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年四月,有幸到貴州南部進行旅游。最后一天的上午,導(dǎo)游說額外贈送我們一個旅游景點“青巖古鎮(zhèn)”。古鎮(zhèn)是明初,為了保護茶馬古道而設(shè)置的一個軍事?lián)c,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h3><h3> 由于古鎮(zhèn)不大,所以只給了我們二個小時的時間。時間緊,為了不虛此行,只能快速地走馬觀花了。</h3> <h3> 青巖古鎮(zhèn)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現(xiàn)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h3><h3> 青巖古鎮(zhèn)在歷史上是交通要道,又是兵家爭奪要地。原為土城,經(jīng)數(shù)百年歷史滄桑,經(jīng)多次整修擴建,現(xiàn)已由原來的土城而漸成為街巷縱橫錯綜的石城。城樓高聳,威武壯觀。城墻蜿蜒逶迤,順地形、地勢而起伏。</h3><h3> 城內(nèi)巷道交錯,青石板路幽靜曲折。古鎮(zhèn)內(nèi)設(shè)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錯密布,點綴其間。</h3><h3> 青巖古鎮(zhèn)文化底蘊深厚。古鎮(zhèn)內(nèi)有九寺、八廟、五閣、二祠、二宮、一院、一樓、多座石牌坊、城墻、城樓等多處古建筑群,古韻悠悠,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的古鎮(zhèn)之一。</h3><h3> 古鎮(zhèn)內(nèi)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教并存。</h3><h3> 青巖古鎮(zhèn)民風淳樸,當?shù)鼐用穸酁槊髑鍟r屯兵人的后裔,被稱為“老漢人”。本鎮(zhèn)特產(chǎn)豐富: 青巖豆腐、玫瑰糖、雙花醋、米豆腐……等獨具特色的地方特產(chǎn)聞名遐邇,特別是本地的“鹵豬腳”鮮香可口,深受廣大游客的喜受,不可不嘗。</h3> <h3>青巖古鎮(zhèn)旅游簡圖。</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巖古韻′</b></h1> <h3> 定廣門前的定廣湖,不知是因湖而得城門名還是因城門名而得湖名。</h3> <h3>定廣門(又叫南門)。</h3><h3> 定廣門初建于明朝天啟年,是青巖古鎮(zhèn)的象征。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班麟貴之子班應(yīng)壽子承父職(土司),增建定廣門,清嘉慶三年(1798年),武舉人袁大鵬重修古城門。</h3><h3> 城樓為三開間重檐歇山式頂木結(jié)構(gòu),青灰瓦頂。城墻上設(shè)有垛口、炮臺,城樓遠觀雄偉壯觀、氣勢恢弘,是古時貴卅南面最重要的軍事防線,俗有“筑南門戶之稱”。</h3> <h3>遠眺定廣門。</h3><h3> 定廣門及城墻依地形、地勢而建,非常宏偉、壯觀。</h3> <h3>北城門,又稱玄武門。</h3><h3> 北城門為重檐歇山式頂木結(jié)構(gòu)建筑,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是古代欽差下達皇帝圣旨的場所。</h3><h3> 初建于明朝天啟年(1621一1624)。清順治17年(1600年),班麟貴之子班應(yīng)壽子承父職(土司),將土城墻改為改建為石城墻。清嘉慶三年(1798年),武舉人袁大鵬重修擴建,是青巖軍事古鎮(zhèn)的象征之一。</h3> <h3>古城墻步道。</h3> <h3>古城東門。</h3> <h3>古城西門。</h3> <h3> 為了方便城內(nèi)、外居民生產(chǎn)、生活,在西門和北門之間的城墻上開的一個便門,所以沒有設(shè)城門樓。</h3> <h3>周王氏媳劉氏節(jié)孝坊。位于定廣湖前街。