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r></h5><h5>習近平總書記是第一位岀生和成長在新中國的黨的總書記。</h5><h5><br></h5><h5>他有過曲折和奮斗的不同時代:</h5><h5>從城市下鄉(xiāng)到大西北農村;</h5><h5>從農村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h5><h5>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h5><h5>從普通軍官到軍委主席;</h5><h5>黨和國家各個領導層級都干過;</h5><h5>從西北到華北再到東南沿海地區(qū);</h5><h5>中國東部、西部、中部地區(qū)都待過;</h5><h5>知青、農民、大學生、軍人、干部都當過;</h5><h5>豐富多彩的經歷,</h5><h5>重要崗位的歷練,</h5><h5>長期的經驗積累,</h5><h5>對他擔當重任,繼往開來至關重要!</h5><h5><br></h5><h5>下鄉(xiāng)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無疑是他人生經歷的重要起點。</h5><p><br></p><h5><br></h5><p><br></p> <h5><br></h5><h5>1969年——1975年,習近平作為北京知青下鄉(xiāng)插隊至陜西省延安市,待了七年時間,發(fā)生了很多‘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h5><h5><br></h5><h5>1975年與雷榕生、雷平生、劉明升、楊世忠的合影。</h5><p><br></p> <h5><br></h5><h5>1969年1月,16歲的習近平自北京同其他知青一起,乘火車,換汽車,再換毛驢車、平板車,下鄉(xiāng)插隊到了陜西省延安市。</h5><h5><br></h5><h5>他們有六個人被分派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后隊插隊落戶。</h5><p><br></p> <h5><br></h5><h5>1969年,這是習近平、雷平生、王燕生、戴明等6人一起住的窯洞。</h5><h5><br></h5><h5>剛到窯洞時的幾天,他們身上莫名其妙起了又紅又腫的大包,奇癢無比,撓破的血和感染膿滲出很嚇人,后來知道是跳蚤咬的,用撒炕面‘六六六’(現已禁產的農藥)、掃地、熱水燙衣服、抖動衣服等辦法對付跳蚤。</h5><h5>在日后的日子里,他們克服了水土不服、跳蚤、飲食、勞動、燒柴、做飯、加工糧食等等難以想象的困難……</h5><p><br></p> <h5><br></h5><h5>在這個窯洞里,習近平利用空隙時間,閱讀了大量中外書籍:《中國通史簡編》《史記選》《后漢書選》《三國志》《古詩源》《李白詩選》《中國古代思想史》《中世紀史》《共產黨宣言》《魯迅全集》《太平洋戰(zhàn)爭:島嶼戰(zhàn)爭》……</h5><h5><br></h5><h5>閱讀范圍涉及到古代的、現代的、國內的、國外的、哲學的、文學的、自然的、軍事的……</h5><h5><br></h5><h5>勞動休息時,放羊時,開會空隙時等等都看書……老梁書記說:"社員有煙癮,他有書癮"。</h5><h5>夜里在窯洞里的煤油燈下,‘世人皆睡我獨醒’,看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很正常,鼻孔煤油燈被熏的黑黑的。</h5><h5>有時同知道或了解書籍情節(jié)的同事們,多版本探討對比某些章節(jié)。</h5><h5><br></h5><h5>值得提到的是,當年不到20歲的習近平還讀了美國著名學者基辛格《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展望》等書籍。</h5><p><br></p><h5>2016年12月,63歲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前來訪華的93歲的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一起交流探討國際政治和中美關系的未來,實在是一件非常值得回味的事情。</h5><p><br></p> <h5><br></h5><h5>北京知青當年加工糧食的原始用具——石碾</h5><p><br></p> <h5><br></h5><h5>北京知青勞動的場面</h5><p><br></p> <h5><br></h5><h5>北京男、女知青參加農村的各種勞動情景。</h5><p><br></p> <h5><br></h5><h5>1972年12月,習近平交59斤公糧的單據。</h5><p><br></p> <h5><br></h5><h5>1973年,習近平和雷平生(左一)、陶海粟(右二)雷榕生(右一)在延川。</h5><p><br></p> <h5><br></h5><h5>1974年12月,文安驛公社赴縣第四次團代會全體代表留念。</h5><h5><br></h5><h5>后排右四為習近平</h5><p><br></p> <h5><br></h5><h5>1974年1月,文安驛公社革命委員會正式發(fā)函批準習近平入黨。</h5><p><br></p> <h5><br></h5><h5>習近平1974年擔任村支部書記后,帶領村民克服了許許多多困難,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為鄉(xiāng)親們解決了燒柴、點燈等實際生活問題,為此,1975年在陜西省召開的現場會上,習近平作了經驗介紹,《延安通訊》及配發(fā)的社論專題報道過,縣委的《延川情況》刊物上通報表彰了習近平和他所領導的大隊黨支部,共青團延川縣委號召以習近平為學習的榜樣。</h5><h5><br></h5><h5>在日后的時間,帶領社員們先后辦起了鐵業(yè)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h5><h5><br></h5><h5>1975年10月,被批準上學而離開了梁家河……</h5><p><br></p> <h5><br></h5><h5>習近平帶領村民修建的淤地壩。</h5><p><br></p> <h5><br></h5><h5>1975年,習近平雷榕生同勞動模范楊步浩在王家坪合影。