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光榮與驕傲</h1><h1> 習(xí)近平總書記接見我部老前輩、原邊卡營副連長張富清戰(zhàn)斗英雄。</h1><h1>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xí)近平2019年7月26日在京會見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全體代表。習(xí)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們親切握手,當(dāng)看到94歲的老英雄張富清,習(xí)近平總書記俯下身,雙手緊握住老人的手,同他親切交談,并致以誠摯問候。張富清激動地說:“感謝總書記,感謝黨中央。我是黨培養(yǎng)的,我要跟緊黨走,做一名黨的好戰(zhàn)士?!绷?xí)近平總書記說:“你都做到了。你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保重身體,健康長壽?!?lt;/h1> <h1> 我們部隊的根在井岡山,是赫赫有名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先遣隊——紅六兵團;抗日時期的第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第一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第二軍。</h1> <h1> 1949年12月初,2軍4師11團由該團副參長李鹿鳴和第一營教導(dǎo)員石明率領(lǐng)的一個連,從英吉沙進依格孜牙山谷,翻越冰大坂,經(jīng)恰爾隆登上帕米爾,連部駐蒲犁,接管國民黨蒲犁邊卡大隊防守的達布達、明鐵蓋、伙什比、羅甫蓋子、紅其拉甫、素布拉克等哨卡。<br></h1><h1> 1950年3月,5軍13師派出一個加強騎兵連進駐蒲犁,守衛(wèi)通往阿富汗的要道伙什比。這支部隊是1949年11月,從北疆調(diào)來三區(qū)革命軍特克斯騎兵團進駐喀什,以此為基礎(chǔ)擴建,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第13師,師部駐喀什。1949年12月20日,遵照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命令,三區(qū)革命民族軍正式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下轄駐喀什13師(師長伊敏諾夫、政委馬洪山)歸2軍指揮。</h1><h1> 1950年7月,2軍4師派出騎兵偵察連,接替奉命改編的5軍13師加強騎兵連的帕米爾防務(wù)。</h1><h1> 1950年8、9月間,4師10團抽調(diào)</h1><h1>162名戰(zhàn)斗骨干組成一個加強步兵連,由營長傅福成率領(lǐng),迅速趕到帕米爾高原,加強守衛(wèi)漫長的帕米爾邊防線。</h1> <h1> 中央、一野對進疆部隊的作戰(zhàn)目標(biāo)是“把五星紅旗插上帕米爾高原”,從而完成解放新疆的偉大使命。</h1><h1> 1950年11月25日,著名詩人、作家、文藝理論家黃藥眠,根據(jù)“插旗部隊”的英雄事跡,創(chuàng)作出《我們把五星紅旗插上帕米爾高原》詩文,刊登于《人民文學(xué)》1951年02期。</h1><h3> </h3><h3>我們要把</h3><h3>五星紅旗,</h3><h3>插上帕米爾高原,</h3><h3>繚望一下</h3><h3>我們的祖先</h3><h3>幾千年前的舊居。</h3><h3>看看那里的牧草,</h3><h3>是不是還和東來前一樣,</h3><h3>那么青。</h3><h3> </h3><h3>我們要把</h3><h3>五星杠旗,</h3><h3>插上帕米爾高原,</h3><h3>繚望一下</h3><h3>中蘇接壤的地方,</h3><h3>那里,</h3><h3>山和山熱情地擁抱,</h3><h3>白云像羊群</h3><h3>來往在兩邊。</h3><h3> </h3><h3>我們要把</h3><h3>五星紅旗,</h3><h3>插上帕米爾高原,</h3><h3>向全世界人民歌唱,</h3><h3>歌唱出中國人民的胸襟。</h3><h3>讓我們手揮鐵杖,</h3><h3>敲擊那山邊的</h3><h3>銅盤似的夕陽,</h3><h3>讓昆侖山做大鼓,</h3><h3>讓黃河揚子江做琴弦……</h3><h3> </h3><h3>下山的太陽,</h3><h3>照紅了野地,</h3><h3>勤勞的男女農(nóng)民,</h3><h3>在地里收拾莊家,</h3><h3>男的舉起鋤頭,</h3><h3>女的揮動頭巾,</h3><h3>向列車致敬。</h3><h3>蕭英,</h3><h3>格外興奮、愉快,</h3><h3>她越愛她的祖國,</h3><h3>她越愛祖國的人民,</h3><h3>她越恨美國鬼子,</h3><h3>她越恨仇恨越深,</h3><h3>她眼前,</h3><h3>仿佛看見了</h3><h3>“小幸?!钡募t領(lǐng)巾。</h3><h3>蕭英快活的唱起來:</h3><h3>“我是戰(zhàn)士,</h3><h3>也是母親,</h3><h3>我疼我的孩子,</h3><h3>我愛我的祖國,</h3><h3>我愛文化、科學(xué)、建設(shè),</h3><h3>我不要戰(zhàn)爭,要和平。</h3><h3>你!</h3><h3>美國鬼子,</h3><h3>傷了戰(zhàn)士們的心,</h3><h3>傷了母親們的心,</h3><h3>我是戰(zhàn)士,</h3><h3>我是母親,</h3><h3>好多這樣的戰(zhàn)士,</h3><h3>好的這樣的母親,</h3><h3>我們懂得和平不是等來的,</h3><h3>靠爭取,</h3><h3>靠斗爭?!?lt;/h3> <h1> 1952年3月,一野一兵團二軍教導(dǎo)團整編,以教導(dǎo)團3營為基礎(chǔ)組建邊卡營,統(tǒng)一接管原4師、5師賽圖拉、蒲犁防務(wù)。邊卡營營長官蔭庭、教導(dǎo)員張馨,營部駐喀什東高營房(現(xiàn)東湖公園北側(cè)高臺上),下設(shè)4個連隊,以賽圖拉、蒲犁為兩個中心點,各派出一個連分別布防中阿、中巴邊防及中蘇之烏恰、西姆哈納邊防。</h1><h1> 2軍教導(dǎo)團,在吐魯番過冬后,政委黃浴塵動員部隊:“第一,克服一切困難,發(fā)揚長征精神,完成徒步行軍任務(wù),節(jié)省軍費支出;第二,為了不誤農(nóng)時,全團以最快的行軍速度趕到目的地疏勒,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當(dāng)年生產(chǎn),豐衣足食。行軍靠兩條腿,大生產(chǎn)要靠兩只手。為了建設(shè)新新疆,為了減輕各族人民負擔(dān),教導(dǎo)團火速挺進!挺進!” 教導(dǎo)團徒步1600多公里,于1950年3月28日到達喀什,在疏勒縣搭帳篷扎營。休整后,于4月1日又徒步進駐草湖,投入到熱火朝天的大生產(chǎn)運動中,史稱“軍墾第一犁”。收秋后教導(dǎo)團因另有任務(wù),將在草湖開墾的5000畝耕地移交給聯(lián)絡(luò)部,也正是在1950年中秋節(jié)這天,教導(dǎo)團政委黃浴塵將1架木犁交到了聯(lián)絡(luò)部部長張??档氖种?。</h1><h1> 邊卡營干部都是經(jīng)過長期革命戰(zhàn)爭打出來的功臣,戰(zhàn)士都是從各部隊選調(diào)來的準(zhǔn)備培養(yǎng)干部的學(xué)員,因為部隊縮編,所以把他們從教導(dǎo)團調(diào)出,編為邊防部隊。