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去安陽市殷都區(qū)辦事,回家時看時間還早,何不再去云游一翻呢!于是開啟導(dǎo)航,直奔目的地——永安寨。</h3> <h3>這兩天和南水北調(diào)飚上了,到哪都在她附近,這次干脆就在邊上。</h3> <h3>永安寨遺址位于殷都區(qū)西郊鄉(xiāng)南士旺村西約1公里的一塊高臺地上,東距殷墟約3公里,在現(xiàn)在南水北調(diào)西岸50米。遺址地勢東高西低,西南緊臨洹水,東、北兩面均為比較平坦的農(nóng)田。遺址平面為橢圓形。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近50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br></h3><h3>從遺址的斷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化層一般厚約4~5米,最薄的地方以達(dá)3米,內(nèi)涵十分豐富。其中有較大的灰坑、袋狀窯穴、數(shù)目眾多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等遺跡,大量的陶片、紅燒土塊、石器等遺物。從采集的遺物觀察,此遺址的上限為龍山期,下限可以延至西周及戰(zhàn)國時期。</h3><h3>?</h3><h3>該遺址于2004年11月19日公布為安陽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2006年6月8日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h3> <h3>在發(fā)現(xiàn)的遺跡中房基在斷層中可以看到的有8座,多為袋狀半地穴式。殘留的地面及室壁上涂有白灰面,白灰面厚0.3~0.6厘米,其下為燒土層,厚5~10厘米,燒土層下為純凈的黃土,厚約35~40厘米。</h3><h3>?</h3><h3>灰坑,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3個,規(guī)模均較大,呈不規(guī)則的大口尖底狀??觾?nèi)堆積大量的草木灰土及紅燒土,內(nèi)含獸骨、陶片、魚骨、石塊等遺物。窯穴發(fā)現(xiàn)2個,均為袋狀。</h3><h3>采集文物85件。其中石器3件:長方形石鏟、石杵、石錘各1件,陶片82件,包括鼎足、圈足盤、碗、壺、盆、甕、甗、罐。</h3><h3>?</h3> <h3>修永安寨碑記</h3><h3>永安寨,寓意著祈求永遠(yuǎn)平安,位居洹河沿岸十八寨之前列,為周圍五村祈福的場所。地勢險峻,鐘靈毓秀;遠(yuǎn)眺五村,盡收眼底;數(shù)百年來,香客絡(luò)絳;虔誠膜拜,有求必應(yīng);煙霧繚繞,景象繁華;傳說眾多,趣味濃厚。</h3><h3>?</h3><h3>永安寨占地約三十畝,內(nèi)涵十分豐富,曾發(fā)現(xiàn)有大灰坑、袋壯窯穴及數(shù)目眾多的半地穴式灰面房基等遺跡,出土有石鏟、石杵、石錘和鼎、盤、甕、盆等陶器和陶片,以龍山文化為主,下限延至戰(zhàn)國時期,能為研究安陽地區(qū)史前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jì)及社會生活狀況提供翔實的物質(zhì)資料。</h3><h3>?</h3><h3>寨上原有殿堂數(shù)十間,分前后大殿,以佛主殿、關(guān)帝廟為主,雕梁畫棟,建筑古樸,飛檐斗拱,嚴(yán)整典雅,有往前看屋樓大券,往后看深宅大院之稱,隨著時間的流逝、洹水浸蝕和戰(zhàn)亂毀壞,清末民初夷為廢墟,后被耕作為田。