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p><p></p><p> </p><p></p></h1><h1><b>攝影:山人007<br></b><b>編輯:山人007<br></b> </h1><h1><br></h1><h1> 西藏是每個人都想在有生之年去一次的地方。也是一個難以用言語去描述的地方! <br> 西藏的美是獨特的,圣潔的雪山,古老的寺廟,奔騰的河流,彎曲的山路,都無法描繪西藏的美,西藏的純,西藏的神秘。當(dāng)他們映入你眼簾的時候,你的唯一的反應(yīng)不是贊美而是驚嘆和折服。天上的白云、矗立的雪峰、沐浴在陽光中的佛寺、行走的僧侶、還有飄揚的經(jīng)幡,以及那隱約傳來的誦經(jīng)聲,都讓人為之著迷。你看見過別的地方的美麗,但絕對沒有這里的震撼!<br> 至于西藏是怎樣的純凈,怎樣的風(fēng)俗民情,也只有親自去了,耳聞目睹,才能真正有所領(lǐng)悟。<br> 好多年前就一直有個夢想,在我的有生之年趁著還能走得動的時候,自駕游一趟西藏。終于在去年,鼓足勇氣,與攝友相伴,于2018年8月30日從桐城出發(fā),八人兩車,五男三女,平均年齡61歲,伴著車上正好播放的“我要去西藏”歌曲旋律,西藏自駕之旅就此拉開了序幕。至9月23日到家,歷時25天,行程11000公里,川藏線進,青藏線出,穿越10個省市(安徽、湖北、重慶、四川、西藏、青海、甘肅、寧夏、陜西、河南、);跨過了長江、黃河,金沙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翻過了秦嶺、昆侖山、崗巴拉山、海拔5130米的東達山、海拔5230米的唐古拉山;經(jīng)過了稻城亞丁,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草原、柴達木盆地、敦煌、嘉峪關(guān),我們完成了多年的夢想——西藏自駕游。雖然是短短的25天,但我們卻經(jīng)歷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br>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我要衷心的感謝我們的領(lǐng)隊人,一行人的老大哥——劉老兄夫婦二人的精心策劃和安排照應(yīng)。也得益于我們同行各位的互相幫助,互相照顧,互相關(guān)心,團結(jié)合作。<br> 去年我已64歲,同行人中年齡排行第二,在行程中擔(dān)任主駕,走完全程,沒有給同行人添過多的麻煩,沒有加吸一口氧氣,我終于征服了我自己,隱隱中有一種沖動,有機會再去!從西藏回來已經(jīng)有一年了,每每總想著寫點什么,向攝友們交個作業(yè),給親友們一個述說,但苦于文筆笨拙,身心懶惰,始終未能如愿。怕丑也不能不出門呀,只能在此懇求各位只看心、不看面,多拍磚、少點贊了。 </h1><h1> 這么長的時間,這么多的地點,這么多的美景,這么多的故事,從哪兒寫起呢?先來個流水匯報式的全程概述吧。</h1><p> </p> <h1> 8月30日早上五點鐘我們從桐城國際大酒店出發(fā),晚上八點多到達四川廣安縣,行程1200公里,用了十五個小時。這是我們這次行程單日走路最多的一天。也是我到目前為止單日自駕最遠一天。估算一下,等于我從桐城開車到北京還拐了個彎。第二天早晨,拜謁了小平故里。</h1> <h1> 這是我們西行的第一次合影。</h1> <h1> 8月31日,我們到了成都雙流區(qū)彭鎮(zhèn),探訪了全國攝影界知名的百年老茶樓——觀音閣茶樓。</h1> <h1> 這個茶館是攝影愛好者的聚集地,大家拿著大小各異的相機對著破敗的老茶館陣陣狂拍,老茶客們早已見慣不驚,自顧喝花茶,抽葉子煙,擺龍門陣。他們與外來的攝影人本來生活在兩個互不相干的世界,在老茶館相會也不會影響到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習(xí)慣。此等畫面,也許只有這里才有。</h1> <h1> 第三天,正式進入川藏線,因為想去色達,所以我們開始走的是國道317線,中午時分到了汶川,災(zāi)后重建得還是很漂亮的,參觀了新縣城和地震遺址,在那兒吃了頓午飯就離開了。</h1> <h1> 一路上都是修路,幾年后再來時,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景色了。