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五十一年前的1968年8月18日,我們12名分別來自兗州一中,濟南鐵中,兗州鐵中的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到兗州縣漕河公社談村大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我們懷著奉獻青春,建設新農村的理想信念,不怕苦,不怕累,踏踏實實,任勞任怨,虛心向村民學習,很快得到了群眾的認同,有的擔任了生產隊會計,有的當了民辦教師,有的當了赤腳醫(yī)生,有的當了電工,有的當了飼養(yǎng)員。1970年4月,我們知青組組長孫海燕代表談村知青組參加了山東省首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大會,并作了大會典型發(fā)言,1970年“五四青年節(jié)”那天出版的大眾日報在第二版用整版篇幅全文刊登了她的發(fā)言,并配發(fā)了“堅定地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的評論員文章。1970年11月,孫海燕被推薦上了清華大學,以后幾年,大家也被陸續(xù)推薦上學,招工。今年是知青上山下鄉(xiāng)51周年,我們也都是70歲左右的老年人了?;仡櫘斈晗锣l(xiāng)的經歷,雖然吃了些苦,受了些罪,但也經受了磨練,鍛煉了意志,了解了社會,增進了與農民的感情。令我們以后的道路走的更踏實,做事情更有把握,克服困難更有底氣,挫折面前更有自信。</h3> <h3>1968年3月,我所在的兗州一中高十級一班同學王厚勝光榮入伍,成為第二炮兵的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臨行前,師生合影留念,并以此照作為畢業(yè)合影。</h3> <h3>1968年7月,我從兗州一中高中畢業(yè),并在我家附近的坑塘邊照了這張照片。</h3> <h3>高中畢業(yè)前,學校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動員報名工作,部分畢業(yè)生報了名,我們兗州一中六名報名下鄉(xiāng)的學生被分配到兗州縣大安公社談村大隊插隊落戶,分配到談村知青組的還有來自濟南鐵一中和兗州鐵中的六名學生。</h3> <h3>1968年8月18日,兗州縣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歡送首批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奔赴農村。我的同學查淑明事先借好了照相機,提前趕到離縣城四十多里的談村,拍下了我們乘坐兗州駐軍的汽車到達談村和村民歡迎知青的熱烈場面。</h3> <h3>談村村民召開大會,熱烈歡迎知識青年,我們高呼向貧下中農學習的口號表示感謝。</h3> <h3>知青組長孫海燕在歡迎大會上發(fā)言</h3> <h3>到談村后,大隊黨支部書記劉繼軍給我們講村史</h3> <h3>組織知青學習毛主席語錄</h3> <h3>對知青進行憶苦思甜教育</h3> <h3>老貧農講家史</h3> <h3>貧協(xié)主席管文慶(因他輩份高,我們也隨村民稱呼他為五姥爺)輔導我們進行政治學習</h3> <h3>知青組成員談學習體會</h3> <h3>我和李秉厚交流學習心得</h3> <h3>給村民掛毛主席像</h3> <h3>生產隊長介紹隊里的農業(yè)生產情況</h3> <h3>到談村后,懷著建設新農村的理想投入到艱苦的勞動中鍛煉自己。王玉英在農田建設工地</h3> <h3>王洪玲向村民學習間苗</h3> <h3>李秉厚在打麥場上</h3> <h3>我和村民一起挖渠</h3> <h3>王玉英,劉樹秀在打麥場上勞動</h3> <h3>孫海燕學揚場</h3> <h3>我在蘋果園打藥</h3> <h3>周桂芳當了生產隊的飼養(yǎng)員</h3> <h3>李燕玲當上了赤腳醫(yī)生,熱情為村民服務</h3> <h3>隨叫隨到送醫(yī)上門</h3> <h3>三夏大忙背著藥箱參加勞動,給村民包扎傷口,后面蹲著干活的是我。在朝夕相處中,我們建立了感情。1972年5月,李燕玲被推薦上了濟南鐵路機械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濟南機務段,我也在1973年秋天離開了談村,到縣知青辦工作。1975年國慶節(jié),我們終成伴侶,結為夫妻。</h3> <h3>1970年6月小麥大豐收,我們也充滿了豐收的喜悅,站在中間的是知青組副組長顏景煥</h3> <h3>左起依次為:李秉厚,顏景煥,李玉奇,顏斌,周桂芳,王玉英,李燕玲,黃麗華</h3> <h3>上河工又苦又累,我們也爭著報名參加</h3> <h3>勞動休息時,孫海燕,黃麗華和村民一起學習</h3> <h3>在蘋果園和大隊長談從起探討如何加強果樹管理,提高蘋果產量。