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由民建思茅總支舉辦《普陽八景》交流分享會,許春祥老師的一句“百年之后無廢紙”是我們舉辦分享會的初衷。</h3><h3> 當然,亦有補充,我們只有,在知曉理解時光隧道里,瑣碎的記憶,才能拓寬視野,在不成樣子的記憶中,培育深愛到摯愛,從中鑒別最適合我們的情感表達的方式。我們才能在遠到而來的朋友和我們孩子面前,盛情深情的娓娓訴說,哪怕故事有待商榷,亦有一種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境界。</h3><h3> 只是,路程遠……</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記憶回到2019年8月10日,清晨的第一道陽光,讓我們相聚在茶馬古城八本致祥茶馬古道文化交流中心,等候從寧洱風塵仆仆趕來的七十多歲的魯國華老師,聆聽他多年收集整理的《普陽八景》。</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們熟悉魯國華老師,是從《碑魂》這本書開始的,從1987年到現(xiàn)在,他寫的《碑魂》經(jīng)兩次修編。奠定了魯國華老師,是民族誓詞碑這個事件,歷時時間最長、素材最多的、最為詳實的收集整理者。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魯國華老師的嚴謹治學風范和對歷史的熱愛。</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魯國華老師在分享會上,分享他收集整理的有關《普陽八景》的詩句和詩人、同知的故事!內容豐富、大家意猶未盡,紛紛表示在8月17日舉辦《思茅八景》分享會,因提前一個小時,以便意猶未盡和暢所欲言能夠完美結合。</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聆聽是對學者的尊重,帶著問題和思考聆聽,是對學者所愛事業(yè)的幫襯,我們以為,是這樣的!</h3> <h3> 作家向洪,對八景頗有研究,他認為八景只是詩人和官人之間的一種文化打造,是清代大規(guī)模的一種文化地標形式,可能只是一個情感的靈動,目前八景基本上坦然無存,留下一些詩句。魯迅和余秋雨都曾經(jīng)很批此現(xiàn)象!</h3> <h3> 區(qū)委黨校副校長葉欽表示,《普陽八景》之一的西嶺溫泉是非常熟悉,各地縣一級皆有八景,可以好好研究,從中找到與時代相符合的元素,進行一些打造!</h3> <h3> 市老干局副局長夏建寧也分享他的觀點,八景已經(jīng)蹤跡全無,詩人和官人眼中的八景,作為現(xiàn)在的我們學習了解是必要的,但是在學習中建立自己的觀點也是必要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普洱市收藏協(xié)會副會長許春祥分享了八景文化起源于宋,推廣于元明,興盛于清,清代每個地方編志書都要羅列八景,導致被當時的部分史學家所詬病。但2百多年以來,歷代的官員和文人圍繞著8景所寫的詩句,所繪的圖畫,很好地反映了當時的人文,讓百年以后現(xiàn)在的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景況,是本地人文及地方文化傳承最好的載體之一。研究8景文化歷史,我們可以通過去,知現(xiàn)在,曉未來。</h3> <h3> 市檔案局副局長陳俊在會上表示,現(xiàn)在一些家庭把她的家族史放到檔案館收藏,一些作家把書收錄到檔案館作為存留最好的地方,只有認真學習最大限度的了解歷史,我們才會熱愛自己生活的土地!</h3> <h3> 市黨史辦副主任李金榮給大家分享他的觀點的同時,一首詩是記住了。<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span></h3> <h3> 民建普洱市副主委許泉女士認為,可以在八景中,選擇有推廣價值的景觀,進行重點打造!</h3> <h3> 區(qū)融媒體中心的李晶新,知曉歷史是我們這代年輕人應該做的。</h3> <h3> 職教中心的阿柴老師,八景他不知道,今天知道了,有關八景詩句很美,那么多古人針對《普陽八景》寫下詩句,了解一下也是好的,盡管現(xiàn)實中八景很難看到。</h3> <h3> 不知名的旅游小姐姐,也激動分享她的觀點,年輕的我們,只有知曉歷史,盡可能的知曉學習,才會有自信滿滿地訴說。</h3> <h3> 因事未能出席交流分享會的黃雁老師也有發(fā)言稿和大家分享!</h3> <h3> 同樣有事未能出席毛良老師,也把他根據(jù)對古人的詩句理解畫的《普陽八景》,在會上與大家分享。</h3> <h3>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普陽八景》是作為清代中原文化的一種方式,基本上在全國縣一級皆有八景的記載,是行政縣廳城市地標風景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當時的普洱內7縣皆有展示,比如我們熟悉的還有威遠廳八景、他郎八景等。</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這在今天,應該就是類似我們的一種文化建設的活動,每個縣都會根據(jù)縣內的景觀和文化特點人為打造一些景點。各地的文人也會根據(jù)八景,寫文寫詩。詩句流傳下來,很多縣的八景已經(jīng)不復存在,這就是今天的現(xiàn)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今天,時代的發(fā)展和時光不相上下,速度和快餐一樣流行。我們將帶有一種什么樣的觀點來分享交流,是否傳承或是怎樣傳承是我們深思的問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第一次美編,有很多不妥不對之處,望大家海涵!有說錯之處請留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