</h3><h3>上世紀(jì)末,安陽市殷都區(qū)西郊鄉(xiāng)南士旺村民王公諱(義生)(化南)為保護(hù)歷史文化遺產(chǎn),積極籌集資金、建材,村民慷慨捐助,初步建成佛主廟、大仙廟兩處,關(guān)帝廟正在籌建中。</h3><h3>?</h3><h3>永安寨2004年被安陽市人民政府安政(2004)63號文公布為安陽市文物保護(hù)單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2006)31號文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為弘揚村民善士保護(hù)祖國文化遺產(chǎn)之熱情,勉勵后人更加珍惜,特立此碑,以志紀(jì)念。</h3><h3>?</h3> <h3>在永安寨的土層中,隨處都可看到歷史留下的印跡,驗證了華夏文明在新石器石代與戰(zhàn)國時代之間的存在。</h3> <h3>永安寨的傳說(一)日久能得道</h3><h3>永安寨建寨久遠(yuǎn),為周圍五個村莊祈福的場所,選址考究,依(壽安山)嶺靠(洹)河,寨高水深,猶如平地隆起的一座山峰,寨下流水潺潺,腰間樹木叢叢,可謂山清水秀,環(huán)境幽雅;寨上晨鼓暮鐘,誦經(jīng)朗朗,外來者除了祈福的善男信女以外,很少有閑雜人等。</h3><h3>?</h3><h3>相傳寨上的幽靜深處,居住著一班狐仙,她們的家族很大,幾代都在修煉,數(shù)千年來,她們中間的幾位長者都已基本煉成。隨著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遷,此處畢竟寨小,難容她們龐大的家族。在某一天晚上,夜深人靜,狐仙們扶老攜幼,忙于搬家,有人曾在莊稼地里見到過她們搬家走出的一條很寬的路,她們選中了環(huán)境更加優(yōu)雅的九龍山,紫金山等名山大川,建立了新的修煉去處。再后來,她們都成了正果,位列仙班。其中的老狐仙夫婦及其三個兒子,兒媳們都多次顯靈,施恩于民間,深被人們所敬仰,永安寨上為她們修起了廟宇,紫金山、九龍山上,下堡村內(nèi)都有敬奉她們的廟宇,規(guī)模之大,無以言表,紛紛立碑,頌其公德。每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三日,是狐大仙的生日,老家故里永安寨上總要唱戲賀壽,下堡村大戲廟會,熱鬧非凡;十月間,九龍山上,大仙廟內(nèi),香客絡(luò)絳,焚香祈告者,有求必應(yīng),景象確實壯觀;紫金山的山上山下都有敬奉狐大仙的廟宇,凡間人等,前來朝奉,祈福所求,十分靈驗。人們對善施恩澤的大仙們敬奉有加,直到今天。</h3><h3>永安寨的傳說(二)摽</h3><h3>永安寨緊臨洹河,數(shù)百年來,每逢秋澇,河水暴漲,因河道彎曲,洪水肆虐,日久天長,便沖刷出許多好幾丈深的大坑,如黑貓坑,李家渟、東南拐、石板頭……,都在河道的拐彎處,并且都是令人生畏,談水色變的地方。</h3><h3>相傳,很早以前永安寨上居住的僧人中,有一個綽號叫綠眼和尚的,三粗身材,黑黝的臉上布滿胡須,性情豪橫,練就一身遁水功夫。</h3><h3>?</h3><h3>有一次,道徒來訪,偷偷暗示他,想以甲魚為食,解葷吃腥。綠眼和尚心領(lǐng)其意,翻墻出寨,到黑貓坑旁,和衣鉆入水中,在一個洞穴里面用繩索栓住了很多小甲魚,正要回身,不料洞口被老甲魚死死封住了。綠眼和尚連推數(shù)次,老甲魚穩(wěn)絲不動,看來難以出洞了。一連僵持?jǐn)?shù)日,綠眼和尚開始腹中饑餓,但仍然挺著。又過了幾天,綠眼和尚實在饑餓難忍了,便開始生吃甲魚,他先將小甲魚摔死或掐死,然后生吃掉,之后再練遁水功夫,一個、二個、三個……,老甲魚看看拿他沒辦法,后代們一個個減少又被吃掉,心中焦急不安,便與綠眼和尚對話,商量只要綠眼和尚答應(yīng)以后不再來捉拿小甲魚,便放他出來。