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同,墨竹圖,131.6×105.4厘米,絹本,臺北故宮博物院,宋</h3><h3> 竹子以挺拔、氣節(jié)和生命力頑強的品性成為古代文人畫家詩文、畫作上的重要題材。蘇軾所作詩《于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篁圖軸》 元代 顧安</span></p> <p class="ql-block">《明?夏昶?鳳池春意圖》, 84.5cm×183.5cm ,廣東省博物館icon藏。</p> <h3>管道昇,竹石圖,87.1×28.7厘米,紙本,臺北故宮博物院,元</h3><h3> 北宋時期文同,元代趙孟管道昇夫婦、吳鎮(zhèn),明代王紱,清初王翚、石濤都有竹子題材作品傳世。北宋以降,竹子題材逐漸與寒冬盛開的梅花、隱逸放淡的菊花和高潔不俗的蘭花共同構成文人畫家筆下的重要創(chuàng)作題材。士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僅繪竹,還與友人種竹、賞竹。</h3> <h3>元 李衎 雙鉤竹 故宮博物院藏</h3> <h3>元 倪瓚 琪樹秋風圖 上海博物館藏</h3> <h3>吳鎮(zhèn),墨竹譜,53×68.5厘米,紙本,臺北故宮博物院,元</h3> <h3>元 趙孟 窠木竹石圖</h3> <h3>王紱,墨竹,尺寸不詳,紙本,臺北故宮博物院,明</h3> <h3>明 夏昶 鳳池春意圖 局部 84.5cm×183.5cm 廣東省博物館藏</h3> <h3>明 夏昶 曳玉秋聲圖 上海博物館藏</h3> <h3>清 朱耷 芭蕉竹石圖 故宮博物院藏</h3> <h3>清 鄭燮 仿文同竹石圖 故宮博物院藏</h3> <h3>鄭板橋,竹石圖,138×68厘米,紙本,清</h3> <h3>李詁,竹石立軸 ,171X83厘米, 清。</h3> <h3>啟功,竹石圖,138×68厘米,紙本,當代</h3> <h3>王翚,可竹居圖,30×258厘米,紙本,中國國家博物館,清</h3> <p>編輯制作:孫敏</p><p>聯(lián)系電話:1809518169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