</h1><h1><br></h1> <h1> 引以自豪的是,今年習(xí)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并親切接見、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中宣部授予“時代楷?!?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wù)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guān)于開展向張富清同志學(xué)習(xí)的通知》的老英雄張富清同志,就是我們部隊的前身“二軍教導(dǎo)團邊卡營”的一名副連長。<br></h1><h1>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那時,張富清和他的359旅戰(zhàn)友,正跋涉在去往新疆的路上,穿越戈壁沙海,翻越雪山峻嶺,把五星紅旗插上帕米爾高原。”(摘自《永遠的軍姿》——2019年7月2日《解放軍報》第12版)</h1> <h1> 1952年夏,邊卡營派出九連(含一個女兵班),配屬通信、機要、醫(yī)生、獸醫(yī)及有關(guān)技術(shù)人員,在副營長蘆宏義和九連連長張克、指異員胡加玉帶領(lǐng)下,進駐蒲犁(現(xiàn)在為塔什庫爾干縣)邊防總站。連隊副職及各排排長、副排長帶兵分兵把口,駐防帕米爾邊防一線各個哨卡、要塞。其中副連長安長貴、排長曹伯祿駐守明鐵蓋中心哨所,負責(zé)統(tǒng)一指揮前面的兩個哨卡,伙什比和羅甫蓋孜。</h1> <h1> 羅甫蓋孜哨卡,這是古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道重要關(guān)口,數(shù)百年來到阿拉伯去朝覲的穆斯林,到我國做生意的印度、巴基斯坦商人,他們大多走這條路。哨卡隱蔽在陡銷山谷中的幾間房子、幾個碉堡,都建在懸崖哨壁上,居高臨下,雪峰競立,地勢非常險要。是控制這塊地域的唯一深山。從這里沿山谷小道可下到坎巨提的首府——洪扎土王駐地。</h1> <h1> 1953年1月,以5師(原359旅)14團為基礎(chǔ),抽調(diào)15團、13團3營各一部及2軍教導(dǎo)團之邊卡營,合編為新的步兵第11團,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4師。原2軍教導(dǎo)團邊卡營,改稱為4師11團3營,其中10連駐蒲犁,12連駐烏恰。</h1> <h1> 1955年7月18日,根據(jù)國防部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以4師11團3營為基礎(chǔ),組建公安軍邊防第49團,團部駐喀什。轄6個騎兵連與1個通信連,具體擔(dān)負斯姆哈納、托云、賽圖拉、塔什庫爾干四地防務(wù),代號3779部隊,團長任宜清,政委李俱滄。</h1> <h1> 1954年拍攝、1955年9月出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制片廠紀(jì)錄片《在帕米爾高原上》(導(dǎo)演、編劇烏·白辛,攝影張炎平),本片反映了駐守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解放軍戰(zhàn)士的生活,記錄了我們連隊在帕米爾高原上團結(jié)塔吉克等少數(shù)民族捍衛(wèi)祖國邊疆的斗爭事跡,第一次在中國銀幕上揭開了“世界屋脊”的奧秘。該片獲文化部1949年-1995年度優(yōu)秀影片獎二等獎。</h1> <h1> 1957年6月13日,依據(jù)中央軍委撤銷公安軍軍種番號及其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命令,公安軍邊防第49團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qū)公安邊防第49團。</h1><h1> 1958年2月,連長張遠志、指導(dǎo)員王經(jīng)權(quán)、副連長段崇義,副政指薛玉貴帶領(lǐng)49團5連上山,連部駐紅其拉甫。一排守蘇布拉克,李潤身在守卡中榮立二等功,并與來哨卡“當(dāng)兵”的新疆軍區(qū)副政委朱家勝留下珍貴合影。</h1><h1> 1958年5月,南疆軍區(qū)公安邊防第49團改稱為新疆軍區(qū)邊防第2團。</h1><h1>1959年4月,新疆軍區(qū)邊防第2團改稱為新疆軍區(qū)騎兵第6團,歸南疆軍區(qū)領(lǐng)導(dǎo),代號7978部隊。</h1><h1> 1959年底,騎兵6團1連上帕米爾接防后,一直堅守,再沒有下山。連部駐明鐵蓋,后搬到卡拉其古。前面守防點站包括紅其拉甫、蘇布拉克、庫孜等等都歸1連管轄。</h1> <h1> 1960年2月,決定新建庫孜卡。</h1><h1> 1960年4月,1連副政指李成明從連部紅其拉甫出發(fā),帶兩個班開辟庫孜卡。途中要翻越5000米的冰大板,淌過數(shù)條冰河,穿行在懸崖峭壁的山羊小道,抵達“抬頭一線天,百里無人煙,半年落飛雪,四季穿皮棉”之地,每天只能見到兩三個小時的陽光。如此環(huán)境中,戰(zhàn)士們挖地窩,建石頭房,筑工事,蓋哨樓,壘起了“家”,筑構(gòu)起雪山上的“鋼鐵邊防”。艱苦卓絕的英雄事跡,被來哨所采訪的解放軍報編輯孫景瑞所感動,寫出了《紅色哨卡——寄自帕米爾邊防部隊的報告》,連續(xù)刊載于1963年12月《解放軍報》上。</h1> <h1> 1960年9月,在海拔4900多米,一年六個月大雪封山,荒無人煙孤獨之地,新建克西拜勒卡,由騎兵6團1連 1個班駐守。守防中,邊防站士張浩帶領(lǐng)戰(zhàn)斗小組,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大板徹夜?jié)摲瑘A滿完成任務(wù),榮立二等功。作家孫景瑞深入哨卡采訪后,寫出報告文學(xué)《雪山紅旗》,刊登于《解放軍報》,引起轟動。為此團政治處候獻文帶領(lǐng)哨卡代表赴京受到毛主席接見。(來自候獻文《老而彌堅》哨所今昔)</h1><h1> </h1><h1> </h1> <h1> 1961年3月,由值守的騎兵第6團1連,擴編為新疆軍區(qū)騎兵第6團第3營,駐卡拉其古。營長薛廷厚,教導(dǎo)員田百發(fā),參謀楊南元、楊耀明,干事李潤身,后勤助理員張連喜。</h1><h1> 下轄9連、10連、11連3個連隊。 </h1><h1> 1961年5月,政指傾秉仁上庫孜卡接任李成明(調(diào)往昆侖山)。 </h1><h1> 1961年7月1日,遵照新疆軍區(qū)</h1><h1>1961年5月3日命令:騎兵第6團改謂為新疆軍區(qū)步兵第2團,第3營隨之成為新疆軍區(qū)步兵第2團第3營。</h1> <h1> 1962年8月23日,遵照1962年1月31日總參批復(fù):以新疆軍區(qū)步兵第2團第3營(3個步兵連、一個通訊連)為基礎(chǔ),正式成立新疆軍區(qū)步兵第3團,代號7993部隊。團長范通文、政委高騰奎,團部暫駐卡拉其古。司令部設(shè)立作訓(xùn)、偵察、軍務(wù)、管理股;政治處設(shè)立組織、宣傳、保衛(wèi)股;后勤處設(shè)立軍需、軍械、營房股。下轄八個中隊,一個通信連,一個衛(wèi)生隊。15個邊防站、所、卡。英雄八中隊(原步2團3營11連)繼續(xù)守庫孜卡。</h1> <h1> 196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趙心水導(dǎo)演、烏·白辛編劇等,深入帕米爾高原、部隊體驗生活,以蘿卜蓋子等邊防為基地進行拍攝,完成了反映我部邊防斗爭故事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1963年2月2日上映,引起巨大反響,成為經(jīng)久不衰之電影經(jīng)典。