綠眼和尚心想,“我一連數(shù)日不在寨中,師傅一定惱火,況它又會人言,看來已有氣數(shù),不如給它一個面子且回寨中”,便答應(yīng)了老甲魚的要求,但老甲魚必須先放開洞口。無奈,老甲魚放開了洞口,綠眼和尚將小甲魚一一解掉,脫出洞口,上岸回寨練功去了。</h3><h3>?</h3><h3>永安寨的傳說(三)狩獵奇遇記</h3><h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獵人,十九世紀(jì)晚期人,就住在永安寨附近的村莊里。他的家境貧寒,人口較多,雖然居住著幾間破瓦房,但卻地?zé)o一垅,專以狩獵為生,把打來的獵物拿到集市上,換些錢糧,養(yǎng)家糊口。因自幼就開始狩獵,而今已五十有余,在這漫長的狩獵生涯中,使他練就了一手百發(fā)百中的嫻熟槍法,因此每日都有收獲,小到兔子,大到豺狼,飛禽走獸只要被他發(fā)現(xiàn),無一逃脫。</h3><h3>?</h3><h3>一天早晨,天剛朦朦亮,西邊還墮著未沉的月牙,天上也掛著幾顆星星,獵人便扛著獵槍,帶著干糧走在了永安寨后邊的小路上,這是途徑永安寨的必經(jīng)小道。正行走間,獵人突然發(fā)現(xiàn)一只狐貍,瞇眼長臥,似乎在睡。狩獵人有狩獵的規(guī)矩,凡發(fā)現(xiàn)野生動物,無論是什么,必須事先驚跑它,然后開槍射擊,不打臥窯獸,從道義上講,這怨你沒躲過我的槍口而被我擊中,是你命短。因此獵人故意擺弄槍支和行囊,并發(fā)出聲響,以便驚動它。芑料,它并不動彈,獵人繼續(xù)擺弄了好一陣子,并且發(fā)出辟靂啪啦的響聲,那只狐貍并不理會這周圍發(fā)生的一切,仍然閉目養(yǎng)神,獵人心想,這就不能怨我不講仁義,再三驚擾你卻不動,我可要出手了啊!隨即就舉起槍支,看看狐貍還無動靜,便瞄準(zhǔn)目標(biāo),扣動了扳機(jī),……,就在這一剎那間,只見一只大手將他的槍管猛然托起,“咚”的一槍直射天空,耳邊有人在講:“不得無理,怎敢隨便放槍,幸被我及時發(fā)現(xiàn),要是老三,定要與你理論,快去吧!”獵人回神四顧,并無一人,再往前看,只見那只狐貍?cè)栽陂]目養(yǎng)神,只是隨眼瞟了一下,示意他趕快去吧。獵人趕緊收起獵槍,帶上干糧,匆匆離開了這個地方。</h3><h3>?</h3><h3>原來,這是在永安寨上修煉的狐仙,因寨上地方所限,每晚夜深人靜,他們便到寨外,尋找僻靜之處,養(yǎng)神練功。老狐仙在寨中練功忽然心血來潮,急忙出來察看,發(fā)現(xiàn)獵人正要射殺,于是便發(fā)生了上述故事。這個故事至今仍在傳頌。</h3><h3>永安寨的傳說(四)歌樂升平</h3><h3>“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這是小說西游記里對花果山猴子們的描述。花果山的猴子們漫山遍野,嬉戲玩耍,無憂無慮,冬夏春秋,從不計較。然而對得道成仙,修成正果的仙家們來說,就大不是如此了。她們與人類一樣,要過寒暑四季。照樣逢年過節(jié),遇節(jié)慶賀,老少齊歡,婦孺同樂。</h3><h3>相傳,永安寨因為有險峻的地勢和優(yōu)雅的環(huán)境,所以,數(shù)千年來,寨中居住著修煉的狐仙。有一年大年初一,小狐仙們在寨的周圍,三五成群,結(jié)伴嬉戲,蹦跳追逐,且歌且舞,一派歌樂景象。</h3><h3>有一個常年在外狩獵的獵人,這年春節(jié),他返回家中,舉家團(tuán)圓,好不快活。吃罷初一早飯,拜年的街坊,圍攏在他家,談起槍擊射殺,他震震侃談,之后便帶上幾個人出外操練演習(xí)去了。他們一行來到永安寨附近,發(fā)現(xiàn)一幫小狐子在蹦跳嬉戲,不時發(fā)出輕嚶的叫聲……,他舉槍接連放了幾槍,都沒能影響到小狐子們的繼續(xù)歌舞。