</h1> <h1> 晚上到達了阿壩藏族自治州坐落在馬爾康市的一處藏族風(fēng)格的古民居“西索民居”。這個地方不大,名氣可不小。一是因為這兒的民居保存完好,較集中的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tǒng)藏族民居的風(fēng)格。二是因為圖中左上方的那個古老的建筑,卓克基土司官寨。1935年7月,毛澤東同志及中央機關(guān)長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7月3日,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lǐng)導(dǎo)在“土司議政廳”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專門討論民族地區(qū)的有關(guān)問題,通過了《告康藏西番民眾書》。號召藏族民眾起來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軍閥,成立游擊隊,實現(xiàn)民族自治。圖中左下方就是紀念館。</h1> <h1> 所有的民居都是壘石而成。房屋四周的墻體均用片石砌成,用黃泥粘合。石墻如刀切豆腐般整齊,內(nèi)部木結(jié)構(gòu)橫梁的互相支撐拉合,穩(wěn)定性強。藏寨全是三層石樓,底層飼養(yǎng)牲畜,第二層是廚房和住宿,三層是經(jīng)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狀,也稱碉樓每層樓的窗戶都外小內(nèi)大,窗框很講究,用上了雕刻、繪畫、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濃。這種碉樓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建筑藝術(shù)獨特,審美價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貴的藝術(shù)品。</h1> <h1> 在這開心的旅程中,大家用最簡單的方式,最快樂的心情,最隆重的慶賀文怡老師度過了一個難忘而又特殊的生日。</h1> <h1> 在這兒停留了兩天。期間去了昌列寺。昌列寺距梭摩河河谷的垂直高度有900米,到昌列寺的路彎彎曲曲從谷底開始,像梳子一樣來回一直爬升到海拔3500米左右的昌列寺,路很窄,許多地方只能一輛小車通過,個別彎子小車也需要倒一下才能拐過來。我是第一次開這樣的路,感覺比那72道拐路還難走多了。</h1> <h1> 自十三世紀四十年代,學(xué)識淵博的希熱將參尊者回到嘉絨后,在昌列山上,修了一座簡陋的關(guān)房,修行多年。前來學(xué)法的弟子日益漸多,便修建一座名叫喇嘛廟的廟宇,后改名為昌列寺。建寺至今為歷代高僧隱修閉關(guān)之所在。寺史上的兩位大師便是在藏傳佛教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地位的高僧。今日昌列寺的輝煌得益于寺中顏班活佛的智慧,通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在原來嘉絨講修院基礎(chǔ)上,動工重建,成就更加輝煌大器的寧瑪派佛學(xué)傳教圣地。</h1> <h1> 第五天的下午到了觀音橋鎮(zhèn), 我們經(jīng)過的317線路段一路上到處都在修路。有的地方會車都很困難。</h1> <h1> 觀音橋鎮(zhèn)最出名的就是觀音寺,位于金川縣觀音橋區(qū),海拔3685米的納勒山上。是聞名藏區(qū)的藏傳佛教圣地之一。因寺內(nèi)主供觀音菩薩而得名。</h1> <h1> 前去寺廟的路也是盤山公路。風(fēng)景不但迷人,而且很獨特。我們就是從圖中右下方的山谷中爬到這個山頂上來。</h1> <h1> 第六天,到了色達喇榮五明佛學(xué)院,才懂得什么叫做百聞不如一見。在海拔3600米上重重的群山環(huán)繞之中,溝里的僧舍,以佛學(xué)院的大經(jīng)堂為中心,密密麻麻搭滿了四面的山坡,為數(shù)眾多的絳紅色小木屋,延綿起伏,蔚為壯觀。這些紅色小木屋里,有五千出家僧眾在此修行居住。