</h5><p><br></p> <h5><br></h5><h5>1975年5月,延安地委表彰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其中就有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h5><p><br></p> <h5><br></h5><h5>1975年7月,時任梁家河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后排右三)出席延安地區(qū)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農業(yè)學大寨先進代表大會,習近平被評為先進個人并受到表彰。</h5><p><br></p> <h5><br></h5><h5>1975年,習近平把母親繡有‘娘的心’的針線包及一些衣服送給張衛(wèi)龐,他保存了38年后,把針線包捐獻給國家。</h5><h5><br></h5><h5>張衛(wèi)龐說:‘’習近平下鄉(xiāng)的最后階段,俺村里就只有他一個知青了,其他人都離開了,因為當村書記事情多,顧不上做飯,提出在俺家吃飯,把每月供應的糧食都給俺家,同吃同處同勞動。他再糙的飯也吃的香,再窮的人也看得起。走的時侯,送給俺兩條棉被兩件大衣,一個針線包,棉被和大衣,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都用舊了,唯獨針線包一直珍藏著,留個念想,直到2013年俺捐給國家保管‘’。</h5><p><br></p> <h5><br></h5><h5>‘到1975年,俺村的知青只有習近平自己一個人。此時,被縣委會推薦上學深造。</h5><p><br></p><h5>走的那天,村里沒有人組織,男女老少都到了他住的窯洞,‘我沒想到大家這么早來送我,’習近平說。有幾個婆姨掉淚了。其中有一個叫石玉兵的殘疾人拄著雙拐也來了,習近平忙走過去拉住他的手,當時就下淚了(陜北方言,流淚)。</h5><h5><br></h5><h5>最后俺13人邊走邊拉話送到縣城,在俺村人呂能勝家,一夜都沒合眼。</h5><p><br></p><h5>第二天早上,大家都說留個紀念吧,湊了5塊5毛錢照了一張像。俺們還是舍不得習近平走,又把他送到延安。</h5><h5><br></h5><h5>誰也不會想到,當年送出去的大隊黨支部書記,現在是咱們黨的總書記?!謇狭簳浾f。</h5><h5><br></h5><h5>這張照片即為1975年10月8日梁家河村民歡送習近平入學留個紀念而拍的照片。</h5><p><br></p> <h5><br></h5><h5>習近平不管在哪兒工作,百忙之中時常與梁家河村及村民保持通信聯(lián)系。村集體和部分社員都不同數量的得到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資助和幫助。</h5><p><br></p> <h5><br></h5><h5>1993年9月,習近平與延川縣原縣委書記申易在一起。</h5><p><br></p> <h5><br></h5><h5>1993年9月,習近平回梁家河看望鄉(xiāng)親們。</h5><p><br></p><h5>房東劉金蓮問:‘習近平,你回來了,怎么不把家里的帶回來’(陜北方言,意為妻子)?近平說‘她這次有事誤下了(陜北方言,意為耽誤了),下次我把她帶回來?!?lt;/h5><p><br></p><h5>‘2015年,習近平回梁家河來,彭麗媛老師和他一起來的,近平跟鄉(xiāng)親們介紹說:‘這就是我婆姨(陜北方言,意為妻子)。’</h5><p><br></p> <h5><br></h5><h5>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又一次回梁家河看望鄉(xiāng)親們。</h5><p><br></p><h5>這一次他和彭麗媛老師和他一起來的,習近平跟鄉(xiāng)親們介紹說:‘這就是我婆姨(陜北方言,意為妻子)?!?lt;/h5><p><br></p><h5>時隔40多年沒聯(lián)系的人,習近平一見面就能認出來,大名小名也都能叫出來。</h5><p><br></p><h5>‘吃中午飯時,近平、彭麗媛、石春生、呂候生、張衛(wèi)龐、梁玉明和我(王憲平),7人坐一桌,近平給彭麗媛老師介紹我們5人,彭麗媛老師跟我們一一問好。近平向彭麗媛老師詳細介紹桌上的菜和湯的名稱用料口味特色。’</h5><p><br></p> <h5><br></h5><h5>習近平曾這樣講述它的故事:</h5><h5> </h5><h5> “當時,延安地區(qū)有3萬北京知青,我是第一個當大隊黨支部書記的。</h5><h5> </h5><h5> 北京市獎勵給我一輛三輪摩托車,我一看,這車在村里沒什么用,開都開不進去,換個實用的東西吧。后來,開著它到了延安,找到延安農機局。我說,這輛三輪摩托車是北京獎給我的,我想跟你們換幾件農機具。他們聽了很高興,當時那輛摩托車在延安也是很緊俏的,最后換了一輛東方紅52馬力的手扶拖拉機、一臺磨面機、一臺揚場機、一臺碾米機和一個潛水泵,都很實用?!? </h5><h5><br></h5><h5>”很實用”的除了這些農機具,還有他為村里辦起的代銷店、鐵業(yè)社、磨坊和帶領大家打的一口深水井,以及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h5><h5><br></h5><h5>(2019年7月8日《共產黨員手機報》)</h5><p><br></p> <h5><br></h5><h5>習近平總書記回顧下鄉(xiāng)插隊經歷時說:‘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lt;/h5><p><br></p> <h5><br></h5><h5>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美國時,在華盛頓州的歡迎宴會上,又提到46年前下鄉(xiāng)插隊梁家河的經歷。</h5><p><br></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學習奮斗 學習強國</p><p><br></p><p><br></p> <p><br></p><p><br></p><p><u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其他文章:</u></p><p><br></p><p><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2twin1d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u>“學文化就像吃豬肉,長出來的是……”</u></a></p><p><br></p><p><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21klx1sr?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u>都挺好</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