他便加多了藥量,裝入槍管,又要射殺時,一只手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回去吧,大家都要過年,不要再擾亂她們”,其他的幾個村民都莫名其妙地看著這位來勸的不速之客,慈祥的面龐,冉冉胡須,笑容可鞠,瞬間消逝在眼前,大家目瞪口呆,知道此非凡人,急急返身回村。這次見聞,雖經(jīng)幾代,但多數(shù)村民耳熟能詳。</h3><h3>永安寨的傳說(五)柿餅茶</h3><h3>柿餅,由山民精心加工而成。因為是秋冬加工,所以柿餅表面結(jié)有一層薄薄的白粉,叫柿霜,味道很甜,中醫(yī)可以入藥,其藥理效果(待查)甚佳。</h3><h3>永安寨原是佛門凈土,長久居住著僧人。其中有一個師傅,為了培養(yǎng)高僧,對弟子們要求十分嚴(yán)格,除了誦經(jīng)以外,還訓(xùn)練他們習(xí)文練武。這門徒弟子中有一個練的特別出色,脫穎而出,成為了一代高僧,練就的功夫久遠(yuǎn)流傳。</h3><h3>永安寨上有殿堂數(shù)十間,分前后大殿,兩串院。這位高僧每日清晨總要早早起床,手扒椽頭前后院轉(zhuǎn)上幾圈,只練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稍后,再隨師傅打壇誦經(jīng)。日久天長,他練得不僅心平氣和,而且練就的輕功十分了得,其程度出神入化,走起路來健步如飛,真真是出入人不見,來往一陣風(fēng),夜走千里路,日行八百程。</h3><h3>有一年冬天,某寺院的道友來訪,交談間道友說出要喝柿餅茶,還介紹了喝柿餅茶的好處。當(dāng)時已是深夜,寨上沒有這種物品,要想用到,必須到三十里以外的水冶東門那兒才能買來,讓誰去呢?眾僧正在琢磨,這位高僧爽朗地說:“你們燒水,我去一趟”,說罷步出寨門,飛奔過河向西南而去。沒過多大工夫,他便手提柿餅站在了門口,他已從水冶東門那里返了回來。而這里,水壺才發(fā)出“吱吱”的響聲??吹酱司?,師兄弟們無不咋舌稱奇,道友則非常高興。為什么呢?因為師兄弟們都不知道他啥時候練就的如此功夫,而這柿餅真的必須到水冶才能買到,也確是三十多里,道友們不知道水冶到這里的路程有多少,見到柿餅,只是高興。又過了好一陣時間,眾師徒和道友們紛紛把盞,品嘗起了香甜爽口的柿餅茶來。</h3><h3>永安寨的傳說(六)末 代 僧</h3><h3>末代僧,顧名思意,就是最后一個和尚。</h3><h3>永安寨曾經(jīng)繁華鼎盛過,里面居住著上百的僧人,練文習(xí)武,維護(hù)了四方的平安。因為虔誠膜拜者有求必應(yīng),所以一度香客絡(luò)絳,呈現(xiàn)出一派升平氣象。</h3><h3>社會的步伐邁向十九世紀(jì)末頁,由于清政府的腐敗、軟弱和無能,外國列強(qiáng)入侵,踐踏著華夏大地,四方土豪蜂擁而起,成立這局、那局,各霸一方,擄掠民間財物,休說一個寺院的僧侶,就是政府的軍隊也難以控制當(dāng)時那紛亂的局勢。永安寨畢竟寨小人少,加以佛家以慈悲為懷,對豪紳惡霸只能以佛旨感化,良言開導(dǎo),這,豈能扶正在那種形式下他們早已扭曲了的靈魂。佛門道士只有忍痛離別這難以割舍的容身之地,到山中避身,以求佛法的傳承。</h3><h3>到了民國初期,永安寨只剩下年邁的師傅建貴和幼小的徒弟榛良,師徒二人相依為命,維持著永安寨的香火,師傅每日出外化緣,留下徒弟獨守這空獷的小寨。院內(nèi)長起了草,慌草護(hù)岸;屋內(nèi)筑起了網(wǎng),蛛網(wǎng)密布,一個未滿成年的貧家子弟,自幼失去雙親,被收留寨中,以求未來。誰料,動蕩的局勢,打碎了榛良的夢想,使永安寨淪為如此境界:荒涼、凄楚、畏卻、恐懼,一起向榛良撲來。不知師傅是年邁體衰難以支撐而中途身故,還是另求他處謀生,有一天,師傅不回來了,“師傅——”,“師傅——”,一聲聲悲切的哀鳴,宣告了永安寨——舊中國的末日。