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原籍是山西人,出生在陜西西安,我的童年是在北關度過的,西安市的北關地區(q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北,狹義上的道北是指自強東路,二馬路,太華路地區(qū),廣義上來說,只要是鐵道以北就都算是道北了,當然包括北關地區(qū),自強西路等地。</h3> <h3>說起兒時的北關印象,當然要從熟悉的開始,北關地區(qū)分為北關正街和東西自強路,北關正街,南北從北門外的吊橋街到北稍門附近,東西以北關十字為界,十字以東是自強東路,十字以西是自強西路。我的家就住在自強西路臨近北關十字的一個小巷子里,這就是我記憶中北關地區(qū)的大致映像,我的童年時光大部分是在這里度過的。</h3> <h3>當時,我們住的巷子對面是革新照相館,從名字就能看出文革時代的烙印,緊挨著照相館的是自強西路菜場,屬于國營菜場,當時我們國家還是計劃經濟,屬于統(tǒng)購統(tǒng)銷,根本沒有現在的農貿市場,附近居民購買蔬菜副食品,就只能去國營菜場購買,而且大多數商品是憑票供應。菜場過來就是郝家巷小學,是我的母校,現在也是蓮湖區(qū)的重點小學,許多家長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前程,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而我們當時就是輕而易舉,順理成章的事情,根本用不著花錢托關系等等手段,唉!只能感嘆時代不同了……</h3> <h3>順著自強西路到了北關十字,十字的西南角有一間小鋪,之所以叫小鋪,就是因為這間鋪面實在太小了,大概也就兩平方左右,緊挨門口放著一個一米左右的柜臺,小鋪賣的東西簡直太繁雜了,日用品,洗漱用品,還有蛋糕,點心之類的食品,應有盡有,非常的全面,這就是當時環(huán)境下,我們國家一個標準的商業(yè)鋪面。再往南走是一家餛飩店,別的印象不深,就是門口那個下餛飩的大鍋上面,永遠架著一只被熏黑了的老母雞,這應該就是當時的雞絲餛飩吧。餛飩店過去是郵局,郵局隔壁是肉店,肉店的隔壁是一家小型商場,當時我們都把這家商場叫做(毛衣公司),慢慢長大后才知道,應該是叫貿易公司,而我們年紀尚小,又不認識字,以訛傳訛罷了。再往南走有理發(fā)店,雜貨鋪等等,我就不一一贅述了,重點說一下群英甜食店,這家甜食店門臉不大,店里面可不小,主要經營甜食為主,在當時的北關,算是比較具有規(guī)模的甜食店了,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館子的地方:在一個寒冬的早晨,跟著一個同院的小伙伴,拿著父親給的一毛錢,一起來到群英甜食店,花了五分錢買了一大碗醪糟,就著自己帶來的包谷面發(fā)糕,一頓狼吞虎咽,吃完后滿頭大汗,紅光滿面,仿佛剛吃完滿漢全席一樣,哈哈哈……(這里我也忍不住笑出聲了)。</h3> <h3>在北關十字的東南角,有一家大型的食堂,名字好像叫大寨食堂,這個食堂的名字也跟當時的大環(huán)境有關,我稱它為大型食堂,是這家店面確實夠大的,進門并排放著五張大圓桌,每排有七八張桌子,一直排到食堂的盡頭,最里頭是出飯口和操作間,我偶爾去吃一碗肉面,因為一碗素面7分錢二兩糧票,而肉面也就多了2分錢,所以,每次我去都選擇肉面,也好大快朵頤的飽一次口福。順著食堂往南走,有一家食品店,名字叫協(xié)和升(名字是根據兒時的發(fā)音確定的,我思來想去再沒有比這三個字更合適的了)。食品店主要經營煙酒,食品為主,也有醬油醋,我經常被父母安排去打醬油醋,我也樂意去,是因為通過打醬油醋我總能偷偷扣下幾分錢留作私用,我一貫的做法是:父母給的是一斤醬油醋的錢,我打半斤,再灌一些涼水(哈哈,又一次笑出了聲),現在想起來,也為自己童年的頑皮感到可笑。食品店過來有一家土雜用品店,再過來是吊橋街商店,說是商店,也是一個雜貨店,進門柜臺上放著幾壇散白酒,當時有許多拉架子車的腳力,冬天為了驅寒,進門掏出自帶的小酒杯,打上二兩散白酒,一飲而盡,然后摸著剛飲過酒,胡子拉碴的嘴巴,哈哈的傻笑起來……</h3> <h3>自強東路我很少去,偶爾去大眾浴池洗個澡,有一次大家傳說,一個麻風病人,去大眾浴池洗了一次澡,我再也沒有去過這家浴池。北關十字的北邊我也很少過去,就知道有氣象局、油庫街、農展館、龍首村等。如今,我已經不在北關地區(qū)居住好多年了,但夢里我經常懷念這個魂牽夢繞的地方,懷念我兒時的玩伴,懷念我童年度過的時光。北關,已不是過去的樣貌,已被高樓大廈所覆蓋,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模樣。</h3><h3>家鄉(xiāng)的味道藏在那快樂的時光里。每當我回到北關,都有幾個童年的小伙伴來玩,我們敘說著童年度過的那些時光,那一刻!我永遠無法忘記。(圖片來自網絡,文字來自于本人心聲的流露。我翻遍互聯(lián)網,沒有一張關于北關的圖片,只好用老西安的圖片代替,希望大家見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