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行車馱載著飛揚的青春遠行<br>梅 林<br> 有兩年多沒騎自行車了。今天突然心血來潮把落滿了塵土的自行車推出來,擦洗干凈,充上氣,出去騎了兩個多小時,這種感覺好熟悉好親切!思緒一直隨著車輪旋轉,是追憶,是回首,是對年輕時朋友的懷念,騎自行車總是和心中的青春記憶牽系在一起,因為我們的青春曾經(jīng)在自行車上飛揚。<br></p> 1981年我參加工作,在旺業(yè)甸林場的木材加工廠做檢尺員。當時林場是讓人羨慕的單位,單位福利好、工資高。本地人稱我們是“林家大院”的,林家大院的女孩是小鎮(zhèn)上新潮流的引領者。工友們都在林區(qū)住,離單位幾里、十幾里、幾十里不同的距離,大家都騎自行車上下班,到了上班點自行車潮水一樣涌向廠區(qū),下了班又潮水一樣流散出去,很壯觀!<br> 我的工作是每天收、發(fā)貨的檢尺,外地來買各種板材、木料的車,由我檢尺上車;從山場拉下來的木材,運到木材加工廠,我要按檢木野賬的記錄復尺收貨。冬天本來就天短,這些拉木頭的馬車和牛車走幾十里的路途,常常在下班后才能把木頭送到,我收完貨,天就黑透了,騎上自行車回家。<br>當時騎的是哥哥的舊自行車,常常掉鏈子,掉“千斤”,越害怕越掉鏈子,早晨越凍得手不好使,越掉“千斤”。<br> 回家那十五里的鄉(xiāng)間公路上經(jīng)常遇不到一個人,中間有一段路村子與村子之間很遠,沒有人家,只有一個空著的大牛圈,很多人都傳說,在這里遇到過狼。尤其是沒有月亮的夜晚,心里害怕得很,為了給自己壯膽,就一邊騎車一邊大聲地唱,好象這樣自己就強大一些。在土路上騎車上坡,本來有些吃力,再唱歌,那聲音差不多也是鬼哭狼嚎的,或許這聲音真的把狼嚇跑了,因為我真沒和狼遭遇過。 <br> 到了夏天,天就長了,自己在公路上騎車倒也蠻愜意。車本來就少,到了我回家的時段,路上就沒人了,整條公路就我一個人,我可以慢慢地“畫龍”,從容地欣賞路邊樹林和田野的風景、大聲地背誦自己喜歡的那幾首唐詩宋詞、浪漫地暢想自己的未來。<br> 半年后調到場部當秘書,還是騎著那輛舊“永久”,每天往返在那條鄉(xiāng)間公路上,習慣了那么“奢侈”地一個人享受公路的靜謐和從容,騎在自行車上放飛思緒、放飛一個十九歲女孩的夢想!<br> 當時,沈陽產(chǎn)的“白山”、“工字”自行車比較好買,上海的“永久”、“鳳凰”和天津的“飛鴿”、“紅旗”是的大品牌,很不好買。我還是想買一個大品牌的,就猶如現(xiàn)在滿大街的汽車,還是大奔、寶馬更玄。改革開放之初,重要的物資還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有錢也買不到,要在供銷社主任那里“掛上號”,每年旗供銷聯(lián)社給每個分社分配幾個大牌子的指標。上班的第三年,終于弄到了自行車指標,買上了飛鴿牌28加重自行車。多年的愿望終于達成,那種開心,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br> 到派出所上戶口,填表登記,領取行車執(zhí)照。再照著小鎮(zhèn)上“時髦”人的樣子,去供銷社買了二寸黑大絨,把大梁桿兒包上縫好,買了加海綿、下邊軋了流蘇穗的坐包皮,車把上套上綠色塑膠的“小把套”。現(xiàn)在想想都土得可愛,簡直是在裝飾“龍攆”。每天擦得錚亮,騎上這樣的自行車,自己都覺得自己好神氣!心里鼓蕩起春風。<br> 八十年代初我們也有自己的青春偶像,喜歡幾位電影明星,朱時茂、黃凱、唐國強、郭凱敏、李秀明、劉曉慶、潘虹……每天到場部閱覽室看書,總是先翻看《大眾電影》,一次看到了張喻一張戴著紅色加金線的尼龍紗巾、穿著“警察藍”上衣的照片,我和兩個閨密羨慕不已,找個機會坐著場部的大卡車,一路塵土到赤峰買來“警察藍”上衣,卻沒買到那種紅紗巾,后來姐姐從外地給我們買了回來。我們開心不已,穿上“警察藍”上衣,配上紅紗巾,美美地去上班,那時候的快樂就這么簡單。