后來,有人說榛良隨著在周圍村莊演出的戲班子糊口去了。</h3><h3>永安寨成了空寨,在那弱肉強(qiáng)食的社會里,永安寨的殿堂被大正村的一個紳士程某拆掉了,史車村的一個紳士史某則在永安寨上筑起了墳?zāi)梗痦懳宕宓睦世蚀箸娏髀涞搅说谌齻€村莊——清正,另外的兩個村莊——南士旺和盧士旺只有哀婉,嘆息和無可奈何,——因為村上沒有可與那幾個劣紳能抗衡的人。</h3><h3>幾年過后,榛良曾出現(xiàn)過,是在那個戲班子回演的戲臺上,他扮演了《轅門斬子》戲中的楊宗保、《虎西門》戲中的老虎和其他戲中的頭面官,雖演的形象逼真,耐人回味,但他依然是憔悴的面容和企盼的目光,可以看出他的身心烙下的永難磨滅的傷痕和他希望擁有的幸福未來……,再后來,這個熟悉的面孔就永遠(yuǎn)地在這一帶消逝了……</h3><h3>永安寨的傳說(七)不再出山</h3><h3>永安寨上居住的僧人,之所以能維護(hù)四周村莊的平安,其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師傅善管民間糾紛,能從紛繁復(fù)雜的矛盾中查出問題的根源,理出頭緒,然后對主要的一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化干戈為玉帛,使矛盾的雙方握手言和,重歸于好。周圍村莊的村民對永安寨上的僧侶非常敬佩,村民之間差一隔二就不再去爭是非曲直,而以寬厚待人,相好處世,戶戶則安居樂業(yè)。因此,永安寨上的師傅處理矛盾的名聲久負(fù)盛譽且遠(yuǎn)播四海。</h3><h3>遠(yuǎn)方有一個寺院就大不相同了,他們自持“藝高人膽大”,遇事、管事總是處理不恰,老想強(qiáng)人所難,與周圍村莊的矛盾屢有發(fā)生,下不了臺的時候,就來永安寨搬師傅前去化解。而永安寨的師傅雖說年邁,但總是不惜路途遙遠(yuǎn),行程顛簸,也不辭勞苦地有求必應(yīng)。處理事務(wù)時,身教言傳,向該寺院傳授了不少避免矛盾發(fā)生和解決矛盾的辦法。</h3><h3>有一年秋天,那個寺院又來了兩個同仁,請求師傅前去處理一樁糾紛。師傅為了促使、驗證他們處理矛盾的效應(yīng),決計不再前往。兩位苦苦相求,無奈,師傅說:“要叫我去,你們得先答應(yīng)我一個條件”,來者說可以,師傅說:“你們先到寨外邊去,今晚你們?nèi)暨M(jìn)得寨來,我便與你們同行,否則,你們看著辦吧”,二人心想,憑我們的功夫,這又算何難,便欣然答應(yīng),爾后二人便出寨去了。次日早晨,只見他們二人疲憊地分別鼾睡在永安寨墻外的西北角和東南角。</h3><h3>原來,昨天天黑以后,他們便設(shè)法進(jìn)寨,他們先一齊從東邊打算越墻進(jìn)來,但上到寨墻頂端,就被師傅的一雙大手推了下去,上來又被推了下去,……他們幾次翻越都沒取得成功,便商量一個從西北角,一個從東南角(為什么他們不選擇東北角和西南角呢?因為永安寨的西邊、南邊地勢比較險峻,墻高岸陡,足有數(shù)丈,極難攀越),誰知,他們折騰了大半夜,只鬧得精疲力盡,渾身癱軟地倒在地上,醒來時已日上三桿??纯醋陨砣栽谡?,知道這次是請不去師傅了,只好返回寺院。遵照師傅平時傳授的辦法順利地化解了糾紛。</h3><h3>至此以后,那一帶的民風(fēng)大為改觀,鄉(xiāng)情日趨良好,逐漸形成了一片平和的安泰景象。</h3> <h3>半截石器</h3> <h3>有花紋的陶器</h3> <h3>燒制陶器時流出的黑渣,遍地都是。</h3> <h3>撿到的一塊石頭,估計是龍山文化以前的,看的象張茶幾,只是斷個腿,哈哈!</h3> <h3>永安寨的傳說(八)引路燈<br></h3><h3>伸手不見五指,是對幾千年來舊中國的夜晚的描寫。也的確如此,在那些除了月亮星星之外沒有任何發(fā)光物體的夜晚,特別是陰天,更是如此真實的漆黑一團(tuán)。