</h1> <h1> 1960年,導(dǎo)演、編劇白辛根據(jù)</h1><h1>1954、1955年長時間深入帕米爾邊防斗爭生活積累下來的素材,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著名的電影文學(xué)劇本《冰山上的來客》。為了拍好這部影片,他隨</h1><h1>“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組,再度深入新疆邊防哨所,和戰(zhàn)士們一起爬山涉水,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完成影片的攝制工作。影片公演后,受到廣大觀眾熱烈歡迎。</h1><h1> 烏?白辛自己說:“《冰山上的來客》是和戰(zhàn)士們一起寫的。我經(jīng)常和戰(zhàn)士們一起站崗,可他們不希望我站崗,愿意聽我講故事,不光是因為除了故事沒有別的娛樂,還因為我講的是他們自己。所以有的情節(jié)會被七嘴八舌的打斷,你一言我一語地講他們的看法,冰山來客的素材是我在帕米爾和西藏的幾個經(jīng)歷……”</h1><h1> 烏?白辛當(dāng)時在帕米爾托克曼蘇、克克吐魯克、可西拜勒哨卡,與戰(zhàn)士們一起巡邏、生活。這里成為文學(xué)劇本《冰山上的來客》重要素材,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主要拍攝地。他還結(jié)識了守防負責(zé)人、排長楊光海。楊光海祖籍黑龍疆,當(dāng)年張學(xué)良將軍率軍到西北的時候,隨父母到了寶雞,長大后參加了解放軍??丝送卖斂松谒坝幸粭l山谷,當(dāng)?shù)氐乃巳朔Q為“人熊溝”,傳說里面不僅有兇猛無比刀槍不入的食人猛獸——人熊(雪人)。經(jīng)請示批準(zhǔn),楊排長帶人與烏?白辛一起進入“人熊溝”,當(dāng)翻過達坂后意外發(fā)現(xiàn)一個綠草如茵之小盆地,碰上一群音為“瓦特金”的土著部落,經(jīng)協(xié)商劃定臨時邊界,答應(yīng)歸屬“八一軍徽”的國家,每年向哨所供應(yīng)馬草等。為此,南疆軍區(qū)還特意為烏?白辛請功。</h1><h1> 據(jù)說,白辛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雪人的劇作家。雪人長得象猿人又象猴子,他有一些人的智商,又是一個動物,身高一米五左右,全身是毛,是直立行走的,巨大無比,不會說話??上h,未能近距離接觸。1958年1月29日《北京日報》發(fā)表了八一電影制片廠導(dǎo)演白辛題為《我所知道的雪人》文章,文中提到他們在帕米爾高原工作時遇到兩個類人動物的情景,遺憾的是白辛并未追上它們看個究竟。</h1> <h1> 1963年1月4日,步3團團部由卡拉其古移駐塔什庫爾干縣城。</h1><h1> 1963年4月,依據(jù)1963年3月2日簽訂的中巴邊界協(xi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關(guān)于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wù)的各地區(qū)相接壤的邊界的協(xié)定》)之規(guī)定,確認坎巨提所在的棍雜河谷歸屬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我方按實際控制線在不同地區(qū)后撤二十至三十公里等,放棄有世外桃源之稱的小邦坎巨堤(罕薩)的實際控制權(quán),撤銷庫孜卡,新建鐵干里克哨卡。</h1><h1> 1963年5月,團黨委作出“關(guān)于開展向8中隊學(xué)習(xí)”的決定。</h1><h1> 1963年6月,將建立、守防庫孜卡的8中隊,移駐塔什庫爾干團部,作為機動分隊。7中隊由蘇布拉克撤往塔吐魯溝。</h1><h1> 1963年6月解放軍記者、編輯孫景瑞在塔什庫爾干3團8中隊等邊防哨卡采訪基礎(chǔ)上,完成著名的報告文學(xué)《紅色哨卡——寄自帕米爾邊防部隊的報告》,遂連載于1963年12月7日至10日的《解放軍報》。</h1> <h1> 1964年5月,團奉命整編,撤銷8個中隊番號,編制5個步兵連,一個機炮連,以及托克曼蘇、卡拉蘇、阿然保呆、塔合曼4個邊防站。第一連駐明鐵蓋,含羅甫蓋孜、三岔口(克克吐魯克)和克西拜勒;第二連駐紅其拉甫,含卡拉其古、達布大和水布朗溝;第三連駐塔吐魯溝;第四連駐提孜那甫;英雄8中隊改編為第5連,駐塔什庫爾干,繼續(xù)作為團部機動分隊。</h1> <h1> 從1962年開始,庫孜卡、八中隊、五連的代表蘇正興、岳占川、張建國等先后參加北京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68年8月11日,薛廷厚、候獻文帶領(lǐng)13名指戰(zhàn)員赴京,光榮受到毛主席接見(候獻文《隨想閑潭》情系帕米爾:8名代表)。賀耀璽作為學(xué)習(xí)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光榮出席。返回帕米爾高原后,又立即向塔吉克等各族群眾傳達幸福的喜悅。</h1> <h1> 今年是“雪山紅旗”帕米爾—伊犁大換防五十周年,值2019年八一建軍節(jié)之際,特撰文立志紀(jì)念。借以銘記:懷抱初心,忠貞保國,聽黨指揮,永葆戍邊軍人赤膽本色!</h1><h1> 1968年后中蘇關(guān)系急劇惡化,1969年3月珍寶島戰(zhàn)事點燃了邊界戰(zhàn)火,大戰(zhàn)迫在眉睫,一觸即發(fā)。為此,中國軍隊從一個個野戰(zhàn)軍到守備、邊防部隊,緊急向中蘇邊防前移、調(diào)動和換防,史稱中國軍隊“1969年大換防”。</h1><h1> 黨中央、中央軍委關(guān)于中蘇戰(zhàn)爭態(tài)勢戰(zhàn)略判斷:“當(dāng)前的焦點、熱點在東北,重點在西北,危險在新疆?!?lt;/h1><h1> 在以上大背景下,軍委命令:一直駐防帕米爾高原之7993部隊,與駐扎伊寧的8019部隊緊急換防。原帕米爾</h1><h1>7993部隊是英雄359旅部隊的一部分,是執(zhí)行一野兵團黨委“把五星紅旗插上帕米爾高原”命令的插旗部隊,是被譽為《紅色哨卡》“雪山紅旗”的高原守防標(biāo)桿。</h1> <h1> 調(diào)防伊犁“反修前哨”,更是上級對這支英雄部隊的高度信任與厚望,也是新戰(zhàn)場的考驗和檢閱,全體指戰(zhàn)員信心百倍,斗志高昂踏上新征程。</h1> <h1> 換防大致分為:以司政后機關(guān)代表為主的先遣隊, 第一梯隊, 第二梯隊及后營人員四個批次。五連被編進第一梯隊,由團李啟輝副政委帶隊。</h1><h1> 說到5連,就是赫赫有名的1949年12月至50年代初占領(lǐng)帕米爾高原之“插旗連隊”,1955年八一電影制片廠紀(jì)錄片《在帕米爾高原上》、1963年公映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1963年12月《解放軍報》表彰的《紅色哨卡——寄自帕米爾邊防部隊的報告》、1964年南疆軍區(qū)大比武標(biāo)兵連等等,承載著5連及前身8中隊的輝煌歷史。</h1><h1> 我作為連隊文書,有幸親歷見證并簡要記錄了連隊跨越天山的歷史轉(zhuǎn)折。</h1> <h1> 換防第一天。</h1><h1> 1969 年 6 月 11 日黎明時晨, 大雨嘩嘩 , 狂風(fēng)驟起 ,象為換防部隊吶喊助陣。7 時 5 分行軍車隊開拔 , 隱約的營房、塔什庫爾干古城 , 依依背我而去。別了塔什庫爾干,別了慕士塔格冰山,別了帕米爾,別了銘心刻骨的高原邊防生活!</h1><h1> 此時此刻,回望生活戰(zhàn)斗的軍營,心頭別有一番滋味。</h1> <h1> 團部駐地塔什庫爾干縣城,總面積1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240米。