佛學(xué)院由晉美彭措法王1980年創(chuàng)辦,在短短30年間從藏區(qū)一個山谷深處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學(xué)院。</h1><br> <h1> 忍饑挨餓,累得一點兒路都走不動了,但仍堅持著一直等到晚上,就是為了想拍一張這樣的照片。</h1> <h1> 色達男修行者(出家男子)叫“扎巴”,或者叫“喇嘛”,出家女子叫“覺姆”。圖中是“覺姆”的住宿地。這里除了幾座大經(jīng)堂外,其余的僧舍建筑都很簡樸,學(xué)院里的大活佛丹增活佛的家就是一個低矮的小門進去,也沒有奢華的修飾。佛學(xué)院戒律十分嚴格,見不到閑散人員游蕩。男眾女眾的僧舍涇渭分明,即使兄妹親屬彼此也不互訪。修行人的生活很艱苦,山上沒有自來水,用水要到山腳下去背,覺姆們常常背著裝滿五十多斤水的容器到山上的家里。</h1> <h1><p> 色達天葬臺。聽說過天葬,但真正的面對時,場面是那么的震撼和敬畏。</p><p> 在色達天葬臺附近的石碑上刻著這么幾段話:</p> 或長或短的人間歲月,或苦或甜的喜怒哀樂,<br> 或真或假的朦朧感受,或幸或哀的今生今世,<br> 就這樣毫無意義地虛度,這世間,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閑事?</h1> <h1> 每到天葬的時間,禿鷲就從遠方鋪天蓋地的飛來了。 </h1> <h1> 時間進入第七天,新都橋鎮(zhèn),是川藏線上的一個亮點。這里是攝影師的天堂,美麗的、原始的自然風(fēng)景吸引著他們來這里拍下燦爛的瞬間。</h1> <h1> 第八天,9月6日,今天我們才正式轉(zhuǎn)入了318線,這是天路十八彎。晚上到達香格里拉鎮(zhèn)。</h1> <h1> 第九天,稻城亞丁。天上下起了雨,雖然沒有見到藍天白云,卻也見到了云霧繚繞。遠處若隱若現(xiàn)的山峰就是央邁勇,意為“文殊菩薩”,在佛教中是智慧的化身,是三座雪山的南峰,佛位第一,海拔高度為5958米。</h1> <h1> 云霧遮住的就是北峰仙乃日,意為“觀世音菩薩”(海拔6032米)渾身浸透著高貴氣質(zhì)的“仙乃日”,如一尊慈善安祥的大佛,端坐在蓮花臺上。</h1> <h1> 整個景區(qū)山峰都是云霧繚繞。</h1> <h1> 佛說:不可兼得。這次來看到的是云霧雪峰,下次再來看陽光白云。</h1> <h1> 第十天,9月8日,從香格里拉到巴塘。路上經(jīng)過海子山,海子山位于理塘與稻城之間。海子山獨特的景觀是大大小小的的花崗石漂礫,蠻荒得像是“勇氣號”拍攝的火星表面。</h1> <h1> 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共有1145個大小海子,其規(guī)模密度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故名海子山。海子山姊妹湖是川藏線上一顆耀眼的明珠。</h1> <h1> 理塘縣城海拔4014米。素有“西藏門戶”、“世界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之稱。地處平坦的理塘草壩(毛埡草原),四周群山環(huán)抱、山巒起伏。</h1> <h1> 沿著川藏公路一路前行,風(fēng)景迷人,一個個藏族村落坐落在道路的兩邊,依山傍水,白楊矗立,儼然世外桃花源景象。</h1> <h1> 沿路見到藏民們在集體冒雨收割青稞麥。</h1> <h1> 第十一天,9月9日。巴塘到左貢。金沙江大橋,橋中間的那個路牌就是四川與西藏的分界線。過了這個橋就是西藏了。這橋于2018年11月14日被洪水沖毀,只剩下橋墩,現(xiàn)搶修為鋼架橋。</h1> <h1> 過了巴塘進入芒康后路就不好走了。一路上都在修路,一直修到林芝。</h1> <h1> 走過了這段路,我們的車就象是從泥漿中滾過來一樣,面目全非。</h1> <h1> 幾年后路修好了,但肯定是少了點我們今天行駛在318線上的味道。</h1> <h1> 路上遇見的徒步旅行者,背包上還寫有“不丟垃圾”,很強的環(huán)保意識。</h1> <h1> 沿路看到很多這樣的騎行者,風(fēng)雨無阻,佩服并祝福他們。</h1> <h1> 雖然我們老了,但心態(tài)年輕;雖然條件艱苦,但我們快樂;雖然旅途很累,但我們?yōu)t灑!</h1> <h1> 第十二天,9月10日,從左貢到然烏湖。著名的七十二拐。