</h3><h3>農(nóng)村的集會,是幾百年來農(nóng)村市場的習(xí)俗,會上各種買賣行當(dāng),工農(nóng)商品,三教九流,五花八門,都要齊集于此,周圍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借此機(jī)會也來走親訪友,談新敘舊,場面熱鬧非凡。廟會則更有趣味,廟前搭起戲臺,唱上幾天大戲,特別是正會那天,上午、下午、夜晚連唱三場,叫做三開箱,廟前人頭攢動,擠擠攘攘,來自遠(yuǎn)方的善南信女,參神拜佛,焚香燒箔,祈福的,還愿的,景象猶為壯觀,更增加了集會的濃郁氣氛。</h3><h3>在永安寨修煉成仙的狐仙們,因為寨小難容他們龐大的家族,搬到了西南的九龍山區(qū),山腳下有個村莊叫下堡村,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三日狐大仙生日那天,該村起了廟會。永安寨周圍的村民,離那里雖遠(yuǎn)隔三四十里,這一天,都會有村民在當(dāng)時無一代步工具的社會條件下徒步前去趕會拜壽,以此來表示對狐仙們的虔誠的崇敬之意。</h3><h3>七月的天氣,雖然白天時間較長,但氣候炎熱,村民去趕會都是趁早晨涼爽,起早趕路,在會上參拜罷大仙廟后,選購些必需用品,然后乘涼,只到傍晚暑氣過后才起程回家。這樣,一過水冶,離家還三十多里天就黑了。但有一樣,雖然搭了幾十里的黑,無論陰天晴天,在那樣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村民們所走的路卻是明朗的,路上的坑洼、高低,清晰可辯,因此,村民一路談笑風(fēng)聲,輕松愉快地回到村莊。年年如此,而且,惟獨從下堡趕會回來才有這樣的現(xiàn)象。</h3><h3>具說,這是狐大仙為了護(hù)送老家的鄉(xiāng)親,專門指派了他們的家人點燈引路,只送到鄉(xiāng)親們平安到家。這都是村上八九十歲的老人們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情。</h3><h3>永安寨的傳說(九)“罷”</h3><h3>罷,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一,停止;二,免去、解除;三,完畢。在這個故事里,應(yīng)以第一種釋意為準(zhǔn)。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罷”字還有另一種說法,它是一種灌溉用具的名稱。直到建國以來的十幾年后,這種灌溉用的工具“罷”才逐漸被較之先進(jìn)的水車——抽水機(jī)——潛水泵所代替,它從此便成為歷史,甚或被遺忘。</h3><h3>“罷”是這樣一種形狀;它架在一個比一般水井要稍偏長的水井上,用木材制作而成。由四條作為柱子的腿上下支撐,呈梯形狀,腿與腿之間用木牚開榫連接,非常牢固和結(jié)實,頂端有兩根寬厚的橫梁,橫梁上再架一個木制的圓形滾筒,滾筒的兩端安有可使?jié)L筒旋轉(zhuǎn)的把,由兩個人絞動,旋轉(zhuǎn)的滾筒上繞有一條很長的供提水用的繩索,繩索順滾筒旋轉(zhuǎn)的兩個方向,一端往井里下卸提水用的空桶或栲栳,另一端則往上提已裝滿了水的桶或拷栳。這樣一上一下的提水澆地,要比一般的轆轤澆地提高一倍的效率。永安寨上的師傅就是為解決兩家的爭端而發(fā)明制作這個“罷”的人。</h3><h3>相傳,很久以前,永安寨上的師傅為周圍的村莊調(diào)解過不少糾紛,且都是化干戈為玉帛,使得村村友好、鄰里和睦。這位師傅還不時被外寺請去,調(diào)解那里的糾紛。要說的這個“罷”則是他調(diào)解眾多糾紛中的一個凡例。