塔什庫爾干自治縣——中國唯一與3個國家(巴基斯坦、阿富汗、蘇聯(lián)即現(xiàn)在的塔吉克斯坦)接壤的縣,是中國56個民族中唯一的白色人種——塔吉克族,著名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里的男主人公阿米爾和女主人公古蘭丹姆都是塔吉克人。在塔縣,有一座斷壁殘垣的石頭城,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石頭城之一,也是古絲路上的著名遺址。</h1> <h1> 換防車隊順著中巴國際公路一路下行。那是一條全長1032公里的跨境公路,被評為“世界十大險峻公路之一”,《中國國家地理》喻為“群山間的綢帶”!它的 1/3 在中國(416公里),2/3 在巴基斯坦(616公里)。早在上世紀(jì)修建時,中巴兩國約700人為它獻出了生命,幾乎每公里是用一個人的生命換來的。</h1><h1> 說話間,提孜那甫一閃而過,那是四連的駐地。</h1> <h1> 接踵而來的是帕米爾高原東部慕士塔格峰腳下的塔合曼。這是“神花繁衍”的高原濕地,部隊生產(chǎn)地所在地。塔合曼濕地四面抱山,無數(shù)山泉匯聚于此,鮮花遍布四野,綠草茵茵,禽鳥居于此間。整個濕地似一條鋪展開的巨大金黃毛毯,美不勝收,因此塔吉克族的不少傳說與塔合曼濕地有關(guān)。</h1><h1> 車隊順著干溝、喀拉蘇向山下移動,隱現(xiàn)在雪山峽谷、飛沙走石的世界。跨過冰山、蘇巴什達坂、穿越蓋孜大峽谷.....一陣陣風(fēng)沙襲擊,斗石飛滾,車隊不得不走走停停,異常緩慢。</h1><h1> 老天仿佛無奈地在盡情惡作劇,著意挽留這支與其結(jié)下生死情誼的英雄部隊!</h1> <h1> 著名的蘇巴什(烏魯克熱瓦提)達坂,海拔四千多米,達坂以南是喀什地區(qū)的塔什庫爾干縣,以北是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縣轄區(qū)。</h1><h1> 越過蘇巴什,向前方眺望,高原明珠慕士塔格凌空飛來。慕士塔格峰,被稱為"世界冰山之父",海拔7509米(登山界普遍公認是7546米),終年積雪,冰川高懸,是帕米爾高原上最迷人的一顆明珠!它頭戴冰雪之冠,構(gòu)成了大自然中昆侖山脈“萬山之祖”的威武畫面。在慕士塔格峰的旁邊還有兩座主峰,公格爾峰和公格爾九別峰。三山聳立,如同擎天玉柱,屹立在美麗的帕米爾高原上,成為帕米爾高原的標(biāo)志象征。</h1><h1> 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慕士塔格峰腳下,靜靜的一汪卡拉庫里湖,那是觀賞慕士塔格峰的最佳視點??ɡ瓗炖?意為“黑海”,是一座高山冰蝕冰磧湖,中巴公路就從湖畔經(jīng)過。白雪皚皚,山水同色,景色十分迷人??ɡ瓗炖锖彩鞘澜缟仙儆械母咴?,四周冰峰雪嶺環(huán)抱,湖面映襯著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公格爾、公格爾九別峰,為這個湖增添了神奇而美麗的色彩。</h1> <h1> 蜿蜒曲折的公路繼續(xù)向下延伸,不多時抵達阿克陶布倫口之恰克拉克村,眼前突然豁然開朗。一座座雪峰映照著綿延不斷的山脈,大大小小十余座白沙覆蓋的山頭,蜿蜒十幾公里。因為風(fēng)吹時,白沙山會發(fā)出響聲,所以也被稱為“響沙山”。群山展現(xiàn)出優(yōu)美飄逸的線條,銀白色的細沙潔白柔和,猶如舞動的綾羅綢緞。啊,這就是獨特的白沙山及其山腳上下兩個喀克拉克(恰克拉克)湖,即白沙湖。白沙山、白沙湖,尤為吸引人的是傳說中《西游記》流沙河、沙和尚發(fā)跡的地方,千萬年的天地造化與亙古神話,為人們留下無窮的遐想。</h1> <h1> 起伏顛簸的險道,打破了美好的遐想。越過布倫口不久,車隊便跌入中巴公路的卡脖子咽喉、異常艱險的魔鬼之道——蓋孜大峽谷。一邊是懸崖絕壁,一邊是萬丈深淵。狹窄的深谷中,飛沙走石,“狼哭鬼號”。風(fēng)吹斗石滾,天降巨石蛋,砸車堵路為家常便飯。</h1> <h1> 天助換防,僥幸此次沒遇到暴風(fēng)滾石,逃過一劫,順利通過蓋孜檢查站,開出兇險的蓋孜大峽谷。走出丫形喇叭口,頓時豁然寬闊。阿克陶縣的奧依塔克鎮(zhèn)紅山口,眼睛為之一亮。那是被帕米爾高原環(huán)抱的“南疆火焰山”,這里的許多山的山體顏色如火焰燃燒,一片丹紅。夾之幾條黃色的腰帶,錦上添花,嬌美壯麗。</h1><h1><br></h1> <h1> 車隊疾馳于廣袤的金色原野,穿過阿克陶、疏附縣,便來到心中久違之喀什葛爾。</h1><h1> 人稱不到喀什,不算去過新疆。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三面環(huán)山,一面敞開。北有天山南脈橫臥,西有帕米爾高原聳立,南部是喀喇昆侖山,東部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諸山和沙漠環(huán)繞的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猶如綠色的寶石鑲嵌其中。</h1><h1> 著名的喀什大巴扎——世界最大的大巴扎。在中國到過喀什的,誰也不該遺忘喀什大巴扎、艾提尕爾清真寺,因為它的魅力不僅歷經(jīng)兩千年依舊繁茂,更在于這里有自由火熱的西域生活氣息,而且它已經(jīng)超過伊斯坦布爾大巴扎成為世界最大集市。</h1><h1> 隆隆的軍車長龍,蜿蜒鉆進黃昏的喀什葛爾,心情起伏激蕩, 好象又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那神秘的建筑,簡樸的街道,奇異的族群, 隱現(xiàn)于若明若暗的燈火與塵埃中。恍惚迷離,好象走進歷史的蒼桑,宛若引入夢的迷宮。</h1><h1> 熟悉的喀什之夜叫人慌亂與興奮,夜氣里隱含著某些不好言傳的含混意味兒,騷動著潛在的生命氣息。夾竹桃、無花果、葡萄、石榴 及各種艾草、牛糞燃燒的野昧,流血的羊肉在烤灼時冒出的孜然味、油煙味,滿街燎繞。馕坑里冒出來的小麥加奶油的香味兒,十分悠長,令人眼饞。還有不同民族的婉轉(zhuǎn)歌聲與喀什河流淌的混響,飄浮在邊城的夜空,仿佛空氣里飽含著營養(yǎng)。夜幕下的塵埃,充斥著刺鼻的香味兒與異味混雜的塵埃,這不正是喀什的特色!</h1><h1> 喀什不但是一個具有強烈宗教意識的地方,也是一座倔犟的城市。它深知自己的身世和影響力之處,這個昔日喀喇汗王朝(黑汗)后裔的性情特別固執(zhí),據(jù)說“喀什噶爾”意為“固執(zhí)的人”,這是當(dāng)初伊斯蘭教征服佛教的喀什城時留下的名稱,所以,宗教是給人們印記的喀什的第一個鮮明特色。</h1><h1> 可曾記得,天還沒亮, 一座座清真寺的宣禮塔上傳來:“安賽拉甫——哈依魯木比乃——那吾……”的歌聲、鼓點,激揚的呼喚。時而神秘低沉,時而激越高亢, 一遍遍地叫醒夢中的生眾 :</h1><h1> 太陽快要升起來了 ,</h1><h1> 請沉溺于睡夢中的人啊 ,</h1><h1> 你們趕緊起來做乃瑪子 ,</h1><h1> 做乃瑪子比睡覺自強。</h1><h1>……</h1><h1> 別了,喀什姑娘面紗內(nèi)迷人的眼睛。別了,聞名中亞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別了,令人心動的喀什之夜! </h1><h1> 喀什是古老的,是部民族的悠久歷史;喀什是青春的,尤為神秘面紗下動人的姑娘。別了又難以割舍,總在回頭張望,總想揭開神秘的面紗看個究竟。就象王洛賓的歌聲所唱的:</h1><h1> 掀起你的蓋頭來 ,</h1><h1> 讓我看看你的眉 ,</h1><h1> 你的眉毛細又長啊 ,</h1><h1> 好像那樹梢的彎月亮。</h1><h1> 掀起你的蓋頭來 ,</h1><h1> 讓我看看你的眼 ,</h1><h1> 你的眼睛明又亮啊 , </h1><h1> 好像那秋波一個樣。</h1><h1> 掀起你的蓋頭來 ,</h1><h1> 讓我看看你的臉 ,</h1><h1> 你的臉兒紅又圓啊 ,</h1><h1> 好像那蘋果到秋天。</h1><h1> 21時整,抵達疏勒縣原炮兵團駐地(當(dāng)時的喀什兵站)宿營,結(jié)束了第一天的任務(wù)。