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難得可以睡個懶覺,說是懶覺其實也不是很晚,不過比起前面的算是了。今天的行程就是到喀什,不到三百公里的路,非常輕松。</h3> <h3>這么些天了,我們對付的路完全可以算是“雄奇秀險”,經(jīng)歷過了說得出來的各種復(fù)雜路面,現(xiàn)在來走這樣的,還有些不適應(yīng),開著容易犯困。</h3> <h3>下午兩點多到了喀什,找個住的現(xiàn)在還真不容易。短短兩年時間,這個南疆重鎮(zhèn)、歷史名城,已經(jīng)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來的人多了,住的地方自然緊張。住下后,洗衣喝茶很是輕松,人員到齊后踏著夕陽,我們開始了另一種旅游—尋找新疆的美食!</h3> <h3>我們按照酒店大堂經(jīng)理介紹的地址一路尋來,門口看著挺大氣的。</h3> <h3>店內(nèi)的裝飾極具民族氣息。</h3> <h3>做手抓肉這小伙挺帥的,和我年輕時候有得一拼。</h3> <h3>烤鴿子</h3> <h3>烤魚(有點像我們的紅燒魚)</h3> <h3>大盤雞</h3> <h3>手抓肉</h3> <h3>馕包肉(下手太快,拍的時候已經(jīng)殘缺不全了)</h3> <h3>馕坑肉(這個也是)</h3> <h3>第二天早上起來習(xí)慣性的看看窗外,好大的霧哦。等到下得樓來,才發(fā)現(xiàn)不是霧,用當?shù)厝苏f的就是下沙子。那種感覺就像讀書的時候,進了一間剛剛掃過的教室!</h3> <h3>想著今天不用車了把它送去4S店好好保養(yǎng)保養(yǎng)吧!沒有想到這里要10:30才上班,我來得太早了。只好作罷,先去老城,下午再來。</h3> <h3>喀什是維吾爾語“喀什噶爾”音譯的簡稱,其語源有突厥語、古伊蘭語、波斯語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磚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創(chuàng)”等不同的解釋。</h3><h3>今日的喀什地區(qū)古代稱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伽師縣一帶)、蒲犁(今塔什庫爾干)、莎車、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內(nèi))、烏禾宅 (今塔什庫爾干南部)、西夜(今葉城)等諸國地。秦末漢初,這些地方屬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轄。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博望候張騫奉旨通西域時進駐疏勒,這里始為漢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漢朝在新疆設(shè)置西域都護府,喀什作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國版圖。</h3> <h3>一幢幢伊斯蘭風(fēng)格的傳統(tǒng)建筑是喀什老城的靈魂。走在老城街巷,彩色木門、雕花陽臺、嬉戲的維族孩子…隨手一拍都是一張明信片。轉(zhuǎn)過幾個街角到喀贊其亞貝希巷,看一家家做鐵鍋的手藝人坐在門臉前敲敲打打,老木匠戴著老花鏡雕著馕戳子…東邊還有花帽一條街琳瑯滿目。走累了,可到吾斯塘博依路的百年茶館喝壺果茶,聽維族大叔彈唱。天黑后夜市開啟,烤雞蛋、烤包子、酸奶刨冰…普通的食物吃出不一樣的風(fēng)情。在喀什老城與其說旅游,不如說是找回生活。</h3> <h3>在門口納涼的老人,你只要駐足觀看,他們就友好的拉你品嘗面前放著的烤馕。</h3> <h3>烤包子的老店,站了好一會沒有買到,只好作罷。</h3> <h3>面對鏡頭,小伙子一點也不怯懦,還伸手比了個相當個性的手勢!</h3> <h3>安全起見,市場上所有的刀具都加了根鐵鏈子。</h3> <h3>酸奶刨冰,一種常見的飲品,就連我這個不吃酸奶的人也能喝下去兩大杯。</h3> <h3>冰渣、酸奶、果汁加上蜂蜜,在他手上的碗里上下翻騰充分融合。</h3> <h3>木頭制作的各種工藝品</h3> <h3>花廊</h3> <h3>精致的彩門</h3> <h3>老花鏡下篤定的眼神,一生只專注一件事情的手藝人。</h3> <h3>滿街奔跑游玩的孩子</h3> <h3>賣皮帽子的小店</h3> <h3>下午保養(yǎng)車子,香妃墓就沒有去成,晚上繼續(xù)美食慰籍一下失落的心情。依然是各種肉,開始有點懷念蔬菜了。</h3> <h3>蔥爆羊蹄</h3> <h3>手抓肉</h3> <h3>回到酒店,想到明天即將離開喀什,心理還是有些不舍。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追風(fēng)箏的人》吸引到喀什,又有多少人踏足喀什后為它特有的生活感而沉迷??傊?,大家有機會來一次喀什,在這里體會時間的靜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