<br> 星期日穿上新時行的滌綸花襯衣,微喇叭的褲子,騎上自行車,朋友一手掌著把,一手拎著錄音機,我們幾個手里揮舞著紅色尼龍紗巾,一路歡聲笑語一路高歌。偷偷地到草地上學跳“迪斯科”;我們一起騎自行車到遠離村莊的河邊跟著磁帶學流行歌曲,再錄上音播放……當時最喜歡的流行歌曲是《牧羊曲》、《知音》主題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幸福在哪里》、《小草》、《童年》,還有臺灣校園歌曲,當時流行的歌曲我們都喜歡,還有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流行起來的幾首歌曲,聽著唱著這些歌曲,心里涌動著青春的激情,擁抱了整個山河……我們會一直吼到太陽落山,騎著自行車一路吼回來。<br> 騎自行車不僅是交通工具,當時也算時尚。我的一個男同學和我閨蜜戀愛了,非要我去陪她們去見閨蜜的父母,我同學騎了一輛新“永久”自行車,我們三個人在一個夏天的早晨,騎車到她家的小村子,記得鄰居嘖嘖稱贊的不是我的同學帥,卻是自行車:“嘖嘖,新永久、新飛鴿,錚亮兒??!”那可能就相當現(xiàn)在的“寶馬”“大奔”了。<br> 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正是放飛夢想的年華,每天開心地騎著自行車和朋友們去參加林場共青團組織的各類活動、騎著自行車和同事到下屬的纖維板場聽青工統(tǒng)考的課程、騎著自行車在漆黑是夜晚送閨蜜去上夜班,只看見鋼圈在夜色里閃亮、騎著自行車到各營林區(qū)了解生產(chǎn)情況、參加公社的人口普查工作……后來和男朋友一起騎自行車出去玩耍、訪友、探親;再后來,結婚生子,抱著孩子坐在丈夫自行車的后衣架上,自行車是我們一家三口的座騎……所有關于青春的美好記憶都和自行車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經(jīng)歷過的美好時光吧!<br> 到了九十年代初,摩托車、電瓶車逐漸多了起來,在近距離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車的比例不斷下降。<br> 記得五年前,私家車悄悄的風靡了小城,幾個好朋友,推著自行車徜徉在美麗的夜色里,我們說,汽車很快就替代自行車了,自行車將淡出我們的生活。龍泉兄首先說:“如果小城只剩一個騎自行車的,那一定是我!”娟子馬上說:“我會陪你到底!”。我知道,他們都買得起車,這種堅守只是對自行車的不舍!因為自行車曾駝載著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和快樂,陪伴了我們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后來娟子的工作單位搬遷到新城,離家太遠了,嚴寒、酷暑、車水馬龍,一個弱女子騎自行車上下班實在是太不方便,她還是買了汽車,看來這情感是替代不了現(xiàn)實的,社會在進步,經(jīng)濟在發(fā)展,自行車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br> 雖然現(xiàn)在提倡綠色出行,共享單車和城市自行車遍布各地,騎行俱樂部、“驢友”的時尚方興未艾,可和我們原來騎自行車有著實際意義上的不同。那時候說不上是奢侈品,但是也是小青年結婚必備的“三轉一響”之一,是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生活的必須品。<br> 如今大街小巷到處是汽車的天下。汽車的方便快捷,縮短了我們出行的距離,夏天我們不用備雨具、冬天不用穿的那么厚重。斗轉星移,自行車駝載著我們飛揚的青春遠去了,美好的記憶會一直駐留心底。 <br><br> <h3><font color="#010101">發(fā)布者聯(lián)系電話:13948693499梅林</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