連續(xù)14小時穿云破霧、疾風(fēng)滾石之315公里的高原、峽谷起伏顛簸的艱險旅程,經(jīng)歷卻不只是一天,而是一年四季的光景。難道不是嗎?從冰天雪地的隆冬,目染霜葉滿山的深秋,拂面春意盈然的山腳牧場,鉆進麥浪滾滾的盛夏。不得不令人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天工、變幻多彩。</h1> <h1> 換防第二天。</h1><h1> 6 月 12 日 9 時 30 分 , 在喀什兵站用餐后出發(fā) , 經(jīng)喀什市、克孜勒蘇、阿圖什 , 于19 時 30分停車巴楚縣三岔口兵站宿營 , 行程 265公里。 </h1><h1> 在距南向巴楚縣城21公里之地,遠遠遙望到一座十分醒目的紀(jì)念碑,標(biāo)志著三岔口就要到了。那是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建起了一座四方型巖石材質(zhì)的毛主席紀(jì)念碑,高有10米,頂上是一個紅五角星,上面四面是四個毛主席的人像章。碑身用漢、維、俄語鐫刻著“*****”、“為人民服務(wù)”,碑底座分別鐫刻了毛主席《清平樂 六盤山》、《憶秦娥 婁山關(guān)》、《七律 長征》等詩詞,非常醒目。據(jù)說這座紀(jì)念碑歷經(jīng)風(fēng)雨,至今依然屹立,它寄托著巴楚各族人民與絡(luò)繹不絕的來往車輛、行人對毛主席的深深感恩之情和無盡懷念。</h1><h1> 巴楚“三岔口”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必經(jīng)之處和重要驛站,“絲路明珠”。當(dāng)年唐玄奘就是在巴楚縣的尉頭國換了通關(guān)文牒后,翻越天山去印度取經(jīng)的。1950年以后部隊在這里建立了三岔口兵站,爾后地方也相繼修建了三岔口運輸站、養(yǎng)路段、交通管理所、石油站等單位,地位及重要性日益提升。</h1> <h1> 出喀什后,一路遭遇戈壁暴風(fēng)沙 , 車子迎風(fēng)搏擊 , 艱難行進數(shù)小時 , 終于戰(zhàn)勝風(fēng)魔。極端惡劣條件下行軍,連隊指戰(zhàn)員依然情緒激昂,政治空氣高漲,大家不時學(xué)習(xí)毛主席語錄,高唱語錄歌。互相之間團結(jié)互助,吃苦性強 , 組織紀(jì)律性好 , 安全順利抵達。住下后還幫助兵站洗碗刷盤,打掃衛(wèi)生。當(dāng)日連隊評出1、3、4、5、6號車共計 39 位好同志。發(fā)現(xiàn)問題是,個別同志將挎包掛在車邊上,行軍中有睡覺現(xiàn)象,2號車動作慢,作風(fēng)不緊張,掉落條幅、挎包等。</h1> <h1> 換防第三天。</h1><h1> 6 月 13 日 9 時 10 分,車隊離開三岔口兵站,奔馳在風(fēng)和日麗的戈壁灘柏油路上,途經(jīng)阿恰,順利走完 235公里的路程,于 17 時 30 分到達阿克蘇兵站宿營地。</h1><h1> 路過阿恰(阿恰勒),就算進入古龜茲國了。它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而今隸屬阿克蘇地區(qū)柯坪縣,素有"恰瑪古之鄉(xiāng)"、 "駱駝之鄉(xiāng)"和"杏子之鄉(xiāng)"的美譽??缕嚎h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居住,古遺址有13處之多,大多為漢、唐時期絲路古道遺址,其中齊蘭古城、齊蘭烽燧就在我們路過的阿恰。</h1><h1> 齊蘭烽燧,四面全是開闊的沙漠平原,其南的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上曾經(jīng)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漢朝時這里曾經(jīng)是一處烽臺,唐朝蔚頭州建立后又對其進行了加固和增高,使其成為雄踞大漠,觀察四方的巨大烽燧。現(xiàn)存遺址其高度、基座周長在全新疆也屬第一。</h1><h1> 宿營地阿克蘇,因阿克蘇河從境內(nèi)流過而得名。它是古代姑墨、溫宿國所在地,漢唐歸都護府,元歸別失八里管轄。</h1><h1> 阿克蘇地處烏魯木齊與喀什之間,扼南、北疆交通要道,為南疆重鎮(zhèn)。因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維吾爾語意為“白水城”。古為秦漢之際西域三十六國的姑墨、溫宿兩國屬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fā)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h1><h1> 解放后之阿克蘇,還是老359旅之國防四師的駐軍重地,又是由359旅骨干部隊集體改編的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農(nóng)一師的核心地盤,由此可見其戰(zhàn)略地位非同一般。</h1><h1> 歷史銘記:359旅第一支隊在解放新疆中,改稱一野2軍5師,1953年3月以5師14團為基礎(chǔ),抽調(diào)15團、13團3營各一部及2軍教導(dǎo)團之邊卡營(五連前身),合編為國防步兵第4師11團,駐軍阿克蘇,成為“天山雄師”的主要作戰(zhàn)力量。這是一支誕生在井岡山、成長在南泥灣、建功在天山的英雄部隊,曾被授予猛打、猛沖、猛追“三猛紅軍團”稱號。</h1> <h1> 換防第四天。</h1><h1> 6 月 14 日 8 時整,準(zhǔn)時出發(fā),穿過新和縣城,駐扎庫車四師高炮營。盡管風(fēng)沙攔阻,行程280公里,下午4 時 30 分較早到達目的地。<br></h1><h1> 從阿克蘇到庫車之間,車隊從新河縣城縱穿而過。新河縣原名托克蘇縣,因渭干河流經(jīng)全縣,水源充足而得名托克蘇縣,維吾爾語,意為“豐水”、“水足”。為了避免與托克遜縣相混,1941年更名為新和縣,取新疆永久和平之意。</h1><h1> 歷史上新和縣與庫車、拜城、沙雅等周鄰三縣,同為古代西域龜茲國中心,新河縣是古“龜茲國”的“繁錦之區(qū)”,又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曾經(jīng)為西域之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中心。</h1><h1> 進入庫車境 , 也許是因“庫車姑娘一朵花”傳說引起注意 , 入夏的婦女著裝打扮確有風(fēng)韻。風(fēng)風(fēng)火火,飄飄灑灑,年輕姑娘頭上插著各式各色的鮮花,長者大多披一條紅絲巾,格外引人注目。對于長期 呆在高原,關(guān)在軍營的小伙兒來說,可謂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 一雙雙眼珠象丟魂著魔似地被勾了去。</h1><h1> 快到庫車縣城,大家不約而同地向前方眺望,遠處的視野里出現(xiàn) 一位身披戰(zhàn)袍的老軍人形象,高大魁偉,矗立在道路旁。身影越來越近, 啊,是一個土塔。傳為漢代邊防報警的烽燧遺址。土塔高約 15 米 , 上建望樓,近看木柵殘跡尚存。據(jù)說該塔是目前古西域絲綢之路北道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個烽燧遺址。透過土塔望去,仿佛看到縣城西北角千佛洞的大佛們正在向我們招手致意,就好似來到洛陽老家的龍門石窟。不過庫車三個千佛洞藝術(shù)特色除與洛陽石佛相同之外 , 特殊的是具有明顯的西方文化印記,為眾多裸體、半裸體的各種姿態(tài)的佛像,更具開放意識。</h1><h1> 庫車是古代西域龜茲國都城。龜茲為古西域位極顯赫的大國 , 絲路戰(zhàn)略重鎮(zhèn),中西文化薈萃之所。漢唐以來,龜茲一直是西北經(jīng)濟、 文化、政治的中心。