</h3><h3>當(dāng)時,永安寨附近的一個村莊有這么兩戶人家,房屋緊挨,土地相鄰,兩家世代和睦無間,還在相鄰?fù)恋氐仡^的灰界上邊打了一眼水井。平時,你一天,我一天,輪流著為莊稼澆水,莊稼也隨著澆水而長勢喜人,收成遞增。幾年過去了,兩家倒也相安無事。但,后來發(fā)生了旱情,連年狂旱,滴雨未落,莊稼十死八九,土地一片血紅,幾無收成。一口水井,你也想澆,我也想澆,最后,兩家發(fā)生了爭執(zhí)。這一天,兩家都把轆轤搬到井旁,但誰也不讓誰把轆轤放到井口上絞水,一時間氣氛緊張起來。</h3><h3>永安寨的師傅聞訊后迅速來到他們的地頭,勸阻了兩戶人家,說;“容我一夜工夫,解決你們兩家爭執(zhí)”。這兩戶人家對永安寨的師傅是非常敬佩的,聽了師傅的話,知道他一定有好辦法,所以,雙方都回家了。師傅則連夜趕制了這樣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從井中取水的工具。</h3><h3>次日,兩戶人家來到地頭,看到井上架著一臺不知名的怪物,正在發(fā)愣,只見師傅笑容可鞠,健步來到地頭,不僅開導(dǎo)了兩家,還教會了他們使用的方法。兩家人用“罷”聯(lián)系在了一起,雙方共同出人,合力絞動滾筒,你一栲栳,我一栲栳,不偏不倚地澆著各自的莊稼,自是無話可說。當(dāng)問及師傅這叫什么名稱時,師傅說;“為了停止你們兩家的爭執(zhí),就叫它“罷”吧!”從此,這樣一種略帶先進(jìn)意味的灌溉工具便在這一帶開始使用,并逐漸應(yīng)用到外地去,人們都管叫它“罷”,一直延用到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才被替代而結(jié)束了它的使命。</h3><h3>永安寨的傳說(十)羅成槍</h3><h3>洹水河,宛轉(zhuǎn)曲折,流經(jīng)林州、安陽。沿河建有十八座廟寨,是沿河兩岸的村民祈禱四時風(fēng)調(diào)雨順、八方國泰民安的場所,寨廟或大或小,終日晨鼓暮鐘、香煙繚繞。相傳,沿河村民為彰顯該寨的靈氣,十八寨中,寨寨都藏有鎮(zhèn)寨之寶,稱做“沿河十八寨,寨寨有寶”。</h3><h3>永安寨位居十八寨之前列,她的鎮(zhèn)寨之寶是羅成槍</h3><h3>羅成,隋唐戰(zhàn)將。父羅藝,鎮(zhèn)守燕州,擅長使用的羅家槍法,戲劇、文學(xué)、千古傳頌,被稱為“大漠神槍”。到羅成之時,更是發(fā)揚廣大,精練嫻熟,一桿銀槍出神入化,弛騁沙場、克敵致勝、威震隋唐,羅成被稱為隋唐第八條好漢。后漢王劉黑闥兵圍長安的紫金關(guān),唐太子建成、三王子元吉兄弟二人被困城中,因其兄弟二人平庸無能、指揮無方,致使軍隊無法退敵。危急關(guān)頭,羅成將軍受唐王李世民所求,前去解圍退敵。解圍中,羅成將軍被建成、元吉陷害,拒之城外,久戰(zhàn)數(shù)日,終因饑寒交迫、人乏馬困,陷入圈套,被蘇定方困于淤泥河中,戰(zhàn)死沙場,1 銀槍失落民間。隨著歷史的推移,羅成槍被永安寨作為鎮(zhèn)寨之寶收藏寨中。據(jù)傳:銀槍專等(侯)有福之人到來,方才現(xiàn)身,或蛇、或蟒、或銀槍……</h3><h3>數(shù)百年來,人們守侯著、等待著(也有人尋找過),企盼著有這么一天,銀槍真的現(xiàn)身了?!?lt;/h3><h3>永安寨的傳說(十一)鄉(xiāng)情</h3><h3>永安寨的附近村莊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h3><h3>相傳,解放以前,舊中國的運輸工具極為落后。在農(nóng)村,除去牛騾拉的鐵轱轆車以外,唯一的運輸工具就是“紅車的”,也就是由一個人推,一個人拉的小平車(平頭車),木制的,就連轱轆也是木制的,轱轆軸頭上加一個木摽子,走起路來,摽子會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吱吱扭扭”的響聲,悅耳動聽,……直到解放初期,這種轱轆才由木制的改為稍有現(xiàn)代氣習(xí)的膠輪轱轆。