302支隊共作戰(zhàn)26次,擊落美機9架,擊傷12架。</h3><h3><font color="#010101"> 1970年底,第303支隊接替第302支隊防空任務。同年5月,第304支隊進入老撾,擔負孟本、孟洪筑路地區(qū)防空任務。</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高炮19師55團1、2營配屬高炮15師(303支隊),在寮期間共協(xié)同作戰(zhàn)11次,擊落敵機6架(只算55團1、2營參戰(zhàn)的作戰(zhàn)次數(shù),其他未計入其中)。具體作戰(zhàn)日期分別是:</font></h3><h3>(1).1971年1月25日對敵機T-28的戰(zhàn)斗。</h3><h3>(2).1971年1月31日對敵機L-23的戰(zhàn)斗。</h3><h3>(3).1971年2月21日對敵機L-20的戰(zhàn)斗。</h3><h3>(4).1971年3月13日對敵機T-28的戰(zhàn)斗。</h3><h3>(5).1971年3月25日對敵直升飛機的戰(zhàn)斗。</h3><h3>(6).1971年12月21日對敵機C-47的戰(zhàn)斗。</h3><h3><font color="#010101">(7).1971年12月27日對敵機C-123K的戰(zhàn)斗。(8).1971年12月27日對敵機C-45的戰(zhàn)斗。</font></h3><h3>(9).1971年12月30日對敵機OV-10A的戰(zhàn)斗。(10).1972年1月15日對敵機C-123的戰(zhàn)斗。</h3><h3>(11).1972年6月8日對敵三架B52戰(zhàn)略轟炸機、四架F-4“鬼怪式”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的戰(zhàn)斗。</h3><h3> </h3> <h3> 中國高炮援老部隊在整個抗美援老防空作戰(zhàn)的4年多時間內,共作戰(zhàn)95次,擊落美機35架,擊傷24架。援老高炮部隊陣亡269人,其中210人被安葬在老撾。</h3><h3></h3> <h3>炮彈上膛,準備戰(zhàn)斗。</h3> <h3>目視前方,及時捕捉目標。</h3> <h3>發(fā)現(xiàn)目標后向指揮員報告方位。</h3> <h3>全連齊射,敵機冒著黑煙栽了下來。</h3> <h3> 這是1971年12月27日上午,在老撾孟洪版納毛地區(qū)所墜落的那架美軍“Refno 1791C–123K 57-6293”飛機機型。</h3> <h3> 上圖為71年12月27日被我高炮部隊擊落的美軍“Refno 1791C-123K 57-6293”飛機殘骸,飛機中五名飛行員全部斃命。</h3> <h3> 在援老高炮部隊打擊下,美機逐漸減少對筑路部隊的攻擊,第303、第304支隊分別于1971年12月和1973年11月陸續(xù)回國。</h3> <h1><b>六.慘烈的5.14戰(zhàn)斗</b></h1><h3></h3><h3> </h3><h3> 在援老抗美防空作戰(zhàn)時期,最慘烈的戰(zhàn)斗要數(shù)高炮十五師(303支隊)的5.14戰(zhàn)斗。<br></h3><h3> 1971年5月14日中午,已經(jīng)在高炮15師44團陣地上損失了多架飛機的美軍徹底瘋狂了,在周密的偵察以后,派出了多批次的飛機突然襲擊高炮十五師44團2營的炮陣地。</h3> <h3> 敵機在炮陣地上狂轟濫炸,投下了大量的氣浪炸彈、子母彈、火箭彈、菠蘿彈等。炸彈如雨點般落了下來,瞬間陣地上飛沙走石,火光沖天,彈片橫飛,彌漫著濃霧似的硝煙</h3> <h3> 指戰(zhàn)員的英勇還擊,火炮聲、敵機俯沖呼嘯聲和炸彈爆炸聲交織在一起,震得山谷齊鳴,陣地上的偽裝被炸彈吹倒,工事坍塌,有的樹木被齊腰削斷,氣浪把樹枝樹葉掃落下來,陣地邊的樹枝在濃烈的火焰中燃燒,陣地上血雨腥風,非常慘烈。