漢在此設(shè)都護府,唐設(shè)安西部護府、龜茲都護府。隋唐時,“龜茲樂舞”名噪中原,唐玄奘取經(jīng)過所亦盛贊“管弦使舞 , 特善諸國”。庫車又是著名的“杏鄉(xiāng)”,正值 6 月,路旁杏林一片片,杏樹上杏果壓枝,有黃的、白的,白杏尤為名貴,古傳“庫車白杏賽蜜糖”。</h1><h1> 如今的新時期庫車,更添眾多人文自然景觀,庫車大峽谷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從伊犁翻天山重上帕米爾,有幸沿獨庫公路途徑一游,盡管來去匆匆,心靈的震撼終身難忘。</h1><h1> 庫車大峽谷位于庫車縣城以北64公里處的天山山脈南麓阿艾鄉(xiāng),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峽谷由紅褐色的巨大山體群組成,被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克孜爾亞”,維吾爾語的意思是“紅色的山崖”。大峽谷雖地處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遍布細沙,罕見草木,卻有汩汩清泉。泉水潺潺流淌,時隱時現(xiàn),堪稱一絕。峽谷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峰2048米。峽谷南北走向,全長5公里,最寬處53米,最窄處0.4米。億萬年的地質(zhì)運動、風(fēng)雨剝蝕,在這里造就出無數(shù)奇峰異石,如一線天、月牙谷、玉女泉、懸心石等。最神奇的要數(shù)開在懸崖之上的唐代千佛洞,石窟中保留的漢文化完整豐富,在古西域地區(qū)數(shù)百座石窟中絕無僅有,堪與同時代的敦煌莫高窟相媲美。陽光折射下,山體上因地質(zhì)作用而生成的褶皺,層層疊疊,清晰可見。光線和巖石本身造就出各種色彩,交織融會,五彩斑斕,不能不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手筆。</h1><h3><br></h3> <h1> 換防第五天。</h1><h1> 6 月 15 日 9 時 30 分,從庫車兵站出發(fā),行程 125公里,14 時30 分就趕到輪臺兵站。</h1><h1> 小小輪臺,在歷史上大名鼎鼎,早有所聞,現(xiàn)因軍裝在身,更添幾分情思。</h1><h1> 輪臺縣自古以來就是古絲綢之路的中心,早在公元前60年,西漢政權(quán)就在這里設(shè)立西域都護府,統(tǒng)攝天山南北,至此,新疆正式列入中國版圖??h城未到遠遠望見沙丘中的古城遺址,幾乎被沙海淹沒的一道一道水渠,一座孤起的古代烽火臺迎面而來?!拜喤_”在古史中是邊疆的象征,戍輪臺就是戍邊。輪臺又是我國 最早的軍墾農(nóng)場 , 可見祖先的遠見卓識。公元前 104年,漢武帝派武師將軍李廣利率軍征服大宛后,數(shù)百軍人在輪臺屯田五千畝以上。輪臺成為西域駐兵之始,既是軍事?lián)c、兵站,又是生產(chǎn)基地。軍隊屯墾戍邊的使命概由此而來吧。</h1><h1> 所以,古來多少志士都以戍輪臺為夙愿!</h1><h1> 今天路近,乘車時間短,但由于昨晚工作時間長休息少,白天顯得格外疲乏。</h1><h1> 世間真有奇巧之事,當(dāng)晚宿營地竟是去年參軍途中過夜的大倉庫。舊地重游,來去匆匆,思緒萬千。</h1><h1> 終日的顛簸,黃風(fēng)撲面,飛沙走石,徹夜難眠。河南老鄉(xiāng)岑參(唐南陽人)詩中輪臺的畫面浮現(xiàn)眼前:“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夭。輪臺九月風(fēng)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fēng)滿地石亂走?!薄皩④娊鸺滓共幻?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fēng)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弊钪?,莫過于專著輪臺之《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h1><h1>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h1><h1>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h1><h1>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h1><h1>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h1><h1>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h1><h1>虜塞兵氣連云屯,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h1><h1>劍河風(fēng)急云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h1><h1>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h1><h1>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h1> <h1> 換防第六天。</h1><h1> 6 月 16 日 8 時整,車去輪臺,走過不太遠的路程,便進入孔雀河上游長達 14 公里的陡峭峽谷,這里是古代出進塔里木盆地的重要通道。晉代在此設(shè)關(guān),因其險固,取名鐵門關(guān),列為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guān)之一。 峽谷亦稱為鐵關(guān)谷,今叫哈滿溝。鐵門關(guān)旁的絕壁上刻有隸書“襟山帶河”四個大字,表明這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上世紀(jì)50年代,王震將軍率軍從鐵門關(guān)進入庫爾勒墾區(qū),親自規(guī)劃動員?,F(xiàn)在城樓上懸掛的王震題詞"鐵門關(guān)",已成為新疆兵團第二師乃至新疆兵團前輩解放新疆、屯墾戍邊的歷史見證。</h1> <h1> 望鐵門關(guān)的北邊看去,那是一座名叫公主峰的山頭,山上有兩座墳?zāi)?記載著古代焉耆國的公主左赫拉和宰相的兒子塔依爾一對戀人為純真愛情殉身的故事,給后人留下優(yōu)美感人的詩篇和暇想。<br></h1><h1> 鐵門關(guān)下靜靜流淌的孔雀河,一直西南又折向正東瀉入叫人恐怖莫測的羅布泊。而在歷史上比羅布泊更聞名的則是與其為鄰的樓蘭古城。樓蘭是古絲道的樞紐之一 , 處于漢長城西端終點。盡管樓蘭古城已被流沙吞沒了一千多年,世人對它地憧憬神往卻愈來愈強。一百多年前洋人曾涉足調(diào)查,著書立說。文革后我科學(xué)工作者又多次考察 , 著名科學(xué)家彭家木同志為此獻身大漠。后來最聞名的莫過于出土的“樓蘭美女”,非但展游國內(nèi),而且漂洋過海。當(dāng)然,當(dāng)下流行于世的“樓蘭姑娘你在何方”一曲 , 可能正吸引眾多游客、探險者云集。</h1> <h1> 鐵門關(guān)南面不遠就是庫爾勒,維吾爾語“張望”“遠眺”之意 。庫爾勒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西漢時,庫爾勒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時稱“渠梨”。東漢后為焉耆兼并,隋時設(shè)三品伯克管轄。民國六年(1917年)設(shè)庫爾縣佐,屬焉耆管轄。