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莆田古時候有個興化縣,自宋至明存在四百七十年(公元979—1448年)。先治縣在游洋,宋太宗因其地險避難治,欲以德仁感化,取名“興化”,度過三百三十三年之久。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遷縣治到廣業(yè)里湘溪,是為興化新縣,一直到明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存在一百三十六年光陰。</h3> <h3> 故興化縣處萬山之中,地貧山瘠,田少土瘦,然山青水秀,一時間人才輩出,“相去之間不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著實讓人贊道!據(jù)《選舉志》稱,興化縣設(shè)立后,宋登進士科者有九十多人,諸科、特奏名四十余人,童子科四人,宏詞科一人,可謂人應(yīng)地興、政令所出矣!</h3> <h3> 興化新縣近百年時間里,有政清良史者,據(jù)明周瑛、黃仲昭《重刊興化府志》記載有四人:蔡真、吳厚、葉衡、宋熹者,有德仁遇于民,民不忍其去,均碣石以記其功,勉其后來,思德憶仁。</h3> <h3> 明朝周華撰《游洋志》,作于廢治之后,人才蕭然時!追憶宦跡志,比及《重刊興化府志》,多有趙文煥者。據(jù)載此五人者,勻可為治世安民之良史,可以青天包拯、海瑞相比擬。五、六百年以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可把前史看清,實難奮為,唯字里行間,求取真義,道清涼世界,實不酷求。</h3> <h3> 然字里行間,總因個人情致、修為涵養(yǎng)、政治因素、環(huán)境場地等等左右而有所偏差,唯多博廣求,方可正言求真,于減瑕疵。</h3> <h3> 《游洋志》載趙文煥者:字有章,真定武邑人,至正四年(1338年)來為游洋主簿。下車行新政,革舊弊,仁恤民隱,明察獄情。勸農(nóng)桑,興學(xué)校,未幾,教化大行,訟詞自簡。</h3><h3>比歲部糧不加箠楚,應(yīng)期而辦。公去惡如疾仇讎,盜賊畏懼,悉奔他境。有奸猾偽稱百戶巡鹽,邑人騷動,公詰問之,奸偽伏辜而不得肆,閭里相安。自公在任三載,時和歲稔,家富戶殷。至正六年六月,調(diào)泉德化,善政昭然。民於是咸頌功徳而勒于石日:“游洋僻壘,枳棘棲鸞。父母斯民,慮切恫瘝。賦不苛征,案無留牘,公庭晝靜,一簾花竹。發(fā)奸摘伏,人服神明。擊暴捕強,境絕叫囂。室家相慶,桴鼓不鳴。公能格天,澤以誠至;公能感物,暴以馴致。麻麥幪幪,鰋鯉洋洋,我公為政,生民樂康。公將趣裝,有琴與鶴。干古不磨,鑒此鑿鑿。</h3> <h3> 前得好友“南湖逸致”者《興化縣主簿趙公登仕德政碑文》一文,上星期天參加“首屆新縣湘溪歡樂跑活動”,于聊天中得知,此碑文為新縣人,網(wǎng)名“薛師”者,2017年回老家考證所得。據(jù)稱為一字不差,從巖石上所抄碑文。活動會上與余文煙老師慕名而來,畢竟此碑文書無有載,堪稱稀世之寶,也為“薛師”者一贊,然現(xiàn)場一識讀,有幾字出差,與余老師相約與國柱老師今天一齊糾正,揭開真正面紗。</h3> <h3> 經(jīng)國柱老師細心比對,發(fā)現(xiàn)有13個字出現(xiàn)錯誤,其中不乏不好辯認者,后到“崛起書店”找出現(xiàn)存最多漢字的大字典——《中華字典》,準確把字還原過來:</h3><h3>一、“悉引類還跡”,“還”字為“遯”,同“遁”字;</h3><h3>二、“公去惡如疾仇讎”,“疾”為“嫉”字;</h3><h3>三、“有奸猾偽稱百戶巡鹽”,“奸”為古體“姦”;</h3><h3>四、“邑人騷動”,“邑人”為“比屋”;</h3><h3>五、“還啟其寧”,為“還伏其辜”;</h3><h3>六、“瘠硬變?yōu)闃吠痢?,“硬”為“確”字,指瘠?。?lt;/h3><h3>七、“上官審賊”,“賊”字為“讞”;</h3><h3>八、“織棘棲鸞”,“織”為“枳”;</h3><h3>九、“發(fā)奸摘伏”,“摘”為“擿”;</h3><h3>十、“鑒此鑿鑿”,“鑒”為“視”;</h3><h3>十一、“至正六年”前有“峕”字,通“時”字</h3><h3>正文校正如下:</h3> <h3>興化縣主簿趙公登仕德政碑</h3><h3> 