作為川藏南線必經(jīng)之路,“怒江72拐”從最低點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最高點業(yè)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盤旋下降至邦達鎮(zhèn)海拔4100米,長約12公里。我們經(jīng)過時,云霧遮住了視線,等了好一會,才拍出這張若隱若現(xiàn)的照片。開車通過后感覺并不是以前想象的那么驚險。還沒有前幾天去昌列寺那個路難走 。</h1> <h1> 沿路見到的藏民步行朝圣者。在他們的心目中,布達拉宮是圣地,是天堂,是極樂世界,能夠到達布達拉宮去一睹她的風(fēng)采,去感受她的神圣,是千千萬萬個藏民一生的夢想。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許多藏民可以放棄一切,只身上路,向著心中的圣地進發(fā)。</h1> <h1> 建于天險之處的怒江大橋,因為此處禁止拍照,此張照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我們從這兒經(jīng)過的時候,時速不許超過5公里/小時,而且過橋時必須單向行駛。限于篇幅,不多說,網(wǎng)絡(luò)有介紹。<br></h1> <h1> 行駛在這樣的峽谷中,中間的是路,下面就是怒江。</h1> <h1> 今天走的是318線最難走的路段之一,本來路就不好走,又在修路。為了防止塌方和落石,多處修成這樣的過道。車輛擁擠,慢慢地向前移動。</h1> <h1> 對于向往西藏的人來說,然烏湖是一片夢中的凈土,是一個自由的天堂,然烏湖的美麗風(fēng)光讓人魂牽夢繞!湖面的海拔高度為3850米,湖岸巖石林立,靜靜地倒映在湖面上。</h1> <h1> 湖邊的原生態(tài)農(nóng)莊美景吸引著我們,使人心醉,流連忘返。</h1> <h1> 然烏湖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之間有大片農(nóng)田、村莊,由窄窄的小河相連。雖然然烏湖又窄又長,而且分段,但它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湖泊。湖邊是一大片碧草如茵的草甸,和著碧藍的湖水、白雪皚皚的雪峰,景色如詩如畫。</h1> <h1> 第十三天,9月11日,然烏湖至林芝。“老人也瀟灑”,擺個“pose"來一張!今天雖然一路風(fēng)景優(yōu)美,但路可不敢恭維。今天一天走的路是最差路段之一。</h1> <h1> 在最艱苦的地方,就會出現(xiàn)我們的子弟兵。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有這樣的一群普通的軍人。他們長年累月奮戰(zhàn)在雪域高原,忍受著高原缺氧、高寒的折磨,他們的生命隨時都受到挑戰(zhàn)。他們所作的一切只是為了川藏公路的暢通。他們就是武警交通某支隊。我們在路過時,向他們舉手致敬!《一路格?;ā肪褪且赃@個部隊為背景的故事,故事里有西藏旖旎的風(fēng)景,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如果你想了解高原修路兵的真實生活就請你看看這部電視劇吧。</h1> <h1> 在帕隆藏布江的峽谷邊,我們見到了一位安徽蕪湖的老鄉(xiāng),已經(jīng)步行三個多月,他的自行車不是用來騎的,只是一個運輸工具。</h1> <h1> 通麥大橋是川藏公路南線318國道著名通麥天險路段上的咽喉工程,在同樣的位置分布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三座跨江大橋,主要通車的為通麥特大橋為單塔斜跨大橋,原來的兩座已經(jīng)暫停了機動車輛的通行。如今三座大橋成為了一道風(fēng)景線。最低矮的那座為第一座通麥鐵索橋,1950年修建,2000年易貢湖大潰壩沖毀。第二座通麥大橋2013、2015年連續(xù)出故障。第三座通麥大橋2015年底通車,它的建成宣告318線路再無“通麥天險”。