民國二十八年設(shè)縣,1954年設(shè)庫爾勒專署,現(xiàn)在是名揚全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首府——庫爾勒市。<br></h1><h1> 庫爾勒香犁馳名中外。其果實略小,形如紡錘,色綠帶鵝黃,陽面顯紅暈。皮薄肉厚,脆嫩爽口,質(zhì)細無渣,香甜多汁。</h1><h1> 車隊過焉耆縣的開都河大橋(即唐僧說的“流沙河”),轉(zhuǎn)向西北進入和靜山區(qū)。這里是天山的另一面,山體裸露,植被稀疏,公路沿河谷并行,唯河岸才有片片綠色。過巴侖臺鎮(zhèn),地勢逐漸抬升,之后是高原地帶,山勢豁然開闊。如果是夏季,滿眼的綠色像寬廣的地毯,鋪向遠方的平野和山巒。這里是新疆蒙古族的牧場。</h1><h1> 和靜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轄的一個縣,人口以蒙古族居多。和靜縣歷史悠久,漢代為焉耆國。和靜縣是新疆重要的旅游縣,素有“東歸故鄉(xiāng)”、“天鵝之鄉(xiāng)”譽稱。</h1><h1> 后半天行軍,一直沿著峽谷進山,山溝里不時看到一些小鐵礦和居民點,初見天山腳下谷地,環(huán)境清新怡人。另有不俗人文景觀,更加引人注目。</h1><h1> 比如巴倫臺黃廟,它位于和靜縣巴侖臺鎮(zhèn)老巴侖臺溝內(nèi),海拔1450米,是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喇嘛寺院。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始建于乾隆年間,落成于光緒十四年,修廟的能工巧匠遠從內(nèi)蒙、西藏請來,共花費了500兩黃金。建成百余年來,一直是土爾扈特、和碩特喇嘛教徒朝覲圣地,也是新疆喇嘛教四大廟宇之一。</h1><h1> 接著是奎克烏蘇石林。在和靜縣城至巴倫臺中間霍爾哈提郭勒河的西邊,距巴音布魯克120公里,是200萬年前天山造山運動形成的一組造型奇特的高山石林,典型的雅丹地貌。自然的鬼斧神工,把石林雕鑿得奇形怪狀,千姿百態(tài)。</h1><h1> 經(jīng)過長途跋涉 345公里 , 終于22 時在巴輪臺兵站宿營。</h1> <h1> 換防第七天,紅旗直上天山雪。</h1><h1> 6 月 17 日 8 時整,從巴輪臺出發(fā),一條道路丫字叉開。一條向東北翻過勝利達坂通向烏魯木齊,另一條向西翻天山,是通向伊犁的歷史險道。軍車沿著這條險路直奔天山察汗諾爾達坂與艾肯達坂。</h1><h1> 開進哈布齊海山口,開始攀登天山山脈。首先要翻越的第一個達坂——察汗諾爾達坂,它是南北疆之間的四大險關(guān)之一。從烏拉斯臺河谷,抬頭仰望3300米之察汗諾爾達坂,不能不令人膽戰(zhàn)心驚,高山仰止!</h1><h1> 察汗諾爾達坂(牧民叫“扎尕斯臺”),位于新疆巴州和靜縣巴侖臺鎮(zhèn)如今218國道上,海拔3300米,“察汗諾爾達坂”就是山頂上白色湖泊之意。察汗諾爾達坂,是博斯騰湖兩個支流的分水嶺,一個怪圈上的支點。站在博斯騰湖發(fā)源地的支點上,雖然分成了兩個不同流向的支流,最終選擇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博斯騰湖。</h1><h1> 這段達坂路是冰雪災(zāi)害多發(fā)地段,經(jīng)常因為雪阻而封閉,在幾段雪害多發(fā)地段,路的兩邊設(shè)置了高兩、三米的標(biāo)志桿,為的是在積雪漫上公路時,能夠分清公路的邊際。還有的路段設(shè)置了高高的綠色安全護欄,防止汽車沖下路基,墜入山澗。護欄的高度有四、五米,可以想像出這里積雪的有多深。</h1><h1> 通往察汗諾爾達坂的高山峽谷里的氣候多變,幾十公里的路程,能讓你親歷春夏秋冬四個不同的季節(jié),真可謂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h1><h1> 山愈來愈高,路愈走愈險,雪愈來愈厚。接近達板的頂峰,路沒有了,完全是一片冰雪的世界,凝固的空間,真乃“紛紛暮雪下轅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h1><h1> 冰雪刺的人眼不敢久視,寒冽的風(fēng),刮的睜不開眼,最后車干脆被積雪封住了,未被封住的也不敢絲毫亂動。因為沒有路,往哪里開? 回想口內(nèi)已是六月的夏天,此處卻冰天雪地,不覺吟出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h1><h1> 大家釘在原地,戰(zhàn)戰(zhàn)兢兢。稍不注意,整個車就會滑下雪山冰窖, 被雪魔吞沒。正在求救之時,“嘟嘟”的推土機聲給車隊帶來了希望。幾臺推土機一輛跟著一輛,推出一條雪路,不,確切地說是一條雪地壕溝。于是,車隊又在兩邊都是五、六尺深雪墻的夾縫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蠕動。此時此景,唐代詩人陳羽《從軍行》的畫面躍然眼前“海畔風(fēng)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薄疤焐窖┖蠛oL(fēng)寒,橫笛邊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從軍北征》)躍然眼前。</h1> <h1> 歷經(jīng)一場與風(fēng)雪拼搏的驚險,車隊越過天山的峰脊,左前方迎面撲來的是天山之中群山環(huán)繞的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它是僅次于內(nèi)蒙鄂爾多斯的中國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魯克”蒙語為“富饒之泉”。著名的天鵝湖為中國唯一的天鵝自然保護區(qū),湖面1000多平方公里。草原上牦牛遍地,馬羊成群,陽光下的蒙古包燃起縷縷炊煙。遠處蔚藍色湖面晶瑩明麗,萬只天鵝結(jié)隊飛翔,柔和的藍天綠茵, 一直蔓伸向濃郁的松林之下。<br></h1><h1> 在這片草原上生活著一支奇特而忠貞、堅強的民族——土爾扈特。 1871 年,渥巴錫率領(lǐng)了17萬土爾扈特同胞脫離沙俄控制,長途跋涉,歷經(jīng)種種磨難,進行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長征。歷盡艱難險阻、沖破扼殺,經(jīng)過為期七個月一萬多里的長途跋涉與征戰(zhàn)之后,土爾扈特人終于回到了故鄉(xiāng)?;貧w祖國新疆后,7萬余人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開都河定居。從此回歸的蒙古人珍惜換來的新生活,在自己的國土上建造起自己的美麗家園,從而演繹出史詩般電視劇《東歸英雄》。</h1><h1> 長長的軍車長龍,依貼于連哈比爾尕大雪山最高聳的那段山脊南側(cè)的天山之脊,蜿蜒奔騰。前后左右,可一覽無余地鳥瞰小尤魯都斯盆地那迷幻的遠景。尤其是道路的西北方,難得一見之久負盛名的“東歸英雄故里”、天鵝湖、九曲十八彎、巴音布魯克大草原接踵而至,撲面而來,指戰(zhàn)員們驚嘆不已!</h1> <h1> 天山之頂,馳騁百十公里后,遇到天山上的第二個達坂——艾肯達坂。</h1><h1> 艾肯達坂位于依連哈比爾尕大雪山南麓與額爾賓山北麓之間,海拔3050米,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鞏乃斯鄉(xiāng),聯(lián)通南北疆的交通要道、咽喉所在。艾肯達坂又是個分水嶺,東面是塔里木河流域,西面屬伊犁河流域。艾肯雖然比剛剛過去的察汗諾爾低250米,但佇立艾肯達坂上俯視鞏乃斯草原,幾于垂直的落差竟達1250米。遙望艾肯達坂以西那九曲回腸、扶搖直上的盤山道,以及道路兩旁的雪山、森林、草場和遍地的野花,就成為進入伊犁盆地的一道激動人心之勝景。</h1><h1> 但要在冬日里,這里寒風(fēng)肆虐、大雪彌漫,揚風(fēng)攪雪掩蓋了道路,又成為沿東路進出伊犁盆地的一段險途。