</h3> <h3> 戰(zhàn)斗中,高炮15師指戰(zhàn)員浴血奮戰(zhàn),當場擊落2架、擊傷1架美軍F—4鬼怪式飛機。</h3> <h3> 但是,高炮15師的代價也是慘重的,44團4、5連犧牲24人,負傷57人。許多烈士犧牲后的姿勢還保持著戰(zhàn)斗的姿勢,讓人肅然起敬,萬分悲痛,在戰(zhàn)斗中炮陣地幾近炸毀,24位5.14戰(zhàn)斗英雄永遠留在了老撾。</h3><h3></h3> <h3> 李學彥師長是15師最后一任師長。</h3><h3> 入寮作戰(zhàn)時,是15師44團1連連長,后去師教導隊任戰(zhàn)術教員,76年去柬埔寨做軍事顧問。 78年從柬埔寨回部隊后相續(xù)任44團團長、15師師長,85裁軍轉業(yè)回地方,在一個國內大企業(yè)工作,又去了贊比亞當企業(yè)的駐外辦主任。</h3> <h1><b>七.讓我們記住這些熟悉的面孔。</b></h1><h3></h3><h3> </h3><h3> 不經(jīng)意間,五十年蹉跎歲月流逝在時間的長河里,生命中的一切過往都蕩漾成了或模糊或依然清晰的記憶漣漪,而存留在黑白照片上的青春影像,是把珍貴的記憶從歲月的河流中輕掬起來的最好載體。<br></h3> <h3> 19師55團1、2營入寮擔任防空作戰(zhàn)時,帶隊作戰(zhàn)首長有:師司令部參謀長董光炳,政治處主任邢錫斌,師作戰(zhàn)科副科長林一厚,干部科副科長文保安,車管科長蔣隆杰。</h3> <h3>上圖合影相片為19師師部的幾位戰(zhàn)友:</h3><h3> 前排左起:余振聲、李典、李希溫、林一厚。后排左起為:李嘉臣、黃卓球、沈鴻年</h3> <h3> 55團帶隊首長有:團長邵洲清,副團長龔克鎮(zhèn),政治處主任王仁魁,團副參謀長倪先洲。還包括56團參謀長郭立年,師作偵科參謀余振聲(55團作偵股長),陳承堯,王俊嶺,胡章成。</h3> <h3> 1營帶隊首長有:營長張秀春,政教韓二才,1連連長曾倫,政指王本占,2連連長余想山,政指袁道義,3連連長馬漢民,政指羅正久。</h3> <h3> 2營帶隊首長有:營長駱占海,政教張山青,4連連長陳家恭,政指易德恩,5連連長徐培生,政指崔建民,6連連長馬守貴,政指宋玉庭。</h3> <h3> 團直帶隊首長有:氣象站站長周富忠,政指劉志剛,汽車1連連長何明清,政指劉太平,汽車2連連長張賢相,政指蔣學文,雷達連連長張景云,政指狄寶慶。</h3><h3> </h3> <h3> 為了確保作戰(zhàn)勝利,我們高炮55團參戰(zhàn)兵力:人員1020名。制勝兵器有:八五炮36門(其中由56團補充了12門),八五炮彈10808發(fā),三型指揮儀六部,警-20目標指示雷達一部,炮瞄雷達三部等。</h3> <h3>上圖為江蘇老鄉(xiāng)戰(zhàn)場合影,右起:錢光華,王新民,馬寶貴,顧為幫,副連長付安良(安徽66年入伍),陳懷學.科方勤,劉萬生(缺顧本勇和汪喜成)。</h3> <h3> 左邊是羅國盈,后來為55團政委。右邊是周宗臣,時為一連司務長,后來為55團后勤處副處長。</h3><h3><br></h3> <h3> 上圖右起:二連指導員袁道義、副指導員邢序清、二連長柴學進和謝萬元同志(機關干部)。</h3> <h3> 上圖為55團二連三型指揮儀班全體人員,班長陳玉華在前面沒照上。</h3><h3> 前左起:張殿宇(河南)、袁俊峰(河北)、何德剛(廣西)、胡志興(上海)。</h3><h3> 后左起:袁廣歧(河北)、黃樹彪(廣西)、宋磅子(河南)、黃興仁(遼寧)、張木火(廣東)、盧俊義(山東)、顧本勇(江蘇)。</h3> <h3>上圖為二連偵察班在慰問團錦旗下合影</h3> <h3>上圖為二連炮三班在陣地前合影。</h3> <h3>上圖為二連炮四班在慰問團錦旗下合影。</h3> <h3>后左一:孔令武 殷保德 張玉成 趙春友</h3><h3>前左一:韓元成 趙金圣 董仲福 湛鎮(zhèn)揚</h3> <h3> 李清才 劉志前 馬滿倉 范環(huán)堂 任金林 馬寶貴 科方勤</h3> <h3>周潤昌 柴輝福 柴新生 卜風營 王新民</h3> <h3> 錢廣福 王志明 徐海全三人在老撾戰(zhàn)地搶修兵器。