</h1><br> <h1> 魯朗這個素有天然氧吧和東方瑞士之美譽的小鎮(zhèn),藏語意為“龍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海拔3700米,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兩側(cè)青山由低往高分別由灌木叢、茂密的云杉和松樹組成“魯朗林?!?;中間是整齊劃一的草甸,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上成千上萬種野花怒放盛開,頗具林區(qū)特色的木籬笆、木板屋、木頭橋及農(nóng)牧民的村寨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勾畫了一幅恬靜、優(yōu)美的“山居圖”。一個美得讓人窒息的地方,一張圖片根本無法將她展示。<br><br></h1> <h1> 第十四天,9月12日,今天是路況和風(fēng)景都很美的一天,從林芝到拉薩。迷人的風(fēng)景,免費的高速。中途去了巴松措湖,湖面海拔348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大湖,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場、文物古跡、名勝古剎為一體,景色殊異,四時不同,名類野生珍稀植物匯集,實為人間天堂,淳樸古老的人文原生態(tài)也是巴松措引人入勝的地方。繁花綠樹中,掩映著座座私家花園般幽靜的別墅。在巴松措的任何一個清晨醒來,如果住的是面山的房間,只要抬一抬眼皮,就能看到雪山,很奢侈的幸福。</h1> <h1> 湖水清澈見底,四周環(huán)繞的雪山倒映其中,湖水透明可見游魚如織,情趣怏然。每到春季,湖四周群花爛漫,雪峰陣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極。秋季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天空碧藍如洗,火紅的楓葉折射燦爛的陽光,倒影在碧藍的湖面,景色美不勝收。</h1><br> <h1> 米拉山埡口——海拔5013米。米拉山因其高峻雄奇而成為此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山口上屹立著一座標(biāo)有“雪域之舟”的西藏耗牛石雕像。它是川藏線進藏路上末了的埡口,一年四時都在飄雪。當(dāng)翻過這個埡口之后,拉薩離我們已經(jīng)不再遙遠。我們要通過照片中遠處的那條路去拉薩。位于西藏拉薩市和林芝市交壤的米拉山隧道已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通車,同時它已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今后米拉山埡口將成為歷史。<br></h1> <h1> 第十五天,9月13日,在拉薩。這兒我就不多介紹了,大家都太熟悉。在這兒停留了三天,參拜了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去了八廓街。這是我拍攝的一張布達拉宮的夜景照片。</h1> <h1> 在友人的幫助下,我們破例的登上了布達拉宮的金頂。金頂指的是靈塔殿和主供佛殿的鎏金屋頂,共7座,金頂上有許多鎏金裝飾,是由純金打造的,經(jīng)過陽光的照射,更是反射出誘人的金色光芒,自從布達拉宮向游客們開放之后,許多游人被金頂所吸引前去參觀,自2006年后為了避免布達拉宮中木質(zhì)建筑所承受的壓力過大,宮殿之巔的金頂群就不再對外開放。</h1> <h1> 繞布達拉宮外墻一周的轉(zhuǎn)經(jīng)筒,1864個,轉(zhuǎn)一圈大約40分鐘,我跟在朝圣者的后面轉(zhuǎn)了一圈,口中學(xué)著他們一樣的唱誦著六字真言“唵嘛尼叭彌吽”。</h1> <h1> 大昭寺佛殿門前祈福的藏族老人。</h1> <h1> 八廓街上的藏族青年男女相擁相親,旁若無人,幸福之情,溢于言表。</h1> <h1> 9月13日,翻過了海拔4998米的甘巴拉山口,羊卓雍措便展現(xiàn)我們面前。湖面海拔4441米,湖水碧波如鏡,湖濱水草豐美,是一個豐饒的高原牧場。</h1> <h1><p> 虔誠的佛教徒每年都要繞湖一圈,起碼需要一個月左右。這等于他們到拉薩朝圣一次,這樣做至少“佛會保佑他這一年”吉祥如意。不過,羊卓雍措之所以被稱為“圣湖”,主要原因是它能幫助人們尋找達賴喇嘛的轉(zhuǎn)世靈童。