</h3><h3> 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牌坊高9.5米,寬9米,為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由青巖本地石材“白綿石”所建。上方橫匾為“周王氏媳劉氏節(jié)孝坊”。匾額上方梁柱上刻有浮雕“荷花圖”,圖上方雕有“五龍圖”、中嵌“圣旨”二字。</h3><h3> 牌坊旌表的人物是周朝忠的妻子王氏和兒媳劉氏。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兒子,兒媳劉氏盡孝將婆婆侍奉盡終,且為周家教育撫養(yǎng)子孫,傳為佳話。節(jié)孝萃于一門,朝廷下旨旌表建坊,被贊為“為黔疆扶正氣”。</h3> <h3>百歲坊。</h3><h3> 建于清道光23年(1843年)。牌坊高9.5米,寬九米,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由青巖本地石材“白棉石“所建,顏色潔白,歷史彌新。四柱南北均有石獅護柱,師高1.5米,前爪握寶,后爪壁于石柱之上。正中橫梁上鏤空雕“二龍搶寶“。北面正中刻有“升平人瑞“四字,左右分別刻有“趙理倫百歲坊“等字樣。</h3><h3> 此坊的主要特點是,四根立柱抱鼓石不是“抱鼓“,而是石獅。八尊石獅均尾朝上頭朝下,活像獅子下山。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看到這些石獅,認為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精品。一般石獅多取蹲式,雖然威嚴但失之呆板。而趙理倫百歲坊上的石獅,雄獅戲?qū)?,雌獅護仔,交相呼應(yīng),相映成趣,一反常規(guī),特別富有生氣。</h3> <h3>吳張氏節(jié)孝坊。</h3><h3> 位于北門外,始建于清道光29年,2014年在原址上重建。節(jié)孝坊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四根立柱置于長方形石柱基礎(chǔ)之上,前后均有云鼓護柱;牌坊之上均陰刻贊譽稱揚、惋惜悼念吳張氏的陰刻楷書楹聯(liá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家古宅</b></h1> <h3>城南第一家。</h3><h3> 進了定廣門,沿門右手邊階梯拾級而上,登上了定廣門旁的城墻上,就一眼看到城南第一家。</h3> <h3></h3><h3> 周恩來父親曾居住過的舊址。 </h3><h3> 抗戰(zhàn)時期,由于貴州為大后方,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nóng)家屬等曾在青巖居住。鎮(zhèn)內(nèi)并遺留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紅軍指揮部、浙江大學(xué)舊址、蘇步青教學(xué)舊址等多處人文遺址。</h3><h3> 這里就是周恩來總理的父親周懋臣老先生當時居住的地方,房主系丁姓人家。當時客居青巖鎮(zhèn)的抗日革命家屬均以難民身份分散在各民居,當?shù)匕傩斩疾恢浪麄兊恼鎸嵣矸?。直?966年周恩來總理觀察青巖時,這些革命家屬的身份方得以公開。丁姓人家知道周老先生的身份后,即將當年供周老先生使用的部分家具物品保存下來。</h3> <h3>趙公祠。</h3> <h3>狀元府邸。</h3><h3> 趙以炯狀元故居始建于清代初期(1643~1661),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故居系穿斗式懸山頂結(jié)構(gòu)的二進四合大院,占地650平方米,以朝門,廂房、過廳、正房等建筑組成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是典型的南方是建筑。是青巖鎮(zhèn)近百處文物古建筑的代表。</h3><h3> 趙以炯故居內(nèi)有趙氏的書房、居室、堂屋、雙井、百壽圖等,并增設(shè)了趙以炯文物展,生平展;以及中國科舉制度展等內(nèi)容,以激勵群眾熱愛桑梓之情,崇尚文化之新風。</h3> <h3>唐門。唐氏府邸。</h3> <h3>文昌閣。位于古文化廣場南面。