</h3> <h3>勞動休息時晏德華給大家讀報</h3> <h3>在蘋果園勞動休息時,顏景煥,黃麗華帶領村民學習毛主席語錄</h3> <h3>顏景煥給村民讀報</h3> <h3>顏斌宣講防止果樹病害知識</h3> <h3>孫海燕談勞動的體會</h3> <h3>給村民講毛主席語錄</h3> <h3>孫海燕與大家談心</h3> <h3>黃麗華,王玉英表演節(jié)目</h3> <h3>當時農村干活勞累,生活艱苦,收入很低,這是我1970年全年勞動收入分配結算表。每個工分價值人民幣5分6厘7,男壯勞力勞動一天計10分,價值5角6分7厘。我們知青組出勤率很高,我一年掙了3356分,相當于干了335天,全年勞動報酬只有190.29元。</h3> <h3>為了增加收入,我們知青組養(yǎng)了豬,喂了雞。這是給豬打防疫針的證明</h3> <h3>1969年臨近春節(jié),我們回到兗州城里照了這張合影,年二十九,我們冒著大雪趕回談村與村民一起互相拜年,排演節(jié)目,過革命化的春節(jié)</h3> <h3>我們知青組被評為兗州縣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先進集體,參加了縣先代會,受到了縣革委領導的接見并合影。當時的縣革委主任是駐兗的濟南軍區(qū)炮兵十二師政治部主任魯華(二排左起第三人)。第四人是組長孫海燕,前排自左至右為:李玉奇,晏德華,李秉厚,劉樹秀,后排左起為:顏斌,李燕玲,黃麗華,周桂芳,顏景煥,王玉英,王洪玲</h3> <h3>參加縣先代會后談村領導班子成員與全體知青合影。后排右一為大隊長談從起,右二為黨支部書記劉繼軍,右三為黨支部副書記管丙林,中排左三為貧協(xié)主席管文慶(五姥爺)</h3> <h3>全體知青合影</h3> <h3>1970年4月,組長孫海燕代表談村知青組赴濟南參加了山東省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大會,并做了典型發(fā)言。當年5月4日大眾日報用第二版整版刋登了孫海燕的發(fā)言,并配發(fā)了評論員文章</h3> <h3>先進知青組互相參觀學習。這是我們與兗州縣道溝公社紅旗一村知青合影</h3> <h3>兗州縣毛澤東思想展覽館的工作人員到談村體驗生活,與我們合影</h3> <h3>縣,鄉(xiāng)領導也來談村考察走訪</h3> <h3>我們知青組被評為省先進集體后,為宣傳的需要,記者來補拍了有關的鏡頭,下面幾張照片明顯看出擺拍的痕跡</h3> <h3>有些照片被山東省檔案館收藏。這是濟南知青博物館展出的我們知青組的照片。</h3> <h3>1970年秋天,兗州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成立了知青宣傳隊,配合形勢需要編排文藝節(jié)目到各鄉(xiāng)鎮(zhèn)村演出。我擔任了宣傳隊長,宣傳隊員有的表演水平較高,特別是幾個濟南知青,有的會彈鋼琴,有的會跳芭蕾舞,有的唱歌演戲水平很高,演出了鋼琴伴唱紅燈記,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等較高水平的節(jié)目,深受農民群眾和廣大知青的歡迎。這是知青宣傳隊合影。后排左二是知青辦主任史克厚,左一是我,前排左三是知青辦工作人員李兆桂,知青都稱她為李老師</h3> <h3>組長孫海燕于1970年10月被推薦上了清華大學,縣里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數(shù)千人齊聚兗州火車站,歡送她去北京上大學</h3> <h3>上學期間,孫海燕保持了艱苦樸素的知青本色,這是她寄給我們的照片</h3> <h3>1970年以后的幾年里,我們也從談村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有的當了教師,有的去了機關,有的去了企業(yè)。但不管走到哪里,談村老百姓對我們的關心照顧,與村民朝夕相處,甘苦與共建立起的深厚情感永遠牢記在我們心中。這是1986年夏天,我回談村看望“五姥爺”管文慶,幾年后,他就因病去世,我們事后得知,又去談村祭奠,表達哀思。</h3><h3><br></h3> <h3>1986年8月,孫海燕把她八歲的女兒從北京帶到談村拜訪村民,體驗農村生活。這是五老爺?shù)纳┳铀哪棠探趟裏佔鲲?lt;/h3> <h3>1996年10月,我們重回談村,向村黨支部,村委會贈匾,表達感激之情</h3> <h3>在村委會合影(王玉英在淄博因事未能參加)</h3> <h3>與鄉(xiāng)親有說不完的話</h3> <h3>近幾年,在建設美麗鄉(xiāng)村推動下,談村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整潔的環(huán)境,寬闊的街道,平整的柏油路面,令人振奮</h3> <h3>村里建起了文化廣場,配備了健身器材和百姓大舞臺</h3> <h3>村里通了公交車,進城更方便了</h3> <h3>祝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談村越來越興旺,越來越漂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