達賴圓寂后,由西藏上層僧俗組成負責(zé)尋找靈童的班子,先要請大活佛打掛、巫師降神,指出靈童所在的大方位;然后到羊卓雍錯頌經(jīng)祈禱,向湖中投哈達,寶瓶,藥料等;最后,主持儀式的人會從湖中看出顯影,指示靈童所在的更加具體的方位。如果上述3種儀式所示方位一致,便可派出人馬,循所示方位尋找靈童。<br></p><p> </p></h1> <h1> 羊湖是集湖泊、雪山、島嶼、牧場、溫泉、野生動植物、寺廟等多種景觀為一體的、獨特的自然風(fēng)景區(qū),周圍還有常年不溶的雪山冰峰,最高的寧金抗沙峰海拔7206米。湖泊、雪峰與藍天融為一體。羊湖還是一個富饒的天然“魚庫”,湖中浮游生物很多,魚餌豐富,每到夏天,魚群便由深水游到淺水區(qū)覓食、產(chǎn)卵,幾乎徒手就可撈到,再加上藏人不吃魚,這里便成了魚類的天堂。湖中盛產(chǎn)高原裸鯉,其肉細嫩鮮美。魚類蘊藏量可達8億多公斤,有"西藏魚庫"之稱。</h1> <h1> 第十七天,9月15日,從拉薩至那曲。走的是G109國道。從羊八井到古露鎮(zhèn)是西藏最富饒的地方之一:當(dāng)雄草原。路兩旁是麥地和草原,藏民們在收割青稞麥。</h1> <h1> 天上的白云,廣闊的草原,潔白的雪山,放牧的牛群,中間是青藏鐵路上奔馳的火車。一幅美妙和諧的畫卷。</h1> <h1> 納木錯南面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是世界最高的大湖,也是西藏的第二大湖。湖面海拔4718米,最大水深達120米以上,水質(zhì)微咸,不能飲用,是中國僅次于青海湖、色林錯的第三大咸水湖。納木錯還是預(yù)卜兇吉禍福的圣湖,據(jù)說如果是“命大”之人登上湖邊的山丘,即可見到湖中的靈異現(xiàn)象,因此,這里常成為藏傳佛教進行圓光卜的場所。每逢夏天,有不少喇嘛前往朝圣,以湖中顯現(xiàn)的靈異景象來預(yù)卜未來。</h1> <h1>第十八天,9月16日,從那曲到格爾木,走的還是G109國道。圖中是我們在翻越唐古拉山脈時拍攝到的朝霞景觀。</h1> <h1> 唐古拉山口的海拔雖高達5230米,卻因坡緩、高差小而并不顯得險要和難以逾越。</h1> <h1> 山峰上有小型冰川,為長江、瀾滄江、怒江等河流的發(fā)源地。沱沱河站年平均氣溫﹣4.4℃,有多年凍土分布,凍土厚度70-88米。我們當(dāng)天就遇到了風(fēng)雪,艱難前行。</h1> <h1> 驅(qū)車走在青藏公路上,不時會感到汽車的顛簸和上下翻騰,看著路很平直,但稍微開快一點,車子就會跳起來,凍土就是“罪魁禍首”。青藏公路有好幾百公里的凍土層路。沿路看到不少圖中右邊的立桿,叫做熱棒。通過熱棒的導(dǎo)冷作用,冬天在地下凍土層中儲存大量冷量,在夏季使凍土不致融化,形成“永凍層”,提高了凍土的強度;可有效防止以凍土為路基的鐵路、公路在運行時的穩(wěn)定。</h1> <h1> 可可西里擁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得天獨厚的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宏偉壯觀,無遮無擋的草原背景下是活躍的野生動植物,與皚皚雪山形成鮮明對比。擁有青藏高原上保存最好的和最密集的湖泊集群,構(gòu)成了長江源頭重要的蓄水源和壯麗的自然景觀。湖泊盆地也為高原特有的瀕危大型哺乳動物藏羚羊提供了產(chǎn)犢地。圖中是我們拍攝到的野生藏羚羊,青藏鐵路一直與我們平行。</h1> <h1> 青藏公路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公路上行駛的車輛以重型卡車居多。大車開的都不快,因為這里最大行車速度是每小時60公里。仙境般的公路上,有時烏壓壓的重型卡車一輛接著一輛排起長龍,看不到盡頭。遇到修路的路段,那就是一個字“等”。</h1> <h1> 第十九天,9月17日,格爾木到青海湖。今天走的還是G109國道。過了格爾木,路上就看不到什么車了,只有我們同行的兩輛車在行駛,路兩邊很荒涼,草木不生。</h1> <h1> 進入服務(wù)區(qū),看不到人和車。</h1> <h1> 中午我們到了茶卡鹽湖。茶卡鹽湖夾在祁連山和昆侖山之間,兩山常年積雪,雪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水天相交、鹽湖與雪峰交相輝映的青藏高原獨特自然風(fēng)光。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fā)最早的一個。