</h3><h3>那時侯,彰德府(今安陽)一帶的燒煤,有的是從下堡村西南一個叫三角地的小煤窯購買的。下堡村就坐落在通往這個小煤窯的路旁。民國八年(1919年),狐大仙(紀(jì)臉)在這個村顯了身,給人們治病、施藥,做了很多好事,村上的人們?yōu)榱隧炂涔?,在村頭給狐大仙修筑了廟宇。</h3><h3>廟宇前,就是通往這個煤窯的道路,是一個又長又陡的坡的下端。多數(shù)推煤的人,到這里都要小憩,養(yǎng)養(yǎng)精力、整整行裝,然后推車上坡。那時的道路是土路,雨天泥濘難行不好走、干天塵土飛揚灌滿鞋,在這小憩期間,人們免不了要脫下鞋襪扳扳襪子扣扣鞋,以清理內(nèi)里的雜物。這下麻煩就來了,因為是在狐大仙的廟前,扳襪扣鞋是大不敬之事,若怒了大仙,有的推車上不了坡、有的上坡走不了多遠(yuǎn),不是摽子壞了不響就是軸頭傷,總之不能正常行走。但有一則網(wǎng)開一面,就是永安寨附近村莊的人隨便,扳襪扣鞋,不但不責(zé)怪,廟內(nèi)還會有人高喊“老鄉(xiāng)”來了,又是送水、又是管飯,客氣非常。原來,這位喊話的人就是在永安寨上修煉得道的狐大仙的附體。</h3><h3>永安寨的傳說(十二)提醒</h3><h3>曾經(jīng)聽我父親(王占孝,生于1909年)說過他小時候經(jīng)歷過的一件事。</h3><h3>那是某一年的秋天,我父親和村上王辰明大伯一塊在(永安)寨前面玩耍。寨前面是輕輕流淌著的安陽河,那時候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很好,岸邊是一片片的蘆葦蕩及小樹林,和一片片的沙灘,經(jīng)常有野兔或小鳥在蘆葦中出沒,偶爾一會有鱉把蛋產(chǎn)在河邊的沙灘上,或在岸上曬蓋。他們在河邊玩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一堆鱉下的蛋,當(dāng)時這堆蛋中已經(jīng)有小鱉仔破殼而出了。也有的正在往外出。于是,他倆便把那些未出殼的蛋揀到(永安)寨前的一口井的井池里,再看別的蛋中小鱉仔的出殼過程。但是,這些小鱉仔的出殼是不確定時間的,有的過很長時間還不出來,他們就一直在等小鱉仔的出殼。那時候又沒有表、地里又沒有干活的,他們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過了中午,正看得入神的時候,突然一個聲音說:“那倆小孩咋還在那耍呢?都過上午了,還不回家!大人在找你們呢”,有人在提醒他們了。我父親和辰明大伯尋聲四顧,周圍并無一人,再仔細(xì)端詳,只見(永安)寨的墻頭上有一只狐貍在那里看他們,小孩家都害怕了,他們匆忙返回家中,而家中的大人也正在找他們,看到他們回來,倒也相安無事。</h3><h3>后來,辰明大伯還出了場汗(是一種?。?,據(jù)說是他的“福分”淺導(dǎo)致的,他的家人備了些供品和香箔,到(永安)寨上完結(jié)了完結(jié),辰明大伯就康復(fù)無恙了。</h3><h3>自此,村上的人們便知道永安寨上的狐貍真的成仙顯圣了,并逐漸傳遍了周圍的村莊和十里八鄉(xiāng)。</h3> <h3>現(xiàn)在政府正在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安陽的歷史古跡到處都是,可都得不到很好的保護(hù)與開發(fā),本來慕名興致而去,結(jié)果讓人失望,實為惋惜,希望能得到政府重視!</h3> <h3>本文部分圖片及文字來自于網(wǎng)絡(lu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