達坂處于天山山脈西風(fēng)氣流的迎風(fēng)坡,由于大風(fēng)、低溫、強降水,地勢險要,多風(fēng)多雪。這里就成了天山穩(wěn)定積雪深度與積雪日數(shù)最多的地區(qū)之一。一般年份積雪深度在120公分,穩(wěn)定積雪天數(shù)達180天。公路雪害嚴重,被司機們視為“鬼門關(guān)”。</h1><h1> 翻過常年積雪的艾肯達坂,公路蜿蜒陡峭直下,進入海拔2000米左右的鞏乃斯溝。溝谷陰面的山坡上長滿了挺拔的雪嶺云杉和各類高山樹種,鞏乃斯河接納了充沛的雪山融水和山泉,一路歡歌向西流去。</h1> <h1> 擁抱生命。</h1><h1> 沿著盤山公路下山后 , 是一條水流湍急、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對岸是鞏乃斯林場。密集的松柏高聳入云,綠色的松林、銀白的雪山、高藍的天空,繪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入伍來從未在帕米爾高原見過清翠的綠色,更未見這樣高大的樹木,戰(zhàn)士們一下驚呆了,激動得情不自禁地歡呼吶喊 ,未等汽車停穩(wěn),戰(zhàn)士們一躍而下,蜂擁爬上山坡,抱著一棵棵松樹,象緊緊擁抱著生命。不少人還挖下一棵棵幼苗,把綠色捧到車上,小心翼翼帶回營房。有的戰(zhàn)士干脆仰面躺臥在蒼松翠柏之中, 動情地說我不走了,寧可一輩子依偎在這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h1><h1> 車隊無可奈何地緩緩下山,通過那拉提后,19 時整到達新源兵站宿營,全天行程340公里,我們度過了最難忘又極不平凡的一天。</h1> <h1> 換防第八天,也是最后一天。</h1><h1> 1969 年 6 月 18 日,換防行軍的最后一天。早上離開新源縣, 路越走越平坦,視野愈來愈開闊。隨著雪山的遠去,迎面撲來的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h1><h1> 長長的軍車隊伍滑出新源谷地,瞬間淹沒于廣袤的伊犁草原紅花。大片大片低矮的草坪 象密織的絨毯,齊腰深的肥草在微風(fēng)下掀起綠色的波浪,波浪過后是一望無際的紅色火焰。草原以及兩邊漫山的坡坡溝溝,都變成一片通紅,鋪天蓋地向遠處延伸,像燃燒的火,似一望無際的紅海洋!</h1><h1> 它們就是俗稱的天山紅花,也叫野罌粟。綠草、紅花與遠處雪峰上皚皚白雪和成群的牛羊相映成趣,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迷人的草原風(fēng)景畫卷!</h1><h1> ??!紅花,激動的熱血沸騰了,行軍的隊伍沸騰了,綠浪火海似的草原沸騰了。久居高原的世外戰(zhàn)士一個個呆了、迷了、醉了。醉人的草原紅花!</h1><h1> 這就是人生中第一眼、刻下深深烙印之伊犁!</h1> <h1> 通過喀什河, 行軍220公里后,在嘹亮的歌聲中進入了熱鬧的伊寧市。</h1><h1>哇——,怎么那么多的房子,那么多的人群,漢族、維族、哈薩克族,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尤其那鮮艷的服裝,美麗飄灑的彩裙,更讓小伙子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青春亢奮。整齊的街道,挺拔的白楊,潺潺渠水,不由人想起陳毅元帥視察時留下的詩句:祖國邊陲一朵花,天山積雪澆黃沙。林陰夾道陽光軟,清水繞城風(fēng)味佳。</h1><h1> 目的地到了,歷經(jīng) 8天長途奔波,行軍2125公里,具有歷史意義換防的終點伊寧到了。車隊沿著綠樹成蔭、溪水潺潺的街道 , 開上一個平坦的高崗,在艾蘭木巴格營房(原8019部隊營區(qū))停下。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跳下車,招來的是圍觀者的詫異笑聲,這時才恍然大悟。時值五黃六月,我們這批從“威虎山”下來的人,一個個頭戴皮帽,身披皮大衣, 腳登笨重的毛皮鞋,滿面灰塵,與炎熱的暑夏,與四周圍觀的單衣薄紗的人們形成極大反差。若不是“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簡直是鬧市里冒出的一股土匪。</h1><h1> 從此團改稱為伊犁軍區(qū)獨立步兵團(含原8019第2營),代號8019。</h1> <h1> 順利抵達目的地之意外插曲。</h1><h1> 換防前之帕米爾,部隊反復(fù)進行紀(jì)律作風(fēng)和傳統(tǒng)教育。我們連隊把剩余之大米白面、干菜糖果、各種罐頭等,一袋袋一箱箱,堆放成一道道一人多高的屏墻,整整齊齊,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胤獯嬖趥}庫中,留給新來的連隊。各班排,將室內(nèi)外、桌椅板凳、床鋪,打掃抹擦的干干凈凈。戰(zhàn)士們甚至把心愛的毛主席語錄、像章獻出來,恭恭敬敬地擺放在書桌中央,并附上一封熱情洋溢的寫給前來換防的戰(zhàn)友的心語!</h1><h1> 誰知,當(dāng)我們風(fēng)塵仆仆走進與我們調(diào)防的原伊犁8019部隊營房時,一個個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炊事班倉庫洗劫一空,沒有一粒糧食;鍋臺被扒,連大鐵鍋都不知去向。各班宿舍更是狼狽不堪,沒有槍柜,也沒有桌凳,連床板也不剩一塊······</h1><h1> 戰(zhàn)士們傻眼了,一動不動地釘在那里,呆若木雞!</h1><h1> 同樣是解放軍隊伍,接受同樣的培養(yǎng)教育,執(zhí)行同樣的風(fēng)紀(jì),差別怎么那么大呢?或許這里邊存有陰差陽錯的特殊客觀原因,但愿如此。</h1><h1> 不協(xié)音符干擾不了備戰(zhàn)主旋律,大敵當(dāng)前,全力以赴,分秒必爭,防蘇突襲壓倒一切。</h1><h1> 抵達伊寧市立足未穩(wěn),部隊接到終極命令:1969年7月,伊犁軍區(qū)獨立團(欠第二營——改編為伊犁軍區(qū)獨立營),與伊犁軍區(qū)的11個邊防站整編為新疆軍區(qū)步兵第2團,代號9907部隊,團部移駐霍城縣猛進公社(惠遠古城將軍府,原4師12團營區(qū))。</h1><h1> 下轄第1營駐老霍城:第1連(機動連),第2連(英塔爾、黃旗馬隊、三道河邊防站),第3連(霍爾果斯、紅卡子、阿拉馬力邊防站),機炮連。</h1><h1> 第2營駐察布查爾金泉:第4連(頭湖、都拉塔邊防站),第5連(機動連),第6連(哈桑、松拜、波馬邊防站),機炮連。</h1><h1> 85加農(nóng)炮營駐團部,下轄3個炮兵連。</h1><h1> 1970年4月,由“一連多點(站)”改為“一連一點(站)”。</h1><h1> 第1營駐老霍城:1連(阿拉馬力邊防連),2連(紅卡子邊防連),3連(英塔爾邊防連),4連(黃旗馬隊邊防連),5連(三道河邊防連),6連(營部機動連含原機炮連)。霍爾果斯邊防連劃歸霍爾果斯邊防檢查站建制(后又脫離),直接歸團領(lǐng)導(dǎo)。</h1><h1> 第2營駐察布查爾金泉(后遷昭蘇):7連(頭湖邊防連),8連(都拉塔邊防連),9連(哈桑邊防連),10連(松拜邊防連),11連(波馬邊防連),12連(原5連,營部機動連含原機炮連)。</h1><h1> 八五加農(nóng)炮營維持不變。</h1><h1> 1970年8月,新疆軍區(qū)步兵第2團改謂新疆軍區(qū)獨立步兵第2團。</h1><h1> 至此,千里大換防才告全部就位,“雪山紅旗”像一把鋼刀插在伊犁河谷與南北中天山,堅守在南自南天山主脊線上海拔6995米的汗騰格里界峰、北至北天山霍爾果斯河源卡昝達坂475公里的漫長邊防線,重鑄輝煌,煉就謂久負盛名、忠誠戍邊之“國門衛(wèi)士”!</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