</h3><h3> 文昌閣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年~1619年)。整個建筑為懸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兩進四合院,坐南向北,總占地800余平方米。</h3><h3> 整個建筑群由齋房、過廳、前殿、廂房、閣樓組成。</h3><h3> 前殿供奉中國古代教育的象征性人物孔子以及3000弟子中的72賢士。二進院水星樓內(nèi)供奉的是傳說掌管天下讀書人命運的文昌帝君。樓旁邊完整的保留下一個蓮花池。</h3><h3> 閣樓前的石雕石欄板及抱鼓石均按原樣整修。閣內(nèi)的木雕、石雕均有吉祥圖案有“二龍抱寶“,“雙鳳朝陽“。院內(nèi)保存有巨石鑿成的石缸兩口,正面有浮雕人物、花草圖案。</h3><h3> 《貴陽府志》稱文昌閣“花竹掩映,為青巖勝境“。</h3> <h3>四川會館。</h3> <h3>四川會館內(nèi)建筑。</h3> <h3>貴卅會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宗教文化</b></h1> <h3>財神廟。</h3> <h3>慈云寺(北門)。</h3> <h3>慈云寺(南門)。</h3> <h3>萬壽宮。</h3><h3> 萬壽宮為青巖古鎮(zhèn)的知名道觀。</h3><h3> 萬壽宮原是江西會館,清乾隆43年(1778年)由江西客所建,嘉慶三年(1797年)和道光13年(1832年)間皆重修。</h3><h3> 2000年至2002年,貴陽市人民政府、花溪區(qū)人民政府對萬壽宮進行修復(fù),不僅修復(fù)了原來的古建筑,而且使原來萬壽宮中的許多景觀重現(xiàn)。萬壽宮現(xiàn)作為青巖道教文化的展示點供游客觀賞。</h3><h3> 現(xiàn)宮內(nèi)奉祀許真君(許遜)。青巖萬壽宮的建筑十分精美,而其中木雕工藝最具觀賞價值。</h3><h3> 萬壽宮山門外墻的裝飾很有特點,除了一些精美的浮雕圖案外,在中門的上方還裝飾了八仙的浮雕形象,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如此裝飾的道觀。<br></h3> <h3>悟道樓。位于萬壽宮正門的背面。</h3> <h3>正在修修繕的寺廟。</h3> <h3>迎祥寺。</h3> <h3>龍泉寺。位于北城門旁。</h3> <h3>基督教堂。</h3><h3> 基督教傳入青巖約在民國13年(1924年),是傳入青巖最晚的宗教。由于傳入的時間比較晚,一直沒有固定場所。一九八七年由人民政府撥款資助修建了現(xiàn)在的基督教堂。</h3> <h3>天主教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巷深深</b></h1> <h3>由內(nèi)城門所看到的南明清街街景。</h3> <h3>背街。</h3><h3> 背街其實是一條以石頭砌筑的老巷子,東接財神廟,西抵慈云寺,將青巖古鎮(zhèn)內(nèi)南街、西街連接在一起。</h3><h3> 巷道起伏變化,婉蜒曲折,既不失鄉(xiāng)村味道,又有城市街巷的特點,是貴州古城鎮(zhèn)街巷構(gòu)成的典范。巷內(nèi)的街墻以條石、塊石、團石和不規(guī)則石塊,用糯米漿、桐油、石灰粘合砌筑。其石材運用和砌筑方法多變,砌筑方法的多變,使石巷的細部紋理顯得十分豐富,兼具自由與規(guī)則的特點,顯得靜謐悠長。</h3><h3> 抗戰(zhàn)時期李克農(nóng)的家屬和孟慶樹的家屬等就居住在這條街道的院落內(nèi)。</h3><h3> 由于電影《尋槍》也在此拍攝、取景,留下許多精彩的鏡頭,所以這條街更加有名氣。</h3> <h3>尋槍別宛。背街上的一個院落,顯然是沾了《尋槍》的光。</h3> <h3> 這里的許多房屋、院落都是依地形、地勢而建,所以都具有一定的特點,是畫家取景的好地方。</h3> <h3> 雖然是走馬觀花地游覽了古鎮(zhèn),由于時間緊,還有許多景點沒有涉足,而且有些景點也無法細看。但總的來說,青巖古城是一個很有味道的古城,別具特色,是繪畫藝術(shù)家的摩特,是影視家的背景。</h3><h3> 別了,青巖,雖然給我留下了一些遺憾,但是你仍然給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