</h3> <h3> 王獻平戰(zhàn)友自1971年12月至1973年12月隨北空高炮十一師入寮作戰(zhàn)兩年,哨所位于湄公河畔北本市?,F(xiàn)存留一張當年在山下中老人民友誼亭拍的紀念照,照片中左邊是哨長周立豐,右邊是班長陳定壽。</h3> <h3> 五連(前左一):胡春甫、張風亭、趙國產(chǎn)、劉安民。</h3> <h3>五連胡春甫</h3> <h3>上圖為2017年4月55團2連在武漢首次聚會時,到會的援老抗美老兵合影。</h3> <h1><b><br></b></h1><h1><b>九.向十九師二位犧牲的英烈致敬?!?lt;/b><br></h1><h3> </h3><h3> 老撾烏多姆賽省孟賽縣,有一座專為中國軍士建造的烈士陵園,高炮19師55團的二位烈士就長眠于此,一位是來自山東菏澤的二連85炮二炮手郝清穩(wěn)、一位是來自江蘇泰興的三連85炮二炮手秦根元。<br></h3> <h3> 出孟賽縣老城不遠,一條并不寬敞的小路上豎著一個并不醒目的藍色牌子,上面的文字因年代久遠而略有脫落,牌子上用老撾語寫著: “此處是中國的烈士陵園,請大家不要在此放牛放馬,不遵守規(guī)定者,將對其進行罰款”。</h3> <h3> 2018年4月,由19師王燦學戰(zhàn)友帶隊,組織了60名原入寮參戰(zhàn)的老兵及家屬的戰(zhàn)地重訪團,奔赴老撾曾經(jīng)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故地重游并緬懷那些長眠于他鄉(xiāng)的英烈們。</h3> <p> 郝清穩(wěn),男,山東省渮澤市牡丹區(qū)辛集西北圩人,高小交化,生于1949年,l968年2月應征入伍,服役于空軍高炮十九師55團二連任85炮二炮手。</p><p> 1971年7月23日在抗美援老戰(zhàn)場上光榮犧牲,終年22歲,時隸屬于303支隊711大隊。現(xiàn)安葬于老撾人民共和國烏多姆賽孟賽市援老抗美烈士陵園,墓碑號:左區(qū)2排2號。</p> <h3> 秦根元,男,江蘇省泰興縣人,高小文化,生于1948年,1969年12月應征入伍,服役于空軍高炮十九師五十五團三連任85炮二炮手。</h3><h3></h3><h3> 1971年7月19日在抗美援老戰(zhàn)場上光榮犧牲,終年23歲,時隸屬于303支隊711大隊?,F(xiàn)安葬于老撾人民共和國烏多姆賽孟賽市烈士陵園,墓碑號,右區(qū)3排7號。</h3> <h3> 上述二張烈士墓碑照片為遼寧鞍山趙中政戰(zhàn)友,于2019年年底從老撾孟賽烈士陵園拍攝的,目前陵園被重建修墡一新。</h3><h3> 在此表示感謝!</h3> <h1><b>十.后記</b></h1><h3> 在制作美篇的過程中得到了原連隊老領導的鼎力支持,征集到了部分老照片,并對美篇進行了指正,在此表示衷心感謝。</h3><h3> 由于年代久遠以及美篇編輯時間倉促,戰(zhàn)友們提交照片標注的名字若音、字有誤的,敬請諒解。</h3><h3> 本次照片征集較多,但由于篇幅所限(限幅一百),有些照片制作成合成照片,敬請諒解為盼!</h3><h3> 如有戰(zhàn)友提供寶貴資料者,本美篇盡可能想辦法再添加,使內容更加豐富充實。<br></h3><h3> 對于一個沒有經(jīng)歷那場戰(zhàn)爭的新兵,在制作美篇的過程中,難免要查閱資料,豐富知識。但是,目前能看到的援老抗美防空作戰(zhàn)的文章少之又少,寥寥幾篇既不能全面反映高炮部隊在援老抗美戰(zhàn)場的全過程,也不能體現(xiàn)我們戰(zhàn)友在老撾戰(zhàn)場生活的點點滴滴,真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如愿以償,期待這樣一本書的問世!<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