至正四年春二月 主簿趙公來蒞游洋 下車行新政 革舊弊 仁恤民隱 明察獄情 勸耕桑 興學(xué)校 未幾 教化大行 詞訟自簡 時遇旱瞙民憂形于色 公齋戒靈禱甘雨隨應(yīng) 山林多虎 民苦其害 公命去陷穽 悉引類遯跡 比歲部糧不加箠楚 應(yīng)期而辦 公去惡如嫉仇讎 盜賊畏懼 悉奔他境 有姦猾僞稱百戶巡鹽 比屋騷動 公詰問 還伏其辜 閭裏相安 時和歲稔 瘠確變?yōu)闃吠?上官審讞 且至獄無一囚 至正六年六月 調(diào)泉德化 善政在民 感頌公德 願勒諸石 公名煥文 字有章 真定武邑人 頌曰 </h3><h3>遊洋斗壘 枳棘棲鸞 父母斯民 慮切恫瘝 </h3><h3>賦無苛征 案無留牘 公庭晝靜 一簾花竹 </h3><h3>發(fā)奸擿伏 人服神明 境絕叫囂 桴鼓不鳴 </h3><h3>公能格天 澤以誠至 公能感物 暴以馴致 </h3><h3>麻麥懞懞 鰋鯉洋洋 我公爲政 生民樂康 </h3><h3>公將趣裝 有琴與鶴 千古不磨 視此鑿鑿 </h3><h3> 峕至正六年 月 日 士民 立</h3> <h3> 碑文字跡已確鑿,碑文有兩字亦有所偏離實意。如“游洋斗壘”因為“游洋僻壘”比較妥當;“麻麥懞懞”因為“麻麥幪幪”比較確切,“幪幪”者,茂密地覆蓋著;“懞懞”者,樸實敦厚、昏味無知。另有碑文述及趙公名“煥文”,而上述兩志勻稱“主簿趙文煥”,興化縣士民感恩立德政碑,因不會粗心大意把父母官的名字刻錯,據(jù)此推斷,周瑛、黃仲昭記載有誤,周華也跟著錯誤!</h3> <h3> 退一步想,元朝作為世界最強大的游牧民族,統(tǒng)治著世界歐亞大陸,其勢空前。然,在華夏統(tǒng)治近百年,把各民族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我們興化“南人”倍受歧視,能有此良吏父母官,確實不易!歷史的記錄,缺失嚴重;本地的記錄,經(jīng)過多少年來政治變革、兵災(zāi)人禍,已經(jīng)模糊了前人的記憶!不曾想,歷史還有鐫刻在巖石之上,讓人一睹前人的芳香,實屬非易!于是更想摸清更多的,缺失的、遺憾在人間的曾經(jīng)過往,讓那個歷史,那些人,明明白白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h3> <h3> 或許有人會說歷史不靠譜,那是強人扭曲的人生觀,不值深究。如現(xiàn)在的很多石碑事刻,牽強附會,偏離了歷史事實。那是不正常的人生觀,不嚴肅的歷史使命使然,令人撫碑興嘆。初讀碑志,意恐泛辭陳陳,及近《游洋志》、《重刊興化府志》,觀論語解釋,確知碑語皆實錄,確定歷史之可學(xué),碑文之可究,用心會意,體會古人深意。</h3> <h3> 能“仁恤民隱,明察獄情,勸耕桑,興學(xué)?!保荒転槊癯?,“去惡如嫉仇讎”;能“閭里相安,時和歲稔”,而“遠人慕化,受廛為氓?!别B(yǎng)一方正氣,成一方風(fēng)俗,在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的元朝時期,新縣堪稱俗世桃源,人間天堂!</h3> <h3> 此僅受讀《興化縣主簿趙公登仕德政碑》,這里應(yīng)還有“蔡真碑”、“吳厚碑”、“葉衡碑”、“宋熹碑”等等等等。古人細心,用大字“去思”于路邊,用小字碑文于上方絕壁,有識之士方可欣閱,無知樵漁商農(nóng)則無緣,誠示極敬!若這里重現(xiàn)碑林,將是古驛道之榮光,新縣鎮(zhèn)之絕響,有目期望!</h3>