</h1> <h1> 茶卡鹽湖因盛產(chǎn)“大青鹽”而聞名,其鹽粒晶大質(zhì)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但不可直接食用。湖區(qū)年降雨量小,每年注入其中的水量特別少,加上蒸發(fā)強烈,故其含鹽量極高。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zhì),使鹽晶呈青黑色,故稱“青鹽”。茶卡鹽極易開采,人們只需要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jié)晶鹽。圖中是景區(qū)中的火車道。</h1> <h1> 晚上我們住在青海湖邊的一個具有民族風(fēng)情的賓館里。青海湖古代稱為“西?!保卣Z叫做“錯溫布”,意思是“青色的湖”;它是我國第一大內(nèi)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h1> <h1> 青海湖被四座高山所環(huán)抱,舉目環(huán)顧,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gòu)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fēng)光和綺麗景色。夏秋季節(jié),青海湖畔山清水秀,遼闊起伏的草原上,數(shù)不盡的牛、羊、馬群,湖畔大片的農(nóng)田麥浪翻滾。而在寒冷的冬季,青海湖銀裝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放射著奪目的光輝。</h1><h1> 圖中遠處水天相連的是青海湖,左邊山上的白點是潔白的羊群,水邊的建筑群是二郎劍景區(qū)。</h1> <h1> 第二十天,9月18日,青海湖到敦煌,全程900多公里。中午在德令哈市吃飯。走格柳高速,后轉(zhuǎn)215國道。 前面便是著名的當(dāng)金山口,海拔3648米。這里地勢稍微平緩,是甘肅、新疆、青海的交界處,翻過山就到了甘肅,就離開了青藏高原。在這兒,我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荒無人煙,嘗受了一次心跳的旅行。</h1> <h1> 當(dāng)天下午經(jīng)過當(dāng)金山,屬于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位于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交界處,昔日屬于人跡罕至,飛鳥不駐之地。這是我們在戈壁灘上的拍攝到的駱駝群。</h1> <h1> 第二十一天,敦煌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鳴沙山是這里最主要的沙漠,說鳴沙山奇絕在哪里實際上誰也不知道。因為這片大漠就是這樣的存在,沒有綠樹的裝點更沒有紅花的陪襯,一切都是樸素的。在這座沙山之上可以看到的有風(fēng)吹起的無數(shù)的沙,一群群蜿蜒而過的駱駝隊伍響起屬于沙漠的聲音。</h1> <h1> 在這深深的大漠里還有著一樣奇跡的存在,就是美麗的泉水。它的形狀像是一彎簡單的月亮,但是又擁有簡潔美。誰能想象得到,在這樣的大漠里會有一眼永不會消失的泉水。旁邊都是無盡的沙子,時時刻刻仿佛就會把他們吞噬掉,這里的泉水從遠處看是藍藍的顏色,但是走進了之后看到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清澈。里面的水質(zhì)澄澈,所以呈現(xiàn)給世人的也是這樣的,沒有一絲絲的弄虛作假的痕跡。來到了月牙泉,贊嘆的是生命的偉大,更是自然的奇妙。</h1> <h1> 嘉峪關(guān),號稱“天下第一雄關(guān)”,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jié)合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關(guān)早建九年,是現(xiàn)存長城上的最大的關(guān)隘,也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關(guān)隘。萬里長城由此向東向南蜿蜒而去,背負著歷史的滄桑,肩負起未來的希望。<br></h1> <h1> 圖中為關(guān)內(nèi)部分建筑。</h1> <h1> 站在嘉峪關(guān)城樓上,望著蒼茫的戈壁灘,空曠的草原,白皚皚的祁連山。圖中為塞外土城墻。</h1> <h1>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于全國28個省。丹霞地貌是完全由中國學(xué)者發(fā)現(xiàn)和命名的地貌類型,而更令人驚喜的是,整個地球上,這種紅色地貌景觀分布最廣泛的區(qū)域恰是最喜愛紅色的國家:中國。張掖屬于彩色丘陵——冰溝丹霞。大約300萬年前,已是強弩之末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祁連山向北東方向逆沖抬升,一片500多平方公里的白堊紀沉積層受擠壓而鼓起,形成了一個由泥巖、粉砂巖和礫巖層疊堆積的褶皺帶。</h1> <h1> 景觀之“眾僧拜佛” 渾圓的紫紅色砂巖巖丘通過地質(zhì)變遷和外力作用,被雕刻成身披袈裟的僧侶,歷經(jīng)億萬年的艱難修行與歲月洗禮,虔誠的跪拜在仰面而睡的大佛腳下。</h1> <h1> 景觀之“裕固流蘇” 懸壁巖體經(jīng)過千萬年的流水侵蝕和風(fēng)化作用,形成了一類奇特的地貌造型——泥掛狀丹霞,恰似裕固族少女七彩裙的流蘇,隨風(fēng)飄動,有人云:“誰嘆流蘇美,回眸思故人”。</h1> <h1> 第二十三天,9月21日,蘭州。黃河邊的“黃河母親”雕像。</h1> <h1></h1><h1> 具有地理標(biāo)識的黃河第一橋:白塔山黃河鐵橋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六月竣工。橋長230多米,寬7米多,石墩石臺,共有5跨。橋面上鋪2層木板,兩邊有扶欄。1905年夏天,德國商人喀佑斯到甘肅游歷,與有關(guān)部門簽了合同,從國外購料,開始建造鐵橋。<br> 1942年為了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橋。一座橋的歷史,闡述著一個城市的故事,對蘭州人來說,中山橋是紐帶,將阻隔這座城市的黃河天塹變通途,她又是開啟通向新疆,寧夏等地的商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鐵橋已不是唯一的溝通黃河南北的通道,但人們還是敬仰她觀賞她。因為她是一部史詩,凝刻著蘭州古往今來的變遷。中山橋的觀賞價值遠遠超出了交通價值,是蘭州最為標(biāo)志性的一座會講故事的橋。</h1> <h1> 第二十四天,9月22日,蘭州到陜西省丹鳳縣。離開蘭州一百多公里后,山上己是陝北的黃土高坡那味兒,梯田,人家,溝溝。山上一排排的很小的人工栽培的小樹,工程量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六盤山隧道,全長9485米,是我國海拔2000米以上高原地區(qū)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中間還有彩色的裝飾,藍天白云和兩邊的花卉,特別漂亮。過了隧道口,山上的樹明顯多了。下午進入了陝西咸陽,路兩邊的山上看到好多的窯洞。下午穿過了秦嶺的隧道群,密度之大,數(shù)量之多,是我從未見過的。</h1> <h1><p> 第二十五天,869公里。下午四點左右平安到家,西行之路全程結(jié)束。</p><p> 我的匯報也告一段落。在這次的美篇編輯中,我翻出了西行所有的影像資料進行挑選,找出了西行的筆記用于編輯,調(diào)出了行程地圖對照回憶,查詢了百度數(shù)據(jù)核實參考,自我感覺是一次很好的、完整的回放,也是一次努力的、認真的學(xué)習(xí)。我想盡可能的表述清楚,展示真實,但往往詞不達意,難以找到一張合意的照片。各位如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問我,如想看美景,還是請找我同行的老師,美片、大片都在他們那兒。</p><p> 又回到開始那句話,粗糙之處請予以包涵,并懇求各位只看心、不看面,多拍磚、少點贊,讓我可以不斷的完善。在您的右下方,拍